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描述爱情方面有什么特点?
详细内容
李商隐描述爱情方面有什么特点?(一)
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艺术特点
学生:指导老师:
内容提要:李商隐的爱情诗向来有一种独特的美感,通过其爱情的历程来探讨李商隐爱情诗不同时期的一些特点,进而把握爱情诗歌与无题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诗人写作的背景材料已经湮没无闻的情况下,根据无题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诗人的恋爱事迹,顺藤摸瓜,并借鉴同时代的有关作品作为旁证,试图梳理出李商隐无题诗与爱情诗的许多相似性。
关键词:李商隐恋爱历程爱情诗无题诗
人们往往都想用语言来表达爱情的美丽,但是任凭自己掘地三尺,也找不出能准确描绘爱情的词汇,而李商隐做到了。他的用词并不出奇,只是人们都经常用到的词语,就把爱情那种独特存在的感觉描绘了出来,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深思:为什么李商隐的爱情诗有这样大的魅力,他的爱情诗为什么千古留传,直到今日依然能成为青年男女耳熟能详的爱情用语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对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的进一步分析,希望能找出其爱情诗的一些特点。
说到李商隐的爱情诗就不得不来关注一下他的恋爱历程,因为这对诗人的爱情观有很大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着李商隐爱情诗的风格。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
下面这些女子都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1])中。他还为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2]、《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3]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4]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荷花——传说他在与妻子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5]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6]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7]:“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
年曾再版,更名为《玉溪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以上就是李商隐的恋爱历程,当然这些只是有史可考的爱恋,但是诗人究竟有几次恋爱,就无从知晓了,然而可以想见它们都给诗人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诗人的诗句中,每一个动人的词语,每一段传诵的诗句所呈现的风景都包含了诗人对每一段恋爱的向往和珍惜。诗人留下的爱情诗总共有一百多首,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另一类爱情诗,爱情对象不详,诗中抒情主人公也未必是诗人本人本事。但是诗中并不是一味地赞美爱情,而是诗人经过自己的爱情体验和社会爱情现象相结合进行的创造。
先开始分析诗人最早的一次有据可考的恋爱——诗人和“柳枝”的恋爱。对于“柳枝”诗人留下来很多的痕迹,而《柳枝五首》就再明显不过了,诗中诗人可以说是很详细的回忆和记述了自己和柳枝的爱恋经历,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了。诗人与柳枝的爱并不一定如《柳枝五首》序中所说的那样,仿佛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实际上可能有更哀伤感动的内幕,而序文中有意地回避了。诗歌大体不像其他爱情诗表意模糊,意境朦胧。而是很现实很客观地描写,在《柳枝五首》的序中,诗人明白地写出是为了纪念“柳枝”所作,这很值得重视。《柳枝五首》是李商隐前期最优秀的爱情诗,表现了他对柳枝真挚爱情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这是基于诗人事实上经历的爱情。我们不应轻信苏雪林夸大其辞,甚至毫无根据地臆测出义山与宫女偷情的说法,而应该从《柳枝五首》这些真实可靠地作品中去把握诗人的人品和诗品。
《柳枝五首》
其一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更加使人容易了解其中的相思和痛苦,用蜂和蝶来相比,本身就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性格,而句尾“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简简单单的话语,却把爱情中那有缘无份的惆怅,表现得入木三分了,有缘无份是多么让人可惜的感情啊,这样的悲伤永远烙印在诗人的心中。
其二
本身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诗人对于爱恋的对象,表现了爱情中最伟大的感情,这就是无私的关怀,无时无刻的担心,可见诗人的深切的恋爱和对爱人真挚的感情,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这一感情包含了诗人对恋人未来生活的深切担心,同时也有一点不平之气,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诗人对“柳枝”的爱,是那么深刻!
其三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其四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第三首上二句“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赞美柳枝的慧心丽质,下二句“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说她虽然这般美妙,自己却“不忍”对她轻薄,他对柳枝的尊重体贴,绝不是当时风流诗人杜牧、温庭筠之辈对于女性的那种“薄幸”可以比拟的,第四首用“柳枝”、“荷叶”、“锦鳞”、“绣羽”不同作比,表达了由于社会地位或者其他的原因,有情人不能结成连理的痛苦。体现了一种纯真的愿望和情感。`
其五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水望,只是见鸳鸯。
最后一首描绘了一幅悲伤的景象,诗人失去了“柳枝”,面对画屏等器物上成双成对的图画,以及湖水自由自在地戏水的对对鸳鸯,心中是何等的失落和悲伤,诗中再没有一个是灰色调的物体,但是所表达的心情却是一片灰色。
纵观《柳枝五首》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心情的曲线图,其一是对有缘无份的可惜;其二表现了对“柳枝”命运的不满和不平;其三表达了诗人对“柳枝”的爱惜,其四表现了诗人对“柳枝”现状的担忧,第五首是个情感的终结,呈现了诗人失落的心情,无奈的感觉。诗中所见诗人的心情呈现出:可惜——不平——担心——关怀——失落,这是爱情中普遍会遇到一个过程,却让人感动万分,五首按顺序细细读来,不禁让人落泪,其中包含诗人的真情,是让人回味的那种纯真,美丽的感情。
读完《柳枝五首》其中有一句“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让我突然想到了另一首诗,两首诗歌的用词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无题》[8]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珍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这篇为托寓之作。以香草美人自比怀瑾握瑜,是屈原所开创的比兴寄托模式。汉魏六朝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一种类型化的写作,并形成自己的象征体系与寓托传统。曹植阮籍等魏晋诗人都有不少与此诗相近之作。诗前四句从容貌到服饰,写女子的艳美无双。五六句则写爱情的失意。良才美质却无良媒佳偶,在《楚辞》中此类意象触目皆是。而在结尾,更以“中心最不平”为全篇寄寓点睛。联系刚才《柳枝五首》中的第二首中“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用词出奇的相似,而且都是作为诗歌中的点睛之笔,两句应该说表现了同一种情感,那就是一种不平,诗人的一生也许都在述说着这一不平之气。
诗人两首诗句中都说道了棋局似乎在说人生如棋,但有不像棋。如果人生能像棋局一样的自由操控,那还命运还算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却是不可能的!柳枝的命运是她自己不能选择的,诗人似乎也是如此。两者真是惊人的相似,可叹真是一对苦命的鸳鸯啊!看第二段恋爱,诗人当时仕途受挫,转而学仙求道,不知是自己心灰意冷了,还是要走"
终南捷径"。但是不管怎么样,诗人在这里开始了自己又一段感情经历,当时修道之风十分流行。有许多富家之女也入山修道,称之为女冠。李商隐当时修道在玉阳山。在这段时间内,诗人对华阳的宋真人姐妹一往情深,可以说这次是有史可考诗人真正大胆地追求女子的爱恋的实事,诗人写了大量华美的诗句记录了那时的心情,现今保存的有《圣女祠》[9]、《燕台四首》[10]、《碧城三首》[11]等诗。由于诗人与宋真人有过一段实质上浪漫的爱情生活,因此,这次恋爱的失败给他打击也就远远胜于对柳枝的倾慕所造成的伤害。重点来看看《碧城三首》,因为是三首联写,这里便于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不同,同时在三首诗歌中能好的看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情感的变化。
《碧城三首》
其一
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数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在这首诗中,碧城、犀、玉、阆苑、女床这些词汇,皆有神话和道教色彩,而鹤与鸾也都为神话传说中经常出现的鸟类,其中鹤能通信,鸾喻情侣。所以显而易见,在道观中的爱情,顾义山之一生,也就只有在和宋真人的这一段故事里才有。“星沉海底当窗见”一句与义山《嫦娥》[12]一诗中有“长河渐落晓星沉”的句子颇有相通之处,读来大有寂寞之感!破晓之时,为何寂寞?下文解答“绣被焚香独自眠”。而“若是”一词,又言“明又定”。有这样的不确定,所以才有了破晓前所感受到的落寞之意吧。但这一句却写出来一种坚定,写下“一生长对”这样的誓言,也只有当时年轻,热情的人能有勇气和决心能守住这样的诺言啊。
其二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玉,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这首诗应该是对于情人的形容。对影闻声,虽不见其貌就已怜爱不已,大概是在说自己对其的感情之深。至于萧史洪崖两句,表达的则是对于感情的坚定与无他。所用典故也皆是仙女与凡人的爱情,用此典是要表现一种对情人的仰望之情。毕竟宋真人是宫中之人,地位较高,义山那时尚未科举成名,有一种仰望之感是自然的。而怅望则表现了对于这段感情的忧郁和不安,应该是有什么隐秘的难言之处吧。联系前面的诗句,情人见面的欢乐时光,却忽然把调子跳到了这么一个悲哀的意象上来,这种极度的情绪和情感上的落差让人震惊,也更加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其三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这首诗首说的是,七夕都是有期而至的,然而洞房帘箔已垂,不见美人,这个“期”应该是不可期了吧。似乎有一种对于上文的担忧终于应验的感觉。后言收将凤纸,再叙相思。通观全文,参考义山经历,应该是这一段感情为人所知。以至于他们不能相见,也不敢再通信。所以前文一直对爱情的担忧终于成为现实。于是无可奈何而已。观此《碧城三首》其为文隐忍而淡然。但是这种言辞是平静却隐含着很深的热情,很深的坚定。于是,除了“碧城”的美景,我们还能够体会到一种意境上的美感。这也是义山为诗一向以来的风格,虽然像淅淅沥沥的春雨一样,很平静,甚至安静的无声,却总像烟水一般缭绕,包围和感染着读者,让你不得不沉醉在这一片朦胧的景象中。
三首诗都表现了宋华阳的美丽以及诗人的一颗爱慕之心,诗中表达了诗人希望宋华阳快点表明心迹,不要再犹犹豫豫,要大胆的表露自己的心意,把握大好年华追求真爱和幸福才是真理。同时也描述了诗人恋爱失败后的心理活动。
三首诗都大量地用典,其内涵极其丰富,也使全诗意境上更加朦胧,如迷雾笼罩,其意若隐若现富有神秘感。
说到用典我们再来看另一首与宋华阳姊妹有所关联的诗歌:
《重过圣女祠》[13]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这是一首性质类似无题的有题诗。意境扑朔迷离,托寓似有似无,比有些无题诗更费解难懂。题内的“圣女祠”,或以为实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的圣女神祠,或以为托喻女道士居住的道观。后一种说法可能比较接近实际。不过,诗中直接歌咏的还是一位“上清沦谪”的“圣女”以及她所居住的环境——圣女祠。当然结合李商隐的《圣女祠》、《碧城三首》、《河阳诗》[14]等诗歌,应该说这是一首追述爱情的恋情诗。
这首诗用了大量与道家、仙家有关的典故,如“上清”、“萼绿华”、“杜兰香”、“玉郎”、“紫芝”等,典故本身的迷幻色彩给诗歌带来一种迷离的感觉。当然,这种空灵飘忽也源于他对这份感情本身的惆怅和迷茫,正所谓“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15]。
诗人还通过一种意绪将美幻的典故和意象串联起来,或为“有序中之无绪”,或为“无绪中之有序”,文思的跳跃往往也较一般诗人更为大胆。这首诗如果仅有“上清”等词,我们也能感受到飘忽和朦胧,但还看不到蕴籍和绵密。这时,文思的编织和情调转换就显示其独特性了。“白石岩扉碧藓滋”写景,“上清沦谪得归迟”尚有几分写实,但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接着笔锋陡然转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则让我们似懂非懂,也不知道这几个意象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只能是看做一种意绪;紧接着“萼绿华”和“杜兰香”两个字面绮丽、本义迷幻的典故,稍稍冲淡了前一联的奇谲稠浓。而最后一句“通仙籍”和“问紫芝”确切指什么,依然没有言明。
本诗用典可谓是典型,诗中出现大量的典故,使全诗呈现出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仙境,有一种乘风飞翔之感。但诗义也因此更加朦胧了,让人无从理解其真意。下面就是李商隐最重要的一段恋爱了,这次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即对妻子王氏的爱恋。李商隐开成三年达成所愿,与王茂元小女儿成婚。李商隐一生珍视王氏的爱情,至死不
李商隐描述爱情方面有什么特点?(二)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在唐代诗歌经过盛唐和中唐充分开拓后已难乎为继,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足称道的伟大诗人,是唐代唯一可与李杜匹敌的诗人。世人喜欢把李商隐与杜牧并称“李杜”,或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实,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杜牧和温庭筠都远不如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晚唐的社会面貌,社会的种种沉疴痼疾,在他的诗中均有所反映。晚唐一般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题材、境界较为狭小。但李商隐却是一个例外。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在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李商隐的诗其所以具有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表现其内心深隐幽微的情绪,这与他一生的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李商隐的一生是极其坎坷不幸的。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在王阳学道时发生了与女道士宋华阳之间刻骨铭心的初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的爱情未能成为婚姻;在仕途上李商隐也经历坎坷,二十四岁进士登第,随后又投靠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由于其出众才华得到赏识:“以后由于政见与已受拜为相的令狐陶不合,倍受排挤和压制,仕途惨淡。在婚姻上也很不幸,妻子王氏出身名门,因常年分居,终因操劳过度于三十九岁便辞世。他一生的遭际,如梦似幻,朴素迷离,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欲回天地之志而成虚;爱情上的追求,又总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昔日昵交密友,旋即摧抑自己的势力;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在盛年奄然而去。这一切使他常常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义山夫妻恩爱,心心相依,但为理想与生计,诗人一次又一次别妻远游,依人作幕,相见不易分别更是难忍。颔联千古名句,既是诗人对亡妻深挚之爱的象征,也是王氏生前忍受生活的艰难,始终不渝地对诗人温柔而执着的爱的象征。颈联想象妻子仙逝后,人世与幽冥相隔,然后他们的爱可以打破两个世界的界限,妻子还是会云鬓如昔,为我容饰;我则沈吟相思,为伊人而憔悴。结处翻作宽慰语自解,妻子在蓬莱仙山,我与她神灵相通,并不遥远,有青鸟代我探望,两情仍可时时相通。如此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的爱情诗,在义山生平中除王氏无人足以当之。李商隐优秀的爱情诗源于他高尚的精神情操,他的前期是这样,他的后期更是这样。读之增伉俪之重,才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
由于现实政治和现实生活几乎剥夺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所有追求,诗人所有的只能是精神生活——心灵的感受、体验等,因而诗人不是长于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认识,而是长于对内心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对内心世界感受、体验的细腻、入微,使诗人的心灵一旦受到外部触动时,在心境中有时就会出现一连串的心像序列。诗人要把它表达出来,发而为诗,往往是以心像来融合眼前的物象或融合记忆中的、甚至是历史、神话中以及想象创造的形象来加以表达。
李商隐可说是一个痴情的人,他的诗,往往都诉说着他本身坎坷的爱情道路,据说他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于亡妻的怀念却是与日俱增。崇让宅乃是其岳父王茂元的第宅,诗人与王氏曾居此处。如今赌物思人,触景生情。隐丧妻已六、七年了,他自己亦已走到人
生的尽头,仍然是一往情深,他对于爱情的执着专一,遗憾的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当时名微位卑的李商隐一生的确切行踪无法考证,因此他的许多诗作至今无法诠释,但这却丝毫不能降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在他的爱情诗里大多写相思之苦和会合之难,即便是绝望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