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黄金4小时”法则(一)
详细内容
公共危机,或者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在中国今天的矛盾多发期中不是罕见之物。也许是这些危机和突发事件来得太快,出现得太集中,而且很多情况下直指政府而来,导致大量政府部门应对失措,进退无据。近年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的例子,不是事件本身多么有爆炸性,而是政府应对不及时造成种种困难与后患。
任何一位稍微了解危机管理的人都知道,危机刚刚爆发的那段时间是最为关键的时刻,这段时间里,危机牵涉到的机构回应危机的速度与效率,是考量这个机构的品质的重要指标。前不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黄金4小时”法则,显然对危机管理的时间要素认识颇深。因为,一个危机之所以构成危机,不外乎三点定义:其一,它形成了对组织机构、利益相关者乃至普通民众的威胁;其二,事件具有突发性;其三,反应和决策时间短暂。
“黄金4小时”是否科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表示,“4小时”考虑了需要厘清事实真相、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和完成信息披露文书所花的时间。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之所以要再减去20小时,乃是因为新兴媒体崛起,渗透并深刻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
从新闻发展史来看,24小时新闻是有线电视带来的,世界由此进入全天候新闻时代,这与日报的每日新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然而新闻周期由于网络新闻的兴起再一次缩短了,随着微博、即时通信和社交网工具的广泛应用,现在新闻在网上的呈现与传播不是以小时计,而是以分秒计,近乎于实时。这一代熟悉互联网的受众已经不能容忍原来的新闻周期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还发明有一个“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主要指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为代表。此类媒体的特点是,每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数小时内,“黄金4小时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
新媒体演进如斯,在遭遇突发事件后,政府的反应周期是否能与崭新的新闻周期同步?且不说网络社区的信息流传快且广对政府旧式新闻发布的挑战,往深里看,传统行政组织体系也将由于信息架构的变化而不得不被动调整。此前的行政组织讲究出事以后“层层请示汇报”,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这样在无所作为的等待中过去了。
这种不负责的例子俯拾皆是。出现某个突发事件,在公众的疑问日益集聚的同时,地方宣传部负责人往往表示,需要时间拿出政府权威结论,在此之前,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结果是关于突发事件的各种版本满天飞,生生“捂”出大新闻。这反映出部分地方官员的惯性思维。他们不懂得、或者现有的制度设计限定了他们去懂得一个基本的传播学常识:当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被削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就会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