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初中科学教案>走近台风

走近台风

详细内容

走近台风

一、活动背景

1、浙江是我国台风光顾频繁的省份之一,建国以来,多次遭遇强大台风袭击,有时一年多达数次。给我省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2004年8月12日20时,强台风“云娜”在浙江台州温岭登陆。这在当时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风力特强,降雨强度特大,影响范围广,滞留时间长。全省有75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达1299万,倒塌房屋6.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全省因灾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其中台州市死亡106人,失踪16人。

2005年,共有两次台风直接登陆浙江省,三次登陆福建的台风严重影响浙江。这五次台风造成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其中9月12日下午2时在台州市路桥区登陆的第15号台风“卡努”为1956年以来在浙江沿海登陆风力最强的台风。中心风力50米/秒。在这次台风影响过程中,浙江省气象局首次发布了我国气象灾害二级预警应急响应命令。

2005年8月7日3时40分,在浙江省玉环县干江镇登陆的麦莎台风,中心最大风力45米/秒。浙江省紧急转移人员120多万人,在台风中没有人死亡。

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是建国以来浙江省所遭遇最强的台风,也是50年以来登陆祖国大陆最强的台风。登陆时,最大风速达68米/秒,是浙江省1949年以来测到的最大风速。浙江省委、省政府转移群众100多万人,坚持科学避险,使特大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截至11日16时,共造成浙江、福建两省388.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04人,失踪190人,紧急转移安置171.1万人;倒塌房屋5.9万间,损坏房屋28.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亿元。

2、气象部门对台风的预报水平有了提高,人们的防御台风的意识增强,科学避险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州自古以来多台风,经过千百年的顽强生息,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防台风经验,人们经历了怕台风、抗台风,到现在的防台风。人们的防台风思路发生了转变。对台风的预报和防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从1988年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发射了7颗气象卫星,风云二号D星将在今年年底发射升空,人们对台风的实时预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总结了一些科学的防台预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台风活动期在7-10月,影响浙江沿海的台风一般集中在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这个时期正是学生的暑期,学生有时间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我们设想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台风的形成,发展,进一步提高防台风水平,在中学生中普及气象知识和科学的防台风方法。

3、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科学的防台风知识的必要性。

在2004年的台风“云娜”,2005年的“卡努”“麦莎”台风重创台州市,我校不少同学家里财产也遭受很大的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他们记忆犹新,学生对台风的危害已有初步认识,我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水文科学知识和防汛防台知识,提高他们及全社会抗灾救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准备

这个活动适合初中八、九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也可参与。在八年级《科学(上)》中有气象、气候的相关知识,本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为了使这个活动顺利开展,这个活动要作一些准备:

1、学生为了解台风应该掌握的一些知识。包括地理知识;气象、气候的知识;认识地图的能力;了解我国沿海的气候特点。

2、具备收听收看气象的条件,如收音机,电视机,上网等;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气象预报的习惯。

3、学生要具有初步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宣传所需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关注气象预报了解台风形成、发展、登陆以及解除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台风的认识,提高防台风意识。进而为科学的防台、减灾作决策,提高灾后自救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台风对调节沿海气候所带来的好处,使学生对台风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3、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如何通过种种手段进行防台,如何在台风过后进行自救。了解台风人们的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种种损失,对农作物的危害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1]、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活动内容、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本次活动时间持续约1个学期,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以学习台风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为主

这个阶段的活动主要以学生搜集学习有关台风基本知识的内容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课外自学《全民防台风知识读本》和《公众防灾应急手册》。安排2个课时上课时间,这个阶段的活动约2~3个星期。

第1课时活动内容:

①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步骤,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

②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每个小组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③确定小组负责人,要求每个小组中有人每天能够收看收听气象预报,并对每天的当地气象做好记录。

第2课时活动内容:

①学习对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分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做适当的指导和点评,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②教师根据学习的资料的搜集情况辅助学生制定第2阶段的活动目标。

第2阶段――以学习防台风知识为主

这个阶段通过调查了解近几次强台风和历史上的强台风的活动特点。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以及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台风带来的危害,特别是近几次台风(云娜、麦莎、卡努、桑美等)对浙江和当地造成的影响。了解人们如何进行防台风,防台风中的经验和失误以及造成的损失等。增强学生的防台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定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以台风为主题的科普网站,将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台风信息在网站上进行发布和交流,定期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维护。

这个阶段的活动主要在平时进行,时间约1~2个月(对当地气象预报要做长期记录)。如条件允许,可请当地气象部门的同志对学生做台风知识讲座。

在这个阶段活动中进行一次防台风知识的竞赛,(竞赛内容参考《全民防台风知识读本》以及其它资料)以促进活动的正常的开展,为“追风”活动做准备。

第3阶段――组织 “追风”活动,进行全民防台风知识的宣传。

跟据台风的活动特点,这个活动要安排在7~9月份台风活动季节进行。主要通过收听收看电台、网站的气象预报和新闻,上网查阅实时卫星云图,对正在活动的台风进行跟踪了解,关注台风动态。对可能影响本地的台风,每天在学校广播电台对台风活动进行预报,进行防台风知识的宣传。

在暑假期间,对可能影响本地的台风,可通过校讯通平台向全校学生家长发布台风信息和防台风知识。

在台风来临之前,学生在家里对家长和邻居进行防台风知识的宣传,准备必要的防台物资。

印制防台风知识资料,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防台风知识的宣传。(要求天气情况允许,注意安全)

在台风过后,做台风过后的减灾自救工作,对台风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具体活动详案由学生可根据当时情况再制定和调整。

五、活动展示与评价

(一)活动的预期成果及成果的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

1、学生对台风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进行防台风知识宣传,增强防灾自救的能力。

2、逐步建立以台风知识普及和安全自救为主题的网站,将活动阶段成果在网上进行展示。

3、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社会活动的能力。

4、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教师能够积累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经验,尝试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获得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

成果形式:科普网站、活动报告、论文、学生活动案例集、音像、图片资料等。

(二)活动的评价

对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活动成果要及时肯定,学生搜集的资料有可能不准确,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

后记:

本文部份台风的资料来自互联网,笔者尽量用一些权威的网站上的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考证。确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附1:一些气象(台风)科普网站(略)

附2

台风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信号分级

图标

信号含义

信号分级

图标

信号含义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Ⅳ级)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Ⅱ级)

12小时内可能受强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强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Ⅲ级)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Ⅰ级)

6小时内可能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附3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表

热带气旋等级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m/s)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

热带低压(TD)

10.8-17.1

6-7

热带风暴(TS)

17.2-24.4

8-9

强热带风暴(STS)

24.5-32.6

10-11

台风(TY)

32.7-41.4

12-13

强台风(STY)

41.5-50.9

14-15

超强台风(SuperTY)

≥51.0

16或以上

附4

防台风小知识

1、警惕台风动向,注意收听、收看有关媒体的报道或通过“96121”气象咨询电话、气象信息网站等了解台风的最新情况。

2、在台风来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转移的途径,转移所需的食物、净水、药品以及有关的生活必需品等。

3、台风来临的时候,要根据各种媒体及时了解台风的动态,检查自己的准备措施是否完善,以及居住区域是否安全,要听从当地部门的安排,不要在危险范围内活动。如果被通知撤离,就要立即执行,以确保人身的安全。

4、棚架、招牌、霓虹灯、吊机等悬空、高空设施要进行加固,并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

5、居民群众应把门窗捆紧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确保安全。

6、危房住户应迅速转移;要切断霓虹灯、广告牌的室外电源。

7、居民切勿随意外出,并远离迎风门窗;停止高空及户外危险作业;停止各种露天集体活动和室内大型集会。

8、牲畜及重要物资要保证得到安全保护和转移。

9、当台风中心经过本地时,风力会减到最少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大风将会转风向并突然重新吹袭,要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

10、当台风信号解除以后,要在撤离地区被宣布为安全以后才可以返回,并要遵守规定,不要涉足危险和未知的区域,在尚未得知是否安全时,不要随意使用煤气、自来水、电线线路等,并随时准备在危险发生时向有关部门急救。

附5

台风活动特点

从太空往下看,台风就像是一个正在旋转的陀螺,这个虚拟陀螺的尖顶在移动过程中的轨迹,就是台风路径。纵观台风历史,台风路径多种多样,还没出现过路径相同的台风。

造成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说大气环境是一个大调色盘,刚生成的台风就像一张画布,在运动的过程中被大气涂上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路径。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

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周围的基本气流很弱,这时候台风中心的移动主要是内力运动,方向往西北。由于遭受高空的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深厚的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一直到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影响最大,经常在春、秋季发生。

西北移路径。台风在菲律宾东部海域生成后,会遭遇一股轴线是西北向东南的南风,台风在这股深厚气流的引导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登陆台湾,再穿过台湾海峡向广东东部或者福建沿海靠近,在台湾、福建、广东等一带沿海登陆。如果台风的起点纬度较高,就会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浙江、上海、江苏一带沿海登陆,甚至到达山东、辽宁一带。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台湾省、广东省东部和福建省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见于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

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风槽的阻挡,就会转向东北,向朝鲜半岛或日本方向移去。这种转向台风又可以分为三类:东转向、中转向、西转向。其中的西转向类,特别是到了近海才向西转的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这也是最常见的路径。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最大,这类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只是转向点的纬度因季节而异,盛夏在最北,春季在最南。

特殊路径。当台风所处的环境形势变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个台风相互影响时,台风的移动路径会变得比较怪异,这就像陀螺在旋转时受到外力的影响,中心将作一气旋式圆弧运动。当这种运动正好和原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就会导致台风的停滞和打转,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会左右摇摆,像一条运动的蛇一样。这样的移动路径很复杂,也更难以预测,所以更容易成灾。如发生在2001年的台风“百合”,其移动路径就是一种特殊路径,生成以后,就像一条蛇缓慢地在台湾的北部海面原地转了一圈半后,在台湾宜兰附近登陆,肆虐了44个小时又窜到台湾海峡,最后在潮阳、惠来再次登陆,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极大的损失。其怪异路径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附6

台风的好处

台风经常给社会和人类带来较大灾害,常引起建筑物及设施的破坏和倒塌,并造成车辆的颠覆、失控、无法运行,船舶的流失、沉没,电线杆的折断、损坏,树木、农作物的倒伏和落果,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还会引发山洪暴发等。但它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提供大量淡水资源。台风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台风能给日本、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雨水,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25%。

二、起到调温作用。赤道地区接受日照量最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会消失。福建省夏季如无台风,将造成严重的干旱,天气炎热,有台风时福建夏季则凉爽。

三、保持热平衡。台风最大时速达200公里左右,其能量相当于400枚2000吨级的氢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地球全凭着这个能量保持热平衡。



[1]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左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