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总结与反思
详细内容
第一篇:《《弟子规》教学总结》
《弟子规》教学总结
西宁卫校关月敏
本学期学校在2010级班级中开展了《弟子规》教学活动,让师生在思想行为上都得到教育。《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幸福和谐的人生钥匙,其中的一词一句,都教育人们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规范,学习后,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学生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让学生们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能够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通过半学期的教学,现总结如下:一,学习经典,学生受益无穷。
1、通过弟子规教学使学生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课堂上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向学生们讲述有关孝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催人泪下。汶川大地震,一位母亲临死时还用乳汁喂孩子;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小心从二楼掉下来,她的脚比刘翔还快,从十几米远的地方跑过去把他接住了……队员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感染着,他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了。同学们知道了我们应怎样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并在课堂中表示今后要将感悟到的运用到生活的点滴中,做到尊老,做到爱幼。
2、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为人处世。自开展《弟子规》教学后,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真切感受到了学生的一些细节的变化。如在讲了“出则弟”这篇后,下课铃声响过,班中的学生都能很尊敬自觉地等候老师离开,而不是从前般的飞身先出。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了,这些细小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比起空洞的说教经典的学习更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吧。
3、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学生们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引领学生享受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精心备课,教师先学后教。
因为先前没有关于经典教学的经验,所以我也是先学后教,先是课前认真研读教材,自己先多次练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达到理解吃透教材,然后运用多媒体,多方搜集关于教学内容的课件和故事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所以从授课的情况喝与学生的交流来看,学生大都很喜欢这门课,认为通过弟子规的学习让他们收获了很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规则,比起班主任老师的说教和班会课,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弟子规的教学也让作为教师的我收获了很多,对自己各方面的提升很有帮助的。
总之通过弟子规的教学,师生都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礼仪和规范。学生也明白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不能没有这些规矩,关键是我们能否与时俱进,我想这也是我们解读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吧。
《弟子规》教学总结关月敏
第二篇:《弟子规学习反思》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的首要就是:孝老。父母哺儿是春蚕抽丝,侍奉双亲自然理所应当。别的事可以不急,这个事要急。首孝悌,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曾有一对联说“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次谨信,是要讲信用,要用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再搞知识的传授和增长见闻觉知。可是现代教育是倒果为因,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其结果可想而知。现在进入社会,公司给我们提供再次学习国学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加以实践,虽然我们远离父母,不能在身边尽孝,但我们应竭尽所能,多打电话,父母有任何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其次是努力工作,不让父母担心,拥有自己在事业上的一席之地让父母感到欣慰。工作之余多抽空回家看看父母,面对父母时要存在恭敬之心,表达出我们的关怀和依恋。
健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有伤,贻亲忧,”孝顺父母之道,其次就是锻炼强健的体魄,避免疾病或受伤,而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杜绝不良的嗜欲,都是强健身体,远离疾病伤痛的好办法。有些人深夜不归,好勇斗狠,戕害身心,难免伤病,怎能不让父母担心呢?有了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心灵。求取知识学问的丰硕,把自己陶冶成身心健全、性情敦厚的成德之人。
勤学。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让更多的人心变得虚伪和浮燥,为了追求经济上的满足而失去了良心和道德,也失去了心之根本。教育制度自然就变成这样一个训练竞争意识和谋生技能的培训体系,人人志在挣钱,而非志在心灵上的修为。虽然,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但是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氛围,我们一定要以“静”来做学问,以“俭”来修身。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我们就会成为无所作为的人。这就是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日记得很清楚,每逢生日,往往举办庆生活动。可是询及他们父母的生日时,往往就瞠目羞赧,支吾以对了。其实,孝顺父母,就必须时时将双亲的年龄记存在心,看到父母的年龄与日俱增,身体一直相当硬朗,做子女的还能承欢膝下,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再说记存父母之年,也令子女忧惧。眼看着双亲渐渐衰老,怎不教人忧虑惧怕呢?所以在自己过生日、庆生之际,我们还是先感谢父母的生养鞠育之恩吧!
另外,为人子孙者,慎终追远,也是情理之当然。只要做到了上面这些,我们就尽了克尽孝亲之道的真义。
第三篇:《弟子规教案及反思》第13课“谨”之“朝起早”
学习目标:
1、复习“出则弟”。{弟子规总结与反思}.
2、会背“谨”之“朝起早”,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懂得珍惜时间。
重点:会读、会背
难点:理解意义,懂得珍惜时间。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播放器、课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尊长前”。
2、复习“出则弟”。
3、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
4、说说你是怎样与朋友相处的。{弟子规总结与反思}.
二、学习“谨”之“朝起早”
1、听泛读“谨”之“朝起早”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应早起晚睡,光阴易逝,应及时把握,珍惜青春。
四、讲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
《囊萤读书》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弟子规总结与反思}.
五、作业
1、复习“出则弟”。
2、背诵“朝早起”。
六、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内容是《弟子规——谨》中的“朝起早,夜眠迟„„”整个教学过程着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诵读为主体来进行。经过与领导和听课教师的探讨交流,以及自己的课后反思,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导学方式。
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利用图片提问引入,一个图片一个图片的出示,一个图片引出一句话,这样有些耽误时间,不如直接用提问导入,一下子引出一小节四个句子,这样不繁琐,还省时间。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受到了老师的好评。
二、读背方式。
本节教学我采用了多种读背方式。如指读、按划线节奏读、齐读、男女接龙读、小组比赛读、加动作读,同桌接龙背、小组合作背、自由背,比赛背,吟唱背等等,避免了单调乏味,学生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下来,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在合作学习背诵这一环节时,我虽然走下去了,只是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学生合作,没有对他们进行多种方式表演的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有齐背,接龙背,没有按我提的要求去吟唱或表演背。
三、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是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总爱用“好、不错、很棒”等词语,没有说出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鼓励,使其他学生也可以在评价中纠正自己,学习他人。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人文关怀。
最大的不足,应该用最后十五分钟,把诗文内容与学生合作,编出成形的节目表演出来。
第四篇:《弟子规教学反思(上)》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弟子规》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意思是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古代中国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但是在目前的现代社会里,也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个人把它当作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所以教学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读完《弟子规》总序后,跟学生解释完它的意思,使学生明白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较感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弟子规总结与反思}.
“入则孝”中关于孝道的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就不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媲美的。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的时候我也是通过反复诵读以及故事说理,以达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以孝敬教育来讲,在今天的社会里,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人忙于赚钱,忽视父母,往往等到父母去世后,才知道忏悔,可是来不及了。对孩子的教育更不消说,只知道一味地呵护,无所不依其求,只知道找他们要成绩,根本不注意孩子的道德根基的培养。最后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明学生平时都能仔细的观察生活并认真思考。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弟子规总结与反思}.
当今社会,成就越大的人,往往是感恩心理越重的人,道德水准越高的人。而一切感恩的心理正好是从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开始。一个人只有时时牢记自己是谁,才能反思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从而牢记父母的生命是爷爷奶奶给的,乃至弄明白所有生命都是天生地养的。然后才有可能敬天、畏地、感恩父母,孝敬祖宗,亲爱同胞。所以,教学的时候我注意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自行体会其中道理,从最后交流心得的结果看来,学生能从中体会并有所收获。第四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背诵,我运用多种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目的基本达到,学生已经初步会背诵;在游戏“对句”中前后句对应朗诵效果会更好;课堂中还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多讨论,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体现出来,通过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课时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的社会,由于意识形态的西化倾向严重,传统道德出现滑坡,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不尊老爱幼、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这都是人们不愿接受道德约束的必然后果。这样的现象,我们的社会很经常遇见,教学的时候,在讲解完经文大意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你的长辈有没有面对过这样的诱惑,当面对这样诱惑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一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考,大家能积极交流,从最后的交流情况看来,很多人都能对长辈进行规劝,但基本没有什么效果,因为长辈都以“大人的事情小孩别插嘴”来回绝,规劝效果教不好。但我还是引导学生,即使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要尽力规劝。
第六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反复朗读以及对经文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我们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并让学生回想: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所以我们要感念父母的照顾之恩。最后通过小话剧的表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长大后也要好好的照顾父母。
第七课时教学反思: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
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教学的时候,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主要是通过小表演,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明白要怎么和别人相处。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弟子规》内容通俗易懂,哲理清晰地教导人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中应有的礼节,是我们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读物。但是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九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独裁去展示《弟子规》,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齐声背诵“出则第”上节课所学部分,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第十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主要采取分组讨论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感受的一则的认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这样就让学生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第十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弟子规总结与反思}.
对“弟子规”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可以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他们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第十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中华美德故事来感化学生。(如故事《紫荆树的故事》《郑濂碎梨》《孔融让梨》《伯禽趋跪》、《汉文帝侍母》、《信守诺言》、《改过自新》等等。)来感化学生。
第十三课时教学反思:
我还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部分娇生惯养,有在家不尊敬兄弟姐妹的现象,本次讲的“出则弟”章节中“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抓住这个教育良机,课前认真思考备课,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了原来简单的说教、讲解环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情景,把家搬到了课堂上,进行“演一演”的设计。全体学生们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行动迅速,我高兴的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并趁机强化学生在家里也要向现在一样,父母兄弟姐妹会非常高兴的,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弟子规——出则弟”的含义。
第十四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孩子们早日将《弟子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希望《弟子规》早日融入孩子们的心灵,在它的点点滴滴影响下,使孩子的文化修养得到更高的升华,使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向善。这是我的期盼,我会努力去实现。
第五篇:《弟子规教学工作总结》《弟子规》——规范孩子习惯的宝典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儒家千年处事哲学与生存智慧,它教会了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近几年来,我校展开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通过认真研读《弟子规》以后,使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让从教近二十年的我,瞬间打开了教育思想的畅通之门,让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受益匪浅。
为了适应一年级班级管理,我制定了适合我班孩子年龄特点的《弟子规》践行计划,让《弟子规》成为班级管理的一部分,成为教育规范孩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宝典。
首先,让孩子能吟诵《弟子规》,懂得其中的道理。其次,计划把《弟子规》中六方面的内容,用三年时间学习践行完,每一学期践行一方面的内容。每两周践行一至二句话,制定下发相应的践行表,由孩子反思、家长评价、老师总结,,使家校联合起来,使践行活动脚踏实地的落实到实处。
再次,每天“晨洗晚醒”,让孩子对照《弟子规》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最后,利用平日的教学、管理,严格用《弟子规》来规范、约束孩子的行为,使这些孩子成为行为规范,举止端庄、品质高尚的好孩子。我主要做法是:
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我以《弟子规》中“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一句引导孩子们注意“写好字,做好人”,督促学生一定要认真书写;为了让孩子养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