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生物教案>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详细内容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一节遗传信息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遗传信息”一节,先联系学过的组成生命体的4种主要化合物,哪种是遗传物质?先通过米歇尔发现核质引出染色质,再根据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孚尔根染色法发现DNA在染色体中,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组织学生讨论遗传物质的特点,然后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DNA的结构是一个重点,它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遗传规律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DNA的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可以用模型搭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碱基配对原则 (2)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知道DNA与基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实验证据,认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事实 (2)经历DNA模型搭建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2)懂得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重要价值 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基因的概念 <2>.难点 (1)DNA双螺旋结构 (2)DNA和基因的关系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掌握了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病毒的结构等生物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可以让他们初步实验设计模拟科学探究过程。 3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4 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物有遗传现象设疑引入

问题:在已经学过的四种大分子物质哪种物质可能是遗传物质?

提出问题阅读材料: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展示资料和图片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米歇尔发现核质(染色质) 2.植物、动物体细胞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展示细胞中染色体图片) 3.科塞尔发现染色体成分:DNA、蛋白质 4.孚尔根染色发现: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阅读材料,思考,与教师一起得出结论染色体与遗传有关 引出遗传物质是什么的思考设疑提出问题:是DNA还是蛋白质思考

假设当时科学家认为是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的结构可能更复杂

引出遗传物质的条件总结遗传物质的条件 1.遗传物质必须能够自我复制 2.含有大量遗传信息

3遗传物质结构相对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且变化可遗传

学生回答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的初步判断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1.实验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噬菌体 2.实验设计的思路 如何知道DNA和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 3.结果观察(同位素标记) 4.结论描述思考回答 1选噬菌体的原因(结构简单,只有DNA和蛋白质) 2.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观察子代中的放射性 4.DNA是遗传物质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讲述过程,展示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1.噬菌体的结构 2.用什么元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 3.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4.这个实验能不能说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如果要证明蛋白质不是该如何设计实验?回答问题: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在遗传中起作用的是DNA.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p45页,埃弗里实验教师小结其他科学家的实验表明,没有DNA的生物,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知识介绍1.DNA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在已知DNA中嘌呤碱基等与嘧啶碱基的前提下,又根据别的科学家拍摄的DNA的X衍射图片,建立了双螺旋模型) 2.DNA的结构(搭建模型加深理解) 3.DNA中的遗传信息情感目标:合作、坚持、多学科综合 理解什么叫遗传信息? 理解DNA结构与遗传的关系DNA特性: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基因与DNA的关系展示图片,基因与DNA及遗传的关系

理解

5.探究活动

5.1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5.2 模拟、探究、剖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

亲代噬菌体

细菌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32P标记DNA ◆结论: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分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转化因子”―DNA, DNA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