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有答案)

详细内容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本卷共6页)
一、语言基础积累(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选项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寥阔 风华正茂 青荇(xìng) 忸怩(niǔ) B.斑斓 义气风发 瓦菲(fēi) 颓圮(pǐ)
C.惆怅 峥嵘岁月 冰屑(xiāo) 叱骂(chì) D.松弛 图穷匕见 箕踞(jù) 骨髓(suǐ)
2、下列选项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偶)
C.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设问)
D.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顶真)
3、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
A.他因为盗窃坐了三年牢,回想起这三年的峥嵘岁月,他泪流满面。
B.菲律宾想把南海问题复杂化,我们识破了菲律宾的神机妙算,从容以对。
C.在文学创造上,含蓄比一览无余更好,诗歌更讲究含蓄。
D.这种“摇头丸”毒性大,人吃后,会情不自禁地摇头。
4、选出与上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 )
她,已经年过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__________。
A.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B.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C.只要看她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D.只要看她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教师素质的高低和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B.读毛泽东的诗词,诗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浪漫,无时无刻显现在我们头脑里。
C.他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D.《沁园春.长沙》一开篇,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原的深秋境界中去。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秋,在伟人的笔下,褪去萧瑟,铺上生机。
B.《再别康桥》中,诗人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不能放歌的原因是他太悲伤了,满心都是别离的痛楚。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D.《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长于写事,精于描写。
二、诗文阅读(3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鄙: (2)陪:
(3)行李: (4)乏困:
8、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行李之往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AB
君之所知也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D、
吾其还也朝济而夕设版焉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
(2分)
(2)
(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0分)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1)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2)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 钱大昕观弈》
10、下列加点字释义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逮捕 B.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容易
C.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竟然 D. 予赧甚,不能出一言 羞愧
11.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一致的是(3分) ( )
例 予观弈于友人所
A. 夫晋,何厌之有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 (2分)

(2)
(2分)(三)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 诗,王安石是 朝诗人。 (2分)
14.请分析梅花这一意象的含义。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
15. ,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16.指点江山, , 。(《沁园春•长沙》)
17. ,正如我悄悄的来;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文回答18―20题(10分)
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微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微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微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18.本文设置的悬念是什么?(2分)
答:
19.本文第四段是什么描写?(2分)
答:
20.从主旨出发,本文要表现的人物是哪两个?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6分)
答:

阅读下文回答21―23题(12分)
两片秋叶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的从那里面溢了出来。 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时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 "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21.本文标题是“两片树叶”,一片是 ,一片是
。(2分)
2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1)相同之处是 (2分)
(2)不同之处是
(4分)
2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4分)
(1)作者为什么“悲秋”?(2分)
因为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2分)
因为
四、语言表达题(8分)
24、烛之武的劝说,让我们见识了他的风采;荆轲的劝说,让我们领略了他的智慧。根据以下情境,写一段劝说词,展示你的风采和智慧。要求:语句通畅,劝说合理,字数不少于20字。(4分)
你的同学上课时因精力不集中被老师批评了,心情很沮丧。
劝说词


25、赏读古典文籍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而且还能让我们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质,诸如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等人。请从以上几位中选择一位,写一段评价性的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4分)
评价
五、作文(40分)
【题目】根据作文要求,完成下面作文:
人是在往事中成长的,或者是读书的故事,或者是亲情关爱的故事,或者是成功的故事,或者是“伤疤情结”……有的人在读书中长大了,有的人在享受亲情中幸福了,有的人在狂欢成功时受伤了,有的人被自己的“伤疤”压垮了……成长的心灵注定布满酸甜苦辣,你在往事中是酸了,甜了,苦了,还是辣了?
【要求】请根据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卷面整洁美观,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卷
一、语言基础积累
题号123456
答案DBCADB
1、A寥阔→廓 B义气风发→意 C、冰屑(xiāo)→xiè
2、B、顶真、拟人
3、A、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用在这里与语境不合。B、神机妙算:预见性强,计谋十分高明。用于褒义语境。D、情不自禁:(因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4、略 5、A.两面对一面 B.否定不当,改为“无时无刻不”。D.句式杂糅,去掉“的积极性”。 6、略
二、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7、(1)鄙: 当作边邑 (2)陪: 增加
(3)行李: 出使的人 (4)乏困:缺乏的东西 (共2分)
8、A.(B.前“以”,介词,“拿”;后“以”,连词,表转折。C. “其”,代词,“他”,晋国;后“其”, 语气词,“还是”。D. 前“焉”,代词,“哪里”, 后“焉”, 语气词,无实意。)
9、(1)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你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你。(2分)
(2) 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边邑,又想延伸他西边的边邑。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获得他需要的土地呢? (3分)
(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10、D(A.逮:及,赶得上,达到。B.易:轻视。C.竟:完毕,终了。)
11、D(A倒装 宾语前置 B省略 C被动 D倒装 状语后置)
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三)诗歌阅读
13、五言绝句 宋 (3分)
14、诗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凋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体现了梅花傲然独立的风姿。(表层含义,2分)作者借梅花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深层含义,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8、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19、心理描写
20、○1小薇 小男孩的妈妈 ○2a.小薇的性格特点是处事冷漠、多疑,以致误解;b.小男孩的妈妈热心肠,与人为善。(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21、一片是:树上飘落的枯叶; 一片是:来自大山的红枫
22、相同之处是: 都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
不同的不同之处: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前者)
挤尽了热,将自身烧红,用生命给世界装点红色。(后者)
23、○1因为 :慨叹如枯叶的人生
○2因为 :怀念爱我但更爱大山离我而去的“他”
24、(略,合情合理即可)
25、(略,观点明确,符合要求)
四、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