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婉约派诗词赏析

婉约派诗词赏析

详细内容

篇一:《诗词的风格——邓碧泉诗词赏析之八》

诗化人生

诗词的风格

——邓碧泉诗词赏析之八

诗词创作,是诗人心声的语言化,是诗人思想的写照。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个性,而他的个性反应在其创作的诗词中,也就必然形成不同的诗词风格。例如李白的飘逸、李贺的诡谲、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这些风格,都是诗人的人格张扬。

诗词的风格,是诗词遣词用句、运用意象、构设意境等各方面带给欣赏者的整体印象。它取决于诗人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个性化特征,可以说,了解一位诗人的诗词风格,就是在了解诗人本身。

曾有人问及碧泉先生本人如何评价他的诗词风格,他的回答朴实而充满了智慧:“诗词风格实际就是诗人的风格,要我评价自己诗词的风格,就像要我评价自己一样,是很难

1

诗化人生

的,也未必准确。我在诗词创作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是‘明心见性’,不做作,直面真我。诗词的内容反映的就是我自己的感情、思考和感悟。用词、用象,都是为这些服务的。至于诗词的风格,还是让读者去评价吧!至于我的个性品质,也留待读者从诗词中去感受吧!”

碧泉先生的诗词,遴用词牌众多,题材丰富多样,即便在语言风格上,豪放与婉约、含蓄与跳脱、张扬与抑郁都有尝试。通读他的三百多首诗词,要说用一词、一句来评价其风格,实在不易。也许只有透过其诗词字面的轻纱,用心去触碰背后那真实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他的诗词风格,也真正了解他的个性品质。

豪放中的冷静

说到诗词的豪放,就不能不提到豪放派诗词的雄豪大气。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诗人,留下了许多令人读之血脉贲张的诗句,这些豪放诗词,不但在选题上恢宏大气,语言上慷慨横放,在立意上更是高远雄阔。这些诗词,以其豪放的风格,挟海上风涛之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令人震撼鼓舞。

2

诗化人生

有人说,碧泉先生的诗词,尤其是他的长词,其豪放大气,颇有苏、辛之风。究其原因,这源于他的价值取向和心胸气质。题材上,他善用长词热情讴歌祖国河山;意境上,他有着积极乐观、持一坚守的心态;语言上,他追求浑然大气、不事雕琢的神貌。细品他的诗词,确有豪放的诗风。

浪淘沙

甘棠湖点将台

寒月落甘棠,

烟水迷茫,

将台把酒话沧桑。

天下三分多战事,

风雨柴桑。

天险仗长江,

习武鄱阳,

雄师战舰帅旗黄。

谁败曹军名赤壁?

看我周郎。

3

诗化人生

九江,古之柴桑,为三国时期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城中甘棠湖,曾是东吴周瑜操练水军之地。诗人此词,名为写甘棠湖点将台,实为追忆周瑜历史事迹,阐发个人感慨。上阕临境怀古,突出一个“风雨”。看“烟水迷茫”,忆“三国沧桑”,诗人将甘棠湖烟水亭所观烟雨飘摇之景与历史的风雨淘涤之感巧妙地结合起来,“风雨”二字,带给读者无限遐思。下阕写周瑜,仗险守土,操练水军,对于周瑜败曹军百万于赤壁的事迹,诗人写道“谁败曹军名赤壁?看我周郎。”谁能击败曹军百万,名留赤壁?唯我周公瑾。此句以周瑜第一人称写出,更显语气雄壮,壮怀激烈。以此二句的豪壮之气观之,碧泉先生的诗词确有苏、辛豪放之风,颇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魄力胆气。

在碧泉先生的诗词中,似此豪放之语并不鲜见。《永遇乐·西京怀古》中的“看唐风再起,九州绿怒”,是中华之壮气;《扬州慢·海南东寨港》中的“看自然神力,谁能不以为然?”是山河之壮气;《桂枝香·登湛江海湾大桥》中的“春风迎送,五洲怀抱”,是时代之壮气;《采桑子·浔阳楼》中的“无志男儿不丈夫”,是丈夫之壮气;《秋波媚·谒海瑞故居》中的“清风满袖,愿与君同”,是自勉之壮气。4

诗化人生

倘若说苏东坡的豪放诗词在豪放之外表达的是一种激愤与无奈,辛稼轩的诗词在豪放之外表达的是一种抗争与悲怆,那么碧泉先生的豪放,在旷达豪气之外,却多了一分理性与冷静。

来看看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5

篇二:《九上诗词赏析(含答案)》

九年级总复习之诗词部分

《使至塞上》内容提要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文学常识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人称“诗佛”。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主旨

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内容以及写法赏析

1、《使至塞上》中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句子是:“,。”

2、诗中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3、诗中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的诗句是:“,。”

4、诗人借自然景物比喻自己,暗示内心激愤和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5、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6颈联实写塞上秋色,漂泊的感受。

7

89、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在叙事写景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

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此联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1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说:“品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请你从图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角度中,任选一点,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简要的赏析。

(1)构思角度: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低下

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沙漠,画面上的

景物虽然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2)线条角度: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

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

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婉约派诗词赏析}.

(3)色彩角度:这两句诗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黄色

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

眼前。(任选一角度即可)

12、诗的颈联可谓精妙,请你从用字角度加以赏析。

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准确描写了沙漠的景象,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凄清孤寂、雄伟壮观的独特风光。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寂中透着挺拔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对塞上景物的惊异;“圆”字给人柔和温暖又苍茫壮阔的感觉。

13、这首诗的颈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你简要说说好在哪。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泊秦淮》内容提要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文学常识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因晚年居住祖父所遗的樊川别墅,故称“杜樊川”。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是晚唐诗坛之主将,他的《阿房宫赋》是唐代小赋的杰作。

二、诗歌主旨

诗人以行船停泊秦淮河的所见所闻,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苟且偷生、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三、诗歌内容以及写法赏析

1、《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千古名句是:“。”

2、诗中讽刺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兴盛,沉迷享乐的诗句是:“,。”

3、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4、诗中借批判“商女”来抨击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名句是:“,。”

5、表现诗人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是:“。”

6、“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呈现出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答:特点是柔和幽静、迷蒙(朦胧)冷寂(悲凉)。

如烟的水气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充满寒意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一幅幽静、朦胧、冷清的景象。

7、说说首句使用两个“笼”字,妙在何处?

答:“笼”是笼罩之意。这句诗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既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8、试分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的作用。

答:内容上: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题目,又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9、“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运用典故(或借典抒情),“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为历代所忌讳歌唱,

但在秦淮河美好的夜色里,偏有这不祥之音。诗人用曲笔的手法,写出了对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便可能上演亡国悲剧的深切忧愤之情。

10、有评论者认为“犹唱”一词,在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犹”字,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切,“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及对官僚贵族纸醉金迷生活的辛辣讽刺。

《无题》内容提要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夜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文学常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婉约派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二、诗歌主旨

本诗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三、诗歌内容以及写法赏析

1、《无题》中“”一句以景渲染、烘托了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2、运用双关曲折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诗句是:

“,。”

3、诗中运用典故将情感寄予神灵,表达自己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4、诗中体现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的句子:“。”

5、诗中“,”两句后人常用来赞颂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6、首联中的两个“难”字,各指什么内容?答:第一个指客观条件上难以见面,两人相聚不易,彼此深切思念;第二个指主观情感上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与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

7、赏析诗的首联。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前一句用相见之难烘托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后一句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凉凄婉的氛围,烘托人物的离愁别绪。

8、颔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答:诗人用对偶、双关、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上句运用双关手法,以“丝方尽”隐指“思方尽”,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下句运用比喻,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烛泪直到蜡烛燃尽之后才流干一样。

9、有人认为颔联中的“寒”字似无道理:时值暮春,百花已残,岂有觉“月光寒”之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句诗是年轻女子对于对方的想象:深夜沉吟,孤寂无伴,应会感觉月光刺骨清寒。“寒”写出了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是借生理上寒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凄凉之寒。

10、分析尾联所用典故及其作用。

答:“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外三仙山之一,这里指对方的住处;“青鸟”神话中的鸟,它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借指信使。{婉约派诗词赏析}.

这两句强作宽慰之语,“蓬山”已非人间,可见距离之远;仙鸟方能到达,可见相聚之难。作者以此来表达对心上人的绵绵情意,抒发了相见虽难也执着追求之意。

《浣溪沙》内容提要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文学常识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

篇三:《《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鉴赏阅读》教学设计》

《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鉴赏阅读》教学设计

篇四:《古典诗词阅读:六十首经典婉约词,总有一首你喜欢》

古典诗词阅读:六十首经典婉约词,总有一首你喜欢高考作文

2014-06-192045

六十首经典婉约词,总有一首你喜欢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鹊踏枝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冠子韦庄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忆江南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巾。独坐亦含颦。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依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浣溪沙李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浣溪沙李景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玉楼春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唯恐浅。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南乡子李徇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菩萨蛮(敦煌曲子词)无名氏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春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受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篇五:《毛泽东诗词赏析(下)》

毛泽东诗词赏析(下)

第七讲偶涉婉约一往情深

——两首情词赏析

(一)偶尔婉约之主张与手书

主席有一次给陈毅写了一封信,信里说:词有“豪放、婉约”。就是说有“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偏‘豪放',不废‘婉约'”主席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词有“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我偏于“豪放”,但是,我对“婉约”也不主张就不要了。换句话说,主席的诗词作品主要是豪放、大气磅礴的,也有“婉约”的。他在手书前贤的诗词歌赋的时候,也经常手书那些“婉约”派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的老公叫秦观。实际上历史上的苏东坡,只有姐姐没有妹妹,而且他姐姐也是资质平平。但的确有个叫秦观的人,就是所谓苏轼的高足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有一首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主席把这一首“婉约”的爱情词不但抄写了,而且抄写了好几遍,人所共知。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那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首词的里有句话“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文学批评史上,有这么一则佳话。有一天,苏东坡问他的幕府,幕府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办公室的人,问了一句话说:“我词何如柳七”。意思是说:我的词作,跟柳永比起来怎么样?有什么异同?这个人就回答苏东坡说:苏先生您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家都知道琵琶是弦乐,竹子做的,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都拍碎了,那就说东坡的这种豪放风格,就需要一个刚猛的关西大汉,作为苏东坡词的形象代言人。而柳永的词“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温柔旖旎,风情万种。

主席对这个“婉约”呢?也不主张废除它,如果是好的“婉约”作品,他也照样欣赏。

(二)缠绵悱恻,情泪奔涌

主席也有写“婉约”的诗词,而且是绵缠悱恻,情泪奔涌。

大约在20年代初,主席因为跟杨开慧分别,写了一首词: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分析一下,先看这首词的上半阙:“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因为想念杨开慧,暂时又见不着,流下的眼泪把枕头都湿了。作者写了一句夸张的话,像“江海翻波浪”,就流了那么多的眼泪。

“夜长天色总难明”。因为想杨开慧又见不着,就像《诗经》十五国风里“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说想啊,想啊,睡不着,翻过来,倒过去。

这种情况,正像毛泽东自己手书《红楼梦》里,那个非常“婉约”哀伤的《红豆曲》,《红豆曲》稍微长一点,跟“夜长天色总难明”比较相近的句子是: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捱不明的更漏”与主席的“夜长天色总难明”意境非常接近。

分析一下这首词的下半阙:

晓来百念皆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婉约派诗词赏析}.

“晓来百念皆灰尽”,那就说辗转反侧彻夜未眠,拂晓天亮以后,百念灰尽,都没了。“剩有离人影”,不是说剩下只有离人的影子,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幻觉,隐隐约约好象看见了杨开慧的影子。

“一钩残月向西流”,天拂晓快亮的时候,眼前看到的是弯弯的残月,心中千呼万唤的,念念不忘的是分离的人儿。既忧愁、又着急。这种情愁、情感,与李商隐说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很相似。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那就说此时此刻,怎么能不流眼泪呢?

主席除了这首词情泪奔涌、绵缠悱恻,相当于写给杨开慧的情书,除这封情书以外,还有一封情书比情泪奔涌、绵缠悱恻更有艺术欣赏价值。

(三)一往情深,憧憬幸福

主席写给杨开慧这么一首词,有的书上叫《贺新郎·别友》,有的书上是《贺新郎·无题》,不管是“无题”还是“别友”,可以肯定是写给杨开慧的。词是这么写的: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婉约派诗词赏析}.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这是词的上半阙,下半阙——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恁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现在把这首词的上半阙和下半阙,作一番分析。

上半阙——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这是说他们两人分别分手,分别这种情感,按江淹的《别赋》来说:“诚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

作者跟他的爱人杨开慧之间,情感上有过误会。据有的人考证,从事革命斗争的时候,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陪伴杨开慧的时间就少一点,杨有点爱情的怨气,也很正常,人之常情。毛泽东就给杨开慧抄写了一首古人诗歌作品,意思是说,“你不要像一种藤本植物一样,

篇六:《古诗词赏析五步法》

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古诗鉴赏五步法》作者方菊云

工作单位勉四中{婉约派诗词赏析}.

联系电话

[内容梗概]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家喻户晓。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是逐年增加了古代诗歌的容量。因此,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对中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就是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文,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从而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方法意象主题

拓展归纳诵读作者

古诗鉴赏五步法

中国古代诗歌是文学殿堂的一多奇葩,历经千载而光彩无限,今天,她仍然承担着历史使命,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我们的灵魂,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愉悦享受。那么,我们该怎样鉴赏这些精妙绝伦的篇章呢?结合教学实际,我归纳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观全文、确意象:诗歌,偏重于抒情,即使是叙事诗、哲理诗,也须饱含感情。换言之,感情是诗歌的基础。因此,鉴赏诗歌,首先要观全文,即整体感知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如《钱塘胡春行》全文洋溢着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望江南》则是思人不归的淡淡哀愁,惆惘之情。把握了诗人在诗中涌动的强烈情感,还需进一步分析诗人是以怎样的审美方式来表现的,此时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何谓“意象”:即诗人在创作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人、物、景等事物)。如《天净沙.秋思》中“藤、树、鸦、桥、水、人家、道、西风、马、夕阳、断肠人”等即是这首曲的意象。

(二)组意象、掘主题:明确了诗中意象,再把它们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即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这个环节关键在于抓住意象最鲜明的特征,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枯”、“老”让人想到“藤、树”的屈曲虬枝、干枯苍老。“(昏)鸦”,

“昏”点明时间,黄昏时分;(小)桥、(流)水、(人)家,写出桥的普通,淙淙的水声传来,让人联想到水的清澈、声音的美妙,给人亲切之感。人家?别人的家。(古)道、(西)风、(瘦)马,荒凉寂寞的古道上行走,萧瑟的秋风吹来,身边陪伴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何等的凄凉!“夕阳西下”,鸟雀回巢,人也该回家了,“断肠人”却远在天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尝试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黄昏时分,牵着一匹羸弱的老马,行走在他乡荒凉的古道上,夕阳西下,生活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已炊烟袅袅,身边的鸦雀也回巢,心中便情不自禁想到自己的家乡,游子内心的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不言而喻都流露在浓浓的思想之情中。

(三)重拓展、练迁移:学习诗歌鉴赏,就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来讲,若囿于课本内容,那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一定要积极拓展课外相关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吟诵诗歌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加强诗歌迁移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如《商山早行》、《早行》;《武陵春》、《醉花阴》;《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卜算子.咏梅》等这些或同主体、或同风格、或同文体、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不妨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从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多彩。

(四)诵华章、多归纳: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都离不开“读”,“读”是赏读诗歌内容的前提.自己诵读、听师朗读;集体读、单个读;齐读、分角色读.不但要读,还要多读那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移诵的经典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代诗

歌无与伦比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吸取精华,补充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同时传授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些常识,并要求其学会自我归纳。如诗歌风格:豪放派、婉约派、浪漫派、现实主义;诗歌内容:送别诗、写景抒情诗、咏物诗、咏史诗等。诗歌意象与主题关系:“月”与思念主题有关,“杨柳”、“柳絮”与离别有关,“酒”常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猿叫”、“杜鹃啼”常与哀情有关等等。多积累、归纳诗歌中出现的常见意象,鉴赏诗歌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识作者、解生平: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时代里,那么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阅读任何一部古代作品,少不了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兴趣爱好,或个性特点,或理想抱负,或所受思想影响,或创作独特风格,或文学主张等等。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思想或创作风格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一些区别.如杜甫的诗:忧国忧民为其主题,沉郁顿挫为其风格;李白的诗:抒情言志为其主题,豪放飘逸为其风格。为什么会这样,这就与他们的生平经历及性格特点密切相关。因此,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只有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相关知识才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

总之,对文学殿堂的这一瑰宝,想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必须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积少成多,厚积薄发,不断增强古典文学功底,帮助提高写作水平,并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篇七:《中国古诗词名篇赏析》

1、唐代诗人白居易号()。

A、放翁居士B、青莲居士

C、香山居士

D、樊川居士

2、中国清朝政府于1901年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A、《辛丑条约》B、《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3、屈原创立了()这种文体。

A、乐府B、散曲

C、汉赋

D、楚辞

4、《国殇》是屈原()中的一首作品。

A、《九章》B、《离骚》

C、《九歌》

)。

D、《天问》{婉约派诗词赏析}.

5、李清照是()著名女词人。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了()的爱情悲剧。

A、纣王、妲己

B、唐玄宗、杨贵妃

C、周幽王、褒姒

D、司马相如、卓文君

7、南宋词人辛弃疾是()词作家。

A、豪放派

B、婉约派C、花间派

8、唐诗《春江花月夜》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A、万齐融B、贺朝

C、张若虚D、邢巨

9、()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A、刘光世

B、张俊

C、韩世忠

D、岳飞

1、唐诗《春江花月夜》是一首(

)。

A

、绝句

B、律诗

C、宫体诗

D、五言

E、七言

2、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歌分成()四大类。

A、闲适

B、讽喻

C、感伤

D、雅风

E、小令

F、杂律

3、在宋代靖康之变中,两位宋代皇帝()被金军掳走。

A、宋哲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