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地理教案>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优化新题复习006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优化新题复习006

详细内容

一、选择题
(2010年南通四县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丙处所属地质构造可能为 (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a、b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解析:第1题,图中岩层既有弯曲变形又有断裂错位,其中丙处的岩层发生了明显的断裂,且相对于左侧岩层而言,该处明显属于下降岩块,因而其地质构造应为地堑。第2题,首先图中a、b都位于煤气层中,其次,a处于背斜的穹隆构造内,其上层有完整的岩层覆盖,岩层的封闭性较好;另外该处的海拔相对于两侧较高,煤气由于密度较小,往往集中于地势较高处,因而可以推测a处的煤气浓度应很大,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处于向斜部位,相对于两侧地势较低,地下水最易在此集聚,因而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1.D 2.A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4.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③岩层是在①②岩层形成后才形成的,②岩层比①岩层形成的时间要早。第4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花岗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两者不可能含有化石。
答案:3.D 4.B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完成5~6题。

5.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是背斜构造。
答案:5.C 6.A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P处属于(  )
A.断层 B.海岭
C.背斜 D.向斜
8.图中,M处属于(  )
A.冲积平原 B.冲积扇
C.“U”形谷 D.谷地
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可知P为向斜;从剖面图上可知M为谷地。
答案:7.D 8.D
下图中a城镇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县城,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连接城镇a、b、c与沿海大城市d的公路建成以后,a、b、c三个城镇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b城镇发展最快,a城镇发展最慢。据此回答9~10题。


9.a城镇能够保留大量古建筑群的主要原因是(  )
A.巨额的旅游业收入确保了对古建筑群的保护
B.古建筑综合运用了中、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先进材料,不易损坏
C.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
D.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微弱
10.下列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城镇发展最快的原因可能是交通区位的优势
B.b城镇到d城的公路不是直线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d城一定会因水运地位下降而衰落
D.a城镇与b城镇之间的公路单位里程造价低于b城镇与c城镇之间的公路单位里程造价
解析:第9题,a城镇由于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保留了大量古建筑群。第10题,b城镇位于河流与公路的交会处,发展最快;b城镇到d城的公路不是直线主要是考虑c城镇的发展;d城不一定会因水运地位下降而衰落;a城镇与b城镇之间地形复杂,工程造价较高。
答案:9.C 10.A
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完成11~13题。

11.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
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12.Q处的地下水(  )
A.属于潜水
B.不属于承压水
C.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
D.循环周期短
13.有关岩层沉积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甲处先沉积,乙处后沉积
②乙处先沉积,甲处后沉积
③上部先沉积,下部后沉积
④下部先沉积,上部后沉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11题,从等温线和岩层形态可知乙为背斜、盆地。第12题,Q处属于承压水,一旦污染很难恢复。第13题,从甲乙两处岩层新老关系上可知其沉积顺序。
答案:11.D 12.C 13.C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A.3 B.4
C.5 D.6
15.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④地区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②地区属于生长边界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解析:第14题,图中包括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4大板块。第15题,①地区属板块交界处附近,比板块内部④多地震;⑤处属板块张裂地带;②处属板块消亡边界;③处多高大山系,附近海域岛屿少。
答案:14.B 15.A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按照埋藏条件,乙地为________水,丙地为________水;两地相比,水质较好、流量较稳定的是________地。
(4)丁地在海底地形中属于________,该处蕴藏有丰富的________等矿产资源。
答案:(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
(3)潜 承压 丙
(4)大陆架 石油、天然气、煤、硫、磷
17.(PK重点线)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7%~9%
铁路3%
材料2:交通线示意图。

(1)与平原比较,山岳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____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_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选择了山岳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的影响比较大。(3)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4)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居民点。
答案:(1)方式 线路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