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vs姚劲波:上市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一)
详细内容
金鑫认为,上市曾经差点毁灭公司,而姚劲波认为上市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以下内容来自北京晨报,是两个创始人对上市这件事的口述,最真实的见解。
2010年,除了学大教育之外,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培训机构也纷纷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接下来的2011年成了近乎疯狂的一年。“那时真是不计代价的。”金鑫回忆到,大大小小的教辅机构都在拼命扩张,但市场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因为“蛋糕一年可能增长10%,但是切蛋糕的人一年翻了10倍。” 果然,繁盛的泡沫破灭之后,留下的是过度扩张和急功近利带来的伤害。裹挟在其中,学大也为自己的不成熟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
说到上市,对于学大而言,还有一段经历是没法回避的,那就是曾经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的“人事地震”。
上市后,学大曾经试图引进职业经理人团队,但随后却因“水土不服”,空降部队全面撤离。对此,坊间各种猜测和传闻不断,但很长一段时间,学大和金鑫本人都没有刻意去澄清些什么。时过境迁,如何看待这段往事?金鑫说得很真诚:“肯定并感谢王钧和整个职业团队在上市阶段为学大做出的贡献!在协调运作上市方面,他们的作用无人能够取代,但我们当时忽略了,整个职业团队同样没有操盘上市公司的经验。如果上市之后的第二棒交接得更稳妥些,学大能少走很多弯路。”
如今,在学大的人才战略中,中层骨干几乎全部来自内部培养、晋升,但并不意味着,学大拒绝“空降兵”。如金鑫所说:“有实际操作经验又认同公司文化的‘空降兵’,我们仍会继续引进,只不过会更慎重。”
上市后,过度扩张让学大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股价最高的时候,学大的股票曾高达每股10美元,但一度竟然跌得只剩下两块多。彼时,外部竞争对手异常凶猛,学大内部却开始人心思动。作为创始人,金鑫没有退路,他必须带领学大教育完成进攻、突围、反击。不过,途径不是大肆扩张,而是稳定校区数量,增加饱和度,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对症下药之后,学大开始呈现出新的生机:虽然布点的速度放慢了――去年,学大在全国净增88家学习中心,今年只增加了4个,但利润和营利能力取得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受季节性影响,上市后一直亏损的第三季度,今年第一次实现了盈利,对于学大而言,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2013财年,学大每股盈利比去年增长了4倍,金鑫预计,2014财年这个指标还能增长30%左右。对此,他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