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赤壁的故事1000字
详细内容
第一篇:《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的故事
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借东风
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宽广,与演义描写不同。不过《三国演义》本属小说,此段诸葛亮神坛作法借东风一事,为作者编撰以塑造丰满其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借东风」故事。
在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了抗曹联盟。孙权大将周瑜十分嫉妒刘备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于死地。他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若误期造不出便以军法从事。诸葛亮巧妙地利用长江的大雾,在夜里用数十只绑满稻草人的船只在曹营前击鼓呐喊。曹军用箭射击,结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箭十多万支。
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周瑜大叫一声,箭伤复发.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
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大叫一声,箭伤复发.
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便被自己活活的气死了。
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讲的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与诸葛亮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挥泪斩马谡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后果失街亭。马谡虽是诸葛亮喜爱的将领,很多将领也为马谡求情,但诸葛亮觉得军法无情,不能被人情左右,最后挥泪斩马谡。
第二篇:《诸葛亮与周瑜的斗智故事瑜嫉妒诸葛亮的才1》{诸葛亮火烧赤壁的故事1000字}.诸葛亮与周瑜的斗智故事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总想找借口杀了他。于是机会来了,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前,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对联舌战。在一次宴会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以杀头为罚,如何?”诸葛亮从容一笑道:“君子无戏言,都督先说。”周瑜大喜,开口说道:有水也是溪,无水也奚,去了溪边水,加鸟变是鸡。得志的猫儿胜过虎,落帔的凤凰不如鸡。(繁体字的鸡)。诸葛亮笑笑,变吟道: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了棋边木,加欠变是欺,,龙游浅水糟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周瑜一听心中大怒,心想:我是捉鸡不成,丢把米,我不能败在你的手,而且有言在先,于是他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了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有一个妞。诸葛亮知道他嘲笑自己的老婆长得丑,立即回应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乔。周瑜明知是诸葛亮在奚落自己夫人,怒发冲冠,想立即杀了诸葛亮,幸好鲁肃在一旁说了一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无了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话音刚落,众人齐声喝彩,他辆一看势均力敌,又有人从中解围,见好就收,便决定和好联合破曹。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战结束,孙刘联军大胜,曹操败走。孙刘两家此时为各自利益都盯住了荆襄之地。刘备没有领地,急欲取荆襄之地为基业,而孙权也欲全取荆襄,这样可以全据长江之险,与曹操抗衡。刘备和孔明提兵屯于油江口,准备夺取荆州。周瑜见刘备屯兵,知道他有夺取荆州的意思,便亲自赴油江与刘备谈判,而且打定主意谈判若是破裂,就先打刘备,再取南郡。刘备在孔明的授意下,允诺只有当东吴攻不下南郡自己才能攻取,而心中其实忧虑,他怕东吴攻下南郡之后,自己无处容身。孔明却宽慰他说:“尽着周瑜去厮杀,早晚教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那时曹操虽走,却留下猛将曹仁守南郡,心腹大将夏侯敦守襄阳,攻打有着相当的难度。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时候,也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吃了好几次败仗,自己也中了毒箭,但是他终于还是将曹仁击败。当他来到南郡城下,准备进城的时候,却发现城池已被赵云袭取。这时,又有探马来报,荆州守军和襄阳守军都被诸葛亮用计调出,城池已都被刘备夺取。周瑜十分愤怒:“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刘备取了荆州之地后,周瑜要鲁肃去讨说法,刘备狡辩道荆州被是刘表的地盘,如今刘表虽然死了,可是他儿子还活着,我作叔叔的辅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盘怎么不行?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不久刘表之子刘琦死了。鲁肃再去讨时,孔明又一席强辩,说什么刘备是皇族,本就该有土地,何况刘备还是刘表的族弟,这是弟承兄业,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也曾尽力之类的话。令鲁肃这个老实人不知道如何应答。到最后,终于说荆州算暂时借东吴的,但要取了西川再换,还立下文书。此时刘备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动孙权用嫁妹(孙尚香)之计将刘备赚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成了亲。当岁末年终,玄德依孔明之计携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蜀国岸上军士齐声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气得再次金疮迸裂。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没有丝毫取川的迹象,此时曹操为了瓦解孙刘联盟,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于是周瑜再遣鲁肃去讨荆州。孔明再次狡辩一番,为自己找理由。周瑜设下“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替刘备收川,其实是夺荆州,不想又被孔明识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几路人马杀来,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再次迸裂,昏沉将死,临终作书与孙权荐鲁肃代己之职,同时,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第三篇:《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和诸葛亮》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和诸葛亮
13中本2班
张懿
13105134241{诸葛亮火烧赤壁的故事1000字}.
在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两次战役当属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前者使曹操得以雄踞北方,而后者则奠定了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的局势。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而其中塑造得最为生动的人物形象自然是周瑜和诸葛亮。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又是有略有差别的。
壹.《三国志演义》里赤壁之战中的瑜亮形象对比
相比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这场大战的描述显然是偏向蜀汉一方的,这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汉人地位急剧下降,倍受不公与压迫,因此世人必然渴望代表着正统的“刘皇叔”,而非割据东吴的乱世枭雄孙氏一族。而作为一代贤臣的诸葛亮,虽有先主白帝托孤时“若子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却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星落秋风五丈原固然让后人悲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他维护正统、忠心耿耿的品质却让重视正统的后世文人对他赞颂有加。在《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记述中,罗贯中对于诸葛亮的智谋描写更是不惜笔墨,甚至刻意贬低周瑜以对比显示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说,罗贯中是将诸葛亮神化了。而相比于“此人只应天上有”的诸葛亮,周瑜则更符合一个颇具才知又用心良苦的“人”的形象。
一.同样成功的择主
仅仅从《三国演义》来看,同为当世智士的周瑜和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点,即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善于“良禽择木而栖”。面对曹操的百万雄兵,东吴以老臣张昭为首的一干人等各顾妻子,挟持私虑,主张降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公的孙权必定深有忧虑,然而最终他能决意抗曹,封周瑜为大都督,并把砍去几案一角的剑赐给周瑜,可见他对周瑜的信任和重用。正是因为孙权的能善用周瑜,才有了周郎火烧赤壁的千古流传。那么可以说,周瑜选择辅佐孙权是成功的择主。而诸葛亮巧妙回绝东吴的招揽而辅佐刘备更是有其独到的
考虑。诸葛亮曾称:“孙权可以贤亮而不可尽亮。”诚然孙权亦是明主,但是相比于人才匮乏的蜀汉,东吴集团内部已经是人才济济,因此孙权定然不能像刘备一样重用诸葛亮。那么从自身考虑,诸葛亮只有辅佐刘备,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卧龙之才。当然,从德行来看,刘备三顾茅庐已然展现其求贤若渴之心,从世俗眼光来看,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更是代表了正统。可以说,无论蜀汉最终的结局如何,诸葛亮辅佐刘备都是一个完全明智的选择。
二.周瑜的用心良苦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刻画了一个心机深沉的周瑜形象,这从赤壁之战中周瑜层出不穷的计谋和对不同人等的瞒骗得以看出。从鄱阳湖回来后,周瑜便开始不断骗人。当谋士提出降曹主张的时候,周瑜佯装赞同,而当程普、黄盖等武将提出要与曹操决战之时,周瑜又道:“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对于两方人不同的应答,适时地安抚了人心,避免了无谓的争论,甚至在面对鲁肃的时候,周瑜也佯称要降,并不说实话,然而事实上周瑜心中实则早已有了决断。周瑜第二次骗人,便是使用反间计,导演了一场“蒋干盗书”的剧目,进而除掉了蔡瑁、张允,大大削弱了曹操的水军势力。在这里作者似乎有意贬低历史上“以才辩著称,独步江、淮之间”的蒋干来凸显周瑜过人的才智。随后周瑜和黄盖合演苦肉计,再一次蒙骗了曹操,为赤壁决战的火攻埋下了伏笔。而最后周瑜与庞统使出连环计,更是成功地让曹操自掘坟墓,完成了赤壁火攻一举灭敌的重要一步。在用计过程中,周瑜一直保持着一种用心良苦的态度,与东吴的其他将士相比,其智的确堪称过人,但仍旧停留在“人”的层面上。
那么相比于周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便显现出一种神化了的色彩。在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周瑜不断地让鲁肃试探诸葛亮。每当周瑜苦想出一个妙计的时候,都会发现诸葛亮似乎早已轻松想到,面对周瑜的故意刁难,他亦总能从容应对。虽然同样想到以火攻曹,但是直到旌旗拂面之时周瑜才意识到风向的问题,而诸葛亮却早就知道将要刮东南风。这样的诸葛亮显然要比周瑜技高一筹。既然周瑜是过人之才,那么高于周瑜的诸葛亮只可能是鲁肃所说的:“先生真乃神人也!”
三.周瑜的将帅之才和诸葛亮的善于用奇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主要亮点在于他的将帅之才。赤壁之战发生时,周瑜不过三十三岁,老将程普因周瑜年纪轻轻就爵居其上,心中不乐,因此托病不出。但是见周瑜调兵,动止有法,乃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能让老将程普这般叹服,可见周瑜调兵的确很有一套。周瑜的将帅之才还表现在他的知人善任
上。选择黄盖上演苦肉计,毒打老将更能让外人深信黄盖的反心,而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黄盖更是确保了这个关键的计谋顺利运行。从曹操被唬得团团转的结果来看,周瑜和黄盖的合作可谓天衣无缝,大获成功。而在献连环计前,周瑜更曾言:“为我行此计者,非庞士元不可。”因为庞统素有“凤雏”盛名,面对曹操时能对答如流,显现过人的谋略,因此曹操才会对庞统言听计从,轻易便接受了献上来的连环计。从这几点来看,周瑜作为统兵的将帅,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不仅善于排兵布阵,更是善于用人。
相比于周瑜,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并未展现统兵才能,更多展现的则是“用奇”。面对周瑜三天造十万支箭的故意刁难,诸葛亮从容地使出草船借箭一计;对于风向的问题,诸葛亮更是设七星祭坛巧借东风;在曹军败退之时,诸葛亮有巧设兵马追击,使得曹操狼狈不已,能活着过华容道也不过是因为诸葛亮看出曹操命不该绝,网开一面而已。{诸葛亮火烧赤壁的故事1000字}.
四.周瑜的心胸狭小和诸葛亮的气度从容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主而诸葛亮为客,因此当周瑜屡次因妒才而起杀心时,沉着应对的客人诸葛孔明便更加显得谋略过人,气度从容。
在罗贯中笔下,周瑜显然是一个气度狭小的人,这从他不顾战局紧迫,屡次想要除掉诸葛亮举动中可见一斑。周瑜第一次欲杀诸葛亮时,乃是诸葛亮料到孙权会因赤壁之战双方兵力悬殊心有疑虑。“孔明早已料着吴候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此时战令方出,军心未定,计谋未行,吴蜀的联盟也还不稳固,正如鲁肃所说,乃“曹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即便是为了东吴的大局考虑,杀诸葛亮也不应在这一时,急欲杀之,不得不说是嫉妒心在作怪。周瑜第二次欲杀诸葛亮,是因为招揽不成,反起杀心。为了不为世人所笑,他故意叫诸葛亮带兵断曹操粮道,希望“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然而诸葛亮早已识破他的计划,故意以“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来激周瑜,化解了自己的危机。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通过鲁肃告诉周瑜断曹军粮道并非良策。周瑜此计不成,还让自己丢了面子,因而第三次出言欲杀孔明:“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好在鲁肃点出“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周瑜这才暂时作罢。然而当诸葛亮识破周瑜的反间计时,周瑜对孔明的杀心第四次出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为了杀掉孔明,周瑜故意叫诸葛亮造十万支箭,企图“以公道斩之”,而诸葛亮则导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草船借箭,反倒更让人叹服他的才智。直到赤壁之战开战之前,七星坛孔明借东风成功后,周瑜的杀心终于达到了顶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这一次,周瑜甚至不顾世人看法,直接
让护军校尉丁奉、徐盛二将到七星坛,“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但是显然诸葛亮再一次料到了周瑜的举动,早已让赵云前来接应,悠然出了虎口。在吴蜀联合抗击曹操的战役中,周瑜从头到尾都在处心积虑地希望除掉自己的盟友,甚至一度想要直接杀掉刘备,这样的周瑜似乎的确缺少容人的雅量和非常时期的大局观。
相比于周瑜的气量狭小,诸葛亮则显得气度从容。他不仅能够轻易地识破周瑜的计谋并化解自己的危机,而且在行为举止上也显得从容不迫,怡然自得,似乎正如他自己所说,“亮虽居虎口,稳如泰山”。罗贯中在描写诸葛亮时,多次用“欣然”二字。如周瑜命之带兵断曹操粮道时,诸葛亮“乃欣然领诺”;而后周瑜居心叵测地邀请他同住时,诸葛亮“欣然从之”;周瑜请孔明议事,欲用造箭之失置他于死地时,孔明还是“欣然而至”。且诸葛亮身在东吴,本应为客,罗贯中描写他说话时却时常“笑曰”,倒显得比主人还要轻松许多。再反观周瑜杀诸葛亮不成时或捶首顿足,或大惊失色之态,则更加显得诸葛亮胸有成竹,妙算持重了。
贰.历史上赤壁之战中真正的瑜亮形象对比
作为一本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难免有虚构的成分,而在事实上,周瑜并非狭隘小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也并未起到如小说中一般重要的作用。自从《三国演义》问世以来,不知多少人被其误导而认为周瑜心胸狭窄,才智也不及诸葛亮,此真乃千古奇冤,让人不免郁闷。
事实上,周瑜可以说是世不二出的俊才。陈寿曾评价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孙权也曾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世人对他的评价之高。
正如上文所述,在择主方面,周瑜十分成功。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也就是说,周瑜在还未成为东吴的将领之前,已经看出了孙策的不一般,并同他成功地搞好了关系,为将来受到东吴的重用打下了基础。而后来看上去势力较强的袁术“欲以瑜为将”时,“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从中更加明显地看出,周瑜具有敏锐的识人能力,他看出了袁术难以有所成就,从而借机东归辅佐孙氏。
当然诸葛亮在择主方面同样十分成功,这在上文已有论证,不再赘述。但是在统兵与任人方面,褪去《三国演义》对其的神化,诸葛亮的水平也许并能不在周瑜之上。
在赤壁之战开始前,人心不定之时,周瑜敏锐地指出曹操南下所犯的四忌,并谓孙权曰:
“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这段话指出了与之一战的可能性,稳定了孙权和东吴众人的心,亦可见他在战争中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而对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评价更是在道义上排除了与之开战的顾虑,可以说此乃破的之语,使顾名义者亦可释然无疑。而在战事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周瑜始终能够沉着应对。此战的关键,即黄盖诈降,赤壁火攻,事实上是黄盖向周瑜所献的计策,历代记述赤壁之战的史书文献上都未曾在此处提到诸葛亮,可见此计实为东吴原创。黄盖献策后,周瑜作为大都督则果断地接受了这条奇计,并命黄盖诈降骗取曹操的信任,可见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果断和准确。而对于火攻,不少后人称“东风不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认为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我则认为不然。隆冬时节恰遇东南风起,采取火攻之计大破强敌,弱势的一方以最少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里面确实具有很强的“天助周郎”的传奇色彩。但若东南风不起,周瑜真的没有能力击败曹军吗?且看战前孙权问计于周瑜之时,周瑜已经准确地指出了曹操出兵所犯的四忌,即马超、韩遂后患未除,北方军士不善水战、隆冬作战粮草不济、中原之兵水土不服。而在军力方面,周瑜又指出曹操声称的八十万水师事实上不过十五六万中国之师和七八万荆州降兵,且前者长途跋涉已疲,后者初降尚且狐疑。对此,周瑜的判断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惧。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可知曹操的水师并非坚不可摧,而周瑜在开战之前心中必定已有破敌之计。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决战尚未正式开始前,“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也可见周瑜对曹军“不习水土,必生疾病”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而疲病之卒、狐疑之师除去人数上的优势,其战斗力也的确难以同精通水战的江东水师匹敌。那么可以说,即使没有赤壁火攻,周瑜同样能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同曹军一较高下,虽然无法取得像火烧赤壁一般具有传奇色彩的胜利,但是东吴以少胜多仍然不无可能。
相比于周瑜的杰出将才,诸葛亮虽为治世能臣,但在领兵和任人方面则略有欠缺。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设下拦截曹操的三路奇兵,事实上,在此战之中诸葛亮几乎没有领兵作战,因而在此暂且以他此战之外的领兵经历分析。诸葛亮为人谨慎,思虑颇多,这种性格促使他谋略过人,但缺少决断,也容易被自己的思虑误导,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荆州在蜀汉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是刘备势力发展的核心,需要一名有勇有谋的大将守城。诸葛亮却派遣孤傲自大的关羽守荆州,而关羽在政治方面的幼稚则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结局,蜀汉集团也自此由盛转衰,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任人之失。其后的街亭之失几乎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的重演,马谡的确颇有才华,但却是谋士之才,而非将帅之才,而诸葛亮正是因为没有看清这一点,才会错派马谡守街亭,失去了这个军事要塞。除去任人,
第四篇:《《三国演义》的故事》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美好理想。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时期,一天,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和张飞、关羽一起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书童说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回去。第二次,刘备又选了一个好日子,和张飞、关羽又来到诸葛亮的房子前,诸葛亮的弟弟说诸葛亮出去了,刘备知道后并没有生气,又回去了。第三次来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有叫醒他,一直等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见刘备这样有诚心,决定帮助刘备,最终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
读了这篇故事,我知道了,请别人办事一定要有耐心、有诚心,这样才能成功。
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
军逃跑。
空城计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