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翻译
详细内容
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我曾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国土;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国土。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献身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界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六国论翻译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六国论》苏洵 补充知识 秦灭六国的过程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罢黜吕不韦,亲自执政,开始谋划吞并六国的战争。其作战的总谋略是由近及远,先取赵国、魏国、韩国,再取燕国、楚国、齐国。公元前236年派王翦、桓率军攻赵,公元前229年灭赵。在秦国攻打赵国时,邻近的韩国惧怕秦军声威,于公元前231年向秦军请降。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川郡,韩国亡。公元前225年,秦国任用李信为将率军20万伐楚,结果被楚军打败。第二年又派王翦率军六十万进攻楚国,终于在公元前222年灭楚。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三个月后魏国亡。公元前222年,王贲又率军攻燕,将燕国灭掉。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又率军灭齐。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战国四大名将之间的对决 ——屡试不爽的反间计 战国末期,强秦独大,山东六国,唯有赵国能与其一战,秦赵之争,战国四大名将,白起与廉颇,李牧与王翦,运筹帷幄,但是,屡试不爽的反间计,让我们只能抱憾,四大名将的真正对决。 一、白起vs廉颇 秦军攻韩,韩国的移祸之计,献上党给赵国,赵国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此点燃。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当然秦国也派来了常胜将军白起,于是,廉颇与白起的对决就这样失之交臂,本来可以势均力敌的一战,变成了白起的屠杀。白起与廉颇在长平之战没有直接交锋,可耻的反间计,让我们只能痛骂赵国君主的昏庸与秦国的奸诈。 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的巅峰对决,一次能阻挡强秦的机会,还有可能出现的白起与廉颇的巅峰对决。无敌的白起,老当益壮的廉颇,究竟谁能赐谁一败,无奈,人言可畏,让我只能扼腕叹息。 二、王翦vs李牧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1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锋利),战(打仗,战争)不... 善(善于,擅长),弊(弊病)在赂(贿赂)秦。赂秦而力亏(亏损),.... 破灭之道(原因)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相继,交替)丧(灭亡),率(一律,都).... 赂秦耶?曰(回答说):不赂者(„„的国家)以(因为)赂者丧,... 盖(连词,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故(所以,因此)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攻战)取(获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则(就)获邑(城镇),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得城(城市)。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 况,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的土地),其.. 实亦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 来)不在战矣。思厥(其)先祖父(祖辈和父辈,六国的开国之君),暴(通....曝,冒着,暴露)霜露,斩(砍断)荆棘,以(连词,相当与而,可翻译为才)..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看待)之不甚(很,非常)惜(爱惜),举(拿)以(来)..... 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最后)继(随着)五国迁灭(灭亡),..... 何哉?与(帮助)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 矣。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虽然)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功..... 效)也。至(等到)丹以(用)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名词作动.... 词)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连续)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诬陷)诛(诛杀),..... 邯郸为郡,惜(可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也。且..(况且)燕赵处秦革灭(消灭)殆(几乎,快要)尽之际,可谓智力(智..... 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实在)不得已。向使(假使)三... 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亲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还)在,则胜.. 负之数(天命),存亡之理(规律),当(tǎng,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轻易)量(判定)。... 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名词... 作动词)秦之心礼(礼遇,名词作动词)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吞下,名作动)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形势),而(却)为(被)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六国论翻译 日(每天,名作状)削(削弱)月(每月,名作状)割(割让),以趋于.... 亡。为(治理)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比)秦,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六国论翻译 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 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六国论翻译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给)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李桢<六国论>及译文 原文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 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过失。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作者简介 李桢(一作祯),字佐周,湖南善化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德宗光绪初前后在世。同治岁贡生。工文,著有《畹兰斋文集》、《续古文辞类纂》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