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美文
详细内容
篇一:《杜甫草堂游记》
杜甫草堂游记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成都杜甫博物馆,博物馆座落在成都西门外,在这儿我们有幸一睹“诗圣”——杜甫的雕像。
进入杜甫草堂映入眼帘前是两旁的花卉,鲜花的香味荟萃扑鼻。我们走在“花径”上,路两旁的“樟树”和“黑壳楠”它们那玲珑精致的树冠。遒劲而伸展的树冠,高大粗壮的树干具有一种大将风范。就是这种大将风范,忠心耿耿地守护这一方水土,才使得草堂历经上千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穿过“花径”来到了著名的“诗史堂”,它的中央立着“大诗圣”杜甫的雕像,他神情庄重,双眼炯炯有神,仿佛在担心什么似的。再看两旁,写着“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题字,看看杜甫雕像,再看着两旁的题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关心。
参观完了“诗史堂”我们又来到了杜甫曾经居住过四年的“茅屋故居”。站在茅屋门口,看到用竹子围成的篱笆。走进院子,院子的右边是一口水井,左边就是一个石桌子和四个石凳子。我缓缓地踏进了屋子,屋子十分简陋,房屋经过上千年风雨的洗礼,看上去仿佛不是那么坚固了。房屋里的客厅的家具也十分少,只有一个用竹子编织的椅子,客厅的左右两边的墙上挂着山水画,再往左边走是书房了,书房只有书柜和古人写字的书桌,没有其它的东西了,往右走就是厨房了,并且厨房里只有厨柜和灶。走出房屋心里在感受颇深„„
今天,我终于一览了草堂风光,让看到了“诗圣”——杜甫遗留下的痕迹。
移步换景
篇二:《杜甫草堂一游作文700字》国庆节到了!碰巧干爹去成都出差,妈妈就决定让我和干爹一起去成都,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因为又可以去旅游了!坐飞机和高铁来到成都后,游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个地方。其中,杜甫草堂让我的印象最好,决定写出来了。我们进去杜甫故草堂后,先看到一个很大的坑,里面有很多东西。导游阿姨详细的介绍了那坑的历史,说那原来是杜甫的村落。还介绍了一些杜甫的历史。我好奇的看着,这里有很多历史资料,还有许多文物,比如镜子、棋子、碗等等,这些都很破旧,都快看不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去看杜甫的草屋。到了那里,我们发现那草屋很新,不像破旧的样子。导游阿姨说由于杜甫后来走了,草屋年久失修,已经倒塌了,这是按照杜甫后来书里写的造的。旁边还有课很高很高的树,拍都拍不下来,简直比两层楼还高。最后,就是去看杜甫的雕像了。到了那里后,我才看到雕像的样子。雕像是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眼睛闭着,好像闭目养神。旁边还有很多诗人的资料,比如李白、屈原、杜牧等等。介绍完这些,参观就算结束。参观结束了,我走出大门,心里还在回想刚才的情景。这次杜甫故居之旅,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次游杜甫草堂,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景色的美也让人流连忘返。杜甫草堂,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来!红太阳实验小学六年级:戴瀛铤
篇三:《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草堂游记》安得广厦千万间
残夏,末伏未消,斑蝉千啭不绝;繁花尽落,唯荷独立,翠竹成荫。
——游杜甫草堂
初入绿园,奇石林立,竹木环周,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清新怡人。复行数十步,亦有粉白之荷相映成趣。池中金鱼戏水,影布石上,阳光依稀,恬淡娴静。
诗史堂
粉墙黛瓦,典雅人家。
堂内史诗列布,灯光浅影。伸手轻抚木刻,感受千年文化底蕴,宛若走进古人内心一方净土,触摸他们深厚的情感和思想积淀,浮躁的心在瞬间沉下,恼人的蝉鸣亦仿佛变成动人的乐曲。轻轻念出木刻上的诗词,慢慢体会诗中蕴含着的历史,穿越千年;词中描绘的美景历历在目,是书中无法读到的美好。
踏出屋门,回首凝视,能够亲历古时友人离别,依依留念之情。
花径
若是初春径入此地,定落英缤纷,桃枝斜立,香远益清。{杜甫草堂美文}.
茅草堆成的小门竟散发着江南的独特风韵,透过门望去,青花拼就的“草堂”二字彰显着中国闻名的瓷文化。迈上湿润的青石板路,嗅着绿叶散发出的青春味道,风雨打落的寥寥枯叶铺就这一条花径。
心灵被雨露洗刷尽净,缓缓抬起双脚,跳起、落下,仿佛又回到童年毫无顾忌的欢乐时光。如果可以,多希望身旁匆匆来去的游人散
去,独留我一人沉浸在这美好中。
浣花祠
花径以内数十米,乃一精巧别致院落,正厅端坐“冀国夫人”像,传说这位保卫成都的巾帼英雄幼时帮助一落魄和尚浣洗袈裟,池中便开出朵朵莲花,后人为纪念她,修筑此幽幽浣花祠。像中人儿身着粉绿罗裳,笑靥迷人,眉眼中却透着几分英气,不难想象,多年前她披着战甲,手握长刀英勇杀敌的那一幕。
草堂故居
当双脚站在这一片土地,扑面而来的是油墨的清香,淙淙流水带走了方才凋零的海棠,亦带走了杜甫的悲哀——千年以前,杜甫在此愤懑写下流传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慨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千年以后,他生活的这座城市俨然已成天府之地。
再二三步,抬眼便是“少陵草堂”,这四个简简单单的汉字承载着杜甫晚年困苦的生活,若感受到那一份悲痛,眼中竟生生酸涩。
如今的草堂故居灯火通明,我想,杜甫若看到这些,定会欣然大笑,因为——它们已能大庇天下寒士了。
篇四:《杜甫草堂寻幽》写人文章的目的就是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了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会采用一定量的表达技巧(即写出和写好文章的工具)来实现这个目标。写人文章采用的手段从大的方面来看一般有三种:正面写、侧面写和正侧相映。
杜甫草堂寻幽
(熊泽民)
成都的杜甫草堂,就是杜甫诗中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一个“幽”字,是能看出杜甫当时的心境的。如今,我们在这儿还能寻觅到幽吗?
走进草堂,扑面而来的绿,绿,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草堂内好多好多的树,树多竹也多,这儿的竹子似乎更翠,更绿,水灵灵的,惹人喜爱。溪流、河塘都被染成了绿色,仿佛碧玉似的。整个建筑掩映在浓绿之中,就像被一个硕大的绿盖子罩着似的。从南大门进草堂,要走过一段长长的竹树掩映、红墙相夹的花径,打这儿经过,像探古寻幽似的,仿佛在历史的遂道中行进。草堂内建筑和景观颇多,五重主体建筑一字儿排列,或连或分,幽深难测,入其内,恍入迷宫。整个草堂是由建筑、园林、景点组成的,古朴典雅,扑朔迷离。掩映在竹树丛中的茅屋景区,充满着田野气息,与大自然连为一体。与草堂相邻的草堂寺,无疑拓展了草堂的视觉空间,是草堂景观的延伸。草堂还真大,重重叠叠,虚虚幻幻。草堂内是听不到噪音,也听不到喧嚣声的,似乎远离城市,很静,很静,静谧得让人神思飞扬,仿佛听见杜甫吟诵着他的得意之作。胜景何处是,此时堪静幽。置身于此,你难道不会有一种静幽幽的感觉吗?{杜甫草堂美文}.
杜甫是受人尊敬的,在草堂,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无论在何处,他总是那样的忧国忧民,在他的“三吏”“三别”里,那颗忧国忧民之心,清晰可见,惟其如此,杜甫才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似高山,似沧海。杜甫在草堂只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而作为文化圣堂的草堂是不朽的。杜甫在寓居草堂期间,共作诗二百四十余首,胸中波澜汇聚于笔底,万物风情跃然于纸上。这些诗作与杜甫的全部创作一脉相承,互为呼应。自然,杜甫与草堂是连在一起的。而草堂也就成了人们情感所系的地方。自唐末起,草堂便一再兴修,且规模不断扩大,草堂的建筑、设施,乃至一草一木,都是依据杜诗设计和营造的,颇有"杜诗遗风"。各种版本的杜诗,存列于一室,林林总总,令人炫目。而满园苍楠翠竹,又将杜甫烘托得高洁之极。杜甫为历代诗人所推崇,他们寄情于草堂,写出一篇篇吟咏草堂的诗文。草堂也牵引着历代画坛大师,把对杜甫的崇敬化为一幅幅诗韵盎然的墨宝。岁月移,情无限。是啊,一个一生漂泊不定,忧国忧民,一个一生都在写诗留下瑰丽诗史的人,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崇敬!一切源于其诗。“三吏”“三别”,何等的切中时弊,何等的忧国忧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等的奇思妙语,何等的人文关怀。一座诗歌筑起的草堂,历经千年而不衰,挺立于巴山蜀水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A„„胜景何处是,此处藏幽情。置身于此,你难道不生出一种情幽幽的感觉吗?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我默诵着朱德题书的匾联,在暮色弥漫之时,匆匆走出草堂。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本文写“杜甫草堂寻幽”,你从文中寻觅到"幽"了吧,草堂“幽”在何处?(2分)答:
2作者在文中极力描绘草堂的苍楠翠竹及其满眼的绿,有何用意?(2分)
答:
3为什么在草堂更能强烈地感受到"杜甫是受人尊敬的"?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杜甫是受人尊敬的?(5分)答:
4作者要赞颂的是杜甫,为什么不写他的生平,而写草堂及人们对他的尊敬之情?(2分)
答:
5文章以朱德题书的匾联结尾有何作用?(2分)
推荐理由:
从作文角度来看:这是一篇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文章。
作者的写作目标非常清楚:塑造杜甫高洁的人物形象。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正面写杜甫,显然不行,因为杜甫离我们太遥远了,如果正面写杜甫干何事何事,让人觉得很不真实。作者很伟大,他侧面写杜甫,通过写故居环境幽来衬托杜甫人品的高洁,然后又写络绎不绝的游客对杜甫的尊重来写杜甫的人物形象。再加上作者使用了其它的表达手段,这样杜甫的人物形象自然就丰满了。可以说,这是侧面写人的范文。好好研读,对您的作文会很有用处。
从现代文阅读命题来看,这篇文章的命题也是值得一看的。这篇文章的每一道题几乎都是围绕文章的“三么”来命题的。第一题和第三道题是考的写了什么;第二、四、五题考的是“怎么写的”,其实就是考作用题,如果你能通过解这几道题掌握这一类题的解法,那就特别好了。
篇五:《关于杜甫的文章》杜甫作文素材积累
草堂的情思
穿过满是牛粪的陋巷,我来到你的小院。哲人般的窑洞,蹲在笔架山的腹部。“吱呀”一声门响后,是一千二百年的寂静。岁月沉默着与院中的老枣树共守着当年的秘密。门后,有一只蟋蟀在悄吟„„空无一物的窑洞盛满了苍茫如水的时光,渡我,渡我到遥远的大唐,去追寻那凤凰的足迹。
辉煌的昨日,幽丽的往事,公孙大娘的舞姿和曹将军霸的丹青,都被装入诗的信封寄回后世。你,独自留在那漫漫孤旅。当李青莲的酒杯里酿造他的狂草的诗与人生时,你正在帝国的阴影里跋涉,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有谪仙甩一只靴子给高力士的潇洒。你是一棵子贡植于孔子坟前的柏树,一笔一划,都写得那么认真,那么艰难。难民、伤兵、胡马、羌笛,坠在你的每一首诗上,压弯了凝重的枝桠。以至千年后,那些故作深沉的所谓的“诗人”加起来,也扛不起你树上的一枝重柯。
树边的道路上有深深的车辙,就是顺着这条自古以来无数读书人走过的路,你踌躇满志走向长安,然而为时晚矣,长安已是一台大戏的尾声。虽然曲江水边丽人如云,五陵酒肆高朋满座,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匹疲驴驮着你的理想和抱负,在大雁塔下踯躅徘徊,碰到的都是紧闭的门户,无论是寄食富门还是卖药市上,都早将一个书生的自尊戳的鲜血淋漓。为何,为何你不像你诗中遨游万里的白鸥,鼓翅离去?长安,究竟是什么系住了你的心,使人魂牵梦绕,永难释怀?在生命的最后回归之时,你无限眷恋地回过头,仍是“愁看直北是长安”。多柳的长安阿,宫墙何其高!而我们,中国的文人一代又一代,都将自己的一生,在这墙外打了个死结。“长安”,在他们就是国家社稷,就是山河家园,就是神圣的图腾。这是一个永远的梦!屈大夫做过,诸葛亮做过,你的好友李白做过,虽然只是梦,却火一样映红了你们的人生。
夏天的雨,你的诗句乘云而来,骤然间雨点般纷落,淋湿了我无边的思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第一次通读这两句,我的热泪便止不住与“里巷”共流。好迂的诗人阿,你如何这样执迷不悟!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你却“穷年忧黎元”;“老妻衣百结”,“幼子饿已卒”;你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茅屋为秋风所破,你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一个又一个子夜,你在如豆的青灯下披衣而坐,咀嚼着时代的苦难,任那种叫做“愁”的植物,在心中疯狂生长,瘦削的肩头,便有推不掉的重量。“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三十五岁的你就如此透彻,为什么就是迷途不返呢?
笔架山忆寂寞千载,你之后,谁又能有如椽大笔搁置其上呢?然而又是什么使你文而不贵,运交华盖以致连饭都不足呢?既然“文章憎命达”,何不去掉劳什子文章?可你又怎么能!在你,“文章千古事”,它是你的灵魂、你的生命,是你与缪斯终生契约。从“朱门”到“路边”,这中间千山万水,你跨过了,便从“诗人”走向“诗圣”。
然而,我们对于夫子的热情和追求总过于“诗”,于是你仍处陋巷,但一切都会死去,只有你的“诗”活着,并将永远活下去。
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铭记与忘记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可是,你的名字却始终铭留青史。项羽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壮志。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司马迁
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身的荣耀。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白
看着你在宫中自在逍遥,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讽击了多少权贵之势。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人生这样一回也无悔了。人们佩服你,铭记你。
看着你在成都郊外过着悠闲的日子,人们讶然于你的轻松,你忘记了你的不得志,却依然记得黎民百姓的日子。因此,你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如此的博大,你忧国忧民的情感,你宽广无边的胸襟,让后来人铭记于心。你的佳作,流传百世。一个“诗圣”之称,你当之无愧。
你们将失败、不得志、耻辱,看得云淡风轻,却将你们的名字铭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溶溶月,淡淡风,能够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是我们的福分。让往事随风,看云卷云舒,闻梅花香飘万里,忆花香淡雅。
我最爱的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啊,历史苍凉的山谷中,梅的幽香还在和着诗意扩散,一波一波,一韵一韵,慢慢延伸,从天涯,一直到海角;从远古,一直到现在。
梅骨
“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你高声吟唱着荡气回肠的诗句,留给历史一个背影。蓦然间,你的背影里出现了梅的风骨,那是“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坚贞。那么傲岸,那么清隽,散发出阵阵芳香。渔父劝你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他忘了,你是梅,你能做的就只是“哀民生之多艰”,而不是承欢楚王,随其流,逐其波。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上下求索的脚步,你的每一个字,都似一阵风暴,不停地吹着,虽然吹不散整个王朝暧昧的腐臭,但两千年后,那些用楚国的香花美草提炼的诗句,却永远地闪烁在楚国的天空,给历史留下幽幽暗香,诠释着你不能融入世俗的傲岸与高洁。你的每一次选择,都舒展着铜枝铁干般的梅骨。
也只有这“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纯洁之梅,才能演绎出你投身汨罗江的那一段生命的童话。{杜甫草堂美文}.{杜甫草堂美文}.
但你终究是那个续写梅的圣者,有着压不倒的梅神,所以你在心中放上一面镜子,让你永远看见蓝天。于是在你自己连衣食都成问题时,高呼“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在屋顶茅草被席卷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你瘦小的躯壳里藏着一季大唐的芬芳,一腔博大的爱意,那是永恒的梅之神韵呵!
梅魂
你站在悬崖百丈冰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因为这样的气魄,所以艰难的长征中,你把五岭当作细浪,乌蒙当作泥丸,战火硝烟的背景中,闲庭散步似的迈过无数如铁的漫漫雄关,所有的艰险与挫折,只是你枝干的寒雪,抒写你绝世的风采和超凡的智慧。挺
立绝壁之巅,你给后人留下永不可企及的高度,使整整一个民族,和着东方红的旋律,高吟“待到山花烂熳时,他在丛中笑。”笑出的是坦荡的梅魂。
梅种
时光的凸透镜不断改变着时代的焦距,而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街头,准备跨入岁月的洪流,我们正磨砺自己香自苦寒来的梅的本性,去追逐历史的制高点。无数的梅正在发芽,等待着花蕾破碎成无尽的缤纷。我爱梅,梅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
肩膀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又是一个细雨朦朦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
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受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
你知道吗?我生活的年代在21世纪,时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我快十八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我知道你的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
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文章留后人,草堂著千秋。”{杜甫草堂美文}.
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少陵问天(川剧•胡琴)
浣花溪畔,暴雨初歇,茅屋又被秋风所破。
(杜甫:正生邻翁:老丑)
(在鼓乐声中,杜甫手拄竹杖,缓步而上)
杜甫:(念白)风雨飘摇夜,山河沦落秋;屋破何所惜,惟愿河海清。想我杜甫,幼习诗书,有匡扶社稷之心.救济天下之志。怎奈长安难容,而今白首皓发,穷居尊庐。穹苍啊,你何其不公也!
(邻翁在鼓乐声中上场)
邻翁:(唱)【二黄三板】正在后院起阑珊,耳听有人在喊皇天。来在庭前仔细看,却原是杜先生。(念白)我还以为是哪一个,却原是杜先生,想必刚才那阵旋头风,把屋上茅草又刮飞了。你莫喊,我帮你盖起来也就是了。杜甫:(念白)深谢了!(唱)【西皮导板】老邻翁焉知晓我的志高远。(转唱)【西皮一字】修一屋焉保得社稷江山,满怀激愤问苍天。(转唱)【西皮二流】问苍天,你何日赐我三剑,斩尽胡虏社稷宽。问苍天,你何日借我广厦千万间,大庇那天下的寒士俱欢颜。任凭那飞沙走石,狂风暴雨漫天翻,我风雨不动自然就安如山。问苍天,你可曾睁开眼,看一看那呼天抢地,白头征夫,深闺重怨,青鬓思妇,助他们早遂心愿。(转唱)【西皮三板】也不枉,百姓顶戴,口诵青天。
邻翁:(白)杜先生,房子都修好。
杜甫:(白)深谢了。(转唱)【西皮三板】任它狂风将我茅屋翻千转,我心系黎民志气坚。
(结束)
杜甫素材在作文中的应用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3.你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你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
4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5.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6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
7又是一个细雨朦朦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
8一场千年的大雪,冻结了流逝的时间,唯有萦绕耳边的感慨绝唱。死,并不是终结,他以湘江孤舟上那一具尸骨,向我们传递一种穿越千年的民族大义。
9尽管茅屋被秋风所破,他依然呼吁“独使至尊忧社稷,众臣何以报升平”,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总是推己及人,处处为民着想,而不以自己的处境为意。
篇六:《寒风中追寻杜甫草堂(小学生作文)》寒风中追寻杜甫草堂
这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我和妈妈冒着瑟瑟的寒风去瞻仰伟大诗人杜甫,去追寻他生活过的足迹-----杜甫草堂。
跨进大门第一步,凛凛的寒风便扑面而来。正对着大门的是“听秋轩”,木槛前是一盆盆美丽的鲜花,在寒冷的冬季依然盛开着。往前走一点点,我们看见了一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生长的荷花已经枯萎。经过一座弯弯的拱桥,沿着山水幽林间的一条小路,翠湖就整个浮现在我们眼前了。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展览馆,里面保存着杜甫的茅屋里出土的一些文物,比如铁勺子,砚台,毛笔和大口瓶等。这些文物都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我特别地感兴趣,津津有味地边走边看,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当历史老师的妈妈。闻着展览馆里的沙土气息,听着妈妈的介绍,我开心极了!仿佛回到了杜甫他老人家生活的那个朝代!展览区正中间有一个大屏幕,用动画的方式向我们再现杜甫有生之年的欢乐满足,忧愁悲哀!
走出展览馆,我们来到了万佛楼。这是一座建于唐代的古老佛塔,我猜想它里面一定也有许多文物等着我去观赏。沿着一层层长长窄窄的楼梯往上爬,我们欣赏着各种文物:牧童吹牧笛等玉雕,青花瓷及一些珍贵文物的残片。最吸引我的是一口古老的大钟。估计五个小朋友手拉手都围不住,够大了吧!下了佛塔,我们根据路标指示,终于找到了杜甫的“茅屋”。走进去一看,有好几个房间呢!茅屋中央是客厅,窄窄的,放着桌椅和砚台,还有两个储物柜。茅屋的左边是书房,书桌对着窗户,不大的书架上挤满了各种诗词集和古代文学作品。茅屋的右边则是卧室,卧室里放有铺有草席的床,床上摆着一张放有几张诗稿的小木桌。除此之外,还有小小的厨房,厨房里整齐地摆着锅碗炉灶等。茅屋前是杜甫的雕像,因为我对他有很深的崇敬之情,便求妈妈帮我和他合了个影!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的草地上盛开着冬季独有的特色——腊梅!黄的白的粉的,是多么的漂亮啊!拉近一只腊梅嗅嗅,沁人心脾的浓郁香味让人陶醉!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天色不早了,我依依不舍地走出大门,但是也没忘记和草堂来个完美的合影!
通过一天的游览,我对“诗圣”杜甫又了解了很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出自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表达了伟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我想这正是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怀念与崇敬他的主要原因吧!
篇七:《课文.登高.精彩美文》时间在流逝
——给杜甫的一封信
少陵野老台鉴:
我是对您仰慕已久的后生晚辈,我不敢妄称是您的知己,作为学生,也是忝列门墙,只能说是您的“粉丝”。公元770年,您带着刻骨铭心的辛酸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溘然长逝,像一颗流星划过大唐黑暗的夜空。时间流逝了一千二百多年,可是您就像人类文明金字塔尖的一颗钻石熠熠闪光。也许您死不瞑目,可是我要说:您死得其所,何必遗憾?
公元712年2月12日,您诞生的那一天,漫天的风雪昭示了您坎坷的一生和高洁的品行,您的血液里融汇了先祖西晋名将杜预的勇气和祖父唐代诗人杜审言的傲骨。您饱读经书,踌躇满志,本着“奉儒守官”的人生信念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可是当您呕心沥血,怀经天纬地之才,抱安邦定国之志一挥而就的试卷竟然被奸相李林甫(他蒙蔽唐玄宗说“野无遗贤”)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炬时,有什么比怀才不遇更让您痛心疾首的呢?当您拜谒豪门,遭人白眼,赠诗求荐时,有什么比寄人篱下更让您辛酸屈辱的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您在安史之乱中两手空空回到奉先县探望妻儿,“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时,有什么比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家糊口更让您羞愧悲愤的呢?——苍天何其薄也!?
时间在流逝,您的悲愤在堆积!您本来就把诗歌当做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辗转飘零到夔州,疾病和衰老、寂寞和忧伤、压抑和苦闷紧紧包裹纠缠着您,悲愤出诗人,您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更是精益求精,创作达到了随心所欲、炉火纯青的境界,写出了《秋兴八首》和《阁夜》这样苍凉雄浑的巅峰之作,《登高》更是被明代学者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您生逢乱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尝尽辛酸、饱受磨难,您受苦受难的血泪史让人叹息扼腕!但是冷静反思,在那样一个腐朽昏庸的王朝,您即使封侯拜相,也不可能实现您的政治抱负,您的高洁孤傲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君不见您的知交中,房琯罢相、李白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