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学地理
详细内容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学习地理的方法指的是学会开地图、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其核心(或关键)是 地图的三要素,理解它关键就是让学生绘制学校地图,自觉运用地图的三要素,在运用中掌握三要素。本节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工具、指明途径、打好基础,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地图三要素,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地图的绘制过程中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八个基本方向,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4、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目标解析
学生小学时学习过分数、比例尺,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有遗忘或不理解,多练习,随时巩固。图例和注记的知识需要加强记忆。但也有的学生对方向一无所知,要循序渐进,务求扎实掌握,打好基础。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比例尺大小的含义相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用数学中的分式概念(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然后通过练习巩固。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读课本P7 说出地图的种类有哪两种?每一种含有哪些地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地图的种类
例题1.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 和 。
变式练习:下列地图属社会经济地图的是: ( )
A. 水文图 B.地形图 C.农业图 D.气候图
问题二: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都需要些什么?
设计意图: 引出地图的三要素
例题2:地图表示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都具备 、 、 。
问题三: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
设计意图:引出地图的要素―方向
例题3.画出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变式练习:
•A 读图。
A点位于B点的 方向
•C B点位于A点的 方向
B点位于C点的 方向
•B C点位于B点的 方向
A点位于C点的 方向
师生活动:1. 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说出在有指向标和没有指向标的两种不同的地图上分别根据什么定方向?
2. 在室外看地图时,为使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应怎样拿地图。(示范给同学们看)
3当你外出旅游或野外考察时,经常需要寻找方向,请说出四种在北半球的野外定方向的方法。(有手表的同学把第四种方法用手表演示以下)
问题四:比例尺如何计算?比例尺的表示方式及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对比例尺有个整体系统的认识。
例题4. 将数字式比例尺1:20000改写成文字式比例尺是 (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2千米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千米
变式练习: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所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 )
A.昆明市地图 B.云南省地图 C.中国地图 D.世界地图
师生活动:1.什么是比例尺?
2.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哪三种?
3.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4.绘制地图时,怎样选择比例尺?
问题五: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抢答比赛)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
问题六: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
设计意图:懂得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
例题6. 下列有关学习地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学会看地图 B.只要记忆无需理解 C.学会欣赏大自然 D.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五.课堂小结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本。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地理应该注意通过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途径收集身边的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是学习地理的关键。要用地理的空间思维、综合想象力去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能自己提出地理问题。野外旅行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目标检测
1. 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下列中的( )
A、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C、根据指向标定方向,一般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D、面向北方,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
2.以下比例尺最大的是( )
A.1:30 000 000 B.1:5 000 000 C.1:0 000 000 D.1:2 0 000
3. 关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一组地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比例尺越大,图示范围越大 B、比例尺越大,图示范围越小
C、比例尺越大,图示内容越粗略 D、比例尺越小,图示内容越详细
4.如果两地的实地距离为5千米,那么在比例尺为1∶2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直线距离应是( )
A、04厘米 B、25厘米 C、4厘米 D、10厘米
5.地理活动小组为学校绘制一幅平面图,宜选用下列哪种比例尺 ( )
A.1∶150000 B.两千分之一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D.1/1100000
七.配餐作业
同步测练考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