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
详细内容
2012届高考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2011•大连模拟)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棉花掌”,从2010年底至今,由中国网民创造用以调侃物价上涨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折射出百姓遭遇的物价上涨压力。这说明( )
A.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B.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 社会意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2.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就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 )
A. 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3.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哲学依据是( )
A. 公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社会意识具有先进性
4. (2011•杭州模拟)对漫画《加强学习》所反映的问题,认识错误的是( )
A. 人的思想动机产生的物质原因是社会存在
B. 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C. 社会存在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D. 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 2010年“三同社会”――“同票同权”、“同命同价”、“同工同酬”一起闯入公众视野。2011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正在通过立法推进社会公平,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保障权利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前进。“三同社会”的构建,体现了(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6. (2011•西城模拟)目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 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
A. 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 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 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
8. (2011•东北五校联考)1955年以来,我国农村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主要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1955-1978年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劳动形式“大呼隆”,分配方式“大锅饭”
1979-199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2007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008年至今鼓励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这体现了( )
①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状况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动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 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上述材料表明了( )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 胡锦涛主席于2010年9月在深圳考察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
A. 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
C. 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D. 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发展
11. 按照中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纲要》文本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的哲学依据是( )
A.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B. 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领导作用
C. 人民群众的意见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D.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2. 一位成功的雕塑艺术家说:“在创作时,我常想人民在想些什么,想要些什么,时代需要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使作品既有时代性,又能震动人心。”艺术家的创作( )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3. 2010年面对台风“鲇鱼”的侵蚀,广东人坚持以人为本,众志成城,科学应对,投身于抗灾抢险之中,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从哲学上看,广东抗灾抢险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是因为( )
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②坚持以先进的社会意识为指导 ③人们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④立足全局,统筹局部,促使整体功能最大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15. 漫画《看天供暖》表达的哲学寓意是(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材料一 Z省经济以出口型、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很多小企业靠低价竞争、模仿复制生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Z省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并落实了加大财政投入、信贷帮扶企业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到2009年底实现了Z省经济的“V型”大反转。
材料二 在“后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将Z省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一综合试点省。Z省对此提出“产业和人才是创新型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产业的升级转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型经济的社会土壤。”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Z省是如何实现经济“V型”大反转的?(15分)
17. 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11月26日召开督促检查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动员会,部署组成6个国务院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督促检查工作。为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有关部门加大粮、糖、油储备投放,每周定期向市场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6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紧急通知》。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包括农副产品在内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许多农副产品价格较前期有所下降,被大肆炒作的棉花等农产品期货价格明显下跌。
结合材料请你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政府出台措施稳定物价的哲学依据。(25分)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 )
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
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④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2010年10月30日,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我省800多名企业职工、部队和武警官兵代表现场聆听了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把雷鸣般的掌声送给这位可敬可爱的新时代“雷锋传人”。郭明义事迹启示我们( )
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②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人生贡献越大,价值越大 ④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否定个人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该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需要选择自己的行为
B. 要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人生理想
C. 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
D. 要以自身利益为标准来衡量人生价值
4. 在广州亚运会志愿者队伍中,90%是在校大学生;在各个比赛服务站点志愿者队伍中,1/3以上也是在校学生。广州亚运会正在为新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终身受益的实践舞台。这主要表明( )
A.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贡献
B. 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于个人奋斗
C. 只有在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D.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5. (2011•厦门质检)2010年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灾区活跃着一群第一时间汇聚的热血“志愿者”。他们向灾区人民伸出“手与手相连、心与心相印”的援助之手,使“风雨同舟、坚强不屈、大爱无疆、众志成城”的暖流在这里成为永恒。“志愿者”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下列人生哲理( )
①有价值的人生是不应考虑个人利益的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第一位的 ④奉献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6. 2010年12月1日,山东省日照市机关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开展机关职业道德模范和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此举( )
①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
③引导人们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④有利于人们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7. (2011•盐城模拟)“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价值观的角度看,该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 价值观决定社会存在
C.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 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8. 2010年11月29日,坎昆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峰会开幕,中国政府积极参加以“低碳城市”为主题的边会,与各国代表“学习并交流经验”,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9. 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而今却成为“白色污染”的代名词,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从一场科技革命到“最糟糕的发明”说明了( )
A.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C. 事物的性质具有不稳定性
D. 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多样性
10. 2010年11月28日,云南互联网手机实行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网络环境。此项整治活动不但加强对垃圾文化的清理,更加重视网络文化中精神价值的构建。这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是( )
A. 社会意识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B. 价值的实现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C.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D.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11.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科学家钱学森不仅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的事迹启示我们( )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贡献
③要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③必须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升自身素质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3. (2011•浦东质检)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上海世博会诸多“壮举”刷新多项世博会历史记录,兑现了“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承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用汗水、热情、微笑,默默地付出,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从志愿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先贡献后索取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 (2011•沈阳模拟)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某市民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某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这说明( )
A. 正确的价值判断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B. 价值判断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
C. 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
D.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具有客观依据
15. 2010年7月12日,海小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0年3月13日,海小平同志在连续追捕逃犯、加班工作后,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塞而不幸牺牲。他的事迹说明( )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④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伴随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追求人生幸福已成为国家、公民个人共同关注的热点。为了让学生感知人生的真正幸福,珍惜幸福生活,某校组织了一次人生幸福的大讨论。下面是讨论中的两则案例,请你一同参与。
【追求人生幸福】
人民网“今日谈”栏目:2010年12月2日刊发了《郭明义的幸福观》一文,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共鸣。网友纷纷通过留言表达对“幸福”、对郭明义幸福观的理解。
网友“大漠飘雪”:我也常在问,幸福是什么?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帮助别人获得的幸福感,看似毛毛雨,可是人人做到了,我们这个社会将是多么的其乐融融啊!
网友“杨维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认知越来越多元,但郭明义的幸福观值得所有人学习――因为这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幸福观;这是一种用善良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幸福观!
网友“窦永堂”:郭明义的幸福观兼顾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眼前与长远,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光芒,值得全社会珍视。幸福观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前提和基础不能少,核心价值观不能缺失。
(1)如果你参与了此次讨论,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追求人生的幸福?(8分)
【同票同权】
1953年,中国制定第一部选举法时规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量比例为8∶1。当时,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3.26%,做那样的规定是为了体现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的比例大大的减少,城镇人口已经达到46.6%……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同票同权”时代。
(2)选举法的修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哪些道理?(8分)
17. 为了感知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某校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观点碰撞】
目前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求职走向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有的同学认为: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1)你对此观点如何评析?(12分)
【感悟成功案例】
小赵大学毕业后,立志新农村建设,被选聘为碧螺村村长助理。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由于碧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没有销路,而且污染又大,村民普遍反对。小赵认真反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然后从本村实际出发,他指导村民种植翠冠梨,效益很好。他还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帮助村里开通了网站,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碧螺村的翠冠梨。在发展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还带领农民开办起梨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大为提高;小赵因此也成了一位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2)小赵的经历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理的?(12分)
第十一课
6. B 【解析】文化体制改革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与完善,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可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故答案为B。
7. A 【解析】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排除B。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对现有生产关系完善,而不是彻底抛弃,排除C。规律具有客观性,故D错误。
8. D 【解析】我国农村土地改革,都立足农村土地公有制,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故凸显了辩证否定的实质,②正确。土地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故③正确。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故①错误。革命和改革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排除④。
9. B 【解析】社会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另一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非对抗性质,推动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改革实现,故排除①。
10. A 【解析】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并不是根本变革,故排除B。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排除C。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故答案为A,排除D。
11. D 【解析】之所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故答案为D。征求意见不属于实践活动,排除A。杰出人物起领导作用,故排除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排除C。
12. B 【解析】艺术创造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可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立足时代需求,可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创作坚持了正确思想的指导,可见意识的作用,故答案为B。
13. D 【解析】坚持以人为本可见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故①正确。科学应对可见先进意识的指导,故②正确。众志成城可见立足整体,故④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我们不能改造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故③错误。
14. C 【解析】设立茶馆,听群众讲故事,可见此题主要立足精神财富的创造,故答案为C。此题没有凸显物质财富的创造,故排除①和③。
15. A 【解析】根据天气的变化合理调整供暖方式,可见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故①正确。看天供暖凸显了以人为本,可见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此题没有体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排除③。此题也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超前和落后,排除④。
16. 【解析】此题属于体现类材料题,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我们应该立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的地位。通过Z省根据经济现状,落实增长政策,可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挥人才的主体地位,可见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Z省各级政府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实现了经济的“V型”大反转。(5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后危机时代”,Z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5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和人才是Z省创新型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产业的升级转型必须发挥人才的主体和创造性作用。(5分)
17.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设问指向: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材料的主题表达了政府多项措施稳定物价。所以我们首先立足物价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凸显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其次,明确物价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政策的颁布,有利于巩固经济基础。最后明确稳定物价,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反映人民群众的地位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面对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政府出台多种稳定物价措施,有利于保障民生,推动社会发展。(6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台多项物价调控政策,有利于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6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政府出台多项政策,稳定物价,有利于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分)
(4)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物价,保障民生,是对人民利益的维护。(6分)
第十二课
6. C 【解析】材料强调日照市机关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选表彰先进个人,这有利于人们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故①④符合题意。此次评选不是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舍去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故③错误。选C。
7. C 【解析】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可见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不同,凸显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故答案为C。
8. A 【解析】“加强低碳建设”这一社会意识的产生是由变化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见证了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故②正确。重视低碳建设,维护环境,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故④正确。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排除①。此题没有涉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排除③。
9. A 【解析】从一场科技革命到“最糟糕的发明”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故A符合题意。此题没有凸显人们立场不同,认识不同,故排除B。此题没有展现事物性质的变化,排除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排除D。
10. D 【解析】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指导人生道路的选择,故A错误。此题没有涉及个性的发展,只强调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故排除B,答案为D。C属于唯物论的范畴。
11. A 【解析】人生价值既包括个人的精神贡献,也包括物质贡献,故排除②。
12. B 【解析】曾子这段话是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理想,不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是很遥远吗?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故选②④。①讲客观条件,③讲集体主义,均不符合题意,不选。
13. C 【解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得出答案,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故排除①。志愿者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故②正确。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可见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见证了人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享用价值,故③④正确。
14. C 【解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不同价值判断,主要受到价值观的影响,而价值观主要受到人们所处立场,以及需求和利益不同而产生的,故答案为C。
15. C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观的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故②错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故③错误。
16. 【解析】设问一:解答此题关键明确人生幸福主要通过追求人生价值而实现的。追求人生幸福,首先明确人生价值的含义,其次立足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来认识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设问二:解答此题关键要立足唯物主义历史观,再者通过对材料的认识来分析唯物史观的内容。选举法的修改是现实社会转变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选举法修改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可见上层建筑的改革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作用。选举法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同时选举法修改,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体现。
【答案】(1)①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追求人生幸福必须立足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无私奉献。(2分)②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2分)③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2分)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选举法修订是根据城乡发展变化的实际作出的决策。(2分)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选举法的修订将推动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分)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选举法的修订切实保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分)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相关法律也必须作相应的修改,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17. 【解析】设问一: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问题。人生价值首先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其次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此题的核心在于明确人生价值的含义。其次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条件。
设问二:此题属于体现类材料题,解答此题关键明确知识指向:历史唯物主义。其次立足材料,抽取主干信息:小赵维护人民利益,得到村民的认可,成为优秀村官。所以此题应该立足群众利益的维护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来分析。群众利益的维护主要立足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群众路线和最高价值标准。人生价值主要立足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及实现途径来分析。
【答案】(1)①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选择职业,不能只考虑自身情况,还要看社会需要,只有当个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4分)②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或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分)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不能仅从工作和生活条件上作要求,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4分)(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小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体现了这一点。(3分)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坚持群众观点,成为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3分)③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小赵能成为一名优秀村官,表明他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满足。(3分)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想人民所想体现了这一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