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将如何安放
详细内容
篇一:《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作者:钱穆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2年第08期
一
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如何安放我们的心,这是人生问题中最基本的两大问题。前一问题为人兽所共,后一问题乃人类所独。
心总爱离开身向外跑,总是偷闲随便逛,一逛就逛进了所谓神之国。在人类文化历史的演进中,宗教是早有端倪,而且早有基础了。肉体指的是身,灵魂是指的心。心想摆脱身之束缚,逃避为身生活之奴役,自寻它本身心的生活,神的天国是它想望的乐土。任何宗教,都想死后灵魂进天堂。不说有灵魂的佛教,则主张无生,憧憬涅槃。
心离开身,向外闲逛,一逛又逛进了所谓物之邦。科学的萌芽,也就远从人类文化历史之早期便有了。本来要求身生活之安全与丰足,时时要役使心,向物打交道。但心与物的交涉经历了相当久,心便也闯进了物的神秘之内圈,发现了物的种种变态与内情。心的智慧,在这里,又遇见了它自己所喜悦,获得了它自己之满足。它不顾身生活,一意向前跑,跑进物世界,结果对于身生活,也会无益而有害。
二
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该有个安放处。相传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僧人慧可在达摩前,自断一手臂,哀求达摩教他如何安他自己的心。慧可这一问,却问到了人类自有文化历史以来真问题之真核心。至少这一问题,是直到近代人人所有的问题,是人人日常所必然遇见,而且各已深切感到的问题。达摩说:你试拿心来,我当为你安。其实达摩的解答,有一些诡谲。心虽拿不到,我心之感有不安是真的。禅宗的祖师们,并不曾真实解决了人类这问题。禅宗的祖师们,教人试觅心。以心觅心,正如骑驴寻驴。心便在这里,此刻叫你把此心去再觅心,于是证实了他们无心的主张,那是一种欺人的把戏。所以禅宗虽曾盛行了一时,人类还是在要求如何安放心。
宋代的道学先生们,又教我们心要放在腔子里,那是不错的。但心的腔子是什么呢?我想该就是我们的身。心总想离开身,往外跑。跑出腔子,飘飘荡荡,会没有个安放处。何止是没有安放?没有了身,必然会没有心。但人类的心,早已不愿常为仆役,早已不愿仅供身生活作驱遣。而且身生活其实也是易满足,易安排。人类的心,早已为身生活安排下一种过得去的生活了。身生活已得满足,也不再要驱遣心。心闲着无事,哪能禁止它向外跑。人类为要安排身生活,早已常常驱遣它向外跑,此刻它已向外跑惯了。身常驱遣心,要它向外跑,跑惯了,再也关不住。然则如何又教人心要放在腔子里?
三
人心不能尽向神,尽向神,不是一个好安放;人心不能尽向物,尽向物,也不是个好安放。人心又不能老封闭在身,专制它,使它只为身生活作工具,作奴役,这将使人类重回到禽兽。如是则我们究将把我们的心如何地安放呢?慧可的问题,我们仍还要提起。
中国的孔子,他不领导心向神,也不领导心向物,他牖启了人心一新趋向。孔子的教训,在中国人听来,似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了。但就世界人类文化历史看,孔子所牖启人心的,却实在是一个新趋向。他牖启心走向心,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他教各个人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父的心,走向子的心里成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里成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里成为忠与恕。心走向心,便是孔子之所谓仁。心走向神,走向物,总感得是羁旅他乡。心走向心,才始感到是它自己的同类,是它自己的相知,因此是它自己的乐土。而且心走向心,又使心始终在它腔子内,始终不离开它的寄寓之所身。父的心走向子的心,他将不仅关切自己的身,并会关切到子之身。子的心走向父的心,他将不仅关切自己的身,并也会关切到父之身。如是则身心还是和合,还是相亲近,相照顾。并不要摆弃身生活来蕲求心生活之自由与独立,心生活只在身生活中觅得它自由与独立之新园地。这是孔子教训之独特处,也是中国文化之独特处。
四
篇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作者:钱穆
来源:《视野》2012年第03期
一{我的心将如何安放}.
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如何安放我们的心,这是人生问题中最基本的两大问题。前一问题为人兽所共,后一问题乃人类所独。
心总爱离开身向外跑,总是偷闲随便逛,一逛就逛进了所谓神之国。在人类文化历史的演进中,宗教是早有端倪,而且早有基础了。肉体是指的身,灵魂是指的心。心想摆脱身之束缚,逃避为身生活之奴役,自寻它本身心的生活,神的天国是它想望的乐土。任何宗教,都想死后灵魂进天堂。不说有灵魂的佛教,则主张无生,憧憬涅槃。
心离开身,向外闲逛,一逛又逛进了所谓物之邦。科学的萌芽,也就远从人类文化历史之早期便有了。本来要求身生活之安全与丰足,时时要役使心,向物打交道。但心与物的交涉经历了相当久,心便也闯进了物的神秘之内圈,发现了物的种种变态与内情。心的智慧,在这里,又遇见了它自己所喜悦,获得了它自己之满足。它不顾身生活,一意向前跑,跑进物世界,结果对于身生活,也会无益而有害。
二
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该有个安放处。相传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僧人慧可在达摩前,自断一手臂,哀求达摩教他如何安他自己的心。慧可这一问,却问到了人类自有文化历史以来真问题之真核心。至少这一问题,是直到近代人人所有的问题,是人人日常所必然遇见,而且各已深切感到的问题。达摩说:你试拿心来,我当为你安。其实达摩的解答,有一些诡谲。心虽拿不到,我心之感有不安是真的。禅宗的祖师们,并不曾真实解决了人类这问题。禅宗的祖师们,教人试觅心。以心觅心,正如骑驴寻驴。心便在这里,此刻叫你把此心去再觅心,于是证实了他们无心的主张,那是一种欺人的把戏。所以禅宗虽曾盛行了一时,人类还是在要求如何安放心。
宋代的道学先生们,又教我们心要放在腔子里,那是不错的。但心的腔子是什么呢?我想该就是我们的身。心总想离开身,往外跑。跑出腔子,飘飘荡荡,会没有个安放处。何止是没有安放?没有了身,必然会没有心。但人类的心,早已不愿常为仆役,早已不愿仅供身生活作驱遣。而且身生活其实也是易满足,易安排。人类的心,早已为身生活安排下一种过得去的生活了。身生活已得满足,也不再要驱遣心。心闲着无事,那能禁止它向外跑。人类为要安排身生活,早已常常驱遣它向外跑,此刻它已向外跑惯了。身常驱遣心,要它向外跑,跑惯了,再也关不住。然则如何又教人心要放在腔子里?
三
人心不能尽向神,尽向神,不是一好安放;人心不能尽向物,尽向物,也不是个好安放。人心又不能老封闭在身,专制它,使它只为身生活作工具,作奴役,这将使人类重回到禽兽。如是则我们究将把我们的心如何地安放呢?慧可的问题,我们仍还要提起。{我的心将如何安放}.
中国的孔子,他不领导心向神,也不领导心向物,他牖启了人心一新趋向。孔子的教训,在中国人听来,似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了。但就世界人类文化历史看,孔子所牖启人心的,却实在是一个新趋向。他牖启心走向心,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他教各个人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父的心,走向子的心里成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里成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里成为忠与恕。心走向心,便是孔子之所谓仁。心走向神,走向物,总感得是羁旅他乡。心走向心,才始感到是它自己的同类,是它自己的相知,因此是它自己的乐土。而且心走向心,又使心始终在它腔子内,始终不离开它的寄寓之所身。父的心走向子的心,他将不仅关切自己的身,并会关切到子之身。子的心走向父的心,他将不仅关切自己的身,并也会关切到父之身。如是则身心还是和合,还是相亲近,相照顾。并不要摆弃身生活来蕲求心生活之自由与独立,心生活只在身生活中觅得它自由与独立之新园地。这是孔子教训之独特处,也是中国文化之独特处。
四
心与神,与物和合为一了,那是心之大解放,那是心之大安顿。其枢纽在把自己的心量扩大,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地扩大。如何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地扩大呢?主要在心走向心,先把自己的心走向别人心里去。自己心走向他人心,他将会感到他人心还如自己心,他人心还是在自己的心里。慈父会感到儿子心还在他心里,孝子会感到父母心也在他心里。因此才感到死人的心也还仍在活人的心里。如是则历史心、文化心,还只是自己现前当下的心;自己现前当下的心,也还是历史心与文化心,如是之谓人心不死。
(肖开明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人生十论》)
篇三:《如何安放我们的青春,安放我们的心?》如何安放我们的青春,安放我们的心?
——读钱穆《人生十论》有感
学工办于洋优秀文章奖
在大学这片青春阳光的净土上,时常让我们感慨人生,看着身边曾经的“我们”,想起那曾经无处安放的青春,无处安放的心。从浮躁到理性的嬗变,或许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最紧迫的;但这种蜕变也是需要条件的,人生阅历我们太浅薄,话语文字也不失为一个理解人生、通透人生的途径。
无疑,《人生十论》是这样一些颇有功力的话语和文字,它对“人生”这一论题深度地挖掘,理性地剖析,全面地解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代大儒思想的光辉。《人生十论》共分三辑,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骤”;一为“中国人生哲学”,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正如书评所说的,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时潮流风气,语句随和,娓娓道来,全然是中国学问切己体察、虚心涵泳的味道,所以本书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
众多读者品读完先生大作,都会有“微微苦涩而又回味深长”的感觉,如清茶;仔细读来,艰涩但每一个字句都敲打着我们内心的深处。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索在“十论”中有着清晰的逻辑,开篇一论就阐明了“人生三路向”,指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指引我们“择路”;二论,适与神,在西方真善美人生价值观之上,兼谈儒学人生观,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人生价值;三论到九论是对人生具体问题的探讨,例如探究真理、完成自我、解脱痛苦等;十论是对前九论的一个总结,正如题目所说的“道与命”,似乎是暗示我们深读了前九论,也大概知天命而行其道了。纵观全书十论,我们基本有这样一个大体的轮廓,它告诉我们人生有哪些路向,然后跟我们说人生较为全面的价值是什么,知道了路向,也晓得了哪些价值是必须的,那么解决人生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接下来阐释的,解脱自我、追求
自由、安放我心等,最后也告诉:原来即使我们知道了人生百般,却也有诸多无奈,此乃“大道和天命不可违”。
大道和天命对于青年人来说尚早且不必要,古人所说“五十而知天命”,过早知道了自己的前途,岂不是失去了追求的动力、坚持的信念、改变的勇气?由此,我更喜欢《人生三路向》《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等篇章,它让我们能够在人生大道未定的时候,思索自己的人生,选择正确的路向,安放我们的心。《人生三路向》开篇就提到了“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这一点我想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人生正是有了美好的憧憬,有了对未卜人生的期望,才支撑着我们走下去;“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稚卵变蛟龙”,这是曾文正公青年时所作诗文,倘若曾公没有一个向往,也只能守住“一茅屋,半分田”而苟且偷生,如何又来得“千古圣相”?所以,本人几近“而立”之年而未立,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一辈子就这样了”;这对于我们青年工作者是应该有所启发的,我们不应该斥责青年学生的现状,“你怎么老是这样子不上进?”“你大概也只能如此了”等话语,只会使得学生潜意识里面把自己对号入座,按照别人的观点定位自己,选择性的记忆了这个本不该有的自我。我们为何不多给青年学生多一点人生向往、多一点美好希望?
当然,有了向往和希望不足以使得人生走得顺畅,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向?钱穆先生阐释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和中国儒家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是一种偏重于物质的人生,是以西方功利主义为代表;“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自我净化的人生,偏重无欲无求的精神内需,以印度佛教为代表。向外的人生和向内的人生都存在着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名利荣耀终会得到,但也再难找不到内心的归依和立足点;正如文中所讲“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向前停止。满足转瞬成空虚,逐步向前,成为了不断的扑空”,内心空虚的时候,外在的风景再艳丽无比,又与我何干?而只追求内心净化的人生,纯精神追求的人生,也不是完善的,“你若摆脱外面一切物,遗弃外面一切事,你便将觅不到你的心”,我亦非我,精神追求的意义乃至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中国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内,不激进也不虚无,不偏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同时也不埋没自我的精神需求。中国儒家人
生的这种路向,用儒家“内圣外王”来诠释是比较合适的;我追求物质,但是“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能利令智昏;我也追求精神,“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来达到内心或精神“至善”,而不苛求纯净虚无。既有向内的人生路向的特点——内圣,又有向外的人生路向的特点——外王,内圣而外王,此乃中国儒学人生路向之主旨。
那么,至此,我们大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向;这种路向不能过于偏重物质,不能过于偏重精神,那我们的心该如何安放才能保证不偏不倚?先生在《如何安放我们的心》这一论中有其阐释。“人心不能尽向神,尽向神,不是一好安放;人心不能尽向物,尽向物,也不是好安放”,先生认为要尊崇孔子,“孔子牖启心走向心”。心走向心,便是孔子之所谓仁。我苦苦冥思,终难通透先生所说深意,当读到“心遇见了心,将会仍感是它自己,不像自己浪迹在他乡,却像自己到处安顿在家园。于是一人之心,化成了一家心;一家之心,化成了一国心;一国之心,化成了天下心”这一段落的时候豁然开朗。在人生路上我们的心将安放何处?也有了答案。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面对诸多诱惑,名利或曾迷失我们的心,失败挫折抑或沦失我们的心,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把心放在自己的“私心”里,因为个人荣辱得失而迷失或沦失“我心”。倘若我们把心安放在“家、国、天下”之处,我们又岂会因个人而丧失“我心”呢?此谓“大仁”乃我心安放之处也!!
时光无穷无尽,如何安放我们的青春,安放我们的心?冥冥中的机缘,《人生十论》,让那些话语思想穿越几十年的时光,在这个下午的阳光中又一次轻轻触碰我的心。在中国儒家的人生路向上,我们只有把心安放在“家、国、天下”这个大仁上,才是顺乎大道和天命。
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来结束《人生十论》的心得。“就这样一直朝前走去,不要轻易的驻足停留,去采拮路边的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相信在人生的路上,安放我心的地方已然在那儿,“待那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我的心将如何安放}.
后记:《人生十论》之所以广受推崇,其意义不在于告诉人们人生是什么该怎样,更在于它能够引导着人们去思索人生,选择人生。深夜,清冷星空,半杯香茗一支烟,静心品读这《人生十论》,也许你也会找到一个地方安放你心。
篇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如何安放我们的心,这是人生问题中最基本的两大问题。前一问题为人兽所共,后一问题乃人类所独。
心总爱离开身向外跑,总是偷闲随便逛,一逛就逛进了所谓神之国。在人类文化历史的演进中,宗教是早有端倪,而是早有基础了。肉体指的是身,灵魂指的是心。心想摆脱身之束缚,逃避为身生活之奴役,自寻它本身心得生活,神的天国是它向往的乐土。
心离开身,向外闲逛,一逛又逛进了所谓物之邦。本来要求身生活之安全与丰足,时时要役使心,向物打交道。但心与物的交涉经历了相当久,心便也闯进了物的神秘之圈内,发现了物的种种变态与内情。心得智慧,在这里,又遇见了它自己所喜悦,获得了它自己之满足。它不顾身生活,一意向前跑,跑进物世界,结果对于身生活,也会无益而有害。
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该有个安放处,以心觅心,正如骑驴寻驴。
心与神,与物合二为一,那是心之大解放,那是心之大安顿。某枢纽在把自己的心量扩大,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扩大。如何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扩大呢?主要在心走向心,先把自己的心走向别人心里去。自己心走向他人心,他将会感到他人心还如自己心,他人心还是在自己的心里。慈父会感到儿子心还在他心里,孝子会感到父母心也在他心里。因此才感到死人的心也还仍在活人的心里。如是则历史心、文化心,还只是自己当下的心;自己当下的心,也还是历史心与文化心,如是之谓人心不死。
篇五:《心在哪里安放》心在哪里安放
我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却怕颤抖的翅膀无法飞翔。我想像鱼儿一样潜游海底,却怕浑浊的污水把我淹没。我想像大树一样凌风不动,却怕枝叶不够茂盛。我的心真不知道安放在哪里为安?
曾几何时读到孟学农的《心在哪里安放》,读懂了他一心为民而面对非典型肺炎和山西煤矿事件死掉的两百多名矿工的巨大压力和政治责任。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全国人的心情,所以“心不知道安放在哪里”?
人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小时候总觉得有很多的梦想要去实现,可是长大了却觉得要实现一个理想都那么的难。尤其是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真的不知“心在哪里安放”!
心是否安放在浩瀚的书海中?
我从小就读书不好,但是我有一个聪明的哥哥和一个能干的姐姐,而我在常人眼中就是“老实人”,当我读到初三的时候,第一次参加中考就注定要落榜的,所以家里人和自己就无任何想法的就复读了一个初三,第二次中考,对县城的二类高中充满希望,但是连三类都没有上线。我那时真的就想“出轨”,但是父母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并看到哥哥姐姐都上高中,大学的,内心也很向往,于是就找关系去了职高,刚去的时候我就想不读了,因为那里坏境不好,还记得第一{我的心将如何安放}.
眼看到姐姐我就哭的场景。后来我和一中的同学就打成一片,于是就搬到一中去住,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在进高二的时候又找兰表叔给我弄到了二中。这是又是我新的开始。因为在二中的学习氛围是全新,那里的同学是上进的,我去了感觉到很陌生,我是那么的沉默,但是个人的魅力和人格得到班上同学的认可和赞扬,认识了一帮热爱体育活动的同学,他们的梦想都是考一个体育院校(文化成绩不好),受他们的影响我已久开始练体育,但是身体素质和体育素质不是很好,老师对我也没有多大的信心,但我心中对大学殿堂的向往和追求的力量很大。有一次我认为我的数学成绩有所进步,但是做的题和答案不符合,测试成绩也不好,我搞不懂,我去买了一瓶酒把自己喝醉了,给自己狠狠的几耳光。慢慢的有进步了,体育考试下来我又超常发挥,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羡慕,外加高考时我的座位前面是个优秀的人才,我也格外的高兴,但是最后填报的自愿没有得录取。这对我的人生是一个低谷点。
没有录取,我又毫无疑问的选择复读,这一年任补习班班长,科任老师都是学校的权威。我和老师都是兄弟相称,感情很好,这一年我的综合能力和为人处事得到了一定的升华。在文化成绩上我个人认为我也得到了提升。但是高考的成绩不理想,自愿一样没有得到实现。
心是否安放在师大?
我读了师大的求是学院,大学人才济济,但我没有实现理想,我在大学已就“卧”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觉得大学没有什么意思,在2011年国庆节哥哥结婚,家里人就聊到了当兵之类的话题,后来在学校武装部开始征兵,我就报名参军。后来就进入了四川消防。
心是否安放在将军的位置?
当入伍的那一刻,我就给自己定位在将军的位置,我和其他士兵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或许比他们干事实在和懂事,无论是在总队、支队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明显的记得当时在支队分到基层中队的时候,几个中队要我这个兵,后来嘉陵中队费劲心思把我要过去了。大、中队的干部才更换不久,什么事都喊我去做,可能是个人的魅力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大队长,他叫中队干部一定要重点培养我,当然在这种荣耀下我平时的学习就更加努力和有动力了,但是在报考的时候,一个让我无法接受的消息告诉我,超龄了不能参加考试。这一刻是我体会到万念俱灰的痛苦。心是否安放在部队建设中?
当没有实现理想后,我的生活和人生好像没有了意义,每天都很消极,在13年7月份左右中队干部进行了大调整,外加部队警营文化建设和部队正规化建设,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中队干部把一些事情安排给我,我就开始进入到工作中,对{我的心将如何安放}.
新闻和报道和正规化、警营文化、队史馆有了一定认识,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心是否安放在原点?
面对退伍,我已不得不退伍。回到地方后,我来到了好时达上班,公司正处于壮大时期,有很多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但是我的大学毕业证没有拿到手。这就是问题的问题,我去找老师谈过,说了说我的情况,但是学校需要我去上课才给我办理学籍上的手续。父母的心思要我到学校上课,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我的实际情况,如年龄、以后该怎样发展啊、个人问题啊等等,妈妈就说没有文化会受到很多的欺负,没有地位,哥哥姐姐都是大学毕业,你没有文凭以后怎么办?还说对不起我,说起还流泪!我的心真的不知道安放在哪里为安?
面对自己的人生,自己想放开一切从零开始奋斗。面对父母的心情,自己想放弃未来的一切去实现他们的愿望。面对社会的复杂,自己想沉默的思考一些问题。面对未来的未知数,自己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在这人生抉择路口、父母的心愿、社会的形势面前,我这颗像雄鹰翱翔天空的心都不知道安放在哪里?
我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却怕颤抖的翅膀无法飞翔。我想像鱼儿一样潜游,却怕浑浊的污水把我淹没。我想像大树一样凌风不动,却怕枝叶不够茂盛。心不知道安放在哪里?
篇六:《心,安放在文字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文字的爱、逐渐变成了迷恋,它让浮躁不安的我漫漫地心静如水,虽然自己写的不怎么好,但我能从文字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份心安…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纷扰复杂、喧嚣浮躁、节奏极快的尘世中,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行走在繁华的大街小巷间……身心都会疲惫不堪,可又无奈于现实的诱惑和名利的追逐,还得疲于奔命,即使在远离城市的山村,人们的内心世界仍然无法平静;曾经那种原生态的田园生活已不再满足,而利益的碰撞在人们的内心越发飘忽不定、跳跃起伏。心安,则成为现在人的一种奢望。由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都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最终目的要的是心安和快乐。每当夜幕降临、每当浸润于寂静午夜时,自己总是会静静思过,默默听歌,淡淡写文;一段段美好,一首首乐曲,一页页文字,一张张图片都会让我乐在其中。静夜的美丽,总是让我舒适与自在,那是一份安逸,那是一溪清泉,那是一片心海,那是一缕晨曦,那是一份心情,那是一份幸福。每当这时,我总是不会忘记用文字记摘着每天的幸福。敲击着键盘去写文,已经成为自己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也是我有生以后感觉最为快乐的事情,每当夜晚写文时,我会感到出奇的心安和幸福。或许是家庭的环境,或许是自己的性格,或许是自己的追求,让充满诱惑的精彩世界扰乱不了我沉静的心,感觉那些都不属于自己。做为凡人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和苦闷,然而我总是在提醒自己,快乐与痛苦全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我喜欢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想将来在我的人生中留下遗憾,所以我总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心情和快乐。坚持学习和写文,我不会放弃,因为文字带给我惬意,文字带给我满足,文字让我有种前进的动力,只有在文字中,我才真正感受到那种无比的心安。我不敢奢望去当作家,更不敢去靠文字功成名就,只想借助文字的魅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释放心中的压力,记录生活的点滴,让文字在我的生活中充满阳光。文字,我已经离不开了,没有文字,感觉自己会枯萎,只有在文字中,我才会内心充实,心灵滋润。我把生活读成诗歌,把感情写成散文,把幻想当作剧本…每当夜深人静,我独坐电脑前,一串串文字在键盘的敲击中涌现,这时的我会渐渐远离繁华尘嚣的城市,远离尘世中的虚荣和名利,让白天烦燥不安的我享受着文字带来的静谧。生活中不时会随风伤感,期待转变为失落……而文字不会,它懂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没有界限,没有条例,没有框架,没有约束。可以随心所欲推开心门,将心交与文字,让自己的心灵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的飞向远方。不知道谁的空间有这么一句话,一字一景,一景一情,一情一生,这些足以感觉文字的唯美。以心执手,以手写心,斑驳了岁月,清浅了流年,缤纷了四季。一行行淡淡的文字,一幅幅唯美的图片,一首首动听的旋律,瞬间让我心海澎湃,心安快乐。以心为墨,以情为笔,在心灵的空间续写自然,续写感悟,续写淡然的人生。将心安放懂我的文字里,让文字沉静如花,让心淡如菊……
篇七:《心在哪里安放》心在哪里安放{我的心将如何安放}.
孟学农
默默地思量:心在哪里安放?总想总想把她遗忘——京畿西面的屏障,黄河,太行,汾水吕梁,五台云冈……还有那3700万老乡!
心在哪里安放?在烈火熊熊的太钢炉旁,在黑金滚滚的大同煤矿,在晋南改造黄土地的村庄,或是,在雁北那啃着光秃秃草根的牛羊……
心在哪里安放?曾在江南水乡,塞外山梁,袅袅烟绕的庙宇,萋萋青草的毡房,或是,伴着大城市的美味佳酿,在妻子柔软细腻的胸膛,生活本来就惬意舒畅……
心在哪里安放?流转的时光,叩拜着敬畏的上苍,即使是农田、工厂,即使是商店、学堂,莽莽苍苍,过过往往,民主文明富强,那是人类最终的理想。我多想多想,让窑洞传出书声朗朗,孩子们挥就健壮的臂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我多想多想,让母亲充沛的乳浆,缓缓地滴入孩子的口腔,婴儿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
我多想多想,让干涸土地得到灌溉,淙淙之水在贫瘠的高原上流淌,泥土的芬芳、晨曦的阳光,绿色的情景成为并不苛求的向往。
我多想多想,让鬓角斑白的老人,该吃饭吃饭,该上炕上炕,手中有余钱,家里有口粮。
我多想多想,手拿把攥着命运的人们,事该干,福该享,冲就冲,浪就浪,舞就舞,唱就唱,五千年文明史再不让我们悲怆。
哦,北国风光,吕梁太行,民族脊梁,铜壁铁墙。黄河拍岸的浊浪,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愿望,在三晋大地闪射出后发的光芒。
融入吧,像细小灰尘一样,冉冉升起悄然落下,覆盖在祖国的土地上,心,不需要安放,只要在难忘的地方,有山在呼唤,有水在荡漾,心,就在挥洒的过程中——发光、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