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十月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沙乡年鉴读后感》
从《沙乡年鉴》看利奥波德关于对自然认知途径的主张摘要:不同于之前对于《沙乡年鉴》的讨论,本文从人类认知自然途径的角度,介绍了利奥波德在书中所表达出的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的不同,以及专业化所带来对于自然看法的片面性以及以此所引发的看似进步的认知自然方式的改变。并从这个思路出发,分析了利奥波德提出土地伦理的感性方面的出发点以及理性出发点,并对部分对于土地伦理的讨论进行的评述。本文认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对人类认知自然途径的改变,人类认知自然的途径不应该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而应该通过在自然之中的亲身体验。这样途径的改变可导致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情感的改变,以此便能衍生出“共同体”以及“伦理”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近年来兴起的深生态主义本质上是与利奥波德一直的。
关键词:土地伦理自然认知途径专业化唯科学主义深生态主义
1、本文思路概述
利奥波德被公认为是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也是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利奥波德因为《沙乡年鉴》而为人所熟知,《沙乡年鉴》则因为土地伦理准则。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一部自然历史与哲学的结合。以后的《寂静的春天》以及大多数的环境哲学的书基本上都遵从和这一写作方式类似,而不是像其他哲学类的书那样抽象。总的来说,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在自己购置的农场的一年记录,一个月一篇,十二篇散文。第二部分则是对作者在之前工作的一个回顾性梳理和思考。第三部分是作者在一声的经验和思考之后的总结讨论。三个部分循序渐进,议论内容越来越多,前面主要是作者所见所感,对这些所见所感的描述如果能感同身受,后面作者的结论其实也算很自然的。
像前面所说的,利奥波德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地伦理,所以大多数对于利奥波德的评论或者研究也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但其实,土地伦理这个准则也只是利奥波德找到的一个出口,就是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的出口。土地伦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土地伦理的基础共同体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则是利奥波德做的这一切的原因和出发点。
其实《沙乡年鉴》这本书主要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类发展模式的问题。换句
话说,就是工业革命以来,以科学为主要导向的人类发展,由于对待自然的态度的转变所造成和引发的一切问题,进而产生的对这个发展模式的反思。在书中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在于原始人类认知自然的途径和人现代人类认识自然的途径不同,现代人类主要是在学校之中学到关于自然的知识,原始的途径就是自然本身教育人类。由于在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工程师或者科学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转变。简单的来说,就是自然教育人类的落脚点在于一种对自然的热爱,而这种情感能产生一种基于自然整体的世界观,进而产生的是一种对自然整体的保护的诉求。所以土地伦理准则一般也被认为是基于整体论的环境理论。而学校教育在于技术和专业化,看不到全面,这也就导致学校教育的人才往往不能保护自然整体,往往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很多看起来是在保护自然,但是其实只是伤害自然。利奥波德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土地伦理和共同体的理念,就是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2、土地伦理与共同体
研究土地伦理的人肯定不会放过共同体这个概念,因为有了共同体这个概念,伦理自然就产生了,所以要论述的只是土地为什么在共同体之内。利奥波德所采用的就进化论的归纳的方法。但是像前面所说的,利奥波德的一切理论只是某个问题的出口,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或者保护自然。本文认为,土地伦理和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只是利奥波德所找到的一个理性的出口,在这个理性的出口面前可以用理性的角度去解释更进一步的自然保护的观念。
人通常对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包含尊重,当然也对共同体本身尊重。而“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这样农场主们就不会“忽视那些对共同体有利,同时显然对他们自己无利的措施”。所以将土地整体纳入共同体的概念之中,只是方便人们理性上保护自然。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这只是一个理性的出口呢,因为利奥波德在最后最后的结论中说出了他感性的出发点,“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关系”。所以土地伦理存在的前提有两个,第一个是热爱、尊敬和赞美,第二个是认识到它的价值。
3、对学校教育以及所谓科学进步的批判
显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途径都不符合这两点。这体现在利奥波德在书中对于学校教育以及科学进步的批判。在《沙乡年鉴》的书中,集中论述这一主题的是《加维兰之歌》。
在利奥波德看来,大学教育下,人对于自然的看法是很冰冷的。一个生机勃勃的地区在人们的眼中可能只是“一片坚硬多石的区域,到处是严酷的陡坡和峭壁”,只因为不适合锯木,放牧耕种。而这个地区在利奥波德的描述下则是一首加维兰之歌,“他的乐谱刻在千座山峰上,应付蕴含于动植物的生死之中,节奏跨越几秒乃至几个世纪”。一些人们可以在自然中获得知识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从美景之中可以读到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因为荒野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冰冷冷的人类学目录。同样的,大学也是一个很冰冷的组织,审查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土壤、动植物的人叫做教授,而选择一种动植物去分析结构组成作用机理的叫做研究,而对动植物进行肢解的地方叫做大学。不仅仅是冰冷,这样只做一方面研究的教授和所谓的科学家所提供的决策往往是缺乏远见的,因为他们只看重一个方面。
在《沼泽挽歌》中,作者详细论述了只看重一方面的决策是如何缺乏远见。沼泽通常是一个碳汇,因为沼泽水流速度比较缓,能够节流有机质。沼泽排水之后,有机质的来源没有了,作物收成就会一年比一年差,而泥炭层干枯还会招来大火,这时候其实只有再涨一次洪水才能阻止恶化的现状。书中描述道“远处的政客们高声选讲边缘化的土地、过度生产、失业救济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经济学家和规划者们前来视察沼泽,勘测员、技术人员和农业部的商品信贷公司的人闹哄哄跑来跑去”,这些人,都只是从自己一方面去对待这一问题,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无论是沼泽的历史还是市场的历史,都是以矛盾而告终”,每次的保护都是适得其反的。
而以此为代表的科学和进步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的破坏。在《艾斯卡迪拉山》中,进步送来了一位使者使得艾斯卡迪拉山下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进步送来的另外一位使者肩负着保卫牛的安全捕杀熊,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头熊是当地生态圈的塔尖,而这个塔尖是和奶牛同等重要的。这种进步给原来自然生态的地区带来了噪音。“教授为科学服务,科学则为进步服务。科学为进步提供了优质的
服务,以至于为了落后地区的快速进步,很多更为复杂惊喜的乐器被践踏和破坏了”。
4、利奥波德对自然认知途径的主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学科的专业化所造成的人们对自然整体意识的缺乏,所引发的后果就是对自然的看似合理管理的破坏。既然仅仅依靠科学是局部的和缺乏远见的,那么人们应该从什么途径去认识自然呢?学校中的知识也是对自然研究的结果,利奥波德的观点是,对于自然的知识应该由自然来教授。利奥波德从树木的年轮中就能得到历史的变迁,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仅仅是自然的干旱,也包括社会的,因为这些事情都或多或少影响到自然;每一个农场就是一本关于动物生态学的教科书。
不过显而易见,这样的方式是有不足的,因为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科学知识的传播对于人类学习时间的节约很有帮助。特别是学校式的学习,从书本上学习的效率肯定远远高于自己亲身实践,学校在人类的进步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利奥波德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
首先,对于自然知识的特殊性。学校所传播的知识是一种普遍性,也就是在A处和B处做一个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自然系统各有差异,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反馈调节方式都是不一一样的。这在最近的环保实践之中都得到了验证,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环保方案和准则,都是必须因地制宜。所以如果从保护一个地方的生态系统的角度上看,学校培训不如自然实践。并且,学校培训一定上是与自然实践相冲突的。因为自然实践的知识通常作为地方知识所保留,像方言一样,而学校是不会教授方言,反而普通话的推广消除了方言的多样性。
这其实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在利奥波德看来,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文化。接触自然而获得知识的人会对自然产生热爱的情感,并且自然元素的部分本来就跟至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在《美国文化中的野生生物》中,阐述了自然如何影响猎人的习惯进而影响了猎人的道德和传统。重新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得到的不仅仅是欢悦还有智慧,这也是要把这种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修剪刀尚不美丽的人类思想中的工作”。这样以后,人们的文化中就不在是冰冷冷的定理式的知识,就会逐渐学会“像山那样思考”,而不是盲目自信去对待自然。
注意到,像山一样思考的转变意味着人在对自然态度上的根本转变。因为这样,人类将不再认同“手执斧头”这样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手执斧子之人必须遇见、比较,并以此做出决定的利与弊。他必须冷静,确保自己的偏见总体来说不仅仅是良好的意愿而已”,而这种方式的隐喻在《共同体的概念》部分中被鲜明地指出。这种隐喻就是“只有这位征服者才能知道,是什么使这个共同体运转,以及在这个共同体的生活中,什么东西和什么人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和什么人是没有价值的”。这种隐喻在中文当中也是存在的。比如当我们说“改造自然”的时候,“改造”一词就将我们置于征服者的地位。“改”其实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左边是“己”,像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像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而“造”表示的是一个动作。所以“改造”的隐喻就是主语象征着家长,掌握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此图出自“汉字叔叔”)
从这一角度上考虑,利奥波德引出共同体的概念是非常合理的。而这种从自然中学习,对自然热爱,把自然植入到我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之中,进而所产生的对自然整体的尊重正式共同体所表达的,这也是土地伦理和单纯的保护主义的根本区别。而其实从这个角度上看的话,利奥波德的伦理观很接近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
篇二:《《沙乡年鉴》读后感》《沙乡年鉴》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沙乡年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说,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绘自然科学的书。
书中有几个章节,第一章令我记忆犹新。它描述了十二个月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各种动植物。一月积雪融化,大地复苏,动物们相继苏醒活跃了起来。二月从树木的年轮中读出了生命的奥秘。《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现在的生活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甚至忘记了植物、动物们。可作者却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里仔细的观察植物、动物们。最终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生活的奥秘。而现在的人们,高速的生活带来的并不是快乐。可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是否让人的生活更加愉快?这种只知盘中餐的生活,这种和自然充分隔绝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种森林里与野兽作伴的生活更为幸福?
在书中,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
我产生共鸣。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这条更为幸福的路上行进。人的心中似乎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在爱自然的同时,更乐于去征服它。随着征服和满足到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人在实现自己所有梦想的时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憧憬了。——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条总在“向上”的世界会走向何方,依然坚定不移地超越着自己。
篇三:《沙乡年鉴读后感》《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笔记说明:
由于我读的是电子版的《沙乡年鉴》,故将读书笔记用电子版记录,前半部分是精选的优美段落,后半篇是读后感。之前看过《瓦尔登湖》,感触颇深,这次因时间问题,对这本书看的较为匆忙,读书笔记也较为粗糙,现已进行第二次仔细品读中,相信会有更大的阅读收获。,{沙乡年鉴十月读后感}.
段落精选
1人类的无知和自大在他们与大自然的相处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舍本逐末的他们甚至还不知羞耻的以此为荣。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时那样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于失去了去建造这些浴盆,或者甚至应关掉水龙头所必需的稳定性。
2.即使在大自然中存在的那些所谓有害的元素也不要为所欲为的去破坏它,因为在你不知道的某个时刻,它们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很大的益处。
3.每个个体在奋斗的过程中都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但是在实现的这些之后,是否忽视了这之外的潜在危险,上升到自然的角度,群山可以通过回声解读狼嚎叫的内涵,但是当人类用破坏大自然为代价来获取自身的利益的时候,你听见来自于大自然内心的回声了么。
对自然环境有利的因素我们要坚决拥护,对自然环境百害无利的做法我们要坚决打击,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方便与快捷,但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基础设施依旧并没有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所以要把感知力修建到尚不美丽的人类的思想工作中。把这个理论引申到对环境的态度上就行了,用你的低智商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结论了。
5一道耀眼的阳光划破苍穹,一大堆鸟儿穿过浓雾出现了,不过,它们的翅膀好像静止了.他们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轻巧地落到地上,四散开觅食.在优雅、高贵的鹤群光顾下,沼泽地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6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7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8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9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这条更为幸福的路上行进。人的心中似乎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在爱自然的同时,更乐于去征服它。随着征服和满足到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人在实现自己所有梦想的时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
没有什么值得憧憬了。
10在缺乏相应增大的洞察力的情况下,交通运输的发展正使我们面临着休闲过程中的实质性崩溃。发展休闲,并不是一种把道路修到美丽的乡下的工作,而是要把感知能力修建到尚不美丽的人类思想中的工作。
感知感悟:这是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现在人类还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角色出现。我们的自然利用,大部分是经济主义的。虽然现在人们的意识已经有所觉悟,不过在行动上仍然十分有限。现在流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对自然的一种保护,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争取做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书的结论部分,作者做出这样的总结:“简言之,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我深信很多人在读到真理之后,都会对其表示同意,点点头,心满意足地把书合上。当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逃脱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够有利奥波德那样的经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城市里的舒适,住到乡间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够放弃超市里的肉,去狩猎自然里平等的食物?我没办法放弃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的舒适,即便我知道作者说的是对的:“科学绝不,或不应该,只是为获取更舒适生活的杠杆。
篇四:《沙乡年鉴读后感》{沙乡年鉴十月读后感}.《沙乡年鉴》读后感
《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篇为“一个沙乡的年鉴”,描述的是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的和所做的事情。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篇为“随笔——这儿和那儿”,列举了作者生活中给作者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的,有时是很痛苦的的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第三篇是“结论”,提出了作者的某些观点。
说实话,对书的第一第二部分,我并没有太感冒,甚至觉得有些无聊,最多也只是觉得他对自然及生活的描述视角独特,笔法优美,远没有我看的一些网络玄幻武侠小说来的动人,这大抵是因为我只是见识浅薄的二流大学生而已,亦或是文学修养不够,只能自嘲曰:“粗鄙之人不懂阳春白雪之美。”
虽说对第一第二部分不感冒,但对于第三部分那些带有批判性质的文字还是有些兴趣的,所以也有一些想法。利奥波德说:“土地伦理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障碍,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教育和经济体系是背离,而不是朝向土地意识的。很多中间人和无数的物质新发明,把你的真正现代化的任何土地分割开来了。他与土地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对他来说,土地不过是在城市之间长着庄稼的那片空间。”这话在我看来,可能不止这句话,整个第三篇内容,最真正的内里在于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是传统农业远不能及的,而在大多数人们看来工业化靠的是机械,传统农业靠的是土地,从而延伸开来的种种讨论。当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逃脱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够有利奥波德那样的经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城市里的舒适,住到乡间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够放弃超市里的肉,去狩猎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没办法放弃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的舒适,即便我知道作者说的是对的:“科学绝不,或不应该,只是为获取更舒适生活的杠杆。科学的发现是对我们好奇心的满足,是一种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为直接的诱惑。在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我把自然抛诸脑后。反过来讲,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动物园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样——是需要从头训练的。而且我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会一面说小汽车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麻烦,一面琢磨该买哪款车。
我只能说,人类本是种自相矛盾的动物。
篇五:《读书笔记-沙乡年鉴》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一、文本出版信息
书名:《沙乡年鉴》(SandCountyAlmanac)
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著,侯文蕙译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二、写作背景
人类进入20世纪不久,就先后经历了两次人为的战争大灾难,即第一次吐界大战和第二世界大战。面战后的美国,则靠战利、天时及人和而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无论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物质生产能力。均远在世界各国之上。然面这工业化的“富有”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显然,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不与大自然共走一条道,而且恰恰与大自然背道而驰。这一点,作为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的利奥波德巳经很清醒的看到了,从而促使他开始自觉的观寮与思考。他于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星成了利奥波德与妻子和五个孩子可暂时逃避那“过分”现代化的城市的“净土”。
三、内容
《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华、新墨西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险,也有痛苦有教训。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1、利奥波德本人在这块净土上,长年累月地种树、现察、读书和撰写与大自然倾心对活的“木屋”随笔。从每年的春天到冬天,进行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冬天,我们给鸟戴环志和给它们喂食,砍取柴禾;春天,我们种松树,并看着大雁飞过;夏天,我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我们猎取披肩鸡和野鸭(有些年里);在所有季节里,我们都做生物气候的记录。”三月,大雁从天空洒下来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暮霭中,丘鹉优美的空中舞蹈;黎明时分,丛林里山齿鹑欢快的合唱;凉爽的八月夜晚,高原鹃发出的要飞向南美草原的信号;十月,落叶松烟样的金色„„
“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夏天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的人,是从来看不见覃劳小的花朵的;而在春天感丧,低垂着眼睛的人,已到它上面,也仍然一无所把膝盖贴近泥土寻求春天发现了它—真是了。”这些描述都让我觉得他真是个浪漫的人。{沙乡年鉴十月读后感}.
从每年的l月到12月,在宁静的沙乡,他从未放弃和停止过对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的仔细观套和忠实笔录,所直接关注的动植物多达三百四十余种,同时,还通过对北美土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成败得失的思考与总结。流露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现状的近忧和远虑,最后自觉而又极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识的生态观和土地伦理观。
他在自序中说道:“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他还在书中非常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以牺牲自然的、野生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到夺的权
1
利。”他幽默地在书中指出:“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且来自火炉。”利奥波德提倡:人们应该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热、师从大自然,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动植物结成一种和谙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维护好“土壤一植物一动物一人“这样一个大自然早已为我们设置好的“共同体”食钧链。这个食物健表明人类缺少植物和动物就会变得生存无望,而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如果失去了土壤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2、《随笔—这儿和那儿》共收有六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的笔触遍及北迄加拿大马尼托巴三角洲南到墨西哥马德雷山脉的广衷北美大陆。在这里,既有对大自然晨风暮雨、荒野莽原、鹤唉狼嚎等美丽景观的如诗描绘,更有对人类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忽视和践踏自然的行为的无穷感叹。《关于一个鸽子的纪念碑》是对一个消失的物种—候鸽的哀悼。“它们在三月的天空为春天扫清道路,把战败了的冬天从威斯康星所有的树林和草原中驱逐出去。”但由于人类的拓荒与滥杀(也就为了一份所谓“美味”的鸽肉馅饼),它最终消失。可是有谁想到了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前这一物种就一直在地球上自由飞翔?在《沼泽地的哀歌》中,他指出人类对沼泽的侵蚀正一步步地威胁着鹤的生存,“沼泽的最终价值是荒野,而鹤则是荒野的化身”。荒野的消失,意味着这来自遥远始新世的生灵将吹响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书本中和博物馆里去凭吊它们的标本;人类出于主观的臆断而对食肉动物的有意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两三年后便回有另一只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脉,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像山那样思考》)„„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攫进的人们,也许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创伤累累的地球生物共同体。利奥波德高贵而敏感的心灵强烈地感受到了在世人看来依然美丽的景观下潜伏的病痛。他说,“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布满伤口的世界里,但可怕的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一切。”陶醉于地球主人地位和大自然征服者角色的人类,已被欲望的时风裹挟得收不住轻狂的脚步了。
3、《土地伦理》中,利奥波德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各种伦理观都不会超越这样种前提:个体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个体的本能激励他在共同体内争取一席之地,而伦理观则协调共同体内各成员在相互竞争中的关系,促使个体和其他成员合作从而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休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重和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四、小结{沙乡年鉴十月读后感}.
现在人类还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角色出现。我们的自然利用,大部分是经济主义的。虽然现在人们的意识已经有所觉悟,不过在行动上仍然十分有限。现在流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对自然的一种保护,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争取做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
篇六:《沙乡年鉴读书报告》一引言{沙乡年鉴十月读后感}.
近年来多部美国科幻影片或者是动画片都涉及到环境问题,比如最近的诺兰出品《星际穿越》,里面对于沙尘暴、枯萎病、地球末日的场景着实令我们感到压抑和担忧。而另一部3D纪录片《狂野非洲》,则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从热气球和汽车上观看动物的视角,每一次动物的出现,都让人欢快而令人欣喜。在看《沙乡年鉴》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狂野非洲》这部电影,可爱的小象,半夜喝水的水牛,撕扯帐篷但是又怕水的狮子,还有在树上休息的金钱豹,以及动物迁徙中奔跑而去的斑马……之所以总是想起,是被利奥波德描写沙乡景色所感怀,他笔下有很多的植物和动物,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松鸡”,出现了很多次,还有冠蓝鸭,北美夜猫,覆盆子,菀草,指南花,双冠鸬鹚……在我所读的小册子里,光这些动植物的英汉对照有二十页,诚然,我几乎一个都没有见过。但是我被字里行间这种细腻而活泼的描述所影响,在沙郡十二月中的风景更替中,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曾经打过交道的动植物所带给我的快乐、生机和诗意,我想这种诗意,就是生命的多样性所带来的,这种诗意,是童年第一次戏水的感悟。对我们大部分来说,长大的过程是一个和大自然挥手告别的过程,告别了观察,告别了体悟,告别了灵性。而艺术家和哲学家却相反,theyaregettingolderwhilegettingyounger。就像毕加索所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我想,这种体悟能力尤为重要和珍贵,也许它正是土地道德之门打开前的光亮。
二内容概要
《芝加哥论坛报》称赞这部作品是:“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
我所阅读的版本是1992年出版的,书名被意译为《沙乡的沉思》,里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个沙乡的年鉴》,是利奥波德对木屋经历的追述,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时间流逝为顺序,描写了自己在沙地农场上对自然的观察与体会,用优美的流动的笔触和细腻而灵动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这些绚丽多彩而被我们忽视的事物,这是一个“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的过程。
第二部分是《随笔——这儿和那儿》,是作者在游历威斯康星、伊利诺伊、衣阿华、亚利桑那、新墨西哥、齐瓦瓦、索诺拉、俄勒冈、犹他和马尼托巴时的见闻札记,这里面有对自然的描写与讴歌,也有对人类认识与行为过于看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反思与忧虑。
第三部分是《结论》,是四篇总结利奥波德自己思考结晶的作品,分别是《保护主义美学》《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荒野》《土地道德》。它们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和道德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
这些篇章的总和,土地道德的一个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而对于我们人类行为的反思,则可以用利奥波德本人在1948年写的话来总结:“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
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于失去了去建造这些浴盆、或者甚至应关掉水龙头所必须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什么比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的了。”
三感想{沙乡年鉴十月读后感}.
利奥波德写此书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作为读者,再加工后,我捕捉到的逻辑线条是这样的:由感知美学,到感知基础上的思考,最后到思考的结晶即土地伦理。
3.1感知
娱乐并不是我们保护美丽的大自然的唯一理由,但却是我们培养和大自然感情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枢纽。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双向间性运动构成了审美活动。就审美的主体而言,利奥波德主张无身份与地位差别的“对自然进程的感知”的审美观照,重视对人们土地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堪称“感知美学”[1]。
书籍的前两章,一章通过时间线索写沙郡的一年四季的景色和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另一章则是类似于旅游思考札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在对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描写中,作者毫不吝惜自己笔墨,但如果是读者自己来写,恐怕难以描绘这样的画面。一方面在于我们是否去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感知能力也是有分化的。在这本自然主义散文集中个,随处可见利奥波德对于不同的人的“感知能力”差异化的描写:
“对于那没有往天空扫视一下的眼睛,也没有倾听雁叫的耳朵的人来说,3月的早晨就如大雁一样灰黄……教育难道有可能是一个用意识来换
取极少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吗?”,我们经常说春回大地,但是对于春意的萌动却依赖于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教育可能让我们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让我们觉得“大自然是美丽的,春天是富有生机的”,但是如果这种生机不是被自己感知到,那么它仅仅存在于教育的意识,而非真正的情感中。
同样的:“几乎没人知道松树也开花,而且就是那些知道这一点的人的大部分,也是太缺乏想象力,因此在这样一个鲜花怒放的节日里,看不到比一个日常的生物功能更多的任何东西……松树花粉之丰富,会使任何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对这个繁盛的季节表示信服,甚至在戴菊鸟不再唱歌的时候也是如此。”事实上,作为读者,我确实不知道松树也会开花,只知道会有好看的松果结出来,这已经很让我欣喜了。
“重要的不在于这些鳟鱼,而是机会。装满的不是我的鱼篓,而是我的记忆”书写了作者捕鱼时谨小慎微布置之后收获三条鳟鱼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得到食物,同样的描写也在打猎中,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作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野外生活并且打猎。这些活动无疑会增加他对野外的热爱,因为这是无可替代的“正在感受”的过程。
在另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中,作者写道:“在这幅画里,幼小的植物多得数不清,而且幼小得难以意识到,那生命的源泉就来自这绿色丝带下面的潮湿温暖的沙子之中。为了看到这幅画,必须使这条河在三个多星期里无人打搅,然后,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在太阳刚刚冲散了破晓时的晨雾时,来访问这个河滩。”幼小、无人打搅、晨雾,其实暗含着作者希望人
们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颗愿意感受美的心灵,美景不属于懒惰的人,更不属于麻木的人。
就像作者所说的一样,感知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无需消费,也无需削弱任何资源的作用。而且作者强调:“娱乐并不就是到户外去,而是我们对户外的反应。”我所理解,作者之所以着这么多笔墨,一方面是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感知进一步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因为领悟自然特性的本领与对艺术的观察能力一样,是从美丽的东西开始的,这种领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身处其中、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的渺小,看到生物的庞杂性、关系的交互性这样一幅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