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三地理教案>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

详细内容

学案31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概况。
(1)范围:黑龙江、________、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____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1)吉林 (2)林业生产基地

2.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____________的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
②地形:高原、平原、山地均有分布。
③土壤:黑土、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2)社会经济条件。
①良好的________。
②交通发达,________方便。
③与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产品、______________方面有明显优势。
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答案:(1)①湿润、半湿润 ③黑钙土 
(2)①工业基础 ②对外联系 ③农业种植技术

以练促记


读我国东北地区轮廓图,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两熟
(2)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冲刷变薄  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  D.秸秆还田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作物一年一熟。第(2)题,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导致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层变薄。
答案:(1)B (2)A

1.划分依据:气候、地貌、____________和土壤等农业生产________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
(1)耕作农业区分布:主要为     、三江平 原和辽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     、大豆、 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长白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答案:1.植被 自然条件
2.(1)松嫩平原 玉米 (2)大小兴安岭 (3)西部高原

以练促记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完成(1)~(2)题。
(1)关于A、B、C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地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2)发展农业生产本区优于我国南方的条件有(  )
A.水热条件好  B.劳动力充足
C.平原面积广阔  D.农业历史悠久

解析:第(1)题,A地位于小兴安岭,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东北平原,为种植业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单产效益最高应为种植业。第(2)题,本区纬度高水热条件不如南方地区;分布有我国第一大平原,但开发较晚,地广人稀。
答案:(1)C (2)C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大规模     生产地区      生产

答案:1.三江平原
2.机械化 专业化

以练促记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下面两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双选)


(1)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2)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土资源丰富
B.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C.水资源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D.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答案:(1)BC (2)CD


1.存在的问题及后果:人口激增,高强度的________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________退化。
2.发展原则:从改善农业________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________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________的统一。
3.发展方向: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________和高水平的__________。
4.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及重点。

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平原区面向国内,强化________、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①提高________和竞争力;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③建设______基地
西部
草原区围绕__________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________强化__________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______________畜牧业
山区以____________为核心,半山区实现“____________”,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________并举的转变

答案:1.农林 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 治理、保护 生态效益
3.绿色食品基地 农业专业化区域
4.商品粮 产品质量 绿色食品 生态建设 舍饲畜牧业 人工草地 集约化草食性 森林资源保育 立体开发 产品加工

以练促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1)甲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甲位于东北地区,乙位于西北内陆,丙位于江淮地区,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众多,地块小,土壤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
答案:(1)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资源不足 光热水充足 旱涝灾害频繁
(2)地块小、河网密,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地形:西部为________,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________。
②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________条件适宜栽培多种作物。
③土壤: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利于农业机械化和________。
④水源:有密西西比河等河流灌溉。
(2)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________化起决定性作用。
②交通运输条件。
③国家的政策与法规。

答案:(1)①落基山脉 平原 ②水热 ③大规模经营 

(2)专门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①________带;②________带;③________带;④棉花带;⑤水果和灌溉农业带;⑥畜牧和灌溉农业带;⑦混合农业带;⑧亚热带作物带。

答案:乳畜 小麦 玉米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______、节水农业、________、“处方”农业。
(2)制定了一系列________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
(3)推广农业新技术。

答案:(1)有机农业 精确农业 (2)保护耕地

以练促记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第(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
第(2)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1)D (2)C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解析:第(1)题,甲为内蒙古草原,乙为东北平原耕地,丙为大小兴安岭林地。第(2)题,东北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多。
答案:(1)D (2)D

读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农业七大主产区图。农业发展过程中,“七大主产区”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植被破坏
B.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季风气候
C.东北平原:土地沙漠化――过度农垦
D.甘肃新疆: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灌溉;东北平原过度农垦易造成黑土冲刷;甘肃新疆耕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土地荒漠化造成的。
答案:B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完成(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对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关系的分析。(1)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2)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种植业的比重已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1)A (2)D
从2000年起,我国一直存在粮食缺口。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的粮食预期生产目标是4 550亿kg,当年的国内总需求大概是4 900亿kg,有350亿kg的缺口。从2004年开始,我国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读下表,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2年)
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全国
人均耕地面
积/hm20.310.210.100.020.070.070.10
单位面积谷物
产量/kg•hm-24 9165 8725 8707 0446 2076 1754 885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解析:(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故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较高。(2)东北目前单产较低,增产潜力较大;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可开垦。而其他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耕地面积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现在单产较高,已没有多大的增产潜力。(3)东北还存在明显的缺点,如: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答案:(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2)有道理。东北平原目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增产潜力大;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可开垦。而其他一些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耕地面积会有所下降;同时目前单产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3)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投入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