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遗传信息
详细内容
第1节遗传信息
教学设计思想本教案是新课程标准中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生命科学》第6章第1节《遗传信息》内容。本节共3课时完成,这是第1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本节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包括:糖的有氧分解。第二课时则探讨糖的无氧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比较等。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为:“知识解构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知识解构法”参与构建的“知识解构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由四阶段组成,它们依次为提出问题项目阶段、运用专家型思维模式阶段、解构知识点阶段和完成问题项目阶段。这种模式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课标中与问题项目相关知识的需求;使组块知识的运用有目标对象;提供培养学生形成和运用专家型思维模式的机会。大量事实表明,专家进行思维时先从全局考虑该问题或项目涉及到的知识有哪些,而不是先着手解决问题。而非专家进行思维时,先选取某个知识便着手解决问题,但往往难以凑效。运用专家型思维模式的过程是:1)疏理出与问题项目有关的知识点。2)审视自己对疏理出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如果对知识点的掌握有缺漏,则完善对知识点的掌握。4)运用知识点或由几个知识点构成的组块知识解决问题项目。解构知识点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能有序、有效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学会一种有序、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主动运用一种有序、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 解构知识点的过程是:1)判定该知识点属结构类知识还是过程类知识。2)按知识类别进行相关方面的解构。结构类知识可从结构类型、来源或存在部位、作用、作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有序、有效的解构;过程类知识可从过程、起因、结果、条件等方面进行有序、有效的解构。 完成问题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或组块知识解决问题项目;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利用投影刘翔奥运夺冠照片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源,并回忆学过的知识,如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ATP与ADP相互转变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文字,同时操作有氧呼吸的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有氧呼吸过程。3.通过师生交流,探究人和高等动物等生物获取能量的来源等活动。4.完成课堂训练题。学生学法指导:呼吸作用的过程复杂、抽象,学生对呼吸过程的物质、能量变化理解困难,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教法设计:1.制作有关课件,剪接影片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过程等抽象、理解困难的知识。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3.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本节课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方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他们根据知识解构的方法,探索问题项目的解决之道,并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掘。教师主要起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加以完成。并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通过项目驱动,内化能力,辅以助学支架,让学生充分阐述、质疑、讨论、交流,教师适时解疑,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教案
l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 教学流程图: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学案设计等)项目情景展示 布置任务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引言
(直接导入法)
练习,巩固 及拓展指导学生解构知识、质疑。解答学生的疑问。小结,形成性评价四、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行为目的
设疑引入问题项目1、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那么什么是遗传物质呢?2、科学家是怎么知道DNA是遗传物质的呢?从而引出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学生根据以往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从媒体上获取的信息都会回答:是DNA。2、 学生阅读课本。引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经典实验(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三)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简要介绍)1、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三个经典实验过程的图片。2、教师针对学生的描述加以完善和补充,将实验的过程表格化或图示化,用多媒体展示。3、教师针对每一实验各出一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4、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5、教师提供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该部分内容参见后面的附注)。1、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3、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最终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①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特点?②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③分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总结能力。三、课堂巩固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学案中习题。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小结本节内容。完成学习性评价。让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板书。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内容;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如参考书目及相关网址等(附在学案后面)。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完成学习性评价表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教室五、作业:1、关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转化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R型细菌有荚膜,因此它无毒性B、S型细菌无荚膜,因此它无毒性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鼠死亡D、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可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转化因子是A、荚膜 B、蛋白质 C、R型细菌的RNA D、S型细菌的DNA3、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其水解,就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A、该实验是格里菲思转化实验的主要环节B、该实验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C、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D、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4、噬菌体在繁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5、下列关于噬菌体叙述正确的是A、有细胞结构
B、是一种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C、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动物体内的病毒D、是一种细菌6、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 , ( ) 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A、35S B、32P C、35S和32P D、不含35S和32Pl 拓展性练习:(课后完成,形成知识迁移)
1. 六、教学后记与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