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悌篇里,关于礼仪的内容分几部分
详细内容
篇一:《弟子规,文明礼仪》
篇一:学习弟子规_文明伴我行
学习弟子规,文明伴我行
东关胡小卫
学校贯彻《弟子规》
几年来,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文化,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学做文明人,意义
非常重要,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以文明古国著称,重文明、讲礼仪,这不
仅是一个人心灵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
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
社会又有何用?因此,国家把创建文明社会当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事情。学校把贯彻《弟子
规》当作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来抓。
那么,我们应该如
何去做呢?一是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二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三是尊重别人,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
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
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粗鲁,衣服皱巴巴,连脸
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
重,受人欢迎。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
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菁菁校园,一花一木,靠
我们全体共同呵护,才有其春意常在;苦读不辍,优良学风,靠我们孜孜追求,才有其硕果
累累;,孝敬父母,民族美德,靠我们言行相随,才使其蔚然成风。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
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
恬静、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我们不断探索,求知。因此,同学
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告别陋习,养成好习惯,做文明小公民,还我们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
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应该坚决摈弃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重新组织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开展
“星级评比”活动,开展对自己认为不文明的言行进行查摆活动。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
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文明行
为永伴我行。进而让我们共同做到:一、专心学习,在教室里杜绝大声喧哗、吃东西等不文
明现象的发生。二、讲究诚信,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将考试舞弊行为驱逐出校园外。三、
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四、科学上网,杜绝痴迷网络,
合理利用时间,争做网络道德模范、文明使者、安全
卫士。五、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六、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保证上课纪律。七、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不要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八、遵守公
共规则,代步工具按要求摆放,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
播下一粒种子,收
获一片希望;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良好的习惯,收获人生一世的精彩!
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上。共建安全文
明校园,展示当代我们小学生的风采。
篇二:段绍敏用《弟子规》进行文明礼仪教育1
用
《弟子规》进行寄宿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龙胜镇小学段
绍敏
龙胜镇小学位于广
西桂林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城西端,是一所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占
学校总人数60%。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再
加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许多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增多。因此,我校生
源极为复杂,60%来自边远农村,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三分之二是进城务工民工的子女。为
了让在校寄宿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结合课题和学校发展规划开展了
丰富多彩的活动,依托《弟子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使寄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住得好。
孔夫子曾说过:“不
学礼,无以立。”身居礼仪之邦,应待人以礼。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也说过:“人无礼则不
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文明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
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
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文明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品
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之
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无论对国家、家庭,还是对学生自身
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句老话:“少成若
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
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长也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
得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可能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
了,再改就难了。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的表现并不矛盾,
越是懂礼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所以,在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
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
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在家里不
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这些现象不
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文明礼仪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落实到行动上。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启蒙教
材《弟子规》进行有机结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弟子规》
营造环境。
“与善人居,如入{弟子规,出则悌篇里,关于礼仪的内容分几部分}.
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
化矣。”孔子的话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形成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校园是育人
的最佳场所,对校园环境的精心布置和主题化营造,不仅可以凸现校园的个性和品位,而且
对人的发展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校时间均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学生的精神
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生占80%的学校,学生
一星期回家一次,在学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家里,因此,我们运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多{弟子规,出则悌篇里,关于礼仪的内容分几部分}.
的优势,把教室、走廊、宿舍、食堂、宣传栏等都分别挂上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忠、
孝、仁、智、礼、义、信”的宣传标语,把《弟子规》的内容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时刻
提醒学生要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
二、运用《弟子规》
渗透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的实
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我们平时利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中华传统
文化源远流长,《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是关于儿童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
蒙读本,它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智、礼、义、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
的典故讲述清楚。这部书中包含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它教育孩子如何孝顺
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做事、读书,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等。在我们班推行经典诵
读《弟子规》以后,我发现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自觉
的按照其中的要求去做,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借助《弟
子规》,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在
礼仪教育中不容忽视。为培养小学生文明的生活礼仪,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养成入
手,引导小学生从主动问候、讲究卫生、整理衣着、清理宿舍、打扫食堂等细小环节做起。
我们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将读句与学生生活场景中的具体事情结合起来,在运用中自己
逐渐理解,如早上起来到教室时询问是否洗脸漱口,然后赞扬他们都记住了“晨必盥,兼漱
口”;如餐桌礼仪,“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教育学生吃饭时要专心,不掉饭粒,
不挑食;下课时,上下楼梯靠右行时,教育孩子要“宽转弯,勿触棱”;学生犯错时,用“德
有伤,贻亲羞”来教育孩子要养成好品性;用“朝起早,夜眠迟”教学生睡眠礼仪,引导小
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用“冠必正,纽必结。”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整理自己的衣着等,
我们不断督促并使之内化为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结合主题活动“礼仪在我心中”的
教育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
(二)尊敬师长、友
爱同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
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对小学生
从小培养的内容之一。通过遵守集体规范如:到校、离开学校或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
能主动打招呼,“路遇长,疾趋揖。”能主动热情向客人、老师打招呼并交谈;知道要尊重别
人,不随便叫喊、打扰别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等;在行走时能主动礼
让师长,“长无言,退恭立。”同伴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
之。”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活动中能与同伴友好相
处,如:得到伙伴的帮助会说谢谢,不小心碰撞了朋友会道歉等。刚开学时,班级经常出现
丢东西的现象,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让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
的道理以后,班上偷东西的行为在不知
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
咱俩一起看一本。学习了“兄道友,弟道恭。”孩子们互敬互爱,争吵打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学习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孩子们就知道,我们进出及活动时为什么不要{弟子规,出则悌篇里,关于礼仪的内容分几部分}.
挤,为什么要学会等待。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经典诵读中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高尚品格,{弟子规,出则悌篇里,关于礼仪的内容分几部分}.
开阔了孩子的心胸,端正了孩子的品行。
(三)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现
在很多的孩子在家里被宠坏了,好象父母的任何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关心、体谅父
母的辛苦。我们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从行动上爱自己的父母,利用妇女节、母亲
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学会并懂得关爱、孝敬和感恩。有些家长反映孩子们听话了,
懂事了。读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
后,学生们在家听话多了。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身体不舒服,会主动帮父母端水、拿药,
有的孩子看到父母下班回家,会帮父母做家务,送一杯热茶,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孩子的父母。
在运用《弟子规》
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把经典故事融入其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知道:孔融让梨;
岳飞问路;“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因此,我每天都坚持给学生讲德育故事,这些
故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给了学生极大的人生启迪,孩子们特别喜欢听,而且
每次都听得十分专注。
用《弟子规》可以
很好地促进文明礼仪教育,这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养成
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
扎扎实实,坚持不懈。
篇三: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知识学习————《弟子规》
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知识学习
教案
渑池县城区客运管理所
二○一一年
第子规
《弟子规》是人们
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
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的意思有
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
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
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
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
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
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
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
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
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
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
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
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
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
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
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
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
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
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
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出则悌篇里,关于礼仪的内容分几部分}.
《弟子规》这本书,
影响之大,读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