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企业创业故事>麦德龙Vs屈臣氏:零售业革新者(一)

麦德龙Vs屈臣氏:零售业革新者(一)

详细内容

在中国安营扎寨的国际零售巨头中,麦德龙算是一个“主流中的另类”,另类的价值在于它一改千篇一律的零售模式,启用超市形态做起了“B2B”的批发生意;而在零售业这个传统的以獠牙制胜的丛林中,屈臣氏更是一个觉醒的叛逆者,它独辟蹊径地踏入个人护理领域,专注地挣起了女人的钱。一个在做“大”,折腾的是“零售批发”,一个瞄准了“小”,拾掇的是个人护理,既截然相反又与众不同。令人称奇的是,它们本是零售业内的怪胎,却借助特立独行的商业思维成为行业的革新者和领跑者。

  变脸起步创新形式Vs创造概念

  1964年,拜一次美国之行所赐,奥托?拜斯海姆把美国的“Terfloth&Snoek”批发商场“盗版”过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建立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商场:麦德龙“现购自运(Cash&Carry)”商场。

  最初的麦德龙,只有几间门面,看上去颇为寒酸,不过它却钻了一个大空子:按概念,麦德龙不属于零售业,而属于批发业,但跟其他批发企业不同的是,你看到什么货就可以提走,而且因为是批发,许多东西比零售超市便宜得多。凭卡入内的会员制度,圈定企业成为最主要的客户,这一来,麦德龙成了老板阶层的一个汇合点,来这里的人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而由于不属于零售业,则可以不受德国商店关门法的局限。德国商店只能开到18点半时,它可以开到20点半;现在,德国商店可以开到20点了,它可以开到22点。由于晚上开门,给许多忙碌的人和老板们提供了方便。

  零售业始终是一个烽火四起、群雄逐鹿的行业,有效的采购、低成本物流和强势终端是零售业制胜的三大法宝。传统的零售只是停留在使消费者购买的阶段,注意力只在商品上。麦德龙把形式改变了,用批发来做零售,而屈臣氏则把经营目标改变了。

  1981年,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全资收购屈臣氏,彼时它的标签还是“屈臣氏大药房”,1828年广州起家,1841年迁往香港,历经百年积淀,在香港、中国内地与菲律宾奠定了雄厚的业务根基,旗下已有一百多家零售店与药房。

  这次收购李嘉诚给屈臣氏来了一次大“变脸”,借助药店的百年底蕴,重新定位产品类别,细分零售市场,推出个人护理、护肤、美容产品,第一个以“个人护理”的概念经营进行连锁零售,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新奇。

  接着,屈臣氏更是以“探索”为主题,提出了“健康、美态、快乐”三大理念,准确地把握住了人们塑造自己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的诉求,目标顾客更是锁定在18~35岁的年轻时尚女性。

  实际上,每一次商业业态的创新与成熟,就意味着巨大的空白市场和发展机遇。麦德龙发现了B2B的空白,在德国高度企业化的市场环境下,觅得契机;屈臣氏则独辟蹊径,自我挖掘,从药品零售继而延伸至个人护理领域,抓住的是商品经济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内在诉求。它们都闯入了一个未曾被发掘的空白市场,但空白市场并不意味着等着数钱,准确而清醒地制定自己的商业模式才是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