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描写人物的作文>家乡的人物作文

家乡的人物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家乡名人作文》

1我家的“名人”——奶奶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帚把却个个漂亮得很。扫帚把在我们这儿几乎家家都在用,它可以用来扫面板上的面,也可以用来刷锅,也可以扫炕,或是打扫别的脏物。奶奶每年都要种几颗高粱,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吃高粱面,而是用高粱穗来扎扫帚把,反正这东西平时经常用,多扎几把放着也很好,也有一些人也想扎扫帚把,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年轻时看别人扎,自己也感到好奇,便慢慢自学,后来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帚把也不是很难。先把高粱穗子晒干,去掉高粱籽,并打磨干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一连串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帚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一天,我正在扎扫帚把,突然,右手的十指一下子被高粱杆刺破了一个口子,鲜血顿时流了出来。但是,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在乎。”我听了,真是佩服奶奶。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奶奶。

2单县好人——孟昭良

孟昭良是我们单县莱河镇刘饭棚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民,由于家境贫寒,人又憨厚老实,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所以连个媳妇也找不到。整日里在单县县城以蹬人力三轮拉客谋生。2001年12月一个寒冷的下午,他在单县县城遇到双腿高位截瘫被人弃之路边的苦命女田云。田云的老家在湖南张家界,当时有家难回。好心的老孟二话没说,将田云接回家,一住就是半年。可是,这样在自己家呆着也不是个办法呀,孟昭良思来想去,下决心要将其送回湖南老家。2002年5月6日至6月12日,孟昭良行程1700多公里,一路乞讨,脚蹬自己的人力三轮车将田云送回了湖南老家张家界,受到了湖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此事经众多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孟昭良的生

活也由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先是被湖南常德市科农公司聘为苗木管理员,后又通过好心人的介绍,找了个湖南媳妇。11月16日上午,孟昭良带着这位远方媳妇回到单县老家探亲,家乡数百名父老乡亲在单县湖西宾馆敲锣打鼓,举行了热烈的仪式,欢迎孟昭良荣归故里。

据说,已有多家影视单位,将孟昭良的故事改编成了电视剧、广播剧、戏曲等。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但愿我们的单县好人孟昭良以后的生活平平安安,但愿出现越来越多的像孟昭良一样的好心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3羊城英雄——牛作涛

牛作涛,是土生土长的山东单县人。18岁那年,他怀着对军队生活的美好向往,报名参了军,在广州空军某部服役,并曾经在海南岛等最艰苦的地方守卫祖国的海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屈服,不退缩,部队锻炼了他的顽强的意志,增强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2011年10月19日晚,31岁的牛作涛和一位朋友在广州二沙岛南侧江边散步,突然听到“扑通”一声,有人喊道“快,有人跳江自杀了!”牛作涛听到喊声,立即把手机和钱包塞到那位朋友的手上,迅速脱下皮鞋,说了句“我去救人”,就一跃跳入水中。可是,牛作涛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的水性并不好,当时,由于救人心切,竟没来得及想这些。此时周围大约有十几个人,他们也在想法救人。有市民脱下外套希望伸到江面将两人拉起,但距离太远。还有不少人试图向往来船只呼救,最终也没有效果。等附近餐厅服务员拿来长水管救人时,牛作涛和那名跳江自杀的女子都已沉入江中。

据目击者说,当时那名女子被江水向东冲了约10米远后,已经沉入江中。此时,牛作涛看到自己已无能为力救人了,便向岸边游动,他几次伸出手,想抓住岸边石壁,却无法抓稳,最后也沉入江中。

约20分钟后,搜救艇赶到。晚11时许,又有两艘搜救艇先后赶到现场搜寻失踪的二人。搜索行动持续了4个小时,却无进展。最终水警在凌晨1时许撤离。

20日中午,牛作涛的遗体在广州大桥东侧200米处水域被捞起。此时,已经得到消息的弟弟牛作东已从老家山东单县赶过来,他亲眼看见哥哥的遗体在水警的打捞下,浮出水面。出水时,牛作涛的手还保持着弯曲的姿势。牛作东痛不欲生,几乎跃入江中,被身边的人紧紧拽住。瘫坐在江边的他,抱头失声痛哭。此时,守候在江边的战友、老乡们早已哭成一片。

牛作涛的妻子陈女士是湖北襄阳人,此时她正带着女儿从武汉驾车往广州赶。一路上,陈女士一直在抽泣,得知丈夫出事只感到天昏地暗,一夜未睡,对女儿什么都没敢说,陈女士只说小牛是个热心肠,乐于助人,敢做敢当。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是真有个好歹,这个家可咋办呀!

可是,当陈女士感到广州时,她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无情的出现了。

此时,远在老家单县的牛作涛的母亲得知儿子去世的噩耗时,哭得几乎昏了过去。平时有说有笑的儿子突然间就从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过半百的母亲哪里能经得住这沉重的打击呀!

山东汉子牛作涛救人牺牲后,在广州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广州市民、牛作涛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敬意,近万人参加了牛作涛的追悼会。

2011年10月25日,牛作涛被追认为烈士,他的亲人也将享受烈属待遇,牛作涛的骨灰被安放在单县烈士陵园内。从此,这里又多了一位将受到后人世世代代敬仰的英灵。

牛作涛,你是咱单县人的骄傲,人们会永远记住你那毫不犹豫的一跳,会永远把你的英勇壮举铭刻在心。

我的“笔记本”叔叔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泥人张”,“赖汤圆”,“张小泉剪刀”,这些民间艺术能手,人人皆知。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我的叔叔,他是一位电脑维修工程师,在我的心目中,他可是一位“名人”了。

叔叔维修的是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笔记本电脑。说起来他搞这一行,还有一段经历呢:1995年,叔叔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应用,被分配到淄博的一家塑料厂,管理全厂的电力供应,这与他学的专业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更糟糕的是,他每月工资只有600元,刚刚能勉强维持生活。叔叔在这家工厂干了三年,终于耐不住了,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前途,他依然辞职,只身一人来到省城济南闯荡,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笔记本电脑,但价格非常昂贵,平均每台2万元,如果笔记本出了毛病,都找不到维修的地方,叔叔看到了商机,他认为笔记本电脑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急需大量的维修工程师,他下决心要搞笔记本维修。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在整个济南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会维修笔记本的,拜谁为师呢?求人不如求己,他自己在网上查阅资料,那些资料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的一些网站上查到的,全部是英文,不会的单词还得查找意思,还好,他学过计算机应用,电子学方面的知识是难不住的。原理虽然懂了,没有机器实习怎能行呢?这时正好有一家维修公司招笔记本维修工程师,叔叔就去报了名。到了那里一看,才知道老板只是有几台机器等着修,可他自己一点也不会,招来的几位维修人员中,只有叔叔一人敢操作,因为那些机器的价格太贵,弄坏了一台谁也赔不起。从此叔叔就在这家公司出了名,他的维修技术也日益熟练了。

后来,叔叔离开了那家公司,自己也建起了一家笔记本维修公司,并命名为“先锋电子”,因为我的叔叔名字就叫“现锋”,取的是谐音。

如今,一年到头,他所收到的要维修的机器,根本修不完,房间里总是堆了厚厚的几排笔记本。他在技术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开机不加电,加电不显示,开机电流大,光凭这些表面现象他就能十有八九判断出机器的毛病在哪儿;拆装机器,他都是用电动螺丝刀,30秒内拆掉整台笔记本上的40多个螺丝,5分钟内能把拆分的笔记本重新装好,而且大小不同型号的螺丝一个也不会装错;有人惊叹他的速度这么快,他只是笑笑说:“没什么,熟能生巧。”的确,有的型号的机器他已经拆卸过几千遍,难怪即使有点细微差别的螺丝他也一眼就判断出该上到哪个位置,万一上错地方,有可能导致穿透主板,造成整台机器报废;他的焊接技术更是不可思议,在一个只有2平方厘米大小的正方形的显卡上有1000个左右的焊接点,密

密麻麻,一般人用肉眼都看不清,更别说拿着烙铁在上面焊接了,可是,他能不用放大镜一眼就看清哪个焊接点是虚焊了,有很多人拿着放大镜也不能判断出来。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叔叔高超的维修技术,有不少年轻人都慕名而来,跟着叔叔学习这门技术,叔叔就毫无保留的把技术传授给他们,他总是说:“现在找工作难,我也深深知道创业的艰苦,人不能总是光为了自己呀!”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也佩服我的叔叔了吧。是的,他的确是我心中的一位“名人”。

篇二:《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繁华热闹的都市,更没有惊涛骇浪的大海。但是我依然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这里有茂密的树林,也有争妍斗艳的野花,还有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随处可见的一排排房子高低不齐,像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波浪。

春季到来,家乡的风景格外美丽。小草伸伸懒腰,打着哈欠,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树叶也冒出了新芽。这时候,可爱的燕子从远处飞了回来,在一间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这儿是个好地方,我们在这里安个家吧!”花儿眨着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孩子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尽情地在草地上嬉戏:唱着、跳着,快乐得像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鸟。

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时,绿油油的西瓜让人馋得直流口水。这时孩子们便来到小溪边,脱掉凉鞋,把脚浸在河里,清澈的河水使我们忘掉了炎热。金秋时节,石榴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梢上。一阵阵秋风吹过,稻子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格外美丽。这个时节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收稻子、收棉花``````虽然他们已经累得喘不过气,但他们脸上依赖挂着丰收的喜悦。

冬天,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逐、堆雪人、打雪仗``````真是其乐无穷!

我爱我的家乡,爱这个美丽、朴素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

春天,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地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了,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花儿们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一大群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景象可真美!

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还去河里摸鱼,那一棵棵树像一些战士一般。花儿们也更加芬芳诱人。荷花也开了,荷叶是绿的,荷花是淡粉红的,真美啊!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到荷塘采莲藕吃,一条条鱼在水中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一被我们捉上来,就“活蹦乱跳”,看它乞求的样子,真可怜!

秋天,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天空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黄的景象,麦子是黄的,树叶也是黄的,一片一片的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独自一人“旅行”。农民伯伯在这个季节可乐了,也很忙,因为他们辛勤的汗水培育的麦子成熟了,他们都忙着割麦子呢!

冬天来到了,一颗颗雪花从天上飘落到地上,整个世界一片洁白,雪花是花状的,白白的,一捏在手中就融化成晶莹的小水珠了。

我的家乡真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我爱我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

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连衣裙,换上了绿婚装。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我们小孩子

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家乡的人物作文}.

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干活儿。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

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

篇三:《家乡的名人作文讲评课》

家乡的名人作文讲评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写人常用的方法是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在写人的作文中运用这些方法。

2.阅读他人的习作,作出简单的修改和恰当的评价;能用自己的语言评判他人习作的优劣。

3.养成有真情实感地写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人物描写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对他人的习作作出准确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作文。

提出复习任务:

1.回顾第二、六单元各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快速说出作者写这些人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发言。

(二)材料阅读,了解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语文辅导书相关的课文,快速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写一个人的方法有哪些?方式又有哪些?

2.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写作技法有哪些?以前你用过哪些?

学生发言,教师简单解析。

(三)习作阅读,小组评析。

1.总体情况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写好文章,且举例生动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

2.优作表扬:

陆杨婧、曹安妮、袁慧敏等

3.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派发学生习作,并提出小组活动任务:

(1)其中有一篇老师评为了优秀习作,请你组说出该文的三个优点。

(2)其中有一篇老师评为了不合格习作,请你组说出该文的三个不足之处。

(3)请你组给另一篇老师没有评的习作作出恰当评价。

(四)班内交流,汇报成果。

各组均要发言,汇报刚才小组活动的成果。

教师要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

要点:1.突出任务的“名气”

2.要有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家乡的人物作文}.

(五)当堂训练,形成技能。

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快速写出一个熟悉的人的特点——我的同桌。

语文书里的故事评析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指导学生能根据语文书里的画面或背景,完整地记叙语文书中的故事。

2.进一步指导学生能结合想象力、搜集的资料,将故事写精彩。

3.培养学生修改作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资料,发挥想象,有条理地把故事写精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翻开语文书,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故事?除了书中的记述,对于其中的人物或背景,你还有哪些了解?

2.组织交流

二、优作评析:

1.出示庄彬的习作《黑色的下午》,请王赛男上台朗读。

2.请庄彬自我评价,并说说自己当初的习作思路。

3.交流:你觉得庄彬的作文在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学习或是借鉴的?

学生讨论,师小结并板书:

情节要具体

资料要整合

想象要合理

三、总体评价

本次习作中,像庄彬这样的习作并不多,更多的学生仍然无法脱离课文的情节。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整合,没有新意。

四、修改完善

自己读读自己的文章,你觉得你在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修改呢?

组织交流并修改习作。

五、当堂训练

根据自己的习作或另选一幅画面,尝试写作。

篇四:《写家乡名人的作文》{家乡的人物作文}.

篇一:家乡名人作文

1我家的“名人”——奶奶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帚把却个个漂亮得很。扫帚把在我们这儿几乎家家都在用,它可以用来扫面板上的面,也可以用来刷锅,也可以扫炕,或是打扫别的脏物。奶奶每年都要种几颗高粱,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吃高粱面,而是用高粱穗来扎扫帚把,反正这东西平时经常用,多扎几把放着也很好,也有一些人也想扎扫帚把,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教会为止。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年轻时看别人扎,自己也感到好奇,便慢慢自学,后来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帚把也不是很难。先把高粱穗子晒干,去掉高粱籽,并打磨干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一连串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帚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一天,我正在扎扫帚把,突然,右手的十指一下子被高粱杆刺破了一个口子,鲜血顿时流了出来。但是,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在乎。”我听了,真是佩服奶奶。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奶奶。

2单县好人——孟昭良

孟昭良是我们单县莱河镇刘饭棚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民,由于家境贫寒,人又憨厚老实,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所以连个媳妇也找不到。整日里在单县县城以蹬人力三轮拉客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