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历史教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

详细内容

必修1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与练
【重点讲解】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1.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及其特点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2.特点

(1)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不是脱离祖国大家庭的“独立自治”,也不是半独立状态的“自治邦”。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

(2)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自治权利是中央统一领导,根据宪法和法律,遵循党的方针政策的“民族主权”。一切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遵循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决、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3)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脱离整个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而奢谈什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

(4)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散,绝大多数与汉族交错聚居,少数民族之间也多半是交错杂居或聚居。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

(5)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难点分析】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有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去行使国家权力,参加国家管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我国的各政党、阶级、阶层、地区、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基础,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运行,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两院制”。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级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4.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学法导航】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小资料】

我国的56个民族

汉、壮、回、维吾尔、蒙古、藏、满、苗、彝、土家、哈萨克、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傣、傈僳、黎、畲、拉祜、佤、水、东乡、纳西、柯尔克孜、土、羌、达斡尔、景颇、仫佬、怒、锡伯、普米、塔吉克、毛南、仡佬、布朗、撒拉、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德昂、京、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高山、赫哲。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其余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6个民族中,汉族占93.3%(93 670万人,1982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55个少数民族占6.7%(6 723万人),人口超过100万的有壮、回、维吾尔、彝、苗、藏、蒙古、满、布依、朝鲜、瑶、侗、白、哈尼、哈萨克等15个;壮族最多,有一千二百多万;赫哲族、苦聪人、?恕⑾亩?腿司?蛔闱?恕I偈?褡宸植加写蠓稚?⑿〖?械奶氐悖?悴加谡既??婊?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许多民族分散而与其他民族相杂居,以回族为最。云南是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

【热点追踪】

全国23城市交流人大制度建设

2011年10月18~19日,全国23城市(区)人大常委会第二轮第十九次联席会议在遵义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出席会议并讲话。傅传耀在讲话中说,城市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都处于优势地位。但当前在现代化城市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作为城市人大,要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的积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提供更多更好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支撑。会议期间,各成员单位围绕“人大制度建设”这一主题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人员还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茅台酒厂、珍酒厂,并前往红军山,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瞻仰红军烈士陵园。

【同步训练】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 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 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共同发展繁荣 ④进行民主改革 ⑤土地改革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⑤ D.④⑤

11.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

①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

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 D.政党制度不同

14.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D.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以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4月29日,北京临时参议院举行开院典礼。

材料三:与宪政历史有关的一组照片

《双十协定》手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进入会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参考答案】

1.B 2.A 3.B 4.A 5.B 6.C 7.A 8.C 9.C 10.B 11.A 12.D 13.A 14.A

15.(1)戊戌变法时,康梁等维新派提出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但在顽固派的反扑下失败。(2)武昌起义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随着袁世凯篡权被废除。(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协会议,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但因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反共方针而未能付诸实施。(4)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代表广大人意志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文革”期间遭到践踏。(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