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西湖游记
详细内容
篇一:《游览中国三大西湖之一的惠州西湖》
遊覽中國三大西湖之一的惠州西湖,遊
蘇堤玩月、孤山蘇跡、泗洲塔、九曲橋、
留丹點翠、平湖秋月、鷺鳥島、六如亭、
在這裏團友可領略一代文豪蘇東坡的
風采,聆聽蘇東坡與愛妾王朝雲的動人
故事。遊覽完西湖後,前往飛鵝嶺。飛
鵝嶺是集風景名勝和歷史事蹟一體的,
飛鵝嶺素有“飛鵝攬勝”之譽,為惠州八
大景之一,在西門入口處摩崖石壁刻有蘇東坡書4米大“鵝”字。飛鵝嶺原是兵家重地,現山頂仍有完好的碉堡、戰壕。周恩來曾在這裏指揮過北伐戰役。在這裏可以飽覽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旖旎風光。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早餐後遊覽嶺南第一山、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的羅浮山景區。它位於廣東東江之濱,方圓260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嶂432座、飛瀑名泉980處、洞天奇景18處、石堂幽岩72個,山勢雄偉壯麗,自然風光旖旎。它又是我國道教名山,道教稱它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它與南海縣境內的西樵山並稱為南粵二樵,故它又有東樵山之稱。羅浮山上寺觀聳立,鼎盛時有九觀十八寺之多。抵達後遊覽朱明洞景區:參觀東江縱隊紀念館(約40分鐘),可全面瞭解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南北征戰史,繼而參觀洗藥池、稚川丹灶、飛來石、仙人臥榻、白蓮池、會仙橋、獅子峰等景點。安期生、葛洪、黃大仙等仙人曾留跡羅浮,天然中草藥寶庫散發陣陣清香,各景點的特色定能讓你流連忘返。
篇二:《惠州西湖记》惠州西湖记
作者湖月潋滟QQ:895494825
天下称西湖而播名者,余知有四,曰: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曩昔思欲畅兹生奇游,必当涉履四西湖,以名声动远近而言,应以西子湖为首,然不期先至惠,得睹惠之西湖面容。悉以为严公不殁,子美得卒老于蜀,然天增其夔门一段奇,故出川振笔得雄郁嘉章。若太后不薨,坡公亦可以悠游尽天年。然世事茫茫,孰可逆料,待太后乘鸾西去,小人构馋,魍魉横暴,遂有公岭南之厄。公一生霁月光风,豁达豪迈,虽因人而命途多舛,偃蹇坎癝,然公不以贬谪为意。山川钟灵毓秀,公亦笔下生花。绮景襄文,文而丽景,相得益彰,遂成佳话,千载以降,引人无限遐思。故有“一丛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说。
余于己丑年五月到惠,一月内为孔方兄碌碌。得暇时则览,细雨溟濛,波澜潋滟,白鹭翔舞.凭栏遐眺,欹槛追凉,平波渺渺,远山叆叇,个中愤懑,尽扫于低拂柔条。旧雨谓余,水至性灵,宜作闲适睐,品辞深感馨馥。
长堤悠然,玉塔迎迓,游人如织,雕镂塑铸,殊不可观。瑞草葳蕤,嘉木蓊洇,绮葩惹客,娇昵曼婉,岭南万物皆春,洵如是也。拾级而上,穿折迂长廊,至东坡馆,内陈书法拓摹,今人毫墨,多为余所雅爱者,玩味良久。复有坡公事迹,以民为念者孰多。一生履踪,不费言“身行万里半天下”,栉风沐雨,颠沛漂泊,“问汝平生功绩,
黄州惠州儋州”,恸语也。亦销得人生几两屐,“九死南荒我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达语也,其中自得,何适不乐?
出馆而下,则六如亭也,左为碑刻字画,右为雕像,清丽脱俗,娟秀雅媚。其深为茔。坡撰铭文有一“义”字,使人欷歔喟叹。伫立移时,鸟语啁啾,密叶弄影,万般幽思,无一言可发。
湖中小洲有逍遥堂,公昔年息憩处,今已无可观。
篇三:《苏东坡与惠州西湖》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两相成,是相得益彰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文化,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蕴,以文促商,推进惠州文化产业建设本无可厚非,但是凡事要有个“度”,惠州西湖的东坡文化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用惠州西湖以悦东坡。苏东坡寓惠期间,甚爱游览西湖,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喜欢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物我皆忘,他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在惠州西湖美景的咏唱中忘却故我,“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描绘了雄阔的合江楼。“花曾识面香仍在,鸟不知名声自呼”(《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何等诱人的清新幽渺的境界,正是这令人神往的境界冰释了东坡人生旅途的苦痛。他忘却了充满酸辛艰窘的故我,在惠州山水美景中自娱和自新。如今西湖孤山下有一东坡广场,几组东坡在惠州生活剪影铜像。颇具新意的是广场地而用黑白花岗石铺设一首诗,每个字大如斗。“日吠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绍圣二年他在《与孙勰》的信中说“因遂自谓惠人,渐作久居计。”他甚至把自己看成本就是惠州人,应该作“久居计”,不应把迁谪之忧放在心头。苏东坡常常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倾倒,总喜欢与爱妾王朝云一起漫步湖堤、泛舟波上,吟诗作乐,谈谈人生。惠州有一道名菜“琵琶虾”,说是东坡有感于朝云在西湖泗洲塔下弹琵琶而制作的,以示知音、佳肴、美景、雅乐同韵。甚至朝云死后,东坡按照她的遗愿,葬之于惠州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墓前建有“六如亭”,东坡曾撰写楹联于此:“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量暮雨倍思卿。”
借惠州西湖以誉东坡。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于文学家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实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东坡于桑榆晚年(1094)被贬滴来惠州。两年零七个月,这是他遭逢惨烈的政治迫害相随着蒙受巨大苦痛的灾难期,然而又是他在生活和情感上获得与黎元百姓更深广结合、诗词文创作爆出新的火花的丰收期。华东师大的徐中玉先生说:“苏轼所谓‘平生功业,,我认为,就是在这些地方、这些作品中,他觉得这才算是一生中对国家多少做了一些真正好事。”在惠州的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东坡惠州两相成,人们因东坡而识惠州,靠惠州而知东坡;缘东坡以重惠州,借惠州以誉东坡。
“东坡过处有西湖”,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诚如张首在《惠州西湖歌》所说的那样,“惠州西湖岭之东,标明亦自起东坡”,江逢辰也有诗云“一自坡公滴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在惠州西湖形成的东坡文化至今还对惠州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惠州西湖原指丰湖,苏东坡《赠昙秀》一诗首次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以后,“西湖”之称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可,人们将丰湖、鳄湖及后来因湖水盈涨而增添的平湖、菱湖和南湖统称“西湖”。他的名句“一更山叶月,玉塔卧微澜”被后人认为是“题品惠湖风景之始”。古人称“天下西湖三十六”,足见西湖之多。南宋诗人杨万里说过:“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颖水指颖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明朝才子祝枝山的说法和杨万里几乎同出一辙:“九州之内西湖三,一在杭,一在颖,而一在惠”。名人评论自然权威,惠州西湖就从三十六湖中名列前三名。但惠州人还{广东惠州西湖游记}.
不过瘾,他们还要弄清楚惠州西湖在三个西湖中的特色。作为广东人的著名当代散文家秦牧说:西湖三十六,惠邑雄称一”。惠州西湖比杭州西湖更淡雅天然,更曲折通幽,是一个青花碎瓷的古瓶。然而依笔者所见,惠州西湖最大的特色是有了苏东坡和王朝云。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与苏东坡生死相随的红颜知己王朝云在惠州病逝,苏东坡将她葬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上,如今的“朝云墓”正面紧临西湖,遥对泅洲塔,略显清幽、孤寂。原来的“朝云墓”样式不得而知,现的“朝云墓”是198年仿宋墓复建的,墓形像一把半开半合的折扇,墓碑上刻着:“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朝云墓”旁边就是有名的“六如亭”,红柱、碧瓦、尖顶,显得古色古香。亭前有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吃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亭后楹联乃清道光惠州丰湖书院主讲林兆龙所撰:“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亭下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为“六如亭”题字的木刻匾额。这些楹联题词在记录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爱情佳话的同时,也给东坡文化增加了韵味。
东坡文化对西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指苏东坡给惠州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更重要的是在他之后许多文人雅士闻名而来,共同推动了惠州城市文化的发展,如杨万里、文天祥、王守仁、祝允明、梁鼎芬、宋湘等,纷纷为其题诗赋文、兴办书院等,使“西湖文化”“东坡文化”得以传承,形成自己的文脉。
苏东坡在对惠州西湖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还捐助修桥二座,苏堤及东新桥、西新桥。东坡到惠州时已败坏,两岸的人行走很不方便,他便积极倡议修堤建桥。东坡就是这样的性格,不管到什么地方,不管有权没权,凡是关系到民生建设,他总要做,有权时大做,如杭州西湖建设。没权时就积极建议,争取做,至少做起来。为了惠州西湖修堤建桥筹资,他把自己当年官服的“犀带”也捐出来。堤桥落成后,还在湖畔西村与乡亲们摆酒庆贺。
惠州西湖内及其周围的建筑,如苏堤、六如亭、朝云墓等遵循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建筑手法,它们的体量、形状、色彩等都与当时、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并在不断沉淀的文化中形成了“文化态势”。可以说,惠州西湖乃至惠州的建筑都深受东坡文化的影响。这里的寺庙、亭台都在树林中若隐若现,山水风光与风景建筑相互映衬。“六如亭”掩映于山野之间,更是与自然山水融为了一体。惠州西湖因东坡文化而闻名于世,并且为惠州带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人们流连于西湖的山水、古迹之中,也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为了刺激旅游业的增长,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投资上亿元,对惠州西湖的历史风貌和环境进行清理和整治,并先后重修了苏堤、西新桥等一批“苏迹”。
用西湖东坡文化以发展旅游业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本来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一旦旅游人数超过了当地历史环境、生态环境的负荷,必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保护与开发中,对东坡文化遗迹应尽量保持其原貌,在万不得已需要修缮时也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因为古迹及其环境的面貌一旦改变,其承载着的历史信息就会终结,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距离惠州西湖不远的广州西湖,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被湮没就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
[1]《惠州西湖与东坡文化》,王挚平,高小舟
[2]《苏东坡与惠州西湖》,唐颐{广东惠州西湖游记}.
[3]《苏轼笔下的惠州及寓是心态》黄俊书
篇四:《苏轼在惠州与惠州西湖》{广东惠州西湖游记}.苏轼与惠州西湖
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当属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员会主委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这样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五大影响: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赠昙秀》一诗,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但他们对惠州西湖的影响,实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珍贵书画回归东坡纪念馆
东坡纪念馆内陈列着最新制作的有关惠州苏迹的立体模型,并用大量资料表现东坡在惠州期间的活动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两馆中共收藏了一百多件与苏东坡有关的展品。{广东惠州西湖游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惠州市文博人员的努力,苏轼于1095年在惠州所作的水墨画《墨竹长卷》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在美国浮出水面。几经周折之后,用电脑按原作大小复制的《墨竹长卷》终于回到了画作的诞生地,并摆进展柜与观众见面。
苏东坡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他的画在北宋画坛引领时尚,被视为“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和杰出实践者。据苏轼在惠州时期的史料记载,他在惠州期间还画了不少水墨画,而为罗浮山邓守安道士所画的水墨画《墨竹长卷》便是其中一幅。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画作散失殆尽,在惠州竟没有留下一幅。据惠州市博物馆馆长袁学君介绍,不久前,惠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外英文资料里找到了一幅《墨竹长卷》,很像苏东坡的作品,他们如获至宝。几经考证,终于得到证实:这幅《墨竹长卷》就是当年苏轼在惠州时期的作品。他们用电脑复制成长2米、高0.6米的与原画大小相同的尺寸,在国内首次完整地再现了《墨竹长卷》。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部分流落外地的作品也被寻到10多幅,经复制后在馆内首次展出。除《墨竹长卷》外,原作流落于德国的书法词作《归去来兮辞》等也摆进了东坡纪念馆。“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王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寒,自幼沦为歌妓,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被朝云的气质所打动,娶她为妾,备加宠爱。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这首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陪伴在苏东坡身旁,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苏东坡性情豪爽,了无城府,常常诗词中畅论政见,数度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朝云最解东坡心意。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答道:“文章。”另一个答道:“见识。”苏东坡频频摇头。此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广东惠州西湖游记}.
翻山越岭到了惠州。苏轼十分感动,刚到惠州不久,就为朝云赋诗一首:“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序言:“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异。朝云的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安慰。
没有想到的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女人并没有陪伴老迈的苏轼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反而先于苏轼离开尘世的喧嚣。绍圣二年七月五日,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之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八月三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朝云安息之所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这副联已经损毁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的,亭柱的石刻楹联是陈维所书:“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楹联形象、真切地概括了东坡与朝云当年贬谪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千百年来朝云墓带给后人的阴冷、凄清的感觉。
为纪念苏轼侍妾王朝云修建的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日子
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
却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匠苏轼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惠州。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
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
却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匠苏轼曾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惠州。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苏轼贬惠与程正辅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18岁的宋哲宗亲政,开始重新推行他的父亲宋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权力的重心转移到新法派手中,他们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迫害。绍圣元年(1094)四月,章敦、蔡京等人以苏轼“讥讪先朝”威名,把已经59岁的苏轼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苏轼还在赴英州的路上,又第二次遭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十月二日,苏轼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抵达惠州,直到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共在惠州度过了四个年头、共940多个日日夜夜。
为什么要把苏轼贬到惠州来呢?这要先说到苏轼的表兄程正辅。程正辅既是苏轼的表兄,也是苏轼的姐夫。苏轼的姐姐八娘自幼饱读诗书,能诗善文。16岁时嫁给表兄程正辅。但是八娘嫁到程家以后,公婆一直不喜欢她,经常虐待她。第二次,八娘产下一子并因此身患重病,而程家却不给她治病。父母只好把她接回娘家诊治。病情刚刚好转,公婆却兴师问罪,责备八娘不尽媳妇孝道,并抢去她的婴儿,以致八娘伤心不已,旧病复发,含恨而死。苏轼的父亲宣布与程家断绝关系,从此两家成为仇家。
绍圣元年,程正辅正做广南东路提典刑律(掌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当权者希望借程正辅之手除掉政敌苏轼。刚来惠州的时候,苏轼的确担心程正辅伺机报复。但
又想,两家已经42年未通过音信了,此事似乎到了应该了结的时候了。他托一位同乡带信给程正辅,表达了和解之意。信中还说:最近得到一个酿酒的良方,酿出的酒,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