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公关策划>精准投放,我知道你每天都做了什么(一)

精准投放,我知道你每天都做了什么(一)

详细内容

互联网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正在享受什么“免费”的服务,那么很有可能你正在扮演午餐的角色。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在新浪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中提及了热门人物或话题,很快就会收到系统发来的信息,提示你关注与人物及话题相关的微博账户。Facebook对于信息的监控与分析更加深入,在Facebook广告平台,自助购买广告时,可供选择的精确投放方式中,有一项叫做“最近两周搬过家的人”。Google不止会分析邮件、Google+信息这些用户主动发布的内容,还会监测用户的搜索记录和互联网访问记录,判断用户的兴趣,并以此设定广告偏好。

  这就是全球及国内最受瞩目的互联网企业的生存方式,人们在新浪微博发牢骚,或是在Facebook与朋友联络,或是新近使用了Gmail,或是新买的Android平台手机操作系统免费,人们说,“嘿,我们是这些企业的用户,他们的产品都是不要钱的。”其实不然,广告主才是用户,而你,才是产品。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或是国内的社交网站,它们真正的目的,是把所有的人聚集到一起,然后以精准的名义,卖掉他们。

  约翰・华纳梅克在100多年前向他的广告服务商抱怨:“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10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华纳梅克的抱怨正在被全新的精确投放技术解决。

  Google发明了Adword关键字广告,与关键字相关的推荐链接出现在搜索结果右侧,只有用户点击链接时,广告主才需要付费。为了让用户见到感兴趣的广告,仅在搜索时匹配关键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电子邮件和访问记录等一系列用户个人信息都被纳入Google的数据库。在精准的帮助下,广告主只需为消费者实际的和可测量的行为付费,而无需为了理论上存在的受众付费。随后所有的搜索引擎都效仿了Google的商业模式。

  搜索引擎之后,互联网又先后经历了门户时代、BBS时代、SNS时代,每一次演进都同时伴随着用户数据挖掘和精准投放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当竞争日趋激烈时,运营商为了争取更多广告主,许诺的广告回报愈发苛刻,有些广告服务商已经不再按照点击收费,而只在消费者实际购买之后收费。对广告主来说,广告支出越来越物尽其用,但对用户来说,其个人信息被发掘的越来越透明了。

  随着社交网络的崛起,用户逐渐意识到,原来我们发布的信息、日志、图片不止好友们可以看到,网站的运营者同样可以看到;写给好友的邮件、短信不止收信人可以看到,服务商也一览无余;我们填写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不止能帮我们找到同道中人,也会帮我们带来恼人的广告;我们访问的网站,本以为天知地知自己知,谁能想到,浏览器知道、网络运营商知道、任何一个扫描了Cookies的软件或服务都知道。看似安静的显示屏背后,早已暗流涌动。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曾表示, Facebook更多是一个将人与人连接起来的平台,而非一家企业。即尽量减小广告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全球第一大广告公司WPP CEO Martin Sorrell说:“马克对广告是一种超脱的态度。他将Facebook看作是一个为人们提供沟通便利而非获利的平台。” 而随着Facebook的发展及上市准备,在过去的一年间,一改以往对美国广告界的抵触情绪,开始以更为合作的态度与其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