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自然教案>《材料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材料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详细内容

《材料的性质》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根据可观察到的材料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等学习活动知道物体是由一种

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材料进行选择。知道材料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与我们的利用材料有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水、耐热、承重力等方面的性能。

(2)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学会用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

(2)懂得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水、耐热、承重力等方面的性能。

(2)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对比各种物质的材料。

(2)各种由不同材料做成的绳子。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塑料瓶子、水。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实验。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全家外出旅游几天,家里的植物没人手浇水。引导出P34的“自动浇水器”。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全家要外出旅游几天,但家里的植物没有人手浇水,那怎么办好呢?

生:叫邻居帮忙浇水!

师:这也是个好办法,但老师不想这么一点小事也要麻烦别人。有一天,老师从我们的科学课本看见了这样一个装置,叫做自动浇水器,就在课本的34页。

2、“自动浇水器”装置

初步认识了解,水是通过水桥流向植物的,认识到制作水桥的材料是有吸水性的,这是

材料性质的一种。

师:小朋友们看我手上这个“自动浇水器”装置,大家来观察,水是通过什么流向植物的呢?

生:通过那条线子。

师:对,水就是通过这条线子流向植物的,这条绳子在这个装置里叫做水桥。

师:那么这个水桥为什么能把水流向植物的呢?如果换另外一种材料做水桥行吗?小组讨论开始。

生:因为制作水桥的材料有吸水的能力,可以把水从水瓶里吸到植物里。

师:非常好,说得非常准确!因为这水桥有吸水能力,能把水吸起来再流向泥土。

师:那我们猜想一下,如果换另外几种材料做水桥能行不?

3、出示4种线子

认识到不同材料的绳子有不同的吸水性质。

师:看老师手上这4种线子,分别是塑料线、海绵线、棉线、麻线,都在实验表格上能找到的,可以作水桥的材料都必须有吸水的能力,那么,我们先来猜想一下这4种线子的吸水能力的强弱。小组讨论后把结果填到表格上。

生:让我来猜一猜!

师:我们来用强、中、弱、很弱来填到表格上。

师:老师找几个小组来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记录好数据,填在表格里,判断哪种线子的吸水性最强。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好,来看老师的实验步骤。

1、先在小组里分工,1人做记录员,1人做读数员,1人做测量员,1人做操作员。

2、把这4条线子,分别按顺序放进水里,浸泡10秒钟,拿起来,把水挤到杯子里。

3、操作员负责把线了里的水挤到杯子里,测量员负责用尺子量度杯子里水位的高度,读数员负责观察尺子上的读数,记录员负责用尺子量度杯子里水位的高度。

4、小组讨论,观察数据判断吸水能力的强弱。

师:好,下面小组开始实验。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表格里的数据作比较,判断出吸水能力的强弱。

实验表格如下:(用很强、强、中、弱来表示能力强度)

名称

塑料线

海绵线

棉线

麻线

猜 想

水位

高度

吸水

能力

师:水位的高度越高说明了什么?

生:吸水越多,吸水能力越强。

师:非常正确,那么反之,水位高度越低说明了什么?

生:吸水能力越弱。

师:对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请你说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师:这个结果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师:那么你们的小组分工是怎样分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