汉语大全>名言警句素材>教育科研名句

教育科研名句

详细内容

篇一:《教育教学名言集锦》

中外名家教育教学名言集锦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教育家第斯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望。请

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

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记》中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

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

美国教育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

时代的活水”(于漪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

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展开、发现、交流、生成与评

价,都必须经由学生自身的体验来实现和完成,正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其中的分角色表演,则能让学生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以我口、我身、我心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

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

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

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

爱默生在《论自然》中说:“对于成人来说,太阳照亮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但对孩子们来说,太阳却能透

过他们的眼睛照进他们的心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

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

的重要标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

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亘古不变的真

理。

”叶圣陶先生也曾深刻的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五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拿破仑说:“如果你想挖开那口井,就再向下挖一尺。”

一根粉笔,一支教鞭,一篇课文讲两天”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

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工作者的经验表明,对男女青年谈什么是爱情,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鲁迅所言:“人只有活着,爱才有所附依。”

伯特兰•罗素说:"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

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潘瑞金先生在《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有效性》中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

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

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学生

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敏锐的,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强烈

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核心”,因此,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

重要标志。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语言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

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或异同等的敏感;当然

还包括语言感。”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中所言:语文课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

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

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的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

观。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冰心老人曾说过,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

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

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早在15世纪的苏格兰德拉蒙德说过:"不愿思考推理的人是顽固的,不会推理思考的人是愚昧的,不

敢思考推理的人是奴隶。"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指出,“心灵解放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专注、自由中思考,去

肩负责任,去完成‘善的绽放’,去达到学习勤奋,这种勤奋(包括责任心)不是源于利益驱动,而是源

于内心。”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凡是学生能干的事,就让学生自己做,否则,就抑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

能力是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就不强迫学生适

应自己,而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要

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同时也要坚信每位学生都不仅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

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尖锐地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老舍言:“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必不可免的”。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

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

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

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

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

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清华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把那种假、大、空、套话等

的作文斥为“灰色作文”;而把敢说真话、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称之为“绿色作文”。自从在郑州听了赵老师

的报告之后,这十几年来,我始终按照“绿色作文”的思路在耕耘。受赵老师的启发,我想把那些“抄袭

范文,拼凑网文”的中学生作文叫做“白色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

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的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

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

叶老师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

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

导,该怎样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自己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愿望

和情感的生活,是远离粗俗、愚钝,走向精致、聪慧的生活,是崇尚高尚、向往崇高,是在生活中随处都

能感到意趣和美的存在,是对生命的领悟、肯定与热爱。叶圣陶也告诉我们:“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

用一块去换取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记得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过:“语言有温度,文字知冷暖”。温度的冷暖其实就是语言散发出的情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英国人喜欢说——书籍是伟大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美国人习惯说——优秀书籍是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

法国人经常说——宇宙加上书籍才有了科学的雏形

培根——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

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魏书生语)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首先要正确认识略读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一文中所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

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略读课就是以略读课文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阅读,把握课文内容,由学生把精读课中学

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并能举一反三,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真正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架起

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

一个重要特征。”皮亚杰也曾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

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威廉•格拉瑟认为,如果学生不愿意读书,任何处罚都无法逼他们就范。生命不像机器,可以由操纵者来

掌控,所有的生物都有自我意识,都会自我控制,只有当你想让学生做的事情更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的

时候,学生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换句话说,威廉•格拉瑟创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论——选择理论,人的

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以最好的方式来满足根植于自身基因结构的五大基本需求,即生存和繁殖、归属感和

爱、权力、自由、乐趣。无论简单如吞咽食物以维生,还是复杂如孤独时的挣扎求爱,人们总是选择那些

当下最能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行为。所有的动机都源自内心,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不佳,其真正的理由是,

学生没有在学校里找到足以令他满意的学习动力。

如果你信奉控制理论,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就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规

则,逼迫学生去完成。如果你信奉选择理论,就会深入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设法给学生创设能够满

足其内在需求的学习环境,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实践。”

“简简单单地教,轻轻松松地学”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粮食

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的学习。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

进步。”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

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把逻辑空白揭示出来。”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

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现代教育家夏丐尊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这

样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

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苦坐苦学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不展愁断肝肠。”

“千古文章意为本”,“意”是文章的灵魂、核心。“意犹帅也”,文章中的一切都是为“意”服务的,“意”

立的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文章的成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

千古文章意为本。意胜则文胜,意顺则文顺。

“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粮食

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的学习。”

如一位老师在上《狼》一课时这样总结到:“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前方的路上也许

会狼烟四起,也许会豺狼遍野,也许会有一些拥有狼子野心的人狼狈为奸,对你我狼眈虎视,垂涎三尺。

但我们不必畏惧,更不必前怕狼后怕虎,因为生活总会继续,一切都将会过去,只要我们多一份警惕,多

一份机智,就一定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世界不会没有狼,人生需要的是与狼共舞!”这是何等的精彩,

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爱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爱,这种爱体现在对孩子的人格、健康、智慧的全面关注上,没有爱就没有教

育,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人格式教育:凡是古今中外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具有伟大的人格,他们靠人格打天下。只要孩子

具备了伟大人格,不管他现在情况如何,那么他总会有成功之日。因此,教育者需要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去

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拥有伟大人格。

天才式教育:教育者需要把每个孩子都看作天才,因为每个人潜力都是无限的而且均有自己特长,只

要孩子把自己的特长尽量发挥出来,那么他就能成为出色的人才甚至是天才。因此教育者对成绩差或某方

面有欠缺的孩子不能轻视,不能急噪,而要多多鼓励,而要多多寻找他的特长。

立体式教育:教育者需要用全面的、平衡的、立体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为每个孩子的过去经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科偏好、家庭环境、理想抱负、性格特点、品质特点

等等都不相同。

情感式教育:教育也是一种沟通与交流,只有双方具备了良好的情感基础,那么双方才能快速有效的沟通

与交流。因此,教育者不能让孩子与自己对立,而要有一颗包容的爱心去对待孩子,做孩子合格灵魂工程

师,否则就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

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

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一览众山。

苏霍姆林斯基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每个人深藏于内心的财富。”

曹文轩说:“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永不衰老,

那就是美。”难怪作家肖复兴赞誉“《草房子》是一首诗”,儿童文学评论家路文彬称许《草房子》“恰似‘众

语喧哗’之外一声清丽的歌吟„„”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

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他在小说《约

翰•克里斯朵夫》中恰恰用“普通人”克里斯朵夫充满苦难、孤独和不幸的一生诠释了“音乐家”克里斯

朵夫反抗,进取,成长的历程。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取得巨大音乐成就时,激励他保持谦卑,

不惧孤独,勇攀艺术至境,父亲启发儿子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苦难会让人们陷入悲愤、

孤独,但它会让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冷静;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宁静;少一些稚嫩,多一些成熟,这就

是一种在生活的苦难中永不放弃生命激情的人生哲学。曹文轩借《孤独之旅》告诉孩子们一个关于成长的

篇二:《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16、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

17、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18、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19、“蹲下”一词是多么贴切的词语,只有“蹲下”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20、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中“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1、和学生交朋友,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

22、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春色满园。

23、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2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25、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26、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才是真爱。

27、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影响孩子终身的大事。

28、赏识就在我们身边,赏识就在我们一言一行中,所以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信中快乐成长。

29、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30、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

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

31、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32、正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33、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34、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35、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

篇三:《教育名人名言大全》

教育名人名言大全:

o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作者:马卡连柯o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者:朱熹o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作者:(清)王永彬

o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作者:《格言对联》

o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

激情的大树。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o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者:江泽民o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作者:杰斐逊

o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

量。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o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作者:克鲁普斯卡娅

o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者:毛泽东

o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作者:R.M.H.

o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

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作者:马卡连柯

o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儿教育要从小。作者:谚语

o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

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作者:爱默森

o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作者:园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