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三年级语文评课>小学语文第六册月球之谜说课设计

小学语文第六册月球之谜说课设计

详细内容

《月球之谜》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球之谜》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6组的第2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编选本文的意图是,了解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2,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2)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这节课,教师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朗读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如月球上奇异景色的朗读指导,几个月球之谜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文本内容,拓展自如,打开宇宙这个奥妙无穷的宝库.

三,说教学过程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我设计了一下环节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感悟月亮的文化内涵,积累诗句,体会古诗词的韵味.采用展
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质疑,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自学.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自由读的过
程中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激发学生想进一步探索月球奥秘的欲望.
3,自主探究,读文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引导学生观看录象,整体感知.采用学生喜欢的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感受读书的快乐.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针对这一理念,这一环节我采用"读→找→议→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6自然段.重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初步探究月球之谜.
教学反思:
课堂亮点:
一,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需要制作了非常有实效性的幻灯片,内容丰富,页面漂亮,如月亮诗句的收集,幽静的月色图配着舒缓的《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片断和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片断录像.我在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要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这节课,教师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朗读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如月球上奇异景色的朗读指导,几个月球之谜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文本内容,拓展自如.
课堂缺憾:
当然本课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月球之谜》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可欣赏的优美句段不多,因此学生在读文时显得感情较单调,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分类的能力不强,导致在课堂交流里,老师要加强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最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的一个环节——把掌握的知识通过宇航员的登月介绍或科学家的实验介绍来练习说话,使课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能灵活运用.就因时间的不足而忍痛去除,使本课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