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一年级作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详细内容

篇一:《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

七年级上册

(一)沈复的《童趣》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项为之强:徐喷以烟:

2、翻译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选段中写出了作者细察之后的快乐心情的两个词语是:“”、“。

4、作者在文中说“时有物外之趣”,那么请你概括一下选段中作者写到的两件有物外之趣的事。(每件不超过10个字)

①②

1、僵硬用2、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怡然称快怡然自得4、(1)观蚊如鹤之趣。(2)神游山林之趣。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罚,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加字和换字的方法解释下列加词语

A、项为之强()B、以虫蚁为兽()..

C、以丛草为林()D、驱之别院()..

2、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测下列“之”、“其”所指代的是什么

A昂首观之。()B、驱之别院。()..

C、必细察其纹理()D、蹲其身。()..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译文:所以时常有物体外面的乐趣。

B、心之所向译文:心里之所以向往。

C、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译文: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自己得到了很多。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文:仰着头观看群鹤舞于空中的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4、文章中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这趣”的语句。

A、B、C、5、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6、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1、A、脖子B、蚂蚁C、树木D、驱赶

2、A、蚊子B、癞虾蟆C、藐小之物D、“我”

3、D

4、A、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B、留蚊于素帐„„为之怡然称快。C、以丛草为林„„怡然自得。

5、一是观察力强;二是要观察得仔细。

6、示例: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请在横线上将文段默写完整。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⑵项为之强()..

⑶徐喷以烟()⑷方出神()..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本文写作者的童年趣事,你认为“趣”在哪里?

答:

5、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丰富想象:②仔细观察: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果如鹤唳云端凹者为壑

2、所以脖子慢慢地正在

3、⑴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⑵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4、(答案略)

5、①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②见而2虫斗草间;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二)《论语》十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2、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A.《论语》的作者是孔子,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B.“不亦说乎”的“说”读“yuè”,“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读“xǐng”。..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说,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的一个句子

①求知态度②学习方法③修身做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5、拓展体验,探究课文思想内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论语>十则》中的“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都不足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好?

答:

1、①多次②旧的知识③你④办事

2、A

3、略

4(1)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2)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5、既“学”又“思”——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二者要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意思对即可)

②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在原文中补全句子。

2、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意思:

3、语录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

4、写出语录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

答:

5、语录中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1、(略)2、(略)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加点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说:②省:

③信:④女:

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1、孔子春秋

2、①愉快②反省③真诚、诚实④同“汝”,你

3、D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答案:1.队列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三】孔子见齐景公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译文]: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予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令弟子驾车,辞别景公离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辞:

(2)今说景公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答案:1.(1)推辞,拒绝(2)游说,说服

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之地。【四】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

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1、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答案:1、B2、A有时B地方区域等C交往D门

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

篇三:《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原文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