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有感
详细内容
篇一:《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摘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展示了面对困难时,不向命运屈服,勇敢向命运挑战。昭示的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战胜命运的不公平。表达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刚毅、挑战、坚强、不屈服于命运。
关键词: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战胜坚强
一、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贝多芬4岁就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
贝多芬幼年的教师聂耶菲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帮助下,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作曲。贝多芬还向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进步很快。1795年,他曾获得卓越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声誉。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也是要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
贝多芬的作品著名的有《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歌剧《费德里奥》、《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德国音乐的优良传统,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十九世纪以后的欧洲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命运交响曲》简介
《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三、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有活力的行板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
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这首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愤懑的宣泄,是对人生多舛的拷问!
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四、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是用心来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寂寞的。世界上有了音乐才多姿多彩。当我们悲凉、寂寞时,能从中得到一种安慰、一种力量。贝多芬的一生也不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的,命运与生活对他也不是宠爱有加,一次不幸,他的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习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出乎所以人意料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倒下,相反的,他站的比任何人都稳健、都坚强,他毅然向命运宣战,挑战感官与智慧的极限,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开创出一个只能让世人景仰而难以超越的音乐高峰,留给世人一个以无限美的听觉感受的音乐国度,正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战胜命运的不公平。{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有感}.
《命运交响曲》表达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刚毅、挑战、坚强、不屈服于命运。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平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我们要勇于追求理想,勇于挑战命运的长征。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有责任、有义务。我们应该让生命发出本该属于生命自己的光芒。生命里的困难、挫折、痛苦其实并不算什么,我们不要被它打垮,更不要退缩,我们应该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去承受。
通过学习《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扩张了我的知识面,了解了许多欧洲的著名音乐家,知道了音乐没有国界。老师的课严谨而不缺乏趣味,同时我们还可以时常的听听那些著名的欧洲的经典音乐作品。老师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一丝不苟。同时我觉得我也会越来越喜欢欧洲音乐,因为我喜欢像《命运交响曲》中的那种信念,那种不屈!
篇二:《《命运交响曲》听后感》命运在敲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音乐是大自然开辟之初的一息,至万物纷繁不止的一股清泉。音乐家用心灵来谱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而寂寞的,只有能感知音乐的世界里生命才是丰富而多彩的。在欧洲音乐史上,有一个天才,他就是贝多芬。他用心灵的力量感染着无数的人,艺术是心灵的写照,音乐更是心灵的显相,只有把心灵投入到整个音乐里才可能登峰造极,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都有很强的内涵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的中心思想是“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可以说,《命运》代表着贝多芬,或者贝多芬代表着《命运》。这是一首获得相当广阔知名度以及接受度的世界名作。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而且是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首先看《命运》的构思。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谁是英雄?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听了《命运》交响曲,我似乎明白了。英雄就是如此,永不放弃——永远战斗,尽管终究会死去。辉煌,铸就的不仅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里程碑。所以,一个英雄往往象征着一面旗帜。英雄,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耳聋了。但是,音乐史也为他所改写——命运的身影被世界所关注。扣人心弦的前奏、不屈抗争的旋律、和缓缓倒下时的庄严,是不可超越的经典!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贝多芬本人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从而,写下了《命运》。
现在的人都很喜欢摇滚,《命运》虽不是摇滚,但它的震撼是摇滚乐难以企及的!灵魂的警醒,不是摇滚在昏昏欲睡时的嘶喊所能替代的„„„
英雄就是如此,永不放弃——永远战斗。
篇三:《贝多芬生平及命运交响曲听后感》贝多芬的生平及其创作乐曲《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13机电叶子豪2013124090
贝多芬全名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十二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的观念: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
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中,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
贝多芬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是1770年到1827年,在这个时代里面,封建势力并未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封建势力在欧洲还很强大,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势力复辟;维也纳体制确立:封建势力又重新早欧洲取得统治地位。当时人们虽然在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对音乐还是有充分的向往和热爱!而贝多芬作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命运交响曲的听后感
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是高三时奋斗到深夜,因为一个古典音乐迷的朋友推荐下粗略地听了一下,当时记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因为其中的曲调虽然前期比较平和温暖,但到了后面却异常的铿锵激昂,尤其在一段比较纠结的乐曲段后突然爆发的曲调令我毕生难忘。当时未及细细品味,权当一首提神的音乐罢了。但到了这次的聆听,以及了解了贝多芬的一些生平之后,我却发现这首乐曲简直就像是在讲述贝多芬的一生,比如前期的温暖短乐是对他母亲的一种怀念,因为贝多芬从小被父亲强迫学习音乐,又比如之前提到的纠结乐段是贝多芬的在音乐路途遇到考验和引起的困惑等等。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开头象征着反抗命运的激昂前奏和中后段的热烈的旋律。前奏开头是沉重而有力的,代表着命运与挑战开始来临,紧随着,就是一段强烈的伴奏,代表着贝多芬勇于迎战的表现和心理,有一种强烈的即视感,就好像看到一个勇士挑战恶龙,打开冒险篇章的感觉,当然我本人是比较向往骑士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敢的,所以也会对类似的精神产生共鸣。而中后段更是动人心魄,一开始并不是慷慨激昂的斗争,而是一个伏笔,以比较低哑的一些旋律描述贝多芬所受到的打击和内心的悲怆,令我一种同情之情涌上心头,因为贝多芬的一生是孤苦的,现在描述的真是他面对命运残酷打击而苟延残喘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他迷茫过,痛苦过也思考过,渐渐地适应了命运,所以曲调也逐渐地上升,一些激昂的旋律也慢慢浮现,不过并不明显,似乎还有一丝徘徊。但到了后面旋律就逐渐变得无比的热切,在我看来有一种嗜血的感觉,一种海燕渴望暴风雨的爆发,孤狼对猎物的渴望,一个受尽伤害的人,看透一切大起大落,眼神里的愤怒和热血盖过悲伤和痛苦,用残损却有力的双手,狠狠地反击命运。这种勇气与信念对比之前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心酸和敬服。
命运交响乐不但通过曲调令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使得我正视了古典音乐的
神圣和伟大,学会如同品尝香茗一样细细品味蕴藏在音乐里的灵魂。
篇四:《《命运交响曲》听后感》《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在上课听过的那么多音乐中,好像就只有对这首交响曲比较熟悉,其实也不是我真的听他的交响曲很多次,只是对于我来说,在说到贝多芬时,就会想到这首交响曲。正所谓是,没有听过但是也是知道有这首交响曲。
在课堂上,再次激起了我对这首交响曲的认识和兴趣,不禁认真的欣赏起这首曲。整首交响曲情绪激昂,感情丰富,极具震撼力,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此了解到,整首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开头就是激昂澎湃,音乐一开始就是“当当当当”这几声非常震撼的音响,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向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感觉,表现出的是有什么恐怖的事情将要来临前的恐怖气氛,让人心灵为之一震。
第二乐章则表现出与第一乐章截然不同感觉,音乐比较舒缓,让人在第一乐章的震颤中舒缓下来,就像是母亲伸出双手抚慰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的孩子一样。虽然是舒缓的,但是音乐却也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在默默地催人奋进。舒缓的音乐却也是掩盖不住激昂的情绪。在音乐的结尾,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还是表现出一种积极上进的决心。第三乐章中表现出情绪在上升,交错式的音符感比较强烈,最后一部分就变得平静、忧郁的缓慢。
第四乐章突然从第三乐章的平静跳跃到那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的合奏,爆发出最绚烂的光辉。
听过这首交响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首交响曲从开始的明显威胁
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然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斗争得来的。他的这首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布满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是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功立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命运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扎历程。欣赏这部交响曲,可以说是境界上的一次升华,给人以勇气、信心和力量。
其实即使是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这首交响曲似乎还是有那么些少的认识,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上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的一些生平,还有这首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这样就不难知道贝多芬的悲惨遭遇:未婚妻的离开,双耳失聪等等的不幸。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表达了他像一头雄狮永不向命运低头,而是想命运奋力抗争。
我们都应该知道,贝多芬在写作这首作品期间,不仅面临着生活的压迫,还遭受了失恋的打击。多次失恋的他爱上了一位女士,虽然那位女士有了婚约,但贝多芬仍旧众生未娶。耳聋、社会等级等众多打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命运宣泄着不满的情绪的同时,心中仍存着一份理想,我想,就是那一点点的温存支撑着贝多芬继续与命运抗争下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坎坷与苦难,收获与成功呢?
我们企盼人生一帆风顺,然而现实生活并不都是那么尽人意,它是即有风和日丽,又有惊涛骇浪,即有鲜花,又有荆棘。因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把握不稳前进的航向,人生旅途出现曲折或坎坷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坎坷有多少分,深浅之差,大小之别而已。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如何对待人生坎坷的问题。
有一句名言:“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人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难免不遇到什么苦难,实际上,困难一直是与人为伴的,知道今天,还是有人会为温饱问题二挣扎,气候灾难、地质灾害和其他灾难也不时发生,无论多么幸运的人也避免不了和困难打交道,最起码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人们都渴望成功,二成功的人士都有不平凡的经历,他们的成功都是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中走过来的,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例外的所以,所以一个人无论想过平静、简单的生活,还是想有所作为干一翻事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对困难的态度。
既然苦难不可避免,那我们就不该逃避、不该抱怨,就应该以坦然、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面对困难还应该树立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面对长期的困难,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在困难中使人倒下的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消极悲观的态度,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是没有坚强的意志。人的意念、人得精神起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听说这样的例子,一个没有患癌的人,被搞错了,以为
自己得了癌症,人马上就不行了,而真正患癌的人,以为自己没有患癌,反而表现很正常。在困难中,人们通常怀着必胜的信心,而有时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困难,应该是更好的态度,因为有些事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也是难以左右的,期待着什么结果也许会使人失望,能做到尽力而为就是了。
看看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就是《英雄交响曲》的续篇,贝多芬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与敌对力量及获得胜利的全过程。他力图用音乐唤起民众是行动来变革社会,来改变现状,让人民觉醒。听完这首交响曲,我已经知道,贝多芬的目的达到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我想,《命运交响曲》就是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现在,就是这首交响曲它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仍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面包总是会有的,不管天色多么黑沉,而黎明也总是会来到的。
篇五:《聆听《命运交响曲》感受贝多芬》感悟贝多芬聆听《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一位与命运抗争的音乐巨人,早已家喻户晓。对于他的作品,大家更是耳熟能详,[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又名《第五交响曲C小调》,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之一。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贝多芬一生坎坷而曲折。他出生在了一个很贫苦的家庭。父亲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贝多芬从此怀揣着热爱音乐的梦想,走进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部分。在这期间,贝多芬谱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优秀作品。赞颂士兵勇猛的《出征歌》,欢快的《七重奏》,帝国的史诗《英雄交响曲》。。。。。。
可是此时,病魔已经缠上了他„„他开始失聪。紧接着恋爱的失败,生活的拮据,孤独无依,不被看好,贝多芬险些被打倒,可是,他依旧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都阻挡不了他向音乐殿堂迈进,扑灭不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的热爱,这位与命运抗争的斗士,他在暴风
雨中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成为一名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成功的表达了“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全曲时长33分钟。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充满震慑力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这一命运敲门式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转入
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音色明亮而柔和,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整首曲子有一种磅礴之美,旋律之美和情感之美。
轻快的音乐温柔、和平、静穆而又缠绵,无尽的愉悦;热情的音乐活泼、滋润、满足,带给人们新的希望;豪迈的音乐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初次听这首曲子,给我的感受就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感觉命运正在步步紧逼,使人感到压迫,令人惶恐不安,仿佛是贝多芬在呐喊,在向命运发出挑战,后来,感觉他慢慢的陷入了忧郁和绝望,然后一段悲伤的曲调会在耳旁响起,使人感到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让人不禁联想到贝多芬的经历的苦难以及不幸的人生,对他的命运感到无比同情。接着曲调逐渐升高,弦乐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惶乱不安地又迎来稍有变化的“命运”音调的轰鸣,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在挣扎,在诉说孤独与痛苦,在拷问多舛的人生,在与不公的命运做斗争。就像他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屈服”,他尽管独自忍受着无声世界的孤独却创作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的音乐,命途的多舛并没有使他停滞不前而是让他化悲痛为力量坚持创作,挑战不公的命运。最后便是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充满自信、昂扬向上,让人感到欣喜激动,仿佛感同身受。。是的,他崛起了,他在苦难面前扬起了信念的风帆,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又一首伟大的华章,最终站在了世界音乐的巅峰上,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音乐巨匠。
时光匆匆韶华难留,人的一生辗转即逝,没有谁能够预知到自己的未来。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布满荆棘,有些人在苦难面前止步了,他的人生也就平淡无奇了;而有些人却能够不屈服于困难,在苦难面前应该决不屈服,勇敢的挑战不幸的命运最终战胜命运,取得
成功。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的不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命运。自己的命运就应该自己掌握,不虚度光阴,不轻易认输,而是跨过苦难的大山,昂首向前,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像命运挑战!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掀起了人们心中的波浪,点燃我们青春的火焰,插上我们奋飞的翅膀,警示人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帮助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篇六:《欣赏命运交响曲有感》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赏析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
大家可能耳熟能详,
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曲
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
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
英雄性、
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
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
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
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
由于父亲是个
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
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
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有感}.
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会思考:
“这么小就被
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
17
岁的时候在做
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等等。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
我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作品,
体会深刻。
除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之外,也有了对人生以及成长的
体会和思考。
在很多人心目中,
《命运》
代表着贝多芬;
同样,
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
贝多芬代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