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初中科学教案>体温的控制学案

体温的控制学案

详细内容

3.5 体温的控制
教学参考
目标导引: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和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6、难点:体温调节控制
知识整理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和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在安静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 ,劳动或运动时的产热器官是 。在常温条件下, 是主要的散热方式;而当外界环境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
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3、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名题诠释
例1、早产儿出生后,往往被安置在育婴箱中监护,这主要是由于( )
A、早产儿质量较轻,体质较差 B、早产儿从母体获取的养料不够多
C、避免被细菌感染 D、体温调节机构发育不完善
分析:早产儿往往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不足月就出生了。所以说早产儿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全,体温调节机构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他们的体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明显。因此,为了加强护理,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温度相对恒定的外界环境,即育婴箱。
答案:D
例2、下图甲为正常温度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示意图,当外界高温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下图中的 ( )

A B C D
甲 乙
分析: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答案:D
能力形成
基础巩固
1、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冬眠的根本原因是( )D
A.因为怕冷 B.食物不足
C.气候干燥 D.体温不恒定
2、下列有关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C、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D、恒温动物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了动态的平衡
3、测量人体体温通常不在什么部位?( )A
A、鼻腔 B、口腔 C、腋窝 D、肛门
4、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D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所需的能量少 D、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5、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里的( )A
A 血管和汗腺 B 血管和皮脂腺
C 汗腺和皮脂腺 D 汗腺和毛孔
6、皮肤对保持人的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夏天天热时( )D
A、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B、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减少
C、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
7、夏季,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一般要多喝些 ( )B
A.白开水 B.淡的盐开水 C.冰糖水 D.酒精饮料
8、在夏季,中暑是常见病。从气象的角度看,中暑的主要原因是( )A
A、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 B、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温度
C、雷阵雨天气 D、连续晴好天气
9、(2008丽水)下表是人体在不同情况下各部位产生的热量比例关系:
产热部位脑内脏骨骼肌其它
产热量安静时16%56%18%10%
运动时1%8%90%1%
(1)人在打篮球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
(2)列举一种可以使人体内热能增加的方法 。
10、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口径的示意图,其中B为正常温度的环境中,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况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⑵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高于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______。(填字母)
综合应用
1、舒服杰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C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和控制的
2、我们知道爬行类动物蜥蜴属于变温动物,蜥蜴在白天活动时往往出现一些有趣的行为,比如在阳光下活动一段时间后会躲进阴影中,过一会儿又会从阴影中出来到阳光下活动。请你思考一下蜥蜴这种交替“晒太阳”的生理活动的原因。
你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下图是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约50分钟,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⑴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有何生理意义?


⑵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⑶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的其他两项变化是什么?


⑷如果室温在C时刻快速下速下降至5℃,该曲线将上升、下降还是不变?说出你的理由。
5、卵生爬行动物的某些种类的受精卵,在不同的温度下发育的后代性别比例有所不同。下表是美国科学家实验测行的一组数据,请根据数据回答。
温度/℃2024262830323436
种类雄性比例密西西比鳄000102050100100
红海龟10010010090502000
绿草晰5150515049515049
龟0060100603000
⑴性别发育不受温度影响的种类是 ;
⑵龟的受精卵在不同的温度下,发育的后代雌性比例与温度有什么关系,请你用曲线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⑶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种巨型的爬行动物,约在6500万年前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解释,请根据该实验的启示,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多学一点
竞赛题选
(浙江省第八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复赛试题卷)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 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象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一项是不能与科学家甲所提山论点构成对应关系的? ▲ 。
(A)论点五 (B)论点六 (C)论点七 (D)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
(A)恐龙随季节迁移
(B)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C)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D)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一般恒温动物群体中,保持着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从能量消耗的角度分析, 这是为什么? ▲ 。
(4)在寒冷的北极,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根据所学的知识,你如何才能解释这种现象呢?▲。
课外充电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2、C 3、A 4、D 5、A 6、D
7、B
8、A
9、(1)骨骼肌;(2)如运动、吃火锅等较热的食物、喝热水等(只要合理均可给分)。
10、⑴A 低于,⑵蒸发散热 C
综合应用
1、C
2、蜥蜴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蜥蜴在阳光下时,体温迅速上升,为了降温,又躲进阴影中,马上体温又下降,所以又去阳光下活动。
3、是由于骨骼肌的颤抖,它能使人体的产热量成倍的增加,以维持人体温的恒定。
4、⑴血流量急剧增加,其意义是能将体内更多的热量带至皮肤散发出去;⑵皮肤血管舒张,可增大血流量;⑶皮肤温度升高,出汗,⑷曲线将下降,为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皮肤血管将收缩,血流量将减少。
5、⑴绿草晰;⑵图略(V字形);⑶气候变化,气温高于或低于某一温度,使恐龙的后代只有一种性别
竞赛题选
(1) A ;(2) A ;(3)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4)A恐龙是迁徙动物,冬季会迁移到温暖的地方;B恐龙是,叵温动物,并不惧怕严寒;C部分恐龙已经进化成恒温动物,能在北极圈内生活:D恐龙时代,地球的温度可能比今天高,北极圈内没有象今天这样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