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法律服务>翟春阳:抑制价格也要讲“成本分摊”

翟春阳:抑制价格也要讲“成本分摊”

详细内容

抑制通胀,治本之策是控制货币发放;即使治标,用行政手段以及行业“自律”来抑制价格,也应该以“成本分摊”为原则――你不能只让终端企业不涨价,而对上游企业如石油、煤炭网开一面。

  □翟春阳

  昨日上午,全国工商联旗下24家商会联合发出“保供应、稳物价、促和谐”倡议书――为了抑制通胀预期,尽企业社会责任,倡议成员企业努力保证重要的消费品供应,不跟风涨价。

  行业协会相约不涨价,这事我要说“不好”,估计要挨骂。但我们是市场经济社会,就要遵守市场规则。像这样相约不涨价,其实与相约涨价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反市场的,正规说法是“扭曲价格机制”。有关部门之所以不许涨价,约谈这个、约谈那个,目的无非是要抑制通胀,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倒果为因”――是通胀导致了涨价,而不是涨价导致了通胀。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价格由市场决定;经济学的常识是,在充分竞争的情形下,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生产的成本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成本上去了,价格也就不可能原地踏步;与此相对应,价格即使涨,也与成本相去不远。你使劲印票子,把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抬上去了,那么不许涨价就有两个后果:一个是企业压缩生产,造成市场短缺;第二个是企业无法生存,退出市场,同样造成市场短缺。市场短缺的后果又是什么呢?是通胀啊!你买不到,物以稀为贵,物价焉能不升?

  当然这样的“不涨价同盟”,短期内会有效果,但长期来看,一个可以预料的结果是,压抑之后将是“井喷”,”井喷“式涨价势必对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其实即使放开让它们涨,能涨到哪去?企业要涨价,一是基于成本上升,二是基于通胀背景,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的涨价起抑制作用,那就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格竞争,一个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保持一定的价格优势。事实上,某些企业喊着涨价,虚张声势的意味多些,不过是诱惑消费者尽快“抢购”,是作为促销的一种手段;至于最后不涨了,那也是看市场的脸色,当然也乐得给有关部门一个顺水人情。

  我总感觉,政府要稳定价格,手伸错了地方――它不该伸向那些市场型企业,而应该伸向垄断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你今天约谈康师傅,明天约谈茅台,后天约谈金龙鱼,但汽柴油价格上调一次又一次,怎么就不见国家发改委说:不许涨,给我停在那!天可怜见,你石油价格飞涨,却要以石油为主要源料的日化商品价格稳定,真是岂有此理!

  诚如财经评论员叶檀所说,抑制通胀,治本之策是控制货币发放;即使治标,用行政手段以及行业“自律”来抑制价格,也应该以“成本分摊”为原则――你不能只让终端企业不涨价,而对上游企业如石油、煤炭网开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