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鉴赏

定风波苏轼鉴赏

详细内容

'【篇一】定风波苏轼鉴赏苏轼定风波鉴赏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摘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娴熟的文学创作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厚重的印记,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苏轼《定风波》词为载体,以该词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的意境交融方式为侧重点,在赏析该词独特精妙的叙志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苏轼本人令人称道的为人处世心态。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情景交融闲适旷达

正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东坡词之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自我叙志之词。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东坡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触景生情,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十分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慌、笑对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定风波》也正是以其闲适从容的文风,乐观豁达人生态度历来被人们所品味和赞扬。

那么,为什么这首词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又凭什么能够感动千千万万人,除了有作者真挚旷达的情感以外,与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有着千千万万官场失意的文人,他们或许有着与苏轼同样的愁苦与郁闷,也有着与苏子一样的大彻大悟,但唯有苏东坡能够以其神来之笔,将内心之感受叙述得酣畅淋漓而又朴实无华,也让后来众多文人的官场失意归隐之作黯然失色。

作者写词之前先是交代了即兴起词的梗概:在一群人匆忙的赶路途中,遇到了大雨,而作者却不与其他人一样争先赶路,躲雨。却是利用这上天的赐予的雨水来涤荡自己的心灵,向大自然表露自己的心声。待到雨过初晴,作者的自信更是自然流露,这也为全词奠定了一个较好事件背景和感情基调,为正词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先看上片前两句: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光这“莫听”两个字便见了作者的真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表明了风雨之势呈猛烈之态,风雨交加,众人纷纷躲雨(小序中已经描写),是客观存在,那么在此时此地弹出“莫听”二字,就体现出作者认为外物不足挂齿,风雨不足畏的坦荡胸怀。紧接着,作者再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算是对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一个颇有韵味儿的反问:“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何妨”二字透出的淡定和大气,写出作者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挑战自然风雨的非凡气度。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

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早已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隐隐之中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历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历经社会坎坷,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

纵观全词,词中描写的风景并无特别突出的特点,即作者在意象的选取上随其自然,并没有半点刻意的雕琢,而是随景随事,自己亦以其坦然之心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但同时,作者的自我感情与所描写之景观,旁人之事又浑然天成,融合得十分贴切,丝毫不给人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觉,并没有将自我感情强行嫁接在这春风春雨之中,情景交融手法的在该词中得到了极好地运用,总结起来,该词在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写景,景中寓情: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被词人巧妙的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雨是什么样的雨?春风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小雨,是“烟雨”。也正是这种微风、细雨,才决定了虽无雨具,也不觉得狼狈。其实,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初春的风雨应该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风雨中没有雨具行走。而词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知识一种体验,一种感觉。这里有个比较,此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式在这风雨中,接着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类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要说此时东坡的心态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

二、抒情,冲淡平和: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人有事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用来完成的。

“莫听“两字将那些风风雨雨抛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应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如果不是经历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谁怕?”一词掷地有声;“微冷”则准确传达出词人此时的感受:带着一种欣赏去感受冷风。最后,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上面。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词人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被反复使用,不仅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使用,有效地传达出此人心间的平静和冲淡。读罢全词,我们头脑中可以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颇显老的中年人,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唱,从容而坚定地走在泥泞的沙湖道中,他表情淡然,,因为在他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也是他能从容面对,视之为可以欣赏的风景。这幅画面清新、唯美,这又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一幅简单的画。当你把他当成一首词来看,在感叹和佩服于作者的豁达情怀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幅美丽、清新的春景;当你将它转化成一副画面时,你又能从这画中读出太多太多,想象太多太多,而不是把它仅仅当成一幅景色美丽的画。这正是苏轼所独有的品质,这位热爱大自然的词人,他是真正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心交给了自然,而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将自然之景与自我志向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原因。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对人生的挫折,诗人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究其根源在于苏轼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很好地把他们内化到人生实践中去。在人生得意时,以儒家的积极用世来处理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便用道家的无为超脱和佛家的空灭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修炼自己的品性。所以,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

自在,活得有味。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了东坡词作之后,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苏轼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那样乐观,那样豁达,那样自在!

【篇二】定风波苏轼鉴赏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作者的心情已经能够完全从乌台诗案的阴影里超脱出来。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到了黄州之后,苏轼写出了一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杰出的作品,而这首词也正是其中之一。

沙湖,《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清泉寺词》:“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词的序中说“雨具先去”,那么是蓑衣还带着呢,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设想的成分呢?我以为,应该是蓑衣还带着,其它的雨具是没有带。这句诗既是豪情逸致,也隐隐表现出一种诗意。词的上阙写得清旷而豪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称苏轼此词“能道眼前景”,的确如此,写眼前之景如在人目前,却毫不让人觉得有使气用力之感,这绝对是大家手笔。这样平常而又感人的场景,也许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都并无多深的感触,但是忽然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候,它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描述的也许不过就是这样一类的场景,于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将一次次的永恒连成一气,直到凝聚在那永恒的生命的心灵里。“山头斜照却相迎”,只一个“却”字,作者便写出自己心中那难掩的喜悦和亲切温暖的感觉,虽然用笔看起来像是淡淡的。在这风雨冷寂的世间,人生的道路总会有苦难,但忽然就有这么一片光明温暖亲切,仿佛为你而来,是有情,是无情?是坏,是好?说清楚很难,所以诗人什么也没有说。而我们是借此可以知道了,作者大概永远也不能忘去世间那也许不过是一时浅浅的温暖、快要日落时分的光明,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终究不过是作者有些时候心中的感觉和理想,是不会真正实现的理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回首向先前还是风雨萧瑟的来路望去,他望见的是什么,他又因此想到了什么?他终于不想了,他果断抬起脚步,“归去”。“归去”的路上,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词的节奏韵律至此变为较为舒缓而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岂非正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终究从中超出的境界和理想?可是,„„。

我们知道,诗人心中此时,其实包含了极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他希望甚至也很有些以为自己从此能够如此潇洒飘逸,不为世事俗情所羁绊,但其实这却是不可能的,虽然许多思绪情感一时为当下的情怀所抑而不显。也许只有大诗人

的作品,才能只用这寥寥几十字就表达出如此丰富而且往往是彼此矛盾的思想情感。人想寻求领悟到真理,可这又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真地做到。苏轼也一样,不过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于是他就把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往往是彼此矛盾的种种思想情感表现了出来,而且表现得是如此之美。

【篇三】定风波苏轼鉴赏苏轼《定风波__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竹杖芒鞋平淡从容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李学良邮编:265205电话:1386451781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从黄州去沙湖途中偶遇小雨,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却写的清新隽永。写眼前景,寓心中事,有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足显作者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上阕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写起,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定风波苏轼鉴赏

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篇四】定风波苏轼鉴赏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苏轼

此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1082年)。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由此,他对人生大彻大悟,懂得了“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不再留恋庙堂,而只寄情于山水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丝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作者自有这种情怀,因眼前景,触心中事,便有感而发了。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之声,本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是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继续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心灵不再外物羁绊,就遨游于无穷天地,如《庄子•逍遥游》中说“彼且恶乎待哉!”既已无功名之念,还有什么好怕来?

“竹杖芒鞋轻胜马”,素衣简装步行,表现出悠闲与淡定。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迁谪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也写到“竹杖”“芒鞋”,而“马”是官的坐骑,代表着福贵显达。而作者却说前者“轻胜”过后者,其中一个“轻”字,既言其轻巧轻便,又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表明自己决意远离浮华,归隐山林,耐人咀嚼。

封建士大夫一般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遭遇“乌台诗案”,奢求再显达,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他在答《李之仪书》中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骂”却还“自喜”,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仕途表示厌烦与畏惧。“仕”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衰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衰烟雨任平生”,现代词学家胡云翼解释说:“披着衰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似乎只从字眼解释,没有真正触及内蕴。这里的“一衰烟雨”,我以为并非实写,而是象征。小序里已写明“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道中雨景,乃是泛指飘泊江湖的生涯。苏轼写《定风波》之后半年又写《临江仙》

词,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可以彼此互证,苏轼对后半生不再有兼济天下之望,故“一衰烟雨任平生”,只求纵情于山水间,了此一生了。

下片写春寒“料峭”“微冷”,写天气之寒似乎透露出淡淡失意,但接着“山头斜照却相迎”,又有着胸怀豁然的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没有这个“已而放晴”,这首诗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分明表达了由被谪贬的苦闷到参悟人生后的豁然开朗。最后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早已惯见自然中“阴睛圆缺”,也经历宦途“风雨”,还有什么渡不过的劫波?本来风雨之中盼晴,乃人之常情。但苏轼于此想得更深,既已不再有仕途沉浮之累,也就不觉得“风雨”之苦,自然也就无“天晴”之盼了。最后一句照应上片“一衰烟雨任平生”,表明作者一旦参透人生,“宠辱不惊”了,即如陶渊明“归去”田园,那是到达一个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毕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上的风雨要好得多。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出了《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地押往京城,惊魂不定的东坡先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的大牢。在牢中,在严刑逼供下,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的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而官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定风波苏轼鉴赏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

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

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谪居黄州的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定风波苏轼鉴赏

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

4、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介绍“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地方官,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颍州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节度使副使,别驾(知州的佐官)。漂泊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河南浙江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浙江河南江苏河北广东海南

7、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篇五】定风波苏轼鉴赏苏轼《定风波》鉴赏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洵长子,博通经史,随父来京师,受知于欧阳修。嘉佑二年试礼部第二,遂中进士再中六年制科优等,除大理评事,答书凤翔府推官。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诗论以为讪谤,逮赴至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移汶州。哲宗即位,起知登州,召为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六,谥文忠。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常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其体涵浑,光芒雄视百代。有易传,书传,论语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七集,东坡词等凡数百卷,又善书兼工绘事。

鉴赏:

《定风波》一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春,尽管此时距乌台诗案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苏轼此时仍在乌台诗案的阴云影响之中。儿诗案所产生的影响对苏轼而言是具有转折性的。以诗案为界,东坡诗词呈现出前期和后期两大特性。由前期“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的磅礴豪迈,渐转为后期“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空灵隽永。而东坡本人也由入世尚儒转变为随性尚

佛。而这首《定风波》则是苏东坡天然佛性的自然表达。

上阕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用以形容雨势之大,之疾,而“莫听”则两字表现出作者的随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更是表现出作者的洒脱,全然没有雨中狼狈之态,反而是一种任风雨肆虐而我无意无谓,任困境艰辛而我悠然自得的现象。外界环境作者无力掌控,但是那种平静悠然的心态却是能够自己选择的,给心灵留一道缝,用别样的心态面对生活,虽困苦,但仍会有别样的精彩。

后两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也是作者对自己心态的描写,而非单纯写实。“竹杖芒鞋”本应是在疾雨中泥泞难行,而作者却说“轻胜马”,其一是反映出作者的愉悦心情,其二是讲对风雨无畏。“谁怕”二字的挑衅之意更浓,让人联想到作者乐观积极,与生活抗争而从不服输的坚毅品格。“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意贯之,是对谁怕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一生经历,生活态度的阐释和写照。政治风波,一贬再贬,人生风雨,一挫再挫,但是这都没有让苏轼消沉,屈居城野一亩三分地糊口时,自嘲为东坡居士;受人诽谤被贬黄州时,他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贬谪一隅远涉琼州时,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生活和政治上的打击让他看透虚华,获取了一份卓然物外的超脱。这是由句中的“任”字表现出来的,困也好,达也罢,风风雨雨任它肆虐,我自潇洒,羽化登仙。

下阕前两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句写作者微酣,酒醒时分的景象。虽是春风,然而仍然是凉意袭人,雨歇了天晴了,转过山头夕阳迎逢,给人一种云销雨霁的温暖,同时也是作者乐观心态的描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和上阕“一蓑烟雨任平生”义理相通,同时定风波苏轼鉴赏

也是整首词的升华。风雨过后,再看向来时走过的路,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只有那种荣辱皆忘,卓然傲立于世俗之上的洒脱在心中升腾;淡然处之,默然受之,坦然面之,自然为止的境界在酝酿。禅宗所云:“万法唯心所现”,作者归去时所得的那种心灵皈依,仿佛让他了悟了禅道真谛:无执无牵,无挂无念,是风又如何,是雨又如何,是阴又如何,是晴又如何……世事万千沧海桑田的变迁谁又能把握自己守住本心?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心中有禅意,则事事皆可为禅。

在此词中,苏东坡的佛性禅心,旷朗豁达,无不线诸于笔端,虽历百世而不觉其衰。

【篇六】定风波苏轼鉴赏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作者:不详时间:2007-5-2221:58:42来源:会员转发人气:

104732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惠州、儋州,皆东坡贬谪流放之地。而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地在他的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来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四十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苏轼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化解之,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其乐观旷达的精神可见一斑。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轩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5]

苏轼的词里,也同样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心境。苏轼在密州时期就已显示出安往而不适的乐观精神,但超然心态的最终形成还是在被贬黄州之后。超然心态,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感受超越性的意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的过程中。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使他的精神体现出无穷的人格魅力,使他的作品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苏轼的超然

(2010-05-2821:50:43)

转载

标签:分类:教育论文(原创)

教育

论苏轼的超然

提纲

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

(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

(2)把贬谪看为福分

(3)把贬谪当作游玩。

(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

(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

(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

摘要: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关键词:苏轼;超然;乐观;旷达。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辩证态度,诗文中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而受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高度仰慕。本文将从

以下几方面对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进行探求研究。

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于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并潜心研究社会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年间里,写出了《策论》、《进策》各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政治主张,并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充满期待,总想大展宏图,其根源是其对现实人生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

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在历史上,一些人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或自沉江河,或归隐山林,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郁郁终生。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苏轼选择的道路却与他们不同。苏轼虽然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他没有悲观,也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关键就在于他热爱生活,始终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离合,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乐观的苏轼,一个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用喜上眉梢的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喜爱的眼光欣赏着地球上的一切的并从中发现美的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的苏轼。所以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1)的艰难岁月中,他不但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甘美,而且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2)的欣慰心情;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3)的洒脱情怀;有“忽(5)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悠然感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豪情。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6)这是何等的豪迈,哪里像是出自一个贬居蛮荒形枯骨杇的垂老之人之口?

当然,苏轼也曾想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始终是他心灵的主旋律,因而他总是直面逆境,善待人生。他的《水调歌头》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