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三年级数学说课>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进率,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的黑板、电视机、数学书表面到抽象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封闭图形,通过摸一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等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然后通过比较面积大小,拓展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丰富面积概念的表象,深入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材还安排学生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但我认为把面积和面积单位合在一起则使本课内容过于繁琐,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我将面积单位纳入下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活动,丰富面积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线到面,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感知与理解面积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面积

二、尝试操作,深入认识面积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面积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高

展示两张正方形卡纸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边长不同,大小不同。

边长是比较长度,大小则是比较面积。

(板书课题)

(一)揭示面积概念

1.认识生活中的物体面积

(1)(圆柱)说一说、摸一摸它的面。

【过渡】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表面,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它的面。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会找到课桌的面、书本的面、黑板的面等。(演示摸面的方法)

(2)估一估:课桌面有几个数学书面那么大?讲台桌面有几个数学书面那么大?

【总结】数学上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3)举例说明物体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数学书的表面画在黑板上,长方形有面积,摸并将它的面涂色。

(2)课件出示学过的图形,询问它们的面积在哪?并请学生摸。

【反问】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面积呢?角有吗?(学生争论)

【验证】借助画图工具,发现颜色漏出去,没有面积。

【追问】怎么样使它有面积?

(3)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3.完善面积概念,寻找关键词

(二)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1.小步子练习:判断涂色是否是图形的面积。

2.观察图形,比较它们的面积

①、②面积较小,能直接观察(观察法)、⑤正方形

③、④等高,底和长相等,课件演示先重叠,把多余的剪下来拼回去(剪拼法)

③和⑤的面积较难比较。

3.动手比较

【引导】怎样准确比较③和⑤的面积呢?

活动要求:以四人为一组,自选学具,动手比较。

【预设】

方法一:直尺画格子

方法二:正方形、长方形纸片铺

方法三:透明方格纸

方法四:用圆片(硬币)摆

【评价】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数个数)    数格法

4.统一面积单位

【反问】为什么数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总结】比较面积大小时用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面积单位统一。

同时引导学生在学具中选择,找到正方形是最适合的面积单位。

(一)估一估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收获到了什么知识?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路搭桥的准备,初步实现由线到面的飞跃。

感受平的面和曲的面。

感受面是有大小的。

通过反例,借助多媒体工具的直观演示,突出本质属性,加强对封闭图形面积的理解。




起到以练代新的作用

为五年级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

尝试操作,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每位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思维上的飞跃。

培养估测能力。







通过对比,深刻感受面积和周长无本质联系。

通过对全课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说课回眸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 以平面图形作为面积概念掌握的主要材料

情境导入时,用正方形卡纸激起学习兴趣,以长方形、正方形作为面积大小比较的素材,小正方形、长方形、圆片、方格纸为工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这些感性材料理解面积。

(2) 重视体验与直观演示相结合

通过观察正方形,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物体表面,借助学具铺一铺、数一数,比较面积大小,并结合多媒体演示,加上画图工具的辅助,实现多层次的互动。

(3)引导学生动手摸、动口说、动脑想,实现多种感官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