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励志正能量>悉达多经典语录

悉达多经典语录

详细内容

第一篇悉达多经典语录
《海德格尔经典语录摘抄》

随笔吧为您精选海德格尔经典语录摘抄请您欣赏。

1、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2、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3、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4、存在的被遗忘。

5、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6、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7、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8、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觉到诗意的生活。

9、面向死亡而存在。

10、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11、思想伟大者必犯大错,而思想渺小者,同样会犯大错。

12、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13、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14、人,诗意的栖居!

以上是关于海德格尔经典语录摘抄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第二篇悉达多经典语录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摘抄》

随笔吧为您精选星云大师经典语录摘抄请您欣赏。

1、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2、不择细流终成海洋,不辞土壤终成高山,不耻下问终致渊博,不饰过失终达善美。

3、做人要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做;处事要从澹处着眼、疑处用心、无处下手、拙处力行。

4、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5、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6、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7、安排自己能获得快乐,充实自己能获得知识,掌握自己能获得平安,创造自己能获得成功。

8、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9、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10、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11、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12、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13、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14、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15、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细心,做难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无相。

16、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17、依附得人,可获终身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18、不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19、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20、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21、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22、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23、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在富贵中,要有善心义气;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气。

24、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25、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26、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27、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28、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仪;思想如流,必须清澄。

29、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验都得忍受;为了解决纷争,任何责任皆得担当。

30、受社会教育,为一家谋生;受心灵教育,为万众化导。

31、培养自学的能力,才不会在苟安中退步;培养教人的胸怀,才能将经验

传承下来。

32、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获得成功;处世要能知人,若拾长取短,容易导致失败。

33、以智慧灯来点亮心光,以自性佛来成就内心,以六度法来治疗心病,以七圣财来丰富内财。

34、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35、做人要和滚雪球,愈滚愈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愈织愈有成就。

36、敢于发问,问出智慧;长于听闻,闻出对话;善于沟通,谈出共识;勇于思考,想出创意;受于锻链,磨出实力;安于静修,修出道德。

37、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38、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39、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40、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41、法无善恶,善恶是法;境无损益,损益在人。

42、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43、作家在稿纸上耕耘,农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师在黑板上耕耘,禅者在心地上耕耘。

44、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45、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46、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47、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48、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49、没有新观念,不会有进步;没有大格局,不会有远见。

50、信其言,不察其行,是智者之愚;信其行,不察其言,是愚者之智;察其言,亦察其行,是智者之智;不察言,亦不察行,是愚者之愚。

51、时间是一秒一秒给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书籍是一字一字写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读。

52、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53、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54、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55、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贤贵深。

56、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57、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58、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59、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60、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61、研究要靠资料,发明得靠才华,读书需要深思,做事应该明辨。

62、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63、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64、求革新不可太快,厌恶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过,用人才不可太急,听发言不可太率,对自己不可太宽。

65、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66、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67、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68、思想要国际化,生活要律仪化,语言要古典化,学习要现代化。

69、皈依三宝是平等的精神,因为生佛一如,无高无下;受持五戒是自由的尊重,因为不侵犯人,彼此受益。

70、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71、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72、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73、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74、人我相处之道,靠生活教育来训练;自我提昇之道,靠思想教育来启发。

75、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

76、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77、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78、所谓学问,在于治事,事不治,纵学无益;所谓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纵修无成。

79、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相处之良津。

80、要做行为正直坦荡的君子,不做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以上是关于星云大师经典语录摘抄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第三篇悉达多经典语录
《古兰经经典语录摘抄》

随笔吧为您精选古兰经经典语录摘抄请您欣赏。

1、我用水创造一切生物。难道他们不信吗?

2、我们已经揭去你的面纱,现在你的眼睛明察秋毫之末。

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

4、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5、你见群山而以为都是固定的,其实群山都象行云样逝去。

6、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

7、艰难伴随着容易。

8、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打听的是他留下了多少财产,而俯视死者的天使要想知道却是死者生前曾经积过那些阴德。

9、我将在他们兄弟之中拔擢一位如你的先知;我将藉其传达我的真言,而他将告诉他们我喻示他的话。若任何人不倾听先知以我之名所传达的话,我必讨谁的罪。

以上是关于古兰经经典语录摘抄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第四篇悉达多经典语录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卷下(合上顿悟要论)

师初至江西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门师侄玄晏窃出江外呈马祖。祖览讫谓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也(师讳慧海。建州人。依越大云寺道智和受业)。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么。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忙然。(法眼云。是即没交涉)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对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僧曰如禅师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曰何却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师曰。律师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具梵语萨婆曷剌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具语)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趁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

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有道流问。世间有法过自然否。师曰有。曰何法过得。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则应有二。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校。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悉达多经典语录

有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于寂寞人有慧否。怀于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檐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子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莫久立。珍重。

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而相呈。还肯休么。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气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愿师垂示。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瞋时无喜。喜时无瞋。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

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是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也。

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遗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忙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问。儒道释三教为同为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为解脱。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

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内着玄微。外现妙相。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说。

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源律师问。禅师常谭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一地增于十倍。禅师试现神通看。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曰故知是也。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始得。师曰。阿僧祇劫还有数否。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瞋一切人见物。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子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悉达多经典语录

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师曰何处不是。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语也。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舍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此理。

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何处更有识性。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师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师曰我将明朝来看。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今见着衣吃饭行住坐卧。对面不识。可谓愚迷。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将性觅性。万劫终不见。亦如有人不见日。不是无日。

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禅师如何体会。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师曰不信。曰。若尔灵验传十余卷。皆不堪信也。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非是白骨能有感应。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着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

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何得说有前后。不了名相本净。妄计有前有后。夫名相关锁。非智钥不能开。中道者病在中道。二边者病在二边。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背却般若。

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不见性者所以不信。若见性者号之为佛。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无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己。悟人般若应用见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干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

人问。如何得神通去。师曰。神性灵通。遍周沙界。山河石壁去来无碍。刹那万里往返无踪。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愚人自无心智。欲得四大飞空。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故云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万行之。本随用立名。实而言之。只是清净法身也。

人问。一心修道。过去业障得消灭否。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业障如草。智慧似火。曰云何得知业障尽。师曰。见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问。云何得住正法。师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无邪正故。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法过语言文字。不用数句中求。法非过现未来。不可以因果中契。法过一切。不可比对。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非离世间而求解脱。

僧问何者是般若。师曰汝疑不是者试说看。又问云何得见性。师曰。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又问如何是修行。师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又问性中有恶否。师曰此中善亦不立。曰。善恶俱不立。将心何处用。师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曰作么生即是。师曰。无作么生。亦无可是。

人问。有人乘船。船底刺杀螺蚬。为是人受罪。为复船当罪。师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风折树损命。无作者。无受者。世界之中无非众生受苦处。

僧问。未审托情势.指境势.语默势乃至扬眉动目等势。如何得通会于一念间。师曰。无有性外事。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为迷自性万惑兹生。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大虚否。师曰汝怕同太虚否。曰怕。师曰解怕者不同太虚。又问言方不及处如何得解。师曰。汝今正

第五篇悉达多经典语录
《世界四大宗教信息(整齐格式编辑)》

一、基督教(Christianity)

1.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继承了犹太教的《圣经》)

2.

太宗、高宗两朝,景教受到宽容对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会昌五年(845)

因朝廷下诏禁绝佛教而被波及,在中原地区中断传播。

3.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并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借助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不仅关注个人的拯救,更关注群体的发展,基督徒个

人是不能与上帝建立完美的关系,只有在爱人如己中才能成全爱神的诫命。

4.的成长离不开教会,教会被称为是一切敬诚之人共同的母亲,是神圣而圣洁的,也是公义而普世的。教会并不限于某一个地方,而是遍布全球,教会因对上帝及其真道的认信,联合一致。5.耶稣:据《福音书》记载: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由圣灵感孕童真女马利亚取肉降世成人的救赎主。历史上对耶稣记载不详,曾有人怀疑是否有其人。

6.《圣经》:基督教重要的经典,在基督徒心中,《圣经》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其具体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

7.主要宗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关系图如下:)

8..

随着宗教政策落实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基督教不但迅速复苏。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研究报告中的结论,中国基督教是当代中国包括

9.主要节期:1)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重要的节日,为庆祝耶稣诞生,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日。12月24日通常称为圣诞夜,一般教堂都要举行庆祝耶稣降生的夜礼拜(根据圣经耶稣降生于晚上)。2)受难日受难日是纪念耶稣受难的日子。根据《新约圣经》:耶稣于复活之前三天被钉十字架而死。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两天星期五为受难日。基督教多教派都纪念这一日子。3)复活节

为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根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根据公关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规定,复活节在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基督教多数教派都纪念这个节日。庆祝活动的具体内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复活节蛋,以象征复活和生命。4)圣灵降临节

圣灵降临节,亦称五旬节。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向世界各地传布福音。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

10.“摩西十诫”

1)第一条诫命: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

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2)第二条诫命: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

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3)第三条诫命: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

必不以他为无罪。

4)第四条诫命: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

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5)第五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

得以长久。

6)第六条诫命:不可杀人。

7)第七条诫命:不可奸淫。

8)第八条诫命:不可偷盗。

9)第九条诫命: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第十条诫命: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

并他一切所有的。

11.即:口里承认耶稣为主、心里相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

二、佛教(Buddhism)

1.创立:565年

2.传入中国:

1)根据多年考古实践与文献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

皇时代。

2)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大量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

3)①汉传佛教(汉语系)

②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

③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4)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3.佛教观点:否定宿命论、缘起论、反对自杀、反对末日邪说等

4.回鹘佛教:在中国除了熟悉的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还有鲜

5.佛教经典语录分享: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7)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关系图:

三、美利坚民族(AmericanNation)悉达多经典语录

1.形成时间:18世纪中叶

2.形成背景:随着农业、工业及贸易的发展,原来处于隔绝状态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到18世纪,新英格兰各主要城市已由许多桥梁、渡船和道路网连结起来,统一的北美市场形成了。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各殖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而英语便是这个共同的文化的媒介。北美居民在开拓新世界的艰苦斗争中,养成了一种特有的性格——勇于创新、富于进取和个人奋斗的精神。因此,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3.形成过程:1607年,一百多个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洲南端的东部海岸登陆,在

两生,衣食无着。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种植当地的农作物。但是,当他们在北美大陆站稳脚跟后。英国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脉的

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英格兰人。正是这种共同地域、

第六篇悉达多经典语录
《第五课+佛教概论》第七篇悉达多经典语录
《《地藏经》词语详解》

《地藏菩萨本愿经》词语简释悉达多经典语录

众居士整理编撰

(阅读版下载)

因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此菩萨在世尊

灭度之后,弥勒降生以前,担负着救度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众生的重任。而且

常住地狱拔苦,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故以“大愿”著称。

佛法法运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

尼佛圆寂后的一千年是正法时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

者,是名正法时期;此后的一千年,是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

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再后的一万年中,是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

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证果之人更为罕有。我们正处于末法时期,故《大

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不孝顺父母,乃至杀害父母,杀害父母属五逆大罪,应堕无间地狱,长劫

受苦,欲求出离,遥遥无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国的固有文化,也是

学佛的根本。

阎浮众生,若为父母眷属,命终之后,志诚恳切地设斋供养三宝,其功德

生者得六分,亡者得一分,存亡两利。(印光大师劝人,家逢丧事,领亲眷念

佛更好!受益更大!)

如何关怀临命终人,怎么助念?可参阅《饬终津梁》,或印光大师的《临

终三大要》,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方能如法。尤其修净土者,更须弄

清楚,免致堕落。希望大家广宣此理,自利利他。

问:地藏菩萨为何没提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佛?答:一、弥陀圣号,

常见于大乘经典,不须再提。二、本经说于忉利天,天人正享福,劝生西方,

难起信愿,劝念他佛,增长天福,较易接受。听众、环境不同,说也有异。专

持阿弥陀佛圣号,也是地藏菩萨所欢喜赞叹的。

现生得圣贤及诸天地神拥护,将来一定超出三界苦海,证出世间三乘圣果

的快乐。“善人各有一重天”,修善者另有善境,纵遭灾祸,受圣贤拥护,大灾

化小、小灾化无。修地藏法门,依法当得如是大利,但只是原则,须视各人业

障而论,如大树种子小,不因树大而种子也大,种子虽小,经数年培植,树叶

繁茂,足以乘凉。但若种于砂土瓦砾,养分不足,便会影响成长。修行也是一

样,莫因未如经说得大利益而失望,须省视自己:修行功夫如何?恳切恭敬否?

若至心受持,得利不多,乃往昔业重,可能因此重报轻受。因果复杂,当深信

佛语,莫生疑惑!

选择字

词语简释·地藏经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十方佛菩萨集会赞叹,如来含笑,放光明云,出微妙音,十方天龙鬼神,亦皆集会。佛为文殊菩萨说地藏菩萨往因。

报母恩;二、慰别天众;三、嘱咐地藏菩萨。

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乘法,“大”表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