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大鳄”斗北京――“洋超市”市场竞争案例(一)
详细内容
2003年是北京历史上外资商业开店最多的一年,国际商业巨头几乎是排着队在京开设大卖场。美国沃尔玛、香港华润万佳、英国百安居、法国欧尚、泰国易初莲花等全新亮相,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同时,2003年也是众多洋超市最面临考验的一年,中国的媒体从来没有这样关注过这些跨国零售巨头,家乐福、沃尔玛、欧尚都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超常规扩张也成为中国零售业需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期我们将关注2003年在中国市场上风光与诟病并举的大卖场、"洋超市"竞争实战案例。
商家,伤家!
北京西外的家乐福在开业之前,又是让人骑自行车,又是让人步行,就这么着码出了一个商圈,生意果然红火。可就在前不久,不太远的地方又来了一家欧尚,不用说商圈中肯定有重叠的消费者,那这就看哪家的商品更具竞争力,或者是价格或者是品种。可现在超市想要有特色不大容易,虽然现在的超市是越开越多,越开越大,可是商品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最后只能变成了拼价格。所以也有了哄抢"大米"的事情。
关于开超市的种种好处自然不用多说,当然商家竞争自然是消费者受益,可是这链条中还有生产厂家,去年的一年,饱受"进场费"和各种店头费用重压的企业已经揭竿而起。显然,在有一方是在牺牲自己的利益下达到的平衡是不稳定的,超市是该筹备的筹备,该开张的开张,打价格战的打价格战,没人想着还有受伤的企业。
打个比方,供货商、超市大鳄、消费者无疑就像一条线上拴着的三条蚂蚱,如果超市大鳄只顾忙着圈地,忙着打价格战,让消费者暗地里偷着乐,让供货商成最后垫背的,那么过不了多久,相信超市大鳄和消费者也难免受伤。
这个道理如此简单,从供货商、超市到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商业生态圈中的食物链。生态圈的食物链概念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如果失去哪一个链条,其它两个的命运可想而知。最新的消息说,为配合超市低价促销,一些供货商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以达到降低成本,而消费者却以为买到了低价的产品。看来,我们的担心并不是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