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揣摩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 3.培养质疑精神,提高思辩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 2.培养质疑精神,提高思辩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1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大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下面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揣摩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 3.培养质疑精神,提高思辩能力。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好像航船有了航向,接下来我们就依据我们的航向,开始我们学习之旅吧! 二、先学环节(14分钟) (一)自学指导 1.解决生字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完后查字典解决生字并标记在书上。 2.整体感知 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跳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过渡语:刚才我们同学自学地快速而认真,到底效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闯关吧!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积累成语 阔绰()撂()秫米面()硌()牙晌午()吓懵() 怵()抠()看风使舵()左右逢()孤陋()闻 大名鼎鼎()人情练达逢场作戏八面玲珑 要求:先自己完成,同桌互换批阅,用红笔改正错误,齐读两遍,巩固1分钟。 2.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泥人张的“奇”在于他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这是一个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杨七的“奇”主要在于小吃制作中构思的奇妙和手艺的精巧;杨巴的“奇”在于随机应变,处乱不惊。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探究问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1.自主思考:先自己品读批注,小组135号重点赏析1、2题,246号重点赏析3、4题; 2.组内交流: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组内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二)教师点拨 1.作者确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民间文学中十分常用的手法。这种夸 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 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 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者,寻觅是也。海张五 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 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 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 智应对”了。 3.句式整齐,每句押韵,且短句的字数逐步增多,在意思表达上有推进的效 果。 4.府县道台们着意揣摩李鸿章的心理,希望能投其所好,博得欢心;但天津 小吃的地方特色在于其平民性和大众性,未必合乎上司的胃口,因此陷入了 两难。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一)探究问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二)教师点拨: 旧时代的手艺除了面对同行之间的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之外,时常还要面对来自旧时代官方的压力.他们(1)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出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好嘴杨巴》一篇在表达上(2)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但并没有否定杨七的价值.或许在作者看来,(3)杨七和杨巴各自的特长都是茶汤生意能够维持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杨七的“奇”主要是构思的巧妙和技术的纯熟.杨巴的“奇”则超越了单纯的手艺人的技巧,这种嘴上的功夫和应对的机敏,也是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时局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需。 五、自我反思(2分钟) (一)学了本文之后,你学习了些什么(可以是知识收获,可以是情感收获) (二)还有哪些易错的地方,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行事奇的泥人张、口才奇的杨巴,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板书 俗世奇人 冯骥才 人物奇(泥人张:行事奇;杨七:手艺奇;杨巴:语言奇) 奇 语言奇 《俗世奇人》教案 课时:2个课时课型:阅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津的诸多民俗,积累相关的知识 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奇人的“奇” 3.品味作品的语言,抓住语言的“俗” 4.了解中国民间艺人的状况,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分析作品人物的形象 2.把握语言风格 课程思路设计:《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俗世奇人》这篇文章,我想问一下,“一看到标题,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主要写了在民间社会身怀绝技的艺人或工匠。“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普通百姓生活的阶层;1min 大家预习过课文,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主人公。是谁?做什么的?我们简单的看几张图片,了解一下这两位奇人的作品。“泥人张”有着精湛的捏泥人工艺(PPT1)泥人张的作品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三国》、《红楼》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数年,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好嘴杨巴”推销茶汤(PPT2)。茶汤的原材料是高粱面加上芝麻,因为是用滚烫的开水冲熟,如沏茶一般,所以叫茶汤。天津的茶汤是传统风味小吃,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1min 这篇文章的文眼一是“俗”,而是“奇”。我们今天要依次来讨论“人物之奇”、“语言之奇”(语言特色、口语化)。 梳理读音1min,文章比较长,请大家先标一下自然段落。 讲解: 第一节课 一、本文的主人公是《泥人张》和《好嘴杨巴》,标题是《俗世奇人》,既然以“奇人”来称呼他们,那么,他们“奇”在哪里,你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复习,五分钟时间阅读,之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10min 先来谈谈“泥人张”,“奇”在:有着超凡脱俗的捏泥人技术,他捏的作品“海张五”让四座皆惊。有着传奇的故事,在天庆馆遇到“海张五”,“海张五”拿“泥人 张”找乐子。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是一个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 “好嘴杨巴”“奇”在有一张好嘴,善于对应,在中堂大人怒摔了茶汤之后能够很机智地化解危机。传奇经历,中堂大人到天津,千挑万选选了杨七杨巴的茶汤献上,李中堂却当场摔了茶汤。所有人都不明白时,杨巴猜出了中堂大人的心思。肯定是中堂大人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上的碎芝麻是嘛东西。杨巴赶紧磕头认错,说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芝麻粒,既让李鸿章明白了这不是脏东西,又给了他面子,最后,杨巴得到了赏银。 二、思考“泥人张”和“杨巴”各是什么样的人?1、2、3、4小组讨论“泥人张”,5、6、7、8、9小组讨论“好嘴杨巴”。现在开始。(详细的分析)20min 泥人张人物形象: 清高自爱、不卑不亢,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有力的还击“海张五”。 “海张五”是谁?靠着贩盐赚下金山,有钱,土豪。海大人的义子,朝廷里有大官撑腰。这个人“有权有势”。粗俗无礼,无耻低劣。“在裤裆里捏吧”。 其他人的反应:“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惊奇,放下筷子瞧瞧,见到名人了。 只有泥人张除外,海张五出场时,他是什么反应?P159“只管饮酒,吃菜,细瞧东看,全然么有海张五当个人物”)见大人物来了,不像其他吃客那么惊奇,也不像“撂高的”趋炎附势。镇定自若,仿佛海张五没有出现一样。 隐忍(没有马上砍过去)刚毅(知道还击,哪里体现出他知道还击): 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气不气?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有什么反应?立刻“一团泥砍过去”,之后,拳脚相向。 那泥人张是什么反应呢?但泥人张没有正面反击,第8自然,一系列的动作说到泥人张怎么做的?“伸、抠、端、瞅、摆弄、飞快捏弄”。看图,单手捏“海张五”。 泥人张气不气?气。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叭”地一戳。(不能换成“放”)体现出泥人张的愤怒,鄙夷不屑。“小鼓眼、一脸狂气、只有核桃大小”,讽刺海张五太狂妄,只是核桃大的小人。 虽然很生气,但依然镇定自若,单手捏泥人,端杯饮酒,什么详细地说表情,但我想肯定淡定,眼睛只盯着酒菜。说明泥人张的什么性格?隐忍,没有采取粗暴地反击。 另一方面,大家想一个问题,被本城最有名的张五爷侮辱,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平头老白姓,性格稍微怯懦一点会怎么样?算了吧,装作没听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泥人张回击了,他是一个刚毅和自尊的一个人。 聪慧手巧: 泥人张的反击方式很巧妙,把“海张五”的丑陋形象捏成泥人,极大地讽刺了海张五的风扬跋扈,同时,还赚了一大笔钱,最后泥人被买走了,却买不走坏影响。杨巴人物形象: 机智聪慧, P163,连用四个成语介绍杨巴。“穿着青裤青褂,白巾白褂”对此事的重视,能分得清楚场合。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杨巴的明白。”“这聪明在眼前的州府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 处乱不惊、随机应变。面对大人物的误解,脑子需要快速转动,明白出了啥事儿,还要想对策。(论文答辩,6个专家提问,专门挑错)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化险为夷?心理素质好,头脑灵光。 泥人张和杨巴的共同点: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有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读完文章,除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俗世奇人”,“奇”字体现在有着奇人奇事,“俗”字不仅仅说这些奇人生活在民间,“俗”也是这篇文章很突出的一个语言风格。 现在呢,请大家再一次复习课文,复习方式:听和读。先听一段《泥人张》,是我的一个天津朋友专门录的。纯正的天津人,纯正的天津话。《好嘴杨巴》要请大家分角色朗读。李中堂,谁来读?杨巴,谁来读?注意读对字音。10min 第二节课 在诵读之后,相信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印象。小组讨论,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话?它好在哪里?(使用方言词有什么作用,很好地配合了俗世奇人的“俗”)1、2、3、4小组讨论《好嘴杨巴》,剩下的小组讨论《泥人张》。20min 在大家的回答之后,我们可以对本文的语言风格进行总结。5min 1.口语化,多处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 的特点和魅力。比如:“一个泥团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 听”、“全找回来了” 使用俗语,配合主题。 2.用词精准,语言极富表现力。“叭”的一戳,“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 怒、鄙夷与不屑。 3.人物语言个性化。李鸿章与底层手艺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极为不同,李鸿章的官 话文白夹杂。P165 结语: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两个手工艺人,及其传奇经历。其实呢,《俗世奇人》这本书一共记载了十几个民间的奇人,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 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本文只选择了这本书中的两篇文章,有时间大家还可以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2min 拓展:谈谈我所知道的奇人。5min 认识这些奇人是在2013年的“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展演座谈会”上。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横幅是繁体字,因为这次座谈会是在台湾举行的。我这时正在台湾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做交换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呢,是大陆和台湾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俗世奇人”齐聚一堂。展示自己的才艺,专家讨论,重要议题,“如何有效地保护民俗文化”。与会专家有,我的老师,金荣华教授,80多岁的台湾老先生。来自北京文化部的官员,民俗学的博士生导师。 第一位俗世奇人,技艺是“纸扎风筝”,北京一位下岗工人,40岁才开始学做风筝。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塑料风筝和布的风筝,纸扎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工艺。风筝的骨架要选韧性好的竹子。制作慢,出产不多,风筝上的花纹要求比较精致,一个能卖上千块,这种风筝比较小,一本书大。虽然也能飞,但更多具有观赏价值,外国人买的比较多。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面人,捏面人的这位先生他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最难的是和面,没能打听出到底是什么活的。不能太硬,没法捏。不能太软,不成形。面人最初和民间祭祖有关,祭品,因为制作精美,就成了一种工艺品。在我们开会的时候,这位先生现场捏了一个面人,我拿在手上,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寿星”,细致到皱纹、酒窝、双眼皮、衣服上的褶子都能看清楚。 还有一位,功力最高。制作鼻烟壶的艺人。明末清初,鼻烟传到了中国,吸鼻烟得要有东西装着呀,这个东西就是鼻烟壶。最开始在鼻烟壶里画画,还只是在宫廷中,难度大,是皇帝的玩具,后来流传到了民间。现在当然已没有人吸鼻烟,但鼻烟壶留了下来,成了一种工艺品。 问题:10min写,10min展示 我想,不仅是我,咱们同学肯定也遇见过俗世奇人。那么,接下来给大家10分钟练笔的时间,用你们的文字来描写一个你们知道的“俗世奇人”,我想,成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和渊源历史的城市,一定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扩大一点说,不一定要写民俗艺人,只要是有绝活儿的人都可以写。写的时候请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方面的特征,可以借鉴《俗世奇人》的语言风格,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群文阅读《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导读 乐山市徐家扁小学杜厚霞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的非凡技艺,见识“人物之奇特”。 2.感受“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体会“情节之绝妙”。 3.激发学生对《俗世奇人》的阅读兴趣,感受祖国民间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了解作者及《俗世奇人》创作背景。 1.图片展示,了解天津卫。(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书中所讲之事,收集于长期流传天津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绝妙叹为观止。) 二、阅读《刷子李》。 (一)感受“人物之奇特”。 1.从课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粉刷工人图片,了解“粉刷”) 2.为什么叫他“刷子李”? 3.刷子李粉刷的绝活有一段传说,你觉得最奇特的是什么? 练习朗读,读出“人物之奇特”。 4.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奇特”,用笔划一划。 交流。选一个最喜欢的句子,用心读,看看哪些地方体现刷子李技艺的“奇特”? 5.再读“传说”,刷子李的“奇特”体现在什么地方?(技艺非凡、自信) (二)感受“故事之绝妙”。 1.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故事的精妙,就妙在曹小三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 (1)“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曹小三心想:„„ (2)“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曹小三心想:„„ (3)“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曹小三心想:„„ 小结:这就是曹小三心中的一波三折,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一波三折”,“故事之精妙”就妙在这“一波三折”。《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三、自主阅读《泥人张》、《快手刘》片段。 (一)感受“人物之奇特”。 1.默读,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泥人张、快手刘的技艺“奇特”,用笔划一划。 2.交流。 3.比较三个人物: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技艺非凡、自信) 4.小结:一个人物演绎一个传奇故事,一个人物刻画一种传奇人生。 (二)感受“故事之绝妙”。 1.《泥人张》《快手刘》故事情节的绝妙体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结:“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冯骥才) 四、激发《俗世奇人》阅读兴趣。 1.《俗世奇人》故事推荐。 2.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俗世奇人,往昔众生空前绝后 绝妙故事,一波三折无奇不传 横批:民间文化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通过学习,能基本品味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能体会文中小人物的大智慧,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环山中学李小雅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2.通过品析文中细腻生动的词句,学习本文对比、侧面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3.通过精读、讨论、质疑等,把握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同时体会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晒晒我们的发现 屏显学生的预习发现: 泥人张和杨巴都是奇人。泥人张不仅有一手绝活,而且很聪明,凭他的手艺和智慧“回报”了海张五;杨巴也很聪明,有一张巧嘴,光凭一张嘴几句话就化解了危机,讨了李中堂的好,从此名扬天下。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二、我们的新发现 1.学生找具体内容,板书学生的进一步发现 泥人张:手艺超群、沉着镇静、机智内敛等 海张五:狂傲霸道、仗势欺人、粗俗等—— 2.屏显新发现: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手指尖碰到碗边,目光落在碗中,眉头皱起,面上泛起阴云,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 比较两段文字,发现作者笔下的杨巴…… 杨巴: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便、圆滑等 官员们:愚笨迟钝、阿谀奉承等 三、说说我们的疑惑 屏显学生的预习疑惑: 海张五有钱有势,干嘛不亲自去砸了泥人张的摊,而是派人花大价钱买泥人呢?《泥人张》中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但在《好嘴杨巴》中有绝活的杨七反倒渐渐埋没了,杨巴却因一张好嘴而从此发迹,这不矛盾吗? 四、我们的进一步发现 屏显作品背景: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气强悍,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弃,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记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初写数篇,曾冠名《市井人物》,(后来)改名《俗世奇人》。—冯骥才《俗世奇人》序 教师小结:冯骥才先生用充满智慧的文字再现了天津卫码头的众生相,有攀权附势、阿谀奉承、仗势欺人的群体,也有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所以作者在对泥人张和杨巴这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啧啧称奇的同时,也表露出了对这些人的同情。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我的解读:本文的要点有两点:一是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 我的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朗读,要求学生掌握根据文章中的情景进行诵读。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天津市所辖某居民委员会,准备建立一个奇人档案室,请你为所辖区域的奇人建立一套档案资料。下面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内容: 姓名:性别:住址:曾用名:服饰特点:兴趣爱好:特长: 奇特的地方表现在: 性格特征: 有代表性的故事: 2、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专栏节目正在招聘有奇特本领的人,请为刷子李、泥人张分别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句形象,叙述与抒情议论结合。 二、导人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想挑战吗”,你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举出一个例子。 如、用铲车开啤酒的司机; 今天我们学习在天津卫这个地方的一些有奇特本领的平常人。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 的粉点也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