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八年级历史教案>201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导学案(华师大版)

201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导学案(华师大版)

详细内容

第17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前指导】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列举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
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
列举:
普及义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1.开始时间: 年4月。
2.法律依据:全国人大通过的《 》。
3.实施成果: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4.历史意义:
⑴不仅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⑵而且为实施“ ”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院系调整。2.“ ”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3. 年,“文革”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
4.经过20年的改革与调整,我国已形成了 、 、 、 的高等教育体系。
5.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⑴改革目的:适应 的需要。
⑵改革目标:①优化 ,全面提高 ;
②理顺政府、 和 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 ,学校面向社会 办学的新体制。
⑶意义: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专业设置、 、 和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初步实现了 的优化配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探究】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

3.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达标巩固】
1、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C.实施“五个一工程” D.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A、1954 B、1956 C、1978 D、1986
3、哪一年,在“文革”中废弃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 )A、1971 B、1976 C、1977 D、1978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高等院校的数量大大增加 B、学科门类齐全 C、办学形式多样化 D、国家“统包统配”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 )
A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统包统配”制度
C劳动就业制度 D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6、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来的(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7、下列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几件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创办京师大学堂 ②废除科举制 ③恢复高考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第18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学前指导】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自主学习】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1.文革前:在“ , ”方针的指导下,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2.文革中:文化艺术备受摧残。
3.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迅速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1973年,中国恢复在 的合法席位。2.1979年,中国重返 。
3. 年,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美国洛杉矶23届)
4.2000年,中国在第 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三位。(澳大利亚悉尼)
5.2001年7月,北京取得 年第 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6.2004年,中国在第 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二位。(希腊雅典)
7.2008年,中国在第29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 位。
【合作探究】
请列出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体育领域取得的各项成就。


【达标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的繁荣文化艺术的方针是( )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推陈出新、自由创作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百家争鸣、自由创作
2、目前,电影《一个人的奥运》已在全国各地上映,它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的凄惨景象。今天奥运会已在北京胜利举行。中国人参与奥运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了( )①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
③旧中国的贫穷落后 ④所有的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的强项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哪位运动员创造了中国人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
A吴传玉 B郑凤荣 C陈镜开 D刘翔
4、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的优秀运动员是谁?(   )
A、容国团     B、许海峰     C、李宁     D、邓亚萍
5、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奥运会田径短道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他被誉为“亚洲飞人”,他是( )A王军霞 B 刘翔 C 姚明 D 容国团
6、哪一年,新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 )A、1971 B、1972 C、1973 、1979
7、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是( ) A.重返国际奥委会 B.实现奥运金牌 “零的突破” C.北京申奥成功 D.乒乓球等项目在世界体坛保持领先
8、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是在第几届奥运会上( )
A 23届 B 24届 C 27届 D 28届
9、哪一年,北京申奥成功,取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
A 1999 B 2001 C 2004 D 2000
第19课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学前指导】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初期:实行“ ”的劳动就业制度。
2.改革开放后:
⑴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 调节。
⑵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劳动者 ,市场 ,政府 。
⑶法律保障:国家颁布实施《 》,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 ,个人 的权利。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新中国初期: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2.改革开放后:
⑴主要问题:出现 现象,城镇失业人员 。
⑵改革方向:建立 的、 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⑶保障制度:建立起了养老保险、 、 、 等制度。
⑷主要特点: 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合作探究】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达标巩固】
1、建国以来,我国的劳动就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突出表现在( )
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②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③养老保障制度正在形成 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我国现在的劳动就业模式是( )
① 国家“统包统配” ② 劳动者自主就业③ 市场调节就业 ④ 政府促进就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包括( )
A.养老保险制度 B.公费医疗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当前,国家给城镇贫困人口定期发放救助金的依据是( )
A.医疗保险制度 B.养老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同胞立刻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帮助灾民共渡难关;这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哪一类(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济 D、优抚安置
6、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
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统筹安排
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④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制度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前指导】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 到迈向 。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 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
⑴对 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 、 成为新时尚。
【合作探究】
1、说说身边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2、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

【达标巩固】
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 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小明的爸爸说:“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小明分辩“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趋势是( )
A.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 B.解决温饱―脱离贫困―迈向小康
C.脱离贫困―迈向小康―解决温饱 D.迈向小康―解决温饱―脱离贫困

期末模拟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12345678
答案
题号9101112131415
答案
1、右图人物庄严地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
A.1950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1年5月
D.1951年10月
2、1951年是贫农李林终身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得益于当时中国大地上进行着轰轰烈烈的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这句歌词是对社会主义的赞颂。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抗美援朝的胜利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而死,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B、文革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C、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D、人民无法正常行使基本权利
5、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 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 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D. 实行改革开放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7、“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新中国民族政策包括(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1998年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
A、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
B、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C、香港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D、“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政治保证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轨道 ④“第二炮兵”的成功组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下列我国的基本国策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11、右图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 )
A.长征1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1号
D.探索者1号
12、新时期的农民说生活改善靠“两平”。送来好政策的是邓小平,送来好种子的是( )
A.蒋道平 B.袁隆平 C. 吴阶平 D.郎平
13、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
C.实施“五个一工程”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14、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职工失业保障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15、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 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二、连线题(5分)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十二大 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写进宪法
三、材料解析题(共18分)
1、阅读下列材料与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含义的重要会议,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材料二:

1980年的深圳 今日深圳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受“左”倾冒进主义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一些严重错误;请列举两例。(2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分)城市改革的重点又是什么?(1分)


(3)比较材料二两幅图片,说明深圳短短20多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三,说说是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分)在中共哪次会议上,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随着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成为国人们最热门的话题。有一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相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三: 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贸易总额(亿美元)台胞来内地(人次)内地居民赴台(人次)
19780.46――――
2001323.43440306122198
2007983.34685250164526
(1)材料一网民的诗“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愿望?(2分)
(2)材料二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在什么时间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2分)

四、问答题(7分)
外交是一个国家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分)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列举两例,2分)

(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外交领域捷报频传,请举一例。(1分)

(4)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回顾,你有何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