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法制教案
详细内容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我也是名小公民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使学生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知道小学生要当好国家的小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情境导入观察导入: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 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2、展示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交流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我们怎么办? 二、小组交流: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我们是不是公民? 2我国的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找生回答。 三、出示小博士 学生读小博士的话: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 是一个法律概念,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同学们年纪虽小,但也都是我国的公民。 《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各项权利与自由,其中与同学最密切相关的是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四、我们参与:小组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当好国家的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写一写。 五、展示总结:展示作业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互评。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个人评定,小组交流、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我的国籍是中国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国籍? 2知道作为中国国籍的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3中国国籍有什么规定?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从而加强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导入新课):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公民吗?(引出站题) 第一站我们是公民 二新授:『授课』„„„„„„„„活动一„„„„„„„„ 何为公民? 公民的含义和中国公民的含义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受该国法律保护的人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语出宪法) (由学生看书回答,并集体朗读) 三、辨一辨 „„„„„„„„活动二„„„„„„„„ 公民与人民是一样的吗?(学生说说,老师概括) 阅读教材P57的“知识链接”部分,以及P56的“社会观察”栏目, 说一说:什么是国籍?公民是如何取得国籍的?(学生思考后作答,得出) 国籍的含义以及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 国籍是判断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根据。 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 原始国籍:以出生的方式取得小学四年级法制教案 继有国籍: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公民国籍的丧失: 自愿丧失:自动放弃申请解除 非自愿丧失:得外失内法律剥夺 想一想:根据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那你们知道哪些人是我国公民吗?(引出)中国 公民的范围——我国社会的全体成员 1、播放一组图片,配京剧《我是中国人》(感受祖国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师:好,我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在图中,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生答:军人、运动员、宇航员、建筑工人,三轮车夫、环卫工人、服务员、国家领 导人等 4、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我国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 得,除了党的正确领导之外,也与各行各业的人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是分不开的,正 是他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使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与图中人物相比虽然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也还没有像他们中的某些人一样干出惊 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中国公民。什么 是公民?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公民意识呢?下面请同学们 打开教科书,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课第二框:我是中国公民。 师:公民与人民只有一字之差,是否是相同的概念呢?如果不同,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 联系?小学四年级法制教案 四、连一连让我们看一组图片。 1、展示图3-25、图3—26(公民与人民辨析) (1)图中人物是否都是中国公民,为什么? 生:图中人物都是中国公民。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这就是说,不论其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 只要具备中国国籍都是中国公民,都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师:大家说对不对?(板书:具有中国国籍) (2)图中人物都是中国人民吗?为什么? 生:图中人物不都是我国人民。右图那些被审判的人不属于我国人民。因为他们的言损 害了国家利益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他们的不良言行使 他们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是敌人不是人民。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可见,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民是个法律 概念,是指具有国国籍,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是指全体社会 成员。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指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的大多数。在我国现阶段是指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从范围看:公民范围大还是人民的范围大? 2、展示图3—27、3—28(未成名公民与成年公民享有权利有区别) (1)图中人物是不是我国公民?是,因为公民不受年龄限制。 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都是我国公民,为什么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呢? 生:因为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年满18周岁意味着生理 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所以,我国法律赋予18周岁公民以选举权。 五、结束语 公民这一称号虽并不代表某种荣誉,却比任何荣誉称号更具价值,一旦丧失了公民的称号, 就意味着失去我国法律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公民意识,依法 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添砖加 瓦,我们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我是未成年人 教学目标:1什么年龄是成年人?什么是未成年人? 2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 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么年龄为分界?板 书课题 二口述学习目标自己看书,思考: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 么年龄为分界?各享有什么权利?未成年权益法有哪些? 三自主学习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满 18周岁意味着生理、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 律责任,所以,我国法律赋予18周岁公民以选举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学生交流回答兵来将挡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哪 些方面的侵害?(学生发言)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随时随地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 不同的侵害,当我们遇到这些侵害时,只有正确应对,才 能保护好自己,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共同交流:如果你遇到了上述侵害时,会如何应对?学生 交流略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侵害行为,都是一些相对轻微的民事 侵害,可以采用这些办法来保护自己: 1、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 2、协商。 3、调解。 4、借助法律的威力制止侵害。 教师补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平时就应增强自我保护 的意识,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对。 环节二:紧急预案 四年级法治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学思路: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切实掌握与其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自觉的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切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制定法治教育教学计划。 二、工作目标: 以班级教育为重点,广泛深入的进行法治教育,使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把法治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德育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遵规守纪的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开展好“五讲五做”及“两个远离”主题教育活动。“五讲五做”即讲礼貌,做言行文明的青少年;讲友善,做关爱他人的青少年;讲诚信,做表里如一的青少年;讲卫生,做身心健康的青少年;讲自立,做自强上进的青少年。“两个远离”,即远离网吧,远离乱花钱,远离不良嗜好。 2、播放法治教育录像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3、利用重要节日或纪念日搞好法治宣传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使家长们认识到教育子女知法、懂法、守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四年 级的法制工作。 4、加强法治工作的理论探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不断推动学四年级法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法治教育,做好帮教、转化工作。 准确掌握本班有不良行为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上的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减少流失、辍学现象的发生。做好法治教育工作,维护青少年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将把法治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推进我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努力使每一名学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一课个人信用不能丢 教课时间:2016年9月23日 教学内容:个人信用不能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个人信用是什么概念。 (2)能力目标:我们诚实守信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都要保守信用,从小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 二、教学方式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景再现 1.请学生翻开书的第2.3页。 教师:请同学看看书中内容,李峰的哥哥遇到什么了?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同学们:信用是什么?他有什么用呢? 学生:小组交流。 3.听完哥哥的话李峰明白了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交流。 (二)案列分析: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案列中说了些什么呢?你是怎么理解的?通过分析你明白了什么呢? (三)活动天地:生活中你也许听到或者遇到过如下事情。你觉得下面哪些行为是讲信用的,哪些行为面临着信用危机。 四,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五,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明白了生活中不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要保守信用,从小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 第二课文明不是小事 教课时间:2016年10月21日 教学内容:文明不是小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生活中处处需要文明。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不论身处何地,我们不仅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坚守文明底线,做个文明的公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生活中,不论身处何地,我们不仅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坚守文明底线,做个文明的公民。 二、教学方式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景再现 1.请学生翻开书的第6.7页。 教师:请同学看看书中内容故事中发生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同学们:乘机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交流。 3.听完案例分析你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交流。 (二)案列分析: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案列中说了些什么呢?你是怎么理解的?通过分析你明白了什么 呢? (三)活动天地:1.请阅读走侧的图画,从文明和法律两方面对问题做出你的回答。2.请仔细阅读左侧这张图画,看看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 四,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明白了生活中不论身处何地,我们不仅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坚守文明底线,做个文明的公民。 第三课抚养权的纠纷 教课时间:2016年11月18日 教学内容:抚养权的纠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2)能力目标: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二、教学方式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仁 里 集 镇 田 楼 中 心 小 学 姓名:黄吉堂 时间:2014年2月 九龙坡区田坝小学电子教案(安全与法制) 1 2 九龙坡区田坝小学电子教案(安全与法制) 3 4 5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义井小学 栗慧蓉 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青少年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法律素质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目标: 1、通过法制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确保普法任务。 2、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我防范能力。 课程要求: 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普及法律基本常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国家与法的相关知识。 难点:义务教育法的相关知识。 课程实施设想: 1、通过思品课、法律常识课、法制专题讲座,向学生进行系统的,针对性法制教育。 2、通过墙报、宣传橱窗、图片展览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小学四年级法制教案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措施: 1、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律知识辩论等教育活动。 2、挖掘法制教育要素,自然而有机地将法制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评价方法设计: 将现有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争做规范学生,创规范班级。 课题:我也是名小公民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使学生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知道小学生要当好国家的小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情境导入观察导入: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 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 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 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 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2、展示 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 受。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交流 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我们怎么办? 二、小组交流: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我们是不是公民? 2我国的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找生回答。 三、出示小博士: 学生读小博士的话: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小学四年级法制教案 务的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 国家,同学们年纪虽小,但也都是我国的公民。 《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各项权利与自由,其中与同学最密切相关的是受教育的权 利和义务。 四、我们参与: 小组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当好国家的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写一写。 五、展示总结:展示作业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互评。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个人评定,小组交流、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课题:我的国籍是中国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国籍? 2知道作为中国国籍的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3中国国籍有什么规定?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从而加强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导入新课):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公民吗?(引出站题) 第一站我们是公民 二新授: 活动一 何为公民? 公民的含义和中国公民的含义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受该国法律保护的人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语出宪法) (由学生看书回答,并集体朗读) 三、辨一辨 活动二 公民与人民是一样的吗?(学生说说,老师概括) 说一说:什么是国籍?公民是如何取得国籍的?(学生思考后作答,得出)国籍的含义以及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 国籍是判断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根据。 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 原始国籍:以出生的方式取得 四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地点:教室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及班主任 主持人:班主任或学生干部 班会主题:法律与我们同行 目标: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标题:踏好青春每一步 主要内容: 1、加强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踩挤、跳窗、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教育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 九、形式: 采用讨论、交流方式。 十、活动过程参考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识(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竞答,分抽签必答和小组抢答,评选优胜小组)。 3、讨论怎样处理以下行为。 包间内,乌烟瘴气,一群中学生饮酒庆祝同学生日。 有人跳窗入室盗窃,一人看见后悄悄走开。 一毒品贩子正诱骗一群中学生吸烟。 有的同学向同学强行借钱,不借就找人打。 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群架。 4、班主任老师总结。 5、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主持人: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