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区位分析建模与应用
详细内容
地理区位分析建模与应用
1、农业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市场: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通过供求关系调节生产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科技: 。
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特征、主要的气象灾害
地形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及起伏等
土壤肥力状况、酸碱性质
水源气候湿润度,河流、湖泊分布
社会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市场距离
交通交通通达度、运输方式
科技技术水平、科技投入
政策现行政策指向、社会发展趋势和理念
劳动力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数量
[分析模式的应用1]
⑴中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
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青藏
高原①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
③多夜雨,利于作物吸收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地势高,气温低,生长期短。
河西
走廊①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②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提供了灌溉水源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变率大,水源紧缺;②风蚀强烈,蒸发旺盛,土地荒漠化严重。
东北
平原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冬季,多积雪和季节性冻土,使土壤具有良好的墒情①纬度高,气温较低,生长期短;②易受洪涝(夏)、寒潮、春季低温等气象灾害的影响。
华北
平原①夏季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地处暖温带,热量相对充足。①春旱,多风沙;
②旱涝灾害频繁。
⑵中国主要农业地区土壤条件的对比分析:
制约因素整治对策
青藏
高原地表崎岖,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因地制宜,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
东北
平原土质疏松,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加强对坡面和沟壑的治理,并植树造林;实施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华北
平原多风沙地、低湿易涝地和盐碱地,土壤肥力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推广鱼塘-台田模式,对低洼易涝地进行立体开发,综合利用;采用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及生物措施等手段科学调控水盐运动,加强盐碱地的治理。
河西
走廊多荒漠土,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植树造林,增施绿肥;科学灌溉,防止土地盐碱化。
南方
丘陵红黄壤分布广泛,具有酸、瘦、黏等特点,肥力较低。红壤的改良: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质肥料,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⑶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
亚热带季
风 气 候
地中海气
候
⑷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
温带季
风气候
温带海性
洋 气 候
[分析模式的应用2]
⑴棉花种植业:
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共同区位条件
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南疆①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
②灌溉便利,土壤肥沃;
③多晴朗天气,便于后期采摘。
埃及尼罗河沿岸
印度德干高原中西部
中亚(乌兹别克斯坦)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⑵种植园农业:
主要分布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共同区位条件
东南亚、南亚①气候湿热,雨热同期;
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③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廉价。
拉美
撒哈拉以南非洲
2、工业区位分析模式:
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原料: ;②市场: ;
③交通: ;④通信: ;
⑤劳动力: 。
经济效益主导要素、运输费用、协作程度、市场需求和距离
环境效益污染企业类型、工业区与其它功能区的位置关系
社会效益国防需要、就业需要、区域平衡、个人偏好
附1:污染企业的区位选择:
附2:风频玫瑰图的判读:
附3:常见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区位要求常见工业部门
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产地制糖(甘蔗、甜菜)、水产加工、水果罐头
市场指向型接近市场啤酒、家具、印刷、食品
动力指向型接近火电厂、水电站炼铝、电镀、有色金属冶炼
技术指向型接近高校和科技发达区电子(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分析模式的应用]
⑴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区位分析:
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发展方向
辽中南同:矿产和能源丰富;
。
异:科技实力雄厚;
。同:水资源紧缺;
。
发挥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要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原料缺乏的资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京津唐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沪宁杭同:水资源丰富;
。
异:沪宁杭腹地广阔,珠三角毗邻港澳。矿产和能源资源缺乏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三角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并注意产业结构的升级。
⑵日本与俄罗斯工业区位条件的比较:
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工业布局特点
日
本①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②海岸线曲折,港口优良,海运便利;③劳动力丰富,经济、技术发达。①岛国,地小人多,国内市场狭小;②矿产和能源缺乏;③原料、燃料需要进口,产品依赖出口。沿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俄
罗
斯地大物博,矿产、能源及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靠近欧洲市场;工业基础好,科技实力强。主要矿区深居内陆,气候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运输不便。集中于矿产和能源基地
⑶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对比分析:
分布区位条件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
美国
硅谷旧金
山(科技)高等院校云集,技术力量雄厚;(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政策)军事订货。①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大①将新工厂转移到内地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降低劳动力、土地、住房成本;
②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
意大
利新
兴工
业区中部
和东
北部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生产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但密切协作。
3、商业中心的区位分析模式:
①城市内部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
市场最
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①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消费人口集中
②街角路口,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顾客购物方便
街角路口
交通最
优原则城市环路边缘、市
郊高速公路沿线①交通便捷,有利于节省运费,加快货物流通速度,提高经济效益高;②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有利于降低成本
②商业城市发展的区位分析:
区位要求典型案例
商品生产力本身具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工业发达)上海(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北京、武汉等。
经济腹地拥有发达、广阔的经济腹地
交通区位交通便捷
[分析模式的应用]上海与武汉的商业区位条件的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发展前景评价
上海
武汉
4、城市(或城市群)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
自然气候气温、降水状况对人口分布和居住的影响
地形平原、山谷或河谷地区是城市分布的有利位置
河流城市多出现于河流航运起点、干支流汇合处或河口位置
人文自然资源矿产基地易发展为矿业城市
交通交通干道沿线,或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
政治、军事、宗教国家或区域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塞或重要宗教活动场所
科技、旅游因高新技术产业或旅游开发和发展而兴起
[分析模式的应用]
⑴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分布城市带(群)共同区位条件
60°N以南的欧洲地区地处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气候湿润、温度适中;位于沿海和平原,地势平坦;河流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水运条件和充足的水源。
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
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⑵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分布特点成因
澳大利亚
巴 西
俄 罗 斯
5、铁路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
自然气候气温、降水对工程施工难度、设计要求的影响
地形地形类型、坡度大小
地质地质构造、地貌状况,地质灾害暴发的频率
水文河流分布状况、水文变化以及河谷、峡谷区位
人文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需求状况
社会需求维护国家稳定、区域经济平衡以及民族团结
科学技术科技条件、技术力量支持状况
[分析模式的应用]
⑴青藏铁路、南昆铁路的制约因素:
起点-终点制约因素社会经济意义
青藏
铁路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度,促进青藏地区矿产,尤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巩固民族团结。
南昆
铁路暴雨集中,多泥石流、滑坡;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崎岖,河流密布,山高谷深; 少数民族集中,经济技术落后。完善了西南的交通网络; 巩固民族团结;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⑵中国铁路运输网的“五纵三横”的分布:
起止点、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沿线的风景名胜或自然、文化遗产
五
纵京哈-京广线
京沪线
京九线
焦枝-枝柳线
宝成-成昆-南昆线
三
横京秦-京包-包兰线
陇海-兰新-北疆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6、港口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
自
然地形地势地形地势状况以及码头对外陆地交通联系状况
水域特征水的深度(等深线的密度)、水域面积的大小
风向考虑避风的需要,应选择于盛行风向的背风港湾
人
文经济腹地腹地范围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依托港口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区域辐射的功能和地位
陆域交通码头应选择在对外陆地交通联系便捷的地方
[分析模式的应用]
⑴比较上海港与天津港区位条件的异同:
位置相同点不同点
上
海
港长江入海口
天
津
港海河入海口
⑵洋山深水港、曹妃甸港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建设的重大意义
洋山深
水 港
曹 妃
甸 港
附:
⑴曹妃甸与洋山的地理位置图:
⑵全国铁路网分布图:
⑶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优 点缺 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强。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航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