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大王” 带乡亲共同致富(一)
详细内容
“林老板,我这里现在真的没得货了,明天一定优先给你300斤鲜菇,好不好?”九月八日上午八时许,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冷家乡溜石壁村废弃的村小操场上,记者老远就听一个粗旷的声音从蘑菇房传出来。
初次接受记者采访, 皮肤黝黑、敦厚朴实的到养菇专业户林华兵有些手足无措。当记者问刚才在和谁通电话时,他打开了“话匣子”。作为邻水县城南门桥农贸市场的最大的灰平菇供应商,有好几个批发商争着催他供货。他喜忧参半地对记者说:“销路是一点也不愁,现在每天产量只有1000斤左右,只好经常给搞一些‘平衡’”。不一会,林华兵的电话又急促地响了起来,只听见电话那头传来:“林老板,你上午发来的300斤鲜菇卖完了,能不能马上再发几百斤过来嘛,客户等到要!”
“按现在市场价每公斤是4元,每天收入有一千多块,今年赚10万块钱是不成问题的,比打工强多了!”在一千多个平米米的菇房里,密密麻麻的菌包上伸出无数把“小伞”。一直为产量发愁的林华兵看着自己的“创业园”,第一次露出了欣慰地笑容。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在年底将发展到5万个菌袋,产菇量达到20万斤。
“一个人总得要有梦想,有了目标就会去拼!”林华兵是这个山沟沟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十四岁的他只身到深圳去“淘金”,洗车、修车、棒棒……肯吃苦的他,什么体力活都干,可十多年的非但没挣到创业的“第一桶金”,还曾因口角与工友打架伤人获三年漫长的牢狱。面对逆境,一向要强的他选择了静下心来“充电”,服刑期间认真查阅种养植类的书籍,并开始了做起了种蘑菇致富的“创业梦”。 二○○八年,因表现良好,提前释放出狱的他,决定回到返回邻水老家种蘑菇。失去了“顶梁柱”林家一贫如洗。面对一家老小期待的目光,两手空空地他一咬牙,一头扎进了合流镇一家煤矿公司,当了二年的井下采煤矿工。漆黑的矿井,漫长的铁轨,超强度的体力活没有淹没他的创业梦。稍有空闲,就在工棚里看种植的类书籍,成了数百名矿工争相取笑的“读书人”。
“过去屡次失败,关键是没有结合本地优势,现在终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通过学习,林华兵认为种灰平菇这个项目很适合农村,稻草、玉米粉、木料粉末这些种菇原料可以就地取材,投资也不大。今年初,他就开始了实施了创业计划。“灰平菇这个品种算是选对了,绵实爽滑,白皙味甜!”初战告捷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
“这个小伙子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很有干劲,他第一次来到乡上来申请要办一个规模种菇场,我们党委政府就决定要千方百计地帮扶他一把!”年轻精干的冷家乡党委书记周正平对林华兵的赞不绝口。原来,林华兵通过亲朋好友筹资不足1万元,购买菌种等原材料的“缺口”达1万余元,又没有申请贷款资格证,贷不到资金。陷入“无米下锅”困境的种菇场迟迟无法启动。林华兵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乡党委政府求助。新上任的乡长袁应利获悉后,庚即与当地信用衔接协调,及时化解了林华兵的“燃眉之急”;林华兵看中了本村废弃的村小这块“风水宝地”,不但建筑完好,面积大,而且附近又无人居住,隔菌消毒极为方便,但是不通电、不通水。乡、村干部马上与相关部门联系,迅速解决了养菇场的用地和用电问题,并联系一支专业打井队为养菇场打了一口深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