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考作文>西湖散文

西湖散文

详细内容

第一篇:《写景散文《西湖漫笔》复习教案》

写景散文《西湖漫笔》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散文阅读训练,掌握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和答题要领.

教学难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历来是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中,从历年考查情况来看,全国卷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散文方面,因此做好散文的复习是高考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散文是相对于诗歌、戏剧、小说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

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虽说本应考查综合性很强的鉴赏评价能力,但由于高考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很难真正命制出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式的鉴赏评价题。因此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然在一个"懂"字上,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近几年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往往不是仅从原文就能找到贴切的答案,需要学生学会筛选,将重要的词语加以整合,需要对文本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高考散文复习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表达技巧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修辞知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表达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以及人称的变化等)、布局谋篇的技巧(线索设置、过渡、详略安排、埋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等),

(2)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

规范操作程序。虽然每个人的阅读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一般应遵循的规律是:感知整体理清思路→全面扫描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2006年全国卷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我在用该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相当部分同学却答为:"虚实结合"、"与下文的嗅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把虚物实写,实物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虚实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态化""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没有细读题干,审清题意,连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仓促答题。现将高考答题中常见的失误和对策归纳如下:

失误对策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认真审题,找准对应

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明确要求,力图全面

惟恐答漏,多多益善审准题干,分点作答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二,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

《西湖漫笔》

宗璞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⑤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⑥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⑦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⑧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节选自宗璞《西湖漫笔》

18.作者写的是西湖,为什么文章开头却从《永远的微笑》写起?(4分)

19.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结尾“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一句的具体含义和作用。(5分)

20.阅读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片段,回答问题(6分)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

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西湖漫笔》第⑤段至第⑧段详细描写了西湖的“绿”,与《绿》的选段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描写更好,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18.(4分)对《永远的微笑》的欣赏认识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美的认识过程相似。(1分)通过写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打动的认识过程,(1分)引出下文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并重点突出了对西湖的美的赞颂。(2分)

19.(5分)“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嬉戏游玩的活泼热闹。(1分)苏词“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达官显宦们,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了,这种“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地有意思”。(2分)对深化作品赞美祖国河山和发展的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分)

20.(6分)

(1)《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2分)《西》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又譬如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文字极为简约,却传神尽意。(2分)《西》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2)《绿》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2分)《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2分)《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第二篇:《【散文】西湖之行》

十月一日早晨,我和文友决定离开德兴,去杭州领略一下西湖的风采。因为是雨天,天色朦胧。车开的很快,我的心也不知不觉的飞翔起来。原来计划4个多小时的路程,结果3个多小时就到了杭州。十月的杭州变得有些寒冷,冬天似乎要提前降临到这座城市,满是阴霾的天空,有时还会夹着一些蒙蒙细雨。从景区入口处,我们看到了犹如一面平镜的湖水,偶尔有些轻轻的波浪缓缓的向岸边荡漾开来。岸边一排排轻柔翠绿垂杨柳,柔软如丝,微风吹来随风轻荡,柳尖轻触湖面,宛如伸手入水的少女,倩影辉映,无限柔情。

我们先来到西湖的长桥,曾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时路过的这座桥,双方依依不舍,来来回回走了不知多少趟,所以才有了神似“长”的感觉。所谓的长桥不长情义长。憨厚的梁山伯没有明白祝英台所给的暗示,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人惋惜。据说:长桥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会有很多蝴蝶飞来飞去,翩翩起舞。它们相会来这里,似乎要向人们说些什么,是古代封建制度下被约束自由的人,还是打破封建礼节的束缚去追求爱情的人?然而,现在的长桥不会再有伤感了,只有成群的彩蝶相簇,引发无限遐想,美不胜收。

接着,我们来到苏堤,又称“苏公堤”。据说:它是宋朝著名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泥堆筑成的。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的贡献将此取名为苏公堤。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起初我在想,它以什么来居称为十景之首呢?当我身临其境时,被她的美丽吸引住了,原来它是将西湖的南面和北面连接起来,全长有三公里左右的林荫小路。路的两边栽种着各种树木和花草,绿草如茵,万木争荣。堤的边延是翠色欲流的垂杨柳。只可惜时下不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只有那些柳树仓促而孤单地向人们展现着它的郁郁葱葱。此时,站在苏东坡石像前,仿佛也和历史肩并肩地站立了千年,好像亲眼看着他在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的场景。苏堤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不仅名字取得优雅,而且意境古朴美观。堤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形态优美的香樟树,使这一条长堤常年翠绿。据说香樟树还有一个古典的传说呢?相传古时候江南的大户人家,若生女婴,就会在门前种一颗香樟树,女儿到待嫁年龄时,香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父亲就把树砍了做成嫁妆。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两箱丝绸)”之意。由此来说,香樟树似乎是江南的女人树。置身在堤上,让人心旷神怡,遐想翩翩。

随后,我们来到了雷峰塔,雷峰塔依山临湖,重檐飞栋,窗户洞达,蔚然大观。雷峰夕照,虽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这阴霾的天气,无法看到夕阳中的雷峰塔。只有塔尖烟雾缭绕,让人引发无限瑕想。此时看到的雷峰塔为2002年新建的,那时的雷峰塔早于1924年轰然倒塌,倒塌原因众说纷纭。新建的雷峰塔里面布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有电梯直接代步,但它依然阻挡不了这里的古老与神秘。这时导游小姐很打趣的问了我们一个问题:“雷峰塔倒了,谁最高兴”。大家都说是许仙。她却说是鲁迅先生,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难想象,鲁迅有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鲁迅笔下的雷峰塔是破烂不堪的。鲁迅也说:“倒得好。”一段白娘子千年传承的爱情故事,总算让人有了期盼的结局。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可是,让很多善良的人们欣喜,西湖景观上也因为有了她的印迹更加神奇,也多了些古典的韵味。她影响了多少代人啊,人们总是渴望那么的美好和自由。当然,鲁迅真正想说的是当时约束人们所不能自拔的自由,以及那个时代的女子勇于追求自己自由的爱情。痴情的许仙与多情的白娘子,他们的传说似乎给了许多在为感情而失落的人的信心与希望。这时塔尖的烟雾更浓了,我仿佛又看了许仙与白娘子挽着手,他们对眼时的深情,他们在雷峰塔前面对离别时无可奈何的悲痛,分离的痛苦,让人痛彻心扉。

最后,我们来到了湖心岛,走近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石碑前,看见石碑上刻着“三潭印月”四个大字。三潭映月的映字怎么写成复印的“印”字呢?我问导游:“这个三潭印月的印字写错了,不应该是复印的印。”导游解说道:“当年康熙皇帝下江南,看三潭映月这么美丽

神奇,就提笔写下了三潭印月这四个字。可是不小心把三潭映月的映字写错了。当时没有人敢说出来,因为皇帝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他金口一开没有办法改变,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吧!三潭印月共可以印出几个月亮呢?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三潭印月共可以印出33个月亮呢!怎么样,很多吧!但是三潭印月的这33个月亮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听我慢慢地告诉你,每到中秋节时,当地居民划着小船,到三潭印月的三潭边,在每个潭里面放一支燃烧的蜡烛,再把5个圆洞用纸糊起来。到了晚上,三个潭的15个洞像月亮一样应到水中,再加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映一个月亮,再加上人们心中的一个月亮,一共是33个月亮,神奇吧!

有人说:杭州是绿色的,也有人说,杭州是彩色的。多次来到杭州,感觉用颜色来形容这个城市太简单了。色彩中的杭州,应该是画家即兴的一笔涂抹,游人只是无意的一次远眺;如果带着诗人的情怀,画家的逸兴融入杭州,那么“浪漫、精致、睿智”才是送给她最好的美誉。说她浪漫,源于太多的爱情故事。虽然时间已经枯萎,但爱的芳露还在经久不衰的涌动。杭州的灵魂自然是西湖,也许是上天体贴苏东坡当年的辛苦,点化了多情的一湖涟漪罢了。多少年来,西湖像一位俏丽的少女,含情脉脉地梳理着自己的情怀。无论是清风摇荡的初春,还是金秋灿烂的十月,都以一种清丽的爱恋,给恬静的杭州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篇:《小学生描写西湖的文章》

小学生描写西湖的文章

西湖

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独特的美景扬名天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今的西湖变得更加美丽了。

春天,西湖边的树木抽出新的纸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柳树的枝条像小女孩的辫子,随风飘动。旁边还有许多棵魅力的桃树,他们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像是被彩色笔描过似的,美丽极了!

夏天,西湖边的树密密层层,树上的知了唱着“知了知了”,好像在说:“我热死了……我热死了……”还有那满池的荷花叶格外引人注目。这么多的荷花,一朵又一朵的姿势: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只见游人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一幕幕艳丽的荷花景。

秋天,西湖边的植物园里更是另一番景象。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好像一只只飞舞的彩蝶翩翩起舞。桂花开得正艳呢!黄色的花蕾不时散发出一阵淡淡的清香,把过路的游人都陶醉了。{西湖散文}.

冬天,西湖边的房子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地上铺满了雪白的地毯。小朋友们在西湖边打雪仗、堆雪人,笑得眼睛都像月牙儿了!{西湖散文}.

杭州西湖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我爱杭州西湖!

西湖

迷人的西湖四季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镶嵌着一颗闪亮的明珠,那就是西湖。

西湖的四季是美的。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在轻轻地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地摇橹声和远处动听地琴声,那是多么让人陶醉呀!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洁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污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就简直是一幅用大画家的画卷也不上的美丽风景画。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留恋往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女孩,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着人们去采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真象一个个一丝不挂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西湖的冬天也不例外。虽然花儿都谢了,但湖水还是清澈见底,盛开的梅花更是美丽无比;雪天,银装素裹,河堤边的孩子们在欢快的玩耍,欢笑声,雪飞声,合在一起,变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啊!西湖!你真是一颗明亮、璀璨的明珠呀!

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阳光下的西湖,轻轻掀开了面纱,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丽。

夏日炎炎,信步走在岸边。游客不少,两旁高大的树,浓浓绿荫,令人倍感凉爽。西湖敞开了怀抱。水平如镜,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光。

岸边的垂柳,就像我在杭州见到过的本地女孩子,那么热情。她们飘逸的长发,挡住了炎炎烈日,坐在树下的长凳上,欣赏西湖,是另一番别样的美丽。杨柳们身子微微向着湖水倾斜,是因为她们也被西湖迷住了、陶醉了。凉爽的湖水,轻轻拂过他们的秀发,令杨柳绿的一尘不染。

岸边,一大片开得正盛的荷花,在阳光下绽放美丽。硕大的荷叶一簇簇、一丛丛,绿得发亮。似乎是因为西湖水的明净,这荷叶绿得清澈,高高矮矮,在水面上投下一片绿。微风轻拂,荷叶频频点头,眼前跃动的绿色,让你不得不惊叹它的活力。翠绿从中,一星一点的红色特别醒目。细看,那荷叶如一个个精致的托盘,盛着还未风干的露珠,中间那细密的纹路,色彩要更深一些。最美的是阳光下的水中仙子。很多朵绽开了,怒放着生命。中间裸露出的莲蓬,是她生命的结晶。有些花苞,似害羞的姑娘,还躲在她粉色的小屋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半开的荷花,也只有几片花瓣,在风中倔强的绽放,色彩有些浅。就像是舞蹈房里的小姑娘,粉红色的舞裙,,裙摆微微打着褶。瘦小的身影,伴着轻柔的音乐,纤细的四肢努力在空中划出一条条美丽的弧线,舞姿充满童真,却不失妖娆,没有不为她的舞动倾心。

最美的要算黄昏的西子湖了。泛舟西湖,西湖轻轻垂下了眼帘。夕阳西下,晚霞轻轻铺在水面上,平静的湖面泛着点点金光,也透着点淡淡的胭脂红,灼的我眼睛发烫。晚风吹拂,微波粼粼,

水面泛着涟漪,我们的小船在水面上划出漂亮的水纹,又被微凉的晚风轻轻抹平。湖面上游船来往,打破了原有的平静,水波荡漾。坐在船头,轻轻将脚伸入水中,船儿慢慢前进,时而有岸边的树叶飘落,钻进指缝,怪痒痒的,舒服极了。夜幕开始四合,岸边的灯光发出微黄的温馨的光,小船登了岸。{西湖散文}.

华灯初上,西湖轻轻蒙上了她的面纱。月色朦胧,游人散去,我倚着湖边的围栏,望着夜幕中的西子湖,流连于湖边,不愿离去。直到离开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西子湖。

第四篇:《美丽的西湖作文》

美丽的西湖作文{西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