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理财知识>狂发信贷理财品 银行上演表内外腾挪术(一)

狂发信贷理财品 银行上演表内外腾挪术(一)

详细内容


  2008年,信贷理财计划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源于信贷额度的控制,但在信贷额度控制已经取消的2009年,信贷理财计划并没有日渐式微。随着上半年天量信贷的投放,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压力越来越明显。在寻求突围的过程中,除票据置换和转让信贷等手段外,“一箭多雕”的信贷理财计划也再度被商业银行奉为“上策”。

  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9月,2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335款人民币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发行数较8月增加60%以上,其中193款投资于银行存量信贷资产。可以看出,将信贷资产转化为理财产品、将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手段越来越受到银行青睐。

  商业银行各有所需

  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今年1~7月,银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计划共发售1000多款。而去年同期,银行信贷理财计划发行总款数约900款。在没有信贷额度压力的2009年,商业银行对信贷理财计划的热衷,背后必然有不同的需求。

  普益财富的研究报告指出,信贷资产类理财计划今年呈现逐月递增态势,募集资金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或政府扶持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投资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

  “目前,信贷理财计划的发行,完全取决于银行内部的信贷结构调整需要和市场需求。”一总部位于深圳的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发展到现在,信贷理财计划不只是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调整结构、释放挤占的资本和拨备也已成为银行最大的考虑。

  根据今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计划的发行统计,不同商业银行的发行节奏和规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例,今年发售规模最大的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而正在进行信贷结构转型(由国际业务专为国内业务)的中国银行和正在筹备IPO的农业银行却寥寥无几,这种迥异无疑与银行的整体信贷策略有关。

  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信贷投放策略是“先下手为强”。但从第二季度开始,上述两家银行的高层却在多个场合表示,将主动放缓信贷投放并加强风险控制。正是源于策略的变化,从今年3月开始,工行和建行开始逐渐加大了信贷理财计划的发行频率,逐渐将一季度投放的存量贷款转移至表外。

  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建行从3月开始,信贷理财计划的发行数量均达到20款以上,到今年6月更提升至46款。工商银行信贷理财计划今年前7个月发行总量也达到50款,以单笔募集规模10亿元估算,其转移的存量信贷规模已经相当之大。但与之相对的是,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由于自身转型的需要,从2季度才开始发力信贷,同期发行的理财计划非常之少。

  这种理财计划发行与信贷策略结合的情况,在股份制银行也有体现。

  由于从二季度开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始在信贷投放上发力,在经历一个季度的疯狂后,多家股份制银行开始面临资本充足率下降、存贷比接近监管红线的障碍,于是也拉出了信贷理财计划发行的大旗。

  今年9月,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3家银行共发行同类理财计划204款,几乎占到该月发行总数的60%。仅招商银行当月发行理财计划募集的资金规模就高达200亿元。

  存量资产打包渐成主流

  在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袁增霆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信贷理财计划可以看成是银行将表外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

  如果要划分目前的信贷理财计划,基本可以分成信托贷款和存量资产打包两类。

  前者的操作模式是,在完成了对借款企业各方面融资条件的审核后,商业银行并不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而是借助信托公司的平台,从中小投资者处募集资金,再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借款企业的融资,投资收益来源于企业正常的还本付息。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自9月以来,存量资产打包逐渐成为主流。即商业银行已经发放了一笔贷款,但在贷款期限前,银行需要将这部分存量资产转移至表外。其操作同样是借助信托公司平台,由信托公司先购买这笔贷款,然后再通过分拆,将该笔大额贷款变成多份理财计划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将这笔贷款转移到投资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