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故事素材>为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案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为学教案设计《为学》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的词词义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教法、学法设想:

1、本文可读性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

2、在以导读为主的基础上兼用讨论法、小组互助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作者的简介。

二、初读,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跟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注出下列字音:不逮人dài怠dài迄qì屏弃bǐng鄙bǐ恃shì钵bō为学wéi贫者语于富者曰yù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久矣”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子/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钵/足矣”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顾/|不如/蜀鄙之增哉?”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并指导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我疏通文意。

2、小组解决不明白的词句。

3、小组代表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词句集体解答,教师及时点拨并归纳有关重点词句。

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怠:懈怠无以:没有什么道:学问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去:①距离②离开(太丘舍去)顾:①难道②回头看(元方入门而不顾)

是故:因此

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既然这样那么昏庸和聪敏的效用。用,效用。买舟而下:雇船顺流而下。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因此聪明睿智,是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的。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愚笨平庸,可以限制人的才能又不可以限制。

四、研读,赏析文章

(一)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集体解决。预设以下问题:

1、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3、第2段“吾昏、庸与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强调"为学"的重要(既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4、蜀陋二僧同时面对困难,甚至穷和尚的困难更大,结果却是“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明确:面对困难,物质条件并不起决定作用,关键是主观是否努力,即为与不为。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5、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6、请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败的”的例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体会。

(二)品味赏析

请从修辞或句式、语言简练等方面赏析本文,以第三自然段为重点。学生可能有以下欣赏点:

1、本文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开篇用两个设问句提出论题,显然比用一般陈述句更醒目,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昏庸与聪敏互相转化的辨证关系。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增哉”这一反问句强调了人贵在立志的重要性。

“子何恃而往”第一次是设问句,表示怀疑;第二次则是反问句,表示轻蔑和讥讽。

2、本文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贫僧对富僧的回答非常干脆:“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字,表明他对物质条件要求之低;一个“足”字,体现出他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可谓一字千钧。为学教案设计

„„

五、朗读并背诵全文。

分段进行。步骤是:自由练习背诵,归纳段意,然后检查,而以诵读指导贯穿其间。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读,读得层次鲜明。

②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

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遗”“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读,但须有批评意。

②“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

③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最好),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有肯定之义,但要轻轻带过)。

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全用叙述调读,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读出层次感。

②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情而往”一句前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后则纯是蔑视口吻。

第四段指导要点:

本段为全文核心,语气变化频繁。

①“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

②“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③“是故”作一顿,以下皆训诫之辞,要读得庄严。“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示诚;“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训。“自败”示诚,“自力”示训,当重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改写文中“蜀鄙二僧”这一小故事,重点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把富和尚和穷和尚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刻画出来。

板书:

为学

难易——为与不为

昏庸、聪敏——无常

贫富二僧——做与不做

立志去为——必成

【篇二】为学教案设计为学教学设计一

《为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学要求〗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钵为语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吾|一瓶一钵|足矣”“顾|不如|蜀鄙之增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

为wei做、求昏:愚笨之:往怠:松懈语:告诉、对说

虚词:

无以:没有什么是故:因此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钢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①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②第H段“吾昏、府。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分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③为什么把“蜀鄙二增”的故事放在事无难易结论之后,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作者为什么选取与“为学”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于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缤密。

④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憎”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

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成功。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⑤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2)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一、导入。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无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

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读一遍全文,请大家把这段话找出来。(“吾资之昏„„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也可用“是故聪与敏„„咱力者也”这一段)

教师:龟的胜利和兔的失败都可以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从中借用四字来说这一点。(“自力”“自败”)

二、正音、解词。

内容见地

补充:①“其与昏与庸元以异也"要注意"其与„„无以异”这种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这样看来,昏庸和聪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冲的“僧”,专指贫僧。

三、整体感知。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塔什么意思?(写给予侄们看)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也要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要点:①反复说明不要依靠聪明而要勤奋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可谓情深意长;

【篇三】为学教案设计6、《为学》教案

6、《为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织文章,侧重于理想和信念。《为学》一课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文章阐述的“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理解力尚浅,对于文言的学习还缺乏经验,教师除了引导他们学习重点的文言字词外,学习本文,更注重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意味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及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意、领悟哲理;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习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之”、“其”等的用法、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方法: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对话法、师生对话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译全文。

教学重、难点:通译全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

一、导入新课:(师生、生生对话。3分钟)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由塞翁失马祸福转化的故事引出,“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师生对话。3分钟)

1、文学常识及解题(见课下注释)

2、生字词读音:逮dài、迄qì、屏ǐng弃不用、卒zú、鄙bǐ、语ù于富者、恃shì、钵bō、.b.....y..

三、初读课文:(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学生与文本对话)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吾│一瓶一钵│足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学生与文本对话)

3、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生生对话)

四、疏通文意:(18分钟)

1、自己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用铅笔划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与文本对话。3分钟)

2、小组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生生对话。3分钟)

3、全班交流、答疑。教师相机明确重点实词:恃、越、逮、迄、屏、资、买舟、明年等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生生、师生对话。5分钟)

“之”字用法归纳如下:

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4、学生小组比赛分段进行串讲。(生生对话。5分钟)

5、教师出示小黑板,将重点字词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师生对话。2分钟)

字词恃、越、逮、迄、屏、资、买舟、明年等。

难句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②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五、教师小结:(3分钟)

1、通过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够抑扬顿挫的熟练的朗读课文甚至背诵;重点字词的理解,也是阅读文言文的重点:如1句中的“资”,意为“天资”,“昏”、“庸”分别为“愚笨”、“平庸”,“逮”意为“及,赶得上”,理解了这几个字,全句意思就明朗了。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清论证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理解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法、师生对话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师生对话。5分钟)

1、抽查背诵

2、字词句的翻译(小黑板出示)

二、简介议论文知识:(师生对话。5分钟)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

3、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分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课文:(25分钟)

本文是很典范的议论文,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讲议论文知识,小组内学习讨论: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构,看哪组同学能将这些问题快速解决(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10分钟)

师生共同明确:(师生对话。15分钟)

1、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找出本文所用论证方法。并举出例子。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理论论证

曾参传圣人之道,蜀鄙二僧之南海之事是事实论据(例证)

师补充提问:“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以事喻理: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资之昏庸聪敏等为讲道理(理论论证)

昏庸与聪敏之间、学与不学之间、僧贫与富之间、去南海成功与否之间形成对比(对比论证)益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使文章说理明晰,结构严谨,对于我们学写议论文起了合伙好的示范作用。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及议论文结构特点前提下,由学生来分段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部分: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点出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4、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

(一)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

(二)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

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四、拓展延伸:(7分钟)为学教案设计

1、学了本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生生对话。研讨与练习三)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不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2、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通过勤奋学习有所成就或自恃“聪明”反被所误的实例,并反思自己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有何不足,说说学习本文后的打算。

五、阳光作业:

必做:背诵默写《为学》。

选做:课下积累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五个

板书设计:

为学

(清)彭端淑

一、提出论点

人之为学:学之,难→→易为学教案设计

不学,易→→难

二、分析、论证

道理: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

举例:曾参传圣人之道蜀鄙二僧

三、得出结论:

事在人为,人贵立志

第三课时复习检测(见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_______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逮______

3久而不怠焉久:怠:______4迄乎成迄:成:________

5吾资之聪,倍人也聪:________倍:________

6屏弃而不用屏:________7吾欲之南海,何如?之:_______何如:_______

8.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________卒:________传:________

9.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然则:________常:________

10.蜀之鄙有二僧鄙:________1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于:________

12子何恃而往子:恃:________13吾一瓶一钵足矣足:________

14越明年越:________15富者有惭色惭色:________

16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17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______

1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________哉:________

19自败者也败:________20自力者也力:________

21下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请标明它们所指的人称:

①吾______②汝_______③其_______④余______⑤尔______⑥之______

二、翻译句子。

1自力者也。

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4吾一瓶一钵足矣。

5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

8吾资之聪,倍人也

9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10自败者也。

三、简答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2.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__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3.“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4贫富二僧的鲜明对比证明了什么道理?

5《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代四川人。本文通过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6本文第一段是提出部分,说明了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__________”上。课文第三段是运用________论证本文观点。

7《为学》是一篇议论文,写法是_________,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为学教案设计《为学》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为学教案设计

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钵为语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体温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

为wéi做、求昏hūn愚笨之往

怠dài松懈语yù告诉、对说0

虚词:

无以:没有什么是故:因此

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细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

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缜密。

(4)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5)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

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2)。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篇五】为学教案设计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

一.导入、解题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为学,师范写“为学”,什么是“为学”,你能说说看吗?

2、师总结过度:“为学”即是“做学问”,而做学问首先离不开学习,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学习的诗文,让我们一起和他们对话。

3、师范读全文,(出示要求)生听,挺清楚每句话的字音;生看:看译文,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4、小组内轮流读文,互相提醒字音。

二.乐学

1、这么多的名言,都在告诉我们怎样做学问,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老师把他们分为了3个步骤,而要好好学习,第一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出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齐读句子)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说。根据学生回答

2、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请问大家:会写作文的请举手,喜欢写作文的请举手,以写作为乐,不写就很难受的请举手。那么讨厌写作文的,请举手。喜欢玩电脑、打游戏的举手。(为什么?)

3、结果显而易见,既然这么语文这么枯燥,咱们干脆不学了,可以吗?说说看。

4、不管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像语文、数学,是我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是必须要学的,如何才能让我们爱上学习呢?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再告诉我,要想以学习为乐,我们应该怎么做?

5、师总结:所以,要想好好学习,首先要要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板书:乐学)对学习产生兴趣,在遇到困难或者想偷懒时,咬咬牙,坚持过去,你就会有收获,当你的成绩得到别人的肯定时,自我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那个时候是你最快乐的时候,这也是激励你快乐地学习的动力。

三.善学

1、当然,要想学习事半功倍,我们必须得掌握好的方法,做一个“善学者”,(板书:善学。)其实,古人交给我们许多学习的好方法,就看你会不会用了。

2、出示几句善学的的诗文,出示一句,读一句。

3、小组说一说,在小组内读原文,看译文,总结一下,你在这些句子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学习

方法?

4、生边汇报师边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不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从常人,取长补短)

5、老师听明白了,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是:

当我们学习时,必须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我们对待周围的人时,我们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当和朋友在一起时,我们应该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付诸实践

1、学到现在,我们知道了要快乐的学习,我们也掌握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可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出示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问题又来了,难道你们一天学习之后,就反复的背呀,写呀,你们就会感到快乐吗?

3、A这就要从学习的真正含义说起了。

出示“学、习”字的解释:学,繁体写法:學,下面是一个小孩,上面是两个“乂习,繁体写法:習,下面是白字本来是日字,上面的“羽”本来是指小鸟练习飞翔。学知识的目的是来用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展翅高飞。新学到知识后,学着试图运用它的行为就是习,这恰似幼鸟挥动翅膀练习飞行。

B现在你能再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C师总结:

当你会用你学过数学知识买东西时,你会发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当你能给你的妈妈写上一句祝福的话时,你会发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当你把学到的歌曲唱给大家听时,你会发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只有当我们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所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付诸实践。(板书:付诸实践。)

解读“学”字

毛慧青

说到这个“学”字,我就一直在想,到底该怎么理解?怎样才能好好的落实学?所以,今天我把这个话题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更希望能一起讨论。

《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那我们先探本溯源这个“学”字的演变:

学,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

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说文》:学,觉悟也。从教。既然从“教”我们就看看“教”在《说文》里怎么解释。

《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也就是说“学”的基础是“教”,而我们现在的“学”是来自小篆,“教”省“攴”部。教,从攴从孝,那我们继续了解一下“孝”。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才是“学”的真正的源头,“孝”字会意字,上下结构,“老”在上,“子”在下,符合“子承老也,所以孝”,我们知道了“学”的源头是来自“孝”,而“孝”本身就是一种后承前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有我们现在所了解“学”的初步含义了,由此看来,这个“学”就有传承之意。

从汉字的简单组合就看的出来,“教”是一种行为,用“攴”的手段,来让人达到“孝”这个目的,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教”的本质,《说文》中的“上所施下所效”即是如此。

注意“教”中的一个部首,“攴”pū是轻轻地击打的意思,古同“扑”,戒尺。就像一只教鞭在敲打,当然了,古人大概一般用小棍之类的工具“鞭策”学习者,就如同易经蒙卦里说的“击蒙”。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部首宀,mian2,表示深屋,我们看上面的小篆,像不像一个孩子在屋子里?

“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首,被简化字减掉了,我们都在读易经,大概一眼就看出来了,就是:“爻”,易经里说“爻”为变动,提醒我们,学习的过程要互动。

“学”字的根本含义:学,就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互动,主动求学。《易经·蒙卦》里说,“童蒙求我”,

比如,我们来到这个群,肯定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的,对吧?如果只看不讲,就是没有互动,不提问、不发言、不交流、不分享就是不动,也是不主动的学,还要善问、会问、主动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互为学生,《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善问就是叩,善待问就是鸣,问的问题质量高,得到的回答也深刻,收获自然大,善问,是快速提高的最佳方式。

回过头来再说说这个“学”,人在对一件事物或者一个学问、一项工作不知(不了解)的时候,就是“发蒙”,我们现在也常常会说:“这件事我还“蒙”着呢”,就是说还没搞明白。我们的孩子更是如此,很多事、很多学习内容对他来说都是“蒙”的,还在蒙蔽当中,那么,就要有人来对他做工作,做什么工作呢?当然是给他启发的工作,叫做启蒙。怎么能够学呢?是有人教导我们。因此这个“学”,原来就有仿效、效法的意思,上所施下所效也。

【篇六】为学教案设计为学教学设计

三七为学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费春娥

教学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培养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掌握"为、语、恃、之、去”的意思。3、理解文章运用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培养大胆实践的精神。

说明:

本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短小的篇幅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阐明做学问全靠主观努力,强调事在人为。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可采用以“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学生诵读、领悟、品味这些环节,并注重文言实词的积累、整理归纳,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扎实的文言基础。

1

思路点拨

这篇文言文,虽是教导类的议论文,但故事性极强,学生对“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兴趣极浓厚。因此,教学时也可从文章的中间开花,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在朗读、表演、交流中扫清字词,领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寓意。通过反复朗读开头结尾的议论句,理解作者是要告诫子侄人之为学与天下事一样,学与不学是关键,即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可通过课后的归类整理练习达到巩固。

练习举隅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字

蜀之鄙语于富者自南海还其一贫子何恃而往.....2、掌握一词多义之:人之为学

2

蜀之鄙吾欲之南海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顾: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顾茅庐左顾右盼足:一瓶一钵足矣画蛇添足不足挂齿去:西蜀之去南海

去留两便大势已去

3、查找一条与为学有关的格言,以一两百字的短文加以阐述发挥,在班级交流展示。例: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荀子)

4、收集有关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名人故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