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化学教案>2011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资料003

2011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资料003

详细内容

无机框图中的题眼
1.中学化学中的颜色
(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红色)、Fe(S)3(血红色)
(3)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固体:Fe(OH)3;蓝色固体:Cu(OH)2;黑色固体:CuO、FeO、FeS、浅黄色固体:S、Na2O2、AgBr;黄色固体:AgI、白色固体:Fe(OH)2、CaCO3、BaSO4、AgCl、BaSO3等。
(4)反应中的颜色变化
① Fe2+与OH?反应: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转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② I2遇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
③ 苯酚中加过量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三溴苯酚能溶于苯酚、苯等有机物)。
④ 苯酚中加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
⑤ Fe3+与S?:溶液呈血红色。
⑥ 蛋白质溶液与浓硝酸:出现黄色浑浊(蛋白质的变性)。
2.中学化学中的气体
(1)常见气体单质:H2、N2、O2、Cl2
(2)有颜色的气体:Cl2(黄绿色)、溴蒸气(红棕色)、NO2(红棕色)。
(3)易液化的气体:NH3、Cl2、SO2。
(4)有毒的气体:F2、O3、HF、Cl2、H2S、SO2、CO、NO(NO、CO均能与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NO2(制备时需在通风橱内进行)。
(5)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HBr;易溶于水的气体:NO2、SO2;能溶于水的气体:CO2、Cl2。
(6)具有漂白性的气体:Cl2(潮湿)、O3、SO2。
注意:Cl2(潮湿)、O3因强氧化性而漂白(潮湿Cl2中存在HClO);SO2因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而漂白;焦碳因多孔结构,吸附有色物质而漂白。
(7)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气体为:Cl2(SO2使石蕊试液显红色)。
(8)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时又恢复红色)、Cl2(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9)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气体:水蒸气。
(10)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Cl2、Br2、NO2、O3。
(11)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NH3、H2S、HBr、HI。
(12)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的气体:NH3(原因:生成:CaCl2•8NH3)。
三、有机化学
1.三类物质中氢的活泼性比较
Na(置换)NaOH(中和)Na2CO3NaHCO3
C2H5-OHH2↑――――――
C6H5-OHH2↑C6H5ONaNaHCO3 ――
CH3COOHH2↑CH3COONaCO2↑CO2↑
2.常见试剂的常见反应
(1)溴单质
① 只能是液溴: 与饱和碳原子上氢的取代反应(光照或加热)
与苯环上氢的取代反应(催化剂)
② 可以是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不饱和烃(烯烃或炔烃)的加成反应
酚类物质中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含醛基物质的氧化反应
(2)NaOH
① NaOH水溶液: 卤代烃的取代反应(1 mol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卤原子水解需2 mol NaOH)
酯的水解反应(1 mol 酚酯消耗2 mol NaOH)
与羧酸或酚羟基的中和反应
蛋白质或多肽的水解
② NaOH醇溶液: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3)新制Cu(OH)2悬浊液: 与羧酸的反应
含醛基物质的氧化反应
(4)银氨溶液:含醛基物质的氧化反应
(5)H2SO4: 作催化剂:苯的硝化或醇的消去反应;酯或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反应物:苯的磺化反应;与醇的酯化反应
强酸性:与CH3COONa加热蒸馏制CH3COOH
(6)酸性高锰酸钾: 烯烃、炔烃等不饱和烃的氧化反应
苯环侧链(与苯环相连的第一个碳上有氢)的氧化反应
醇的氧化反应
含醛基物质的氧化反应
(7)FeCl3:含酚羟基物质的显色反应
(8)HNO3: 苯的硝化反应(苯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酸反应)
遇蛋白质显黄色(蛋白质分子中含苯环
与甘油、纤维素等的酯化反应

四、化学实验
1.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4)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5)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6)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中和碱液再加AgNO3溶液。
(7)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8)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移液管先用待装液润洗。
(9)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0)H2还原CuO时,先通H2后加热,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1)检验蔗糖、淀粉水解产物时,先加NaOH中和催化作用的硫酸,再加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
2.中学化学实验中的温度计
(1)测液体的温度:如测物质溶解度;实验室制乙烯等。
(2)测蒸气的温度:如实验室蒸馏石油;测定乙醇的沸点等。
(3)测水浴温度:如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苯的硝化反应;苯的磺化反应;制酚醛树脂;银镜反应;酯的水解等。
3.常见实验装置
(1)气体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固(液)、液加热型。

(2)各种防倒吸装置――用于防止液体的倒吸。

(3)常见的净化装置和尾气吸收装置
① 常见的净化装置――用于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气体。

② 常见的尾气吸收装置――用于吸收尾气。

(4)常见的量气装置――通过排液法测量气体的体积。

(5)过滤、蒸馏、分液装置

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
方法适用范围举例
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粗盐提纯时,将粗盐溶于水,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结晶分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大的固体混合物分离KNO3和NaCl的混合物
蒸发除去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
蒸馏分离沸点差别大的液体混合物由普通酒精制取无水酒精
萃取提取易溶于某种溶剂的物质用l4提取I2水中的I2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水和苯的混合物
(2)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化学方法
①溶解法:利用特殊的溶剂(或试剂)把杂质溶解而除去,或提取出被提纯物质的一种方法。
②沉淀法:利用沉淀反应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或将被提纯物质转化为沉淀而分离出来。
③转化法:将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而除去的一种方法。
④加热分解法:通过加热将杂质转化成气体而除去的一种方法。
⑤酸碱法:通过加酸、碱调节溶液的pH,从而使杂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
⑥氧化还原法:通过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沉淀或其它物质而除去。
⑦离子交换法: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溶液中的特定离子。
5.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离子检验方法主要现象
H+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Zn;碳酸盐等变色,产生氢气,产生CO2气体
Na+、K+焰色反应钠“黄”钾“紫”
Al3+OH?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Fe3+KS溶液,NaOH溶液溶液变红色,生成红褐色沉淀
NH4+NaOH溶液、加热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OH?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Cl?AgNO3、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稀HCl、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HCl的白色沉淀
CO32?盐酸、澄清石灰水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五、物质结构与性质
1.原子结构与性质
原子核:同位素、原子量――物理性质
(1)原子(AZX)
核外电子――化学性质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决定。
例如: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半径不等(同主族元素),性质出现递变性;
Li和Mg、Be和A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等,半径相近,性质相似。
2.分子结构与性质
(1)化学键――化学性质(决定分子的稳定性)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原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微粒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静电作用
成键原因活泼金属(如ⅠA、ⅡA)和活泼非金属(如ⅥA、ⅦA)成键原子具有未成对电子金属
④ 等电子原理
b.常见等电子体:N2、CO、(电子总数为14e?,存在叁键);
CO2、CS2、(价电子数为16e?,均为直线型);
① 与键的极性有关;② 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
类型实例键角键的极性空间构型分子的极性
A2H2、N2、Cl2等?非极性键直线形非极性分子
ABHCl、NO、CO等¬?极性键直线形极性分子
AB2CO2、CS2等180°极性键直线形非极性分子
H2O、H2S等<180°极性键“V”形极性分子
SO2分子120°极性键三角形极性分子
AB3
AB4NH3、PCl3等分子<109.5°极性键三角锥形极性分子
CH4、l4等分子109.5°极性键正四面体形非极性分子

(4)相似相溶原理:极性相似,相互溶解,极性相差越大,则溶解度越小。
如:水为强极性分子,强极性的HX、NH3等易溶于水;
有机物均为弱极性或非极性分子,有机物间可相互溶解。
(5)共价键的类型
① 电子对是否偏移: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6)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物理性质
①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对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例如:沸点 F2<Cl2<Br2<I2。
② 氢键
a.形成氢键的因素:含N、O、F,且含有与N、O、F直接相连的H。
b.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使物质在熔化或汽化的过程中,还需克服分子间的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可促进能形成氢键的物质之间的相互溶解。
3.晶体结构与性质――物理性质
(1)晶体类型及其性质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组成微粒阴、阳离子分子原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金属键
是否存在单个分子不存在存在不存在不存在
熔、沸点较高低很高高低悬殊
硬度较大小很大大小悬殊
导电情况晶体不导电,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导电晶体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溶于水时部分晶体能导电晶体为半导体或绝缘体晶体导电
(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② 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例如:F2<Cl2<Br2<I2。
此外,当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升高。
例如:NH3、H2O、HF的熔、沸点均比同主族下一周期的氢化物来的高。
③ 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例如:金刚石>二氧化硅>金刚砂>晶体硅。
六、化学与环境
1.臭氧空洞
(1)污染物:CF2Cl2、NOx等
(2)机理:CF2Cl2在高空紫外线作用下产生氯原子,作O3分解的催化剂。NOx直接作O3分解的催化剂。
(3)危害: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2.酸雨(pH小于5.6)
(1)污染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
(2)酸雨的危害: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破坏土壤、植被、森林;腐蚀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料;渗入地下,使水中铝、铜、锌、镉的含量比中性地下水中高很多倍。
(3)酸雨的治理
① 钙基固硫:S+O2 SO2、SO2+CaO CaSO3、2CaSO3+O2 2CaSO4(变废为宝)。
② 尾气处理
a.氨水吸收法:2NH3+SO2+H2O (NH4)2SO3
(NH4)2SO3+H2SO4 SO2↑+H2O+(NH4)2SO4(作化肥)
b.石灰乳吸收法:SO2+Ca(OH)2 CaSO3+H2O
2CaSO3+O2+4H2O 2CaSO4•2H2O(石膏,变废为宝)
c.饱和Na2SO3溶液吸收法:Na2SO3+SO2+H2O 2NaHSO3
2NaHSO3 Na2SO3+SO2↑+H2O(Na2SO3可循环使用)
3.温室效应
(1)污染物:CO2、CH4(为CO2的20倍左右)等。
(2)危害:全球变暖使大气、海洋环流规律变化,加剧“厄而尔尼诺”现象的危害;全球变暖还使极地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引发风暴潮、盐水倒灌。
4.白色污染
污染物: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袋。
5.光化学烟雾
(1)污染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2)机理:在氮氧化物作用下,空气中O2转变成O3,可将碳氢化合物氧化成酰类物质。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为含氮氧化物、O3、酰类物质等。
6.赤潮和水华
赤潮是海洋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富营养化指的是当湖泊、海洋等水中的N、P等植物营养物的浓度超过一定数值时引起的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一种恶性循环。
若富营养化发生在内河或湖泊中,则称为水华。
居室污染气体:H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