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麻姑山
详细内容
篇一:《麻姑山游记》
麻姑山游记
麻姑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不到一千米。相传唐代邓紫阳真人在麻姑山习道修练,道士相争来此讲学,名流贵赫往来不绝,成为东南一带道教中心。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到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登临麻姑山,称赞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抚州剌史颜真卿游历麻姑山时,亲自撰文并书《麻姑仙坛记》,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书;北宋思想家李觏在麻姑山“十贤堂”讲学时,前来听讲的各地学生达百十人。麻姑山以烟云横飞,峰峦翠峭为秀,以洞石秘奥,“玉练双飞”为奇。从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于亭左,翘首望去,只见两道飞泉犹如两条白龙,飞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飘洒溅人,似烟雾喷粒飞腾,站立岩前,飞瀑袭来股股寒气,就是炎夏盛暑,浑身倾觉凉爽。岩旁有石刻“玉练双飞”四字,透过水廉幔帐,显得苍劲有力。难怪古人赋诗曰:“山高激迅湍,
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沿涧而上数百级,就是建筑雅致,别具一格的“龙门桥”。桥上架设长亭,游人凭栏远眺,只见山开石裂,苍松屹立,俯视桥下,有一“水廉洞”,洞门隐在水廉之中,象一钩半月倒挂在石壁之上,洞内明亮宽敞,能容百余人。水廉洞下是龙湫,旁边有一块礼斗石,相传深潭里有龙,经常盘踞在这块石上,以朝天上斗牛。环视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组成一个个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还有龟潭,伏狮潭……,或竖或斜、或蹲或卧,千形百态,不胜观赏。
“龙门桥”左侧,就是著名的“神功泉”,泉水从岩底石隙中渗出入石盂,刚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干,故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澈冷凉,味甘沁心。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饮泉特赠书“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犹存。
顺势而下,就到了游览中心——麻姑山仙都观宇。这里峦峰环抱,观宇建在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唐
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邓紫阳归葬麻姑山后,玄宗为麻姑仙立的庙,庙内塑有麻姑神像,体态端庄丰硕,含眸凝视,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赋色,各具形态,协调统一,一派金碧辉煌。购物&特产:
麻姑茶:是山上传统名产。茶汤翠绿,开胃提神,饮后齿颊留芳。古人黄堂有诗云:“金炉伏火长烧药,宝鼎浮烟旋煮茶。”可见麻姑茶久享盛誉。
麻姑酒:素有“寿酒”之称,香气浓郁,口味甘顺,醇度适中,饮后健脾醒脑。多次获江西省黄酒类金奖。
麻姑米又名“银珠米”,相传宋代已用此米作贡品。这种米有着与众不同的优点,其色如银,粒如珍珠,煮饭,其饭软而带韧性。煮粥,其粥香而浓粘为群众所喜食。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市西部
1991年1月江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重点区——麻姑山风景区
篇二:《南城麻姑山旅游》南城麻姑山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县西部,距县城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因麻姑仙女发祥于此而得名。《云籍七笺》载:麻姑山为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国内罕见。景区自然景观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秦汉以来就是我国东南避暑旅游胜地。
麻姑山既有道教宫观,又有佛教寺庵,麻姑山女的传说名扬四海,200米长的书法碑廊内陈列着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澳门、新家坡、日本等地的名家作品,真、草、篆风格各异。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竖立在碑廊中央,它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特产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叶历代皆为贡品。
麻姑山自古以来就是作为洞天福地、长寿仙境。麻姑仙女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成为长寿之象征。才有了“麻姑献寿”、“掷米成丹”的优美传说。麻姑山是我国东南道教胜地,在汉昭帝时,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就在丹霞山中修炼,自东晋大医药学家葛洪在此修道炼丹后,这里就被看作祥瑞多福的通天之境,成为清幽的道教胜地。麻姑山也是我国东南佛教传播净土。历史上曾庙宇林立,香火旺盛。碧涛庵成为麻姑山佛教主要活动场所。尤其是在“道佛一家”的思想基础上,麻姑山又成了佛教传播圣地。
麻姑山还是儒家传道、授业之圣地。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觏在麻姑山设“读书林”讲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求读于此。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任持我州刺史时登游麻姑山,乘兴撰书了被后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麻姑山仙坛记》,文天祥、李纲曾任仙都观主管。谢灵运、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晏殊、杨万里„„相继登咏过麻姑山,现仍保存历代名人序、记、诗、赋900余首(篇),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新加坡等7国的现代书法名家都先后游览麻姑山,并留下了许多墨宝。
篇三:《麻姑山遇鬼记》一1998年仲秋,我随师傅第一次来到麻姑山,在那住了些许日子,麻姑山又称为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都说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这里山势秀丽,万木葱笼,烟云横飞,峰峦翠峭。
麻姑山仙都观在这一年举行了多场祈禳还愿斋蘸科仪,邀请孙子平师傅出席,我便随师傅一起过来了。据师傅讲,1998年,是一个大灾年,天象凶乱,水灾肆虐,殃及大江南北,故道观寺庙多有镇灾之法事。
那一年,我18岁,头一次出远门,对南方的风土人情处处充满了好奇;我们到了仙都观,知事的道人把我们安顿完毕,我没事就在观里随意观览参拜。仙都观真乃古庙宝刹,连日来万方来朝,香客信徒聚集在一起,各位高功大德旰食宵衣,席不暇暖,连带着我们这些小辈们也都跟着手忙脚乱。
几日下来,我和观里的师兄弟们都打成一片了,无话不谈。几个常住观里的道友神神秘秘的给我们这些刚上山的人说,这半年观里时常闹鬼,特别是元君殿、偏殿。好多人大白天的都看到过,有个白影经常出没在观里各个大殿上。让我们这些刚上山的人注意安全,没事别乱跑,小心撞着鬼;说的大家都一惊一乍的。我奇怪道:“道士不都是最会捉鬼的吗,有哪个鬼敢大白天的现身呢,还藏在道观里中,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一个小师弟看到我的疑惑,就说:“道兄,你不了解这鬼神之事啊,那鬼魂既敢在道观现身,必是有因缘未了之事,神佛都能容之,想是助它完成业缘吧。”
我听了似信非信,把此事讲给孙子平师傅听,孙子平师傅听了,告诫我不要乱与人讲,以免业力上身,惹上麻烦。我惟惟诺诺。
观里开始举办罗天大醮,我值完我的差,闲看了一会法事,甚觉无聊,就绕到元君殿的后门,出得观外,在后山漫无目的的闲逛;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密林深处,隐约听到了细细的喘息声。我随着声音,穿过几处翠竹,发现一个人蹲在一颗大竹笋下,旁边放着一条白色的蛇皮袋。走近前去,原来是一个女孩子,十三四岁的模样,穿着卡通短袖T恤,糖果色中学生短裤,身材清削瘦弱,一头长长的头发,凌乱不堪。她脸色苍白,捂着胸口,口唇青紫,地上有一片咳出的血迹。{游麻姑山}.
见此情景,我急忙问道:“需要帮忙吗?”
女孩神情慌乱的转过头,打量了我一番,垂下了头。
我俯下身子,察看女孩的伤势,却没有看出什么,只是觉得她很虚弱,走不动路;于是我对她说:“我背着你吧,送你回家。”
女孩点了点头,我俯下身子背起她,又提起那个蛇皮袋,蛇皮袋沉甸甸的,“装的什么啊,这么重?”我问道。
女孩欲言又止,神色尴尬。见此情形,我也不好多问什么,我背着她下了山,在下山途中,简短的询问了她的情况:原来她叫阿灵儿,家就在山底下的余家湾村。家里有父母,还有一个弟弟。我也简略的说了我的身份,告诉她我的名字叫镜心。在仙都观住,随孙子平师傅来参加观里的科仪事宜等。
我们艰难走下山,远远的看到几户人家,户户都冒着炊烟,顺着阿灵的指点,走近一处庭院,庭院里种着几簇花草,有月季、蔷薇、三色堇、万寿菊、凤尾鸡冠花等。还有一片彼岸花,一棵已经抽了葶,顶着一枚鲜红的花朵。女孩说这就
是她的家。
我闻言把她放在大门口,然后不顾女孩的挽留,转身回去。孙子平师傅曾教导过我,做善事不可存有求报之念。走了百米远,我不由的回头,那个女孩倚在门侧上,正愣愣的看向这里。我向她挥了挥手,大步的走上山去。{游麻姑山}.
回去后,我把此事讲给道友们听,有道友开玩笑说:“你莫不是救了一个蛇精吧,说不定像白娘子那样,以后会回来向你报恩呢。”众人哈哈大笑。
二这几日,香客信徒,四方道友越聚越多,观里天天钟鼓齐鸣、念经声不绝于耳;我受不得这喧嚣之象,偷懒告病,置身度外,悠哉闲哉。
一日,我一觉睡到了九点,还在欣喜终于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呢,舒舒服服冲了个澡,换上衣服,一拍脑袋,坏了,竟然把早课睡过去了!赶紧向祖师爷告了罪,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好在孙子平师傅慈悲,没让跪香,逃过了这一劫。
忽然偏殿内传来了嘈杂的声音,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值守偏殿的几个小师弟正愤愤然的向人诉说着什么;原来是偏殿内的供果又少了许多,香烛也少了几包。谁这么大胆,敢偷供品,真是不怕报应啊,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一个小师弟走了过来,要我陪他出去透透气;这个小师兄养了一只三色魔王松鼠,我陪着他去松林里找野果子喂松鼠,现时正是初秋,山上遍野都是红艳艳的龙吐珠,小松鼠最喜欢吃这个了。我们逗弄着它,顺步走到龙门桥,上了长亭,凭栏远眺,只见山开石裂,苍松屹立,仙都观隐隐现出一角,钟声悠扬,颇有世外方地之象。
我和小师弟正玩弄着松鼠,一旁走过来一位香客和小师弟打招呼,原来是小师弟的故交,欣喜之余小师弟把笼子交给我,他带着那名香客去大殿进香。
我拎着笼子,信步走下长亭,到了鲁公碑亭,我驻足少息,碑亭正面有现代书法家崔学路先生题写的匾额“鲁公碑亭”。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竖立在碑廊中央。
这里是一处游人聚集处,有好多摊贩在叫卖一些水果和香烛等宗教用品。在如潮的人群中,我忽然远远撇到一个瘦弱的身影,背着一条白色蛇皮袋,向前走着;我内心一动,赶忙追过去,却又被一大拔人群冲散。再回头看时,人影早已消失。
我只好息了寻找的念头,顺着人流游走。闲逛了半日,此时正近中午,人头攒动,比肩接踵。我想找个地方歇息一下,于是离开大道,走上枝蔓横生的小道;走了不远,看到一棵树下,有一块青石横卧,满目荫凉,我靠坐上去,吐了一口浊气,感觉一阵清爽。
忽然背后一只手轻拍了我一下。吓我一大跳。学道之人有讲究,最怕有人背后拍肩膀,说是会拍掉人身上的阳火呢。
我忙转过头,竟是一张苍白的笑脸,我猛一惊。
“终于追上你了。”笑脸还在微笑着,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
原来是阿灵,她去给摆小摊的母亲送完东西后,在人流中看到我走过去,就一直跟着我过来,看我靠到青石上,就想从后面悄悄吓我一下。
阿灵轻声细语的讲着,我听着有些无语,真是吓死人不偿命啊。我告诉她关于道家的一些禁忌,她张大了嘴巴,又用手捂住,小脸充满歉意,连连问我没被
吓着吧。
我说:“还好我胆子大,没把魂吓飞。”
女孩看我没事,目光就转移到我提着的笼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米糕在它面前晃来晃去。笼子里的魔王松鼠急促的跳动起来,眼睛紧紧盯着女孩;女孩掰了一块米糕,放到笼子里,小松鼠抓起就往嘴里送去。
“你这只松鼠蛮可爱嘛。”她一脸好奇的盯着它。
我把笼子递给她:”给你玩一下。”
她很高兴的接过笼子,蹲在墙角,不停的拿米糕逗弄着它,玩的开心极了。游人渐渐少了,山风吹来,一阵凉气逼来,山上的气温变化真快。小师弟远远的跑过来,埋怨着我:
“你怎么躲在这玩,孙子平师傅正找你有事呢,快回去吧。”
他忽然注意到这个女孩子,有些惊异。女孩莞尔一笑,转身离去。
小师弟看着她的背影,有些发呆,突然转头对我说道:“你不觉得她很神秘吗,她不像是个人。”
我捶了他一拳:“你胡说些啥呢。”
我们正要回去,一回头,就看到一个白色的蛇皮袋放在大青石上,刚一打开,一股香甜的气息就散发出来,看看里面,竟是一大包米糕,用食品袋装着。
小师弟疑虑重重,我心里却知道,这是那女孩送给我的。
三我拎着一大袋的米糕和小师弟气喘吁吁回到观里,几位师兄弟一见有吃的,都双眼冒光,围了过来,不到片刻功夫,米糕就全部轮回进了几个饿死鬼的肚子。
我找到师傅问有什么事,原来是一个道友的庙里人手不够,要我们去帮忙做法事。师傅让我准备一下要用之物,明天就去。
第二天中午,我和孙子平师傅,昨天陪我玩的小师弟,还有一个高功,四人驱车,到了道友的庙里,原来斋主为了求官,在庙里大舍特舍,并要做催官法事。我心里狠狠的鄙视了他一番。
法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主敲木鱼的小师弟一个激动,把木鱼椎的头敲飞了,大家很淡定的装没看见;天气比较热,化疏的时候有人给高功递了毛巾擦汗,下单的道友刚准备接过来放在一边,结果,我们可爱的高功大老爷把毛巾顺势一塞,塞在腰上了,看着华丽的道袍上别着一条洁白的毛巾,随着高功大老爷的罡步翩跹起舞,终于我憋不住了,转过头无声仰天大笑三声,再一本正经的转回来打法器。
事毕,我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斋饭,斋主千恩万谢,承诺官升上去后,再来做一场还愿法事。
仙都观的法事暂告一段落,香客信徒也陆续回返,观里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师傅吩咐我帮助其他师兄弟,去各个殿堂打扫卫生。我和几个师兄弟,一起把三清殿、元君殿、偏殿过了一遍,扫落地上的尘土、灰烬,收拾桌上的供品、一直忙到中午。大伙都累的七倒八歪,吃过斋饭,就都回下房歇息。
我因把一道五雷令牌拉在元君殿里了,就到元君殿去取。刚绕过门槛前的香炉,恍惚中有个白影一闪,闪到了上元娘娘像的后面,我吓了一跳;赶忙过去查
看,却什么也没看到;穿过后堂,就看到有个人影迅速的穿过后墙的入口,跑下山去。我赶快追了过去,那人影跑的很快,不一会,就跑进了前面的一片竹林中。
我到了竹林边,发现有一条小路蜿蜒伸向深处,顺着小路继续前进,走了大约半刻中,眼前豁然一亮:一片宽阔的平地上,矗立着一道红砖绿瓦的围墙,里面十几进的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大门口上挂着牌子:余家源村小学。
我猜想那人影儿肯定躲在这学校里,于是迈步走进去;大门口并无传达室或值班人员,我径直走到一个有朗朗读书声的屋子。里面坐着二十多个小学生,讲台上站着一位女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什么。看那老师身材苗条,穿着一件蕾丝牛仔白色连衣裙,很是静雅大方。
我在门口徘徊了一下,那女老师似有察觉,转过身来,看到我,就走出来,问我有什么事;我把情况简单说了一下。听着我的叙述,女老师脸现不忍之色。她回头给学生交待了一些事情,然后把我让进办公室。
进了她的办公室,她示意让我坐下。我看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教案,写着名字:杨子。我试探着问了一句:
“您是杨子老师吧。”
她有些诧异,我指了指她的教案,她不由得抿嘴一笑,点了点头。然后对我说道:
“你遇到我,算是找对人了,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你听过了,就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在麻姑山山脚下,就是余家源村,村里有一户人家,有夫妻二人,养了一子一女。女儿十四岁,儿子十岁。女儿生下来就有紫绀先天性心脏病,为治病,夫妻二人几乎倾家荡产。
医生告诉他们,女孩的病治不好了,最多能活到15岁左右,建议在家静养休息,避免激烈运动。夫妻二人虽然痛心不已,但医生都这样说了,只好顺天由命。
丈夫是个花农,在山坡上种了几亩花草,近年麻姑山旅游业渐渐兴旺,逢年过节,开业典礼,各处都需要很多装饰,故这户人家的日子,这几年靠这几亩花田也还过得去。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今年这一年雨水特别大,山洪暴发,把花苗全都冲走了,虽有政府救济,也只是饿不死人而已。男主人一气之下,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这个家只好由妻子来惨淡经营了。女主人也算有志气,看准了麻姑山游人香客众多,就摆了小摊,贩卖水果、土特产、供品一类的东西。
女儿早就辍学在家,也时常帮母亲照顾生意。后来女孩上观里游玩,竟带回来一些香烛供果。母亲看了,很是高兴,就这样,时不时的,女儿就从观里带一大袋香烛供果,交给母亲再去卖,母亲心知肚明这东西的来历,也很默契的从不追问女儿。
杨子老师讲完,又给我说:“你追的这个人,就是她,被你发现了,她才跑到这里。她是我的学生,上小学我一直是她的班主任。”
听了杨子老师的叙述,我心情沉重,想说些什么,却又无话可说,默默坐了一会,起身向杨子老师告别。
四
回到观里,我心事重重,几位师兄弟看我如此情绪低落,纷纷过来询问。我对他们讲了发生的事,说我如何遇到白影,如何追到学校,又如何遇到杨子老师,以及女孩的身世,一一叙说了一遍。
讲完后,大家都沉默不言,一个师兄突然说:“不对啊,后山那十几栋房子,那是民国时期一家大地主的宅院啊,早就荒无人烟,什么时候成了学校了。”
经他一提醒,大家都如梦方醒,纷纷说:“是啊,你看清了吗,那是荒废很久的宅子了,你确定看到的是个学校吗,是不是遇到鬼了。”
我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细细回思,竟越想越觉得蹊跷,那女老师的身影,学生们的读书声,仿佛都虚幻不实了。
有一位师兄提议,今天我们把杂活干完,明天陪镜心一起,再去探访一下那处宅院。大家纷纷说好。
第二天,一早起来,大家伙都跃跃欲试,各自准备法宝,有的拿着如意,有的佩着道铃,有的携着法扇,有的甚至把开山斧都扛出来了,大伙一阵哄笑,那道友又不好意思的放回去,拿了个雷霆都司印出来。
我们一群道家子弟,风风火火的出了观,人多气壮,都誓言要斩妖除邪。路人纷纷围观,不知我们这一群年轻道士要干嘛。
在我的带领下,我们没费周折就找到了那处庭院。大伙锋芒正利,一鼓作气冲入了宅子里。{游麻姑山}.
院落里静悄悄的,各个房间都落了锁,没有一个人影。见此情形,我们都有点傻眼。几个师兄弟就问我,确定是在这碰到她们了吗?我也有点发愣,想起昨日之事,竟如梦如幻。
大家伙一阵商量,却都没个主意,鬼影都没见一个,一身的力气使不出来,都有点泄气,于是都说傻站在这,也不是个事儿,还是打道回府吧。半道上大家都说,这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回啊,也有的道友说,肯定是鬼怪感应到我们这么一群人的阳气,早早避开了。
我垂头丧气的走在后面,随意的往山下看着,忽然我紧张起来,大喊一声:“都停下!”
大伙吓了一跳,都停下来问我怎么了。我激动的指着山道上正盈盈上山的两个人影说:“看,她们来了!”大家伙一听我这么说,都往下看去,顿时群情激昂起来,仗着人多势众,也没人害怕,各自掏出法宝,摆开了架势,更有师兄在低声念着灭绝咒:
“干象天灵,坤以运载。天丁受吾,神印六甲。指人人短命,指鬼鬼灭绝……”
山下的两人顺着山路走上来了,我一看却是杨子老师和阿灵,她俩看着我们一帮子道士摆着架势,口中念念有词,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就停下来观看,对着我们指指点点,还不时的偷笑。
大家伙被她俩指指点点,都心里发毛,正不知如何收场时,阿灵突然看到了后面的我,就叫我的名字。
我问她:“你们到底是人还是鬼?”
“什么人啊鬼的,你看看我们像是鬼吗,你们当道士真是当坏了脑子。”杨子老师笑骂着。
篇四:《麻姑山仙坛记》《麻姑山仙坛记》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文章,可能是唐楷经典作品中最有趣的。
碑文一开头转述了葛洪(葛稚川)《神仙传》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仙人王方平去刮苍山路过吴地,收了一个徒弟蔡经,教会他尸解之术。十余年后蔡经回家,接着方平以极大的排场来到蔡家,又请仙女麻姑来会面——
麻姑使人回话说:不见忽已五百馀年,很思念您。承蒙召见,但我正要去蓬莱仙境呢,请稍候片刻。仅两个时辰麻姑就完成了蓬莱之行,来到蔡家。麻姑是个十八九岁的美丽女子,华服美髪。方平以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宴请麻姑。麻姑说:“五百来见东海三为桑田。方才又见蓬莱水浅于往年会面时的一半,难道又将变为陆地吗?”方平笑答:“圣人都说:海中行也会扬尘呢。”蔡经的家人也荣获神仙接见。麻姑以米掷地,化为丹砂,而资深的仙人王方平则不屑于表演此种狡狯变化。蔡经毕竟道行太浅,见到麻姑纤纤玉手上鸟爪似的尖甲,竟浮想联翩:背痒时若得此爪挠痒真是太享受了!方平立即知道蔡经心中念言,指斥他不该有此等亵渎之念,并赏他一顿鞭子。方平还说仙家的鞭打也是一种待遇,不可妄得。
这一段里有两处特别有意思。一是麻姑问方平:东海水浅,“岂将复还为陆陵乎?”而方平却不做正面回答,只是说:“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这是何意?我的理解是,方平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大海与陆地均为暂态,并无本质的差异。这个回答富有哲学意味。第二处是:“麻姑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坠地即成丹砂。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猾变化也。”道家崇尚无为,王方平比麻姑的道行更深,故他对此等小技巧评价不高,我从这里也读出了颜真卿的一种审美情趣:不显示技巧。
碑文的第二段,颜真卿笔锋一转,讲到他自己——{游麻姑山}.
大历三年,颜真卿被任命为抚州刺史。他路过南城县时,游览了麻姑山。山顶有一古坛,相传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石池,池水溢出形成瀑布,淙下三百余尺。当地人告诉颜真卿,池中的莲花原为红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真是不可思议!池北下坛,旁有一片森林,杉松偃盖,遮天蔽日。林中不时传来步虚钟磬之音,似有神秘的庙宇道观隐乎其中。坛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者这是远古沧海的遗迹吧。西北有麻源,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吟咏过的地方。源口有神,祈雨辄应。这一带是道家高人辈出之地,除了曾被唐玄宗召入皇宫的邓紫阳之外,还有南真、华姑、黎琼仙、曾妙行、邓德诚、谭仙巗、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等。面对如此洞天福地,遥想神仙的逍遥自在、诗人的优游林泉、道士的清静无为,又想到世事之艰辛、宦海之险恶,颜真卿感慨良深。„„三年后,大历六年夏四月的一天,即将离任的颜真卿由地方官员、名流陪同,再次登临麻姑山。游览既毕,在饯行的宴会上,南城县的官员、文人、道士们,都恳请刺史大人留下墨宝,以便刻石立碑,为名山增色。颜真卿欣然应允,当即写下了千古名篇《麻姑山仙坛记》。
以上大部分内容都可从碑文中找到,但也加了一点儿我的合理想象。查资料可知:颜真卿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出任平原太守,在任上抗击安禄山叛军,立下大功。肃宗即位后,升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肃宗又封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但因颜真卿刚直敢谏,不避权贵,多次言事得罪,又一再被贬。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皇帝相信了奸臣元载的诬告,贬颜真卿为硖州别驾,继而又改贬为吉州别驾,从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颜真卿升任抚州刺史,至大历六年(771年)离任。《麻姑山仙坛记》碑文中提到的正是大历三年和大历六年。我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设想了颜真卿的观感。
传世的颜体楷书字帖,《多宝塔》是为寺庙而写,笔笔严谨,一片虔诚敬佛之心。《勤礼碑》和《家庙碑》是为纪念祖先而写,字字用力,充满慎终追远、肃穆敬仰之气。但《麻姑山仙坛记》则不同,它像是一篇随手写下的散文小品或采风札记,显得比较宽闲。我这样说,除了就其文字内容而言之外,还有以下三点旁证:
第一,注意此帖的署名,仅简单地写着“颜真卿撰并书”,而不像其他碑帖上,在姓名之前加
上一长串官衔。我猜想颜真卿是故意这样写的。他有意识地撇开官员身份,以此表明自己只是以文人的身份写此碑文。
第二,碑文中有一处明显的笔误:“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显然此句应作“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沧海所变。”
第三,将碑文中引用的《神仙传》故事与葛洪的原文对照,可以发现出入很多,甚至有一处引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来时亦先闻人马声”,被引作“来时不先闻人马声”)。从《勤礼碑》和《家庙碑》可知,颜真卿祖上世代为官或治学,根底极深。以颜真卿之地位身份,如果他是在抚州刺史的官邸内写作,或者在自己的书房内做学问,必不会有此等笔误。这只能解释为颜真卿仅凭记忆引用《神仙传》,没有翻书考证,也不暇校对文字。我想,很可能他是在南城县的文人雅集上即兴挥毫,走笔疾书。其实,这些笔误都不重要,无损于《麻姑山仙坛记》的杰出。指出这些只是为了证明我的一个猜测:这是一件较为轻松的作品,与颜真卿的其他碑帖相比,《麻姑山仙坛记》更接近于纯粹的艺术。
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是“无意于佳乃佳”。大书法家随手写下的便条、信扎,可能成为他们的最佳作品。《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微醺状态下写就的一篇草稿,清醒之后再想写得更好,竟难以超越。卓绝千古的颜真卿《祭侄稿》更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是手稿信扎之类多为行草书,若要在唐楷经典中找一件轻松随意的作品,以我的孤陋寡闻,便只知道有《麻姑山仙坛记》了。
这篇作品,写的是神仙故事,记的是道家胜地,在记事与写景的背后,隐约传递的是道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精神。而颜真卿在书写时不刻意追求完美,以质朴的字体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一种与道家精神契合的书法意境,很可能,连这种意境也不是颜真卿刻意追求的。在急功近利之风气弥漫的今日,我们要领会这种高远超妙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
《重刻颜真卿大字〈麻姑山仙坛记〉记略》一文摘要
(作者:周春林,来源:中国抚州网。溪南按:此文描述《麻姑山仙坛记》版本源流甚详,故贴于此。请掌握更多资料的网友补充)
南城县政府于1991年开始筹办重修仙都观,重刻《麻姑山仙坛记》。颜鲁公《麻姑山仙坛记》有大、中、小三种拓本,当初我们计划大、中、小三种全部重新镌刻,然而,选择哪个拓本作为重刻的范本,是一需要谨慎考虑的课题。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杨震方编著的《碑帖叙录》载:“《麻姑山仙坛记》唐颜真卿撰书,传世有大中小三种,大字本楷书,字径一寸五、六分,原在抚州南城,宋拓本藏上海博物馆,中字本楷书,字径五、六分,见于《忠义堂帖》,小字本楷书,字径二、三分,历来翻刻数种,而以刻于文氏《停云馆帖》有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三个版本都是“大历六年夏四月撰书”,是否颜鲁公在一个月内写过大、中、小三篇《麻姑山仙坛记》,一时无可考,暂作悬疑。先就小字本《麻姑山仙坛记》进行辩析。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宋代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的《金石录》云:“《有唐麻姑仙坛记》,颜鲁公撰并书,在抚州。又有一本,字绝小,世亦以为鲁公书,验其笔法殊不类。故正字陈无已谓:‘余尝见黄鲁直,言乃庆历中一学佛者所书。鲁直犹能道其姓名,无已不能记也。’小字本今隶于后,使览者详其真伪焉。”清代乾隆进士、内阁学士、金石学家翁方纲写的《麻姑山仙坛记碑辨》文中论及《麻姑仙坛记》的真伪,其中引用了赵明诚、陆放翁、李端叔、孙北海等人的评述,也多为猜测之言,不可云
是。
然而,翁文所及吴草庐君却是加以肯定的,他说:“麻姑山在吾乡,旧为畲地所湮,重刻至再,字体漫失其真。”就是说,吴氏所见之小字《麻姑山仙坛记》也是重刻的,不是原作。翁文所及王渔洋却说:“被焚者乃临川大字本,而南城山中之石至今固无恙也。”他说大字本在临川,小字本在南城,大字本被毁,小字本无恙,而翁方纲却以王渔洋文中所提地名元代只有建昌路而没有建昌府而加以否定。
清代各版本《南城县志》是这样记载的:《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由唐代麻姑山道观“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只有仙坛祭祀或政界要员、著名文人、学者上山游览才让观看的。北宋著名思想家太学直讲李觏(南城人)在登游麻姑山后所作《鲁公碑》诗中写道:“„„唯恐此碑坏,收藏于天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可见这块碑在宋代是真品,而且受到的保护和钟爱也非同一般。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建昌军知军事胡舜举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然而,在明代以来,可见的《建昌府志》和《南城县志》提到的都是小字碑,而非大字碑或中字碑。然而大字碑在那里呢?按翁方纲及王渔洋所云大字碑始在临川,是可信的。因为颜真卿大历三年任抚州(临川县治)刺史,大历六年写《麻姑山仙坛记》,在临川镌刻,很有可能,只是临川石毁后,明太守梁伯达在建昌府(南城)重刻。《南城县志》记载,小字碑丢失后,明初,一樵夫在山涧拾到,其碑刻字迹无恙,只断缺一角,被收藏在郡府。到弘治年间,封藩南城的益王朱佑槟广访宋拓,命良工精刻,并收藏起来。明万历年间郡守季膺又在从姑山房得到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藏宋拓本,精心摹刻,收藏于府中。清代,此碑藏于建昌府盱江书院,翁方纲所见之《麻姑山仙坛记》即在盱江书院所见。并对此碑进行了肯定,他分析:“颜书之正楷,在今日最著于耳目者约三种,一种方整者,为中兴颂,东方像赞,家庙碑是也,一种遒紧者,干禄书是也,一种冲和者,此碑是也。”
现上海书店1989年6月出版的颜真卿《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即是南城本,同北京图书馆所藏《宋拓麻姑山仙坛记》是一致的,但拓本字迹细小,且斑剥不清,重刻有一定困难,我们也就放弃了重刻小字碑。{游麻姑山}.
中字本为蒯若木旧藏本,在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云:“唐大历六年(771年)四月刻,原石在江西南城,久佚。此割裱本,为蒯若木旧藏宋拓中字本,有赵烈文、周子元观款。”赵烈文云:“仙坛记中字本罕见著录,中字本是明洪武时所见,其字体同小字本,大字本风格迥然不同。”再之,对此中字本其他考证论述甚少,故我们也暂时作罢,待以后考证清楚再作重刻。
最后,我们选择了宋拓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为这次重刻本。但以哪个拓本为范本,我们进行了一番精心比较。目前所见书市的版本有10多种,江西省书法界老前辈许亦农先生和其他书法家都认为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的版本最佳,但这个版本又出自哪里?我曾与上海书画出版社联系,他们说是根据三十年代一个版本翻印的。为了使版本来源准确,我专程到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查访。{游麻姑山}.
在上海图书馆获悉,原馆藏一残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据文物登记表所记,为“唐拓本”,因属“文革”查抄品,现已退还原主。据潘景郑先生介绍,该本是石刻,可见石花,为唐代残本。唐拓本当属珍贵,但既为残本,也就无法重仿摹刻,甚感遗憾。
最后在上海博物馆善本组查找到宋拓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为一级文物,割裱拓片共46张,其上有:清“曹溶私印”、“秋岳生’’、“曹溶鉴定书画印”、“铜鼓斋珍赏印”、“嘉兴张廷济,字叔未,行三,乾隆戊子生,嘉庆戊午科浙江乡举第一”、“嘉兴张廷济,字叔未,行贰,居履仁乡张屯里,藏经籍金石书画印”、“敕印张廷济”、“道光巴达生”、“释达受程洪溥题记”、“咸丰戴熙题记”等印章题记。文物登记表鉴定意见:“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明都穆
《金薤琳琅》云已毁于火,审此拓无石花,有木纹,当系宋代之木刻本,今所见传本,皆有残缺,此本全文完整无缺,为宋拓善本。”
据此可知,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唐为石刻,宋为木刻。拿宋拓本原件同现出版的多种版本比较,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原本是由此而来。经过专家论证,我们决定依据上海博物馆所藏宋拓本重刻《麻姑山仙坛记》大字碑。是按原碑斑剥形式重刻,还是填残补缺还其原本?同我省书协副主席、篆刻家许亦农老先生及有关同仁商议,大家一致看法是:既是重刻,还是还其原貌为好,以重新镌刻形式再现古碑。但如何修复残缺部位又成了一个难题。有幸的是,1989年3月能源出版社编印的《法书存真集》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该书序言说明:“传世的碑帖法书中,良莠相杂,深浅莫辨,尤其石花漫漶,严重失真,令人难以卒读,往往使学书者不知所以„„为确保丛帖质量,用科学方法对泐痕精心修除,力图使此帖恢复本来面目。”我们拿宋拓同此帖比较,竟发现填补漫漶处恰到好处。于是,由许亦农先生逐字上碑,精心镌刻,约有五平方米的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以直排卧碑形式镌刻完成,重新耸立在麻姑山仙都观。
篇五:《南城县旅游景点简介》南城县旅游景点简介
麻姑山风景名胜区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郊,距县城4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因麻姑成仙于此而得名。《云笈七笺》载:麻姑山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又有佛教寺庵,麻姑仙女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成为世界女寿星,“麻姑献寿”、“掷米成丹”典故,享誉世界;300米长的书法碑廊内陈列着34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等7国名家作品,楷、草、隶、篆、行字体齐全,风格各异,颜真卿撰并书的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仙坛记》碑竖立在碑廊中央,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丰碑。麻姑山盛产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历代皆为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