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语言文字应用教案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五课言之有理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一、教学目的:

1、认识、辨析歧义现象;

2、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类型;

3、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类型;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2、难点:辨析歧义句的不同意义,掌握消解歧义句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辨析法、归纳法、实践法、多媒体导学法。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本山的小品《卖车》导入。并简析小品包袱的形成原因。

从脑筋急转弯的两道题说起:狗为什么不生跳蚤?树上qí个猴,树下一个猴,一共几个猴?

(二)歧义概念: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一般情况下,歧义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说话人)与读者(听话人)之间无法建立起一致的理解,无法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有歧义的句子虽然在语法和逻辑关系上都是合格的,但是它表达的意义不明确,比应该表达的意义多了一个(甚至几个)意义;因此,也属于病句的一种。

(三)“火眼金睛”:

1、课堂热身活动:找歧义

①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结构层次可以划分为: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或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

②电监会设立六区域电力监管局(可以理解为“电监会设立了六个管理各自区域的电力监管局”或“设立了一个统一管理六个区域的电力监管局”)

③两代教授,人格不同(“代”是一个多义词,可以理解为“辈分、时代”或“代理”)

④被控私分国有财产—专家总经理成了被告人(“专家总经理”的结构关系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

⑤新生市场苦熬淡季(“生”是一个多义词,“学生”或“产生”)

⑥朝鲜十年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步(可以理解为“朝鲜每十年就向国际社会走近一步”或“朝鲜最近十年间向国际社会走近了一步”)

⑦贺顺顺:我和凌峰挺好的(“和”和“好”都是多义词。)

2、师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歧义现象:

3、课堂活动二:辨析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否相同

①我借他两本书。(多义词引起的歧义)

②这个人好说话。(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③作为演员,一定要演好戏。(语法结构歧义)

④反对的是少数人。(语义结构歧义)

(四)梳理探究:

1、歧义的种类概括:

口头歧义

同音词引起的歧义

词汇歧义多义词引起的歧义

歧义

音词引起的歧义

书面歧义

语法结构歧义

组合歧义

语义结构歧义

2、消除歧义的方法:

(1)修改法:

①替换词语,消除歧义。

例:他走了三个小时。

他离开了三个小时。他步行了三个小时。他驾车了一个小时。

②调换语序,消除歧义。

例:已经七十多岁的他的父亲身体还很硬朗。

他已经七十多岁,他父亲的身体还很硬朗。

他已经七十多岁的父亲身体还很硬朗。

(2)补写法:

①前或后加提示,消除歧义。

例:开刀的是他父亲。

如果“父亲”是施动者,则是:我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的是他父亲。或开刀的是他父亲,医术真高明。

如果“父亲”是受动者,则是:他母亲没有病,开刀的是他父亲。或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照料。

②补足省略部分,消除歧义。

例:我见到他时才读初中。

我见到他时,我才读初中。或我见到他时,他才读初中。

③添加标点,消除歧义。

例: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或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五)随堂演练:

1、分别用“修改法”和“补写法”,分化下面歧义句的意思。

①我想起来了。

我想起床了。我想起来了,他昨天和我说起这事儿。

②他有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③学生家长都来了。

(六)高考真题再现:

1、“我们要学习文件”是个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b)

a、请做好准备。b、请把电视机关上。

c、小说不要带来。d、请你告诉小王。

2、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祈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d、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没能到场领奖。

(七)小结:

语言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它是变幻无穷的,能表达出我们所想表达的一切,但前提是我们得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则与运用经验,并能在实践中习惯它。

(八)布置作业:

完成“小试身手”的第一、三两题。

造成歧义的原因:

一、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歧义句。

两代教授,人格不同

新生市场苦熬淡季

贺顺顺:我和凌峰挺好的

二、结构的多样性造成的歧义句。

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

电监会设立六区域/电力监管局

被控私分国有财产—专家/总经理成了被告人

朝鲜十年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步

三、“修改法”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通过直接修改原句使有歧义的句子变成没有歧义的句子。

四“补写法”

在保持原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原句的前后补写上必要的句子来消除歧义。为什么会有歧义

一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产生歧义

二多音字引起歧义

三指代交代不明而产生歧义

四结构层次切分不同而产生歧义

五助词的的连带成分多少不同而造成歧义即:多个定语的修饰关系

六语序不当而引起歧义

七、表数量的词语修饰不明确而产生歧义

八语义关系不明而产生歧义(施受不清)

九逻辑重音造成歧义

“口头歧义”与“书面歧义”

口头歧义是指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口头上说“明天qizhong考试”(“期中”与“期终”歧义)书面歧义则是写出来有歧义。如“北京人多”有两个意思“北京/人多”或“北京人/多”;组合歧义是同一类型的结构都可能会有歧义。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撞倒了他的自行车”

语法结构歧义

结构层次不同:两个/外语学院/的学生

结构关系不同:我们要进口钢材

【篇二】语言文字应用教案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

2、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二、教学步骤及内容

1、给《采桑谣》(声母歌)一诗每个字标出声母,给《捕鱼歌》(韵母歌)一诗标出韵母。算一算,汉语拼音有几个声母,几个韵母。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明确: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38个韵母。

2、根据截取的《康熙字典》的资料,看看《康熙字典》是如何注音的?完成课文中的表格。

3、课文截取的《康熙字典》的资料涉及了哪两种注音方法?

明确:反切法、直音法。

4、汉字每个音节包含哪几个部分?

明确:声母、韵母和声调。

5、什么是零声母?什么是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6、复韵母iou、uei、uen前面加声母时该如何书写?

7、ī、u、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构成音节时应如何书写?

8、ü行韵母跟声母j、q、x相拼时应如何书写?

9、说说用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应注意哪些规则。

明确:①以词为书写单位②隔音符号的使用③字母大写的要求

10、课后练习指导:重点是第三题。

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

2、了解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

二、教学步骤及内容

1、对联是我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其中有不少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形成妙对的。除了课文的例子外,你能否再举几个?

例如: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

★眼珠子,鼻孔子,珠(朱)子还居孔子上;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相传有个神童,宰相爱其才招为女婿。宰相宴请时,当着满堂宾客出一上联请女婿对:因荷而得藕。女婿手指席上果品,答:有杏不须梅。这里因用了谐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而妙言他意,客人们顿时而悟,连连称妙。

2、同学们,能否举些节日中、日常生活中妙用同音字的现象?也可以举出一些由于同音字词而造成误会和尴尬的例子。

⑴同音相关(妙用):比如婚庆,新人床上要放上枣儿、花生、桂圆、瓜子等,寓意“早生贵子”;送给新人的花,要选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财神爷骑马的形象寓意“马上发财”。⑵同音歧义。张某——章某,致癌——治癌,今天yóulún不准进港(油轮、游轮邮轮),机场——鸡场,为什么——喂什么,一对对男女——一队队男女,五香豆腐干——五箱豆腐干。如这些同音词语,在某些交际场合,都可能造成误解。(详见教参41页)

3、同音词有哪些不同类型?

明确:①同音同形②同音异形

4、课后练习指导(见教参43页)

第三节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读错字音的原因

2、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教学内容及步骤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29页第段的词语,看一看你读对多少,想一想读错的原因。明确:主要是“读字读半边”造成的。

2、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29页第4段的词语,看一看你读对多少,想一想读错的原因。明确:多音字造成误读。

3、异读词的读音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注意课本30页“异读词的审音和规范”部分提供的异读词的规范读音。

4、课后练习指导(见教参49页)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2,律诗:

(二),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

(三),关于对仗

(1),何为对仗

(2),怎样\'对\'才算\'仗\'

(3),对仗的类型: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①,工对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

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

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

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

③,借对

\'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④,流水对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

因课时安排较为紧张,因此前三节的内容可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课题

消灭错别字

№1

知识

能力

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消灭错别字

过程

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做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教学关键

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课型

复习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用生活中出现错别字引出很大笑话导入。

课前预习检查:生活中的谐音现象

1、“错”字招牌:

课文中举的例子

课外的例子

2、错字“百出”:

一是乱早简化字

是滥用外文字

三是生造网络字

3、概括“错字”与“别字”的区别

4、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A、误用声旁相同的字

B、误用和混淆同音词

C、不了解成语或典故的意义和用法

补充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别字

(见课件)

完成课后“小试身手”

导入

疏导

归纳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消灭错别字

原因:乱早简化字方法:区别读音

滥用外文字区别形体

生造网络字区别意义

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第一节:多义词

1.了解单义词和多义词的基本概念。

2.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以及词义演变的各种方式。

3.掌握常用的多义虚词的词义。

【篇三】语言文字应用教案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第1单元字音教案

(括号中为记忆方法)

一、多音字

1、多义多音字(定义定音法、词性定音法、记少放多法)

★记少放多法

贾肖磅礴瘪三簸箕番禺暴虎冯河与冯虚御风勾当女红稽首济济与济南节骨眼门槛倔强可汗炮烙丽水与高丽高句丽秘鲁心广体胖黄骠马曝光(暴光)浅浅流水流水汤汤悄悄亲家厦门委蛇刷白踏实体已巷道压根栅极症结挣扎压轴与大轴(子)埋怨脉脉骨殖龟兹

2、同义多音字(语境辨音法)

二、形声字

1、形近字(声旁辨音法)

瞻赡刺剌赢羸蠃嬴粟栗箴缄衅恤旷犷濒频蔼霭锲楔谒竭遏峻悛恣姿蔽弊挠饶酪络垣桓亳毫概慨茸葺汨汩犄掎皴皲滂磅惮殚淀锭碇谄陷捭稗裨膺赝掣擎旖绮肓盲杼纾畜蓄崇祟管菅鸩鸠悖勃磐磬馨罄啧帻诓框眶啼谛蒂啻俎狙徂沮拔祓绂咤吒掉淖棹凌棱轴舳谕逾渝谙喑诘拮佶秸桔(梗)龇龀

2、读半边(积累为主)

不能:

踱炽梏跻酵龋厩抨纤摒毗庇捺莠娠粳霰懑栖荨悭汀胴龇浼媲哺迂绮痉籼菁泯荇倨谥钏璀糙淙囫祛缫吁怏烊囹圄龃龉诤

能:

犷娩偌筵扪岷篙嘈缢嗤舢

三、习惯性误读(多读)

剖穴血浮拙痹氛主角质蓓葩潜惩塑档咄憎膝髓晕车称心弦舷瞥化纤纤维载歌载舞

监生太监撒谎撒娇刨闾榈稀罕梵哈巴狗糙订正瑰济书声琅琅朗朗上口唠叨酩酊癖剽熏陶不韪噎高涨召

四、难认字错读(多认)

讷髫擘觊饕餮辊侘傺葳蕤錾怙豢耄耋旖旎揶揄黑魆魆黑黝黝喁喁以望喁喁私

语勖臬圮

弭訾詈葸傩梓戗兽戗风

第2单元字形教案

一、同音字(义辨法)

1、形异:

额首称庆篷荜生辉凋蔽纹身循章摘句名信片太平胜世焕然冰释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帮交能屈能伸搏弈黄莲味同嚼腊

2、义近

急风劲草挖墙角膨涨断章取意

二、形近字(音辨法和义辨法)

1、音异:

娇健殚精竭虑针贬弦律

2、笔画相近

茶荼钩钓刺剌晒哂蛊盅

※结构法:面黄饥瘦查言观色貌和神离改弦更章

※溯源法:桃花园默守成规黄粱美梦

第3单元标点符号教案

标点符号的分类: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点号七种,分为句末点号(句号、叹号和问号)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冒号和分号)两类。标号九种,主要有:引号、破折号、省略号、括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和专名号。例如:

1、“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这里怎么用感叹号,看的是语意是否完整。

2、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

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用冒号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3、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代工程的坚美。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分号,用在表示偏正关系的多重复句的分句之间,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产生歧义。如果用逗号,就很容易同前后的意思混淆,如果用句号,又会把前后的意思割断。

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顿号:

(一)基本用法:

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般是词语的并列,句子的并列不能用顿号。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和云海。

(二)使用顿号注意事项: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他三十六七岁距这里二三里这个小孩有四五岁(概数)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确数)

2、并列成分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不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大专院校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

工农兵工农业调查研究听说读写

中外记者公安干警指战员甲乙丙丁

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它是“德育”等的缩略,应用顿号。)

3、并列成分较长或为了强调、突出,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并列成分较长)

祖国啊,您伟大,富强!(强调、突出)

4、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我们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5、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6、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7、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其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小红的课桌上堆满复习参考用书,“物理精编”啊,“数学同步”啊,“政治大课堂”啊„„

8、并列的介词短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9、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10、引号之间一般用顿号,书名号之间可用可不用。

我们要注意“交通”、“牺牲”、“亲戚”等词的古今异义。

鲁迅从1918年起,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短篇小说,后来编成《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

11、年月日的简写中也应用顿号表示停顿。

2004、1、20

12、标题是并列短语,不用顿号。

小人物大观念

二、逗号:

(一)基本用法:

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

(二)使用逗号注意事项:

1、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的: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

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谓语是主谓短语:

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2、宾语是主谓短语(或者说是一个句子形式做宾语),宾语前可用逗号。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3、倒装句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如:

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前进,沿着胜利的道路。(状语后置)

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状语前置)

4、复句中,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今年春节,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内成分并列,而是三个分句并列,应用逗号)

5、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如果关联词成对出现,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

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6、某些特殊成分,一般要用逗号把他们和别的成分隔开。

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据说”后不能用冒号)

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什么样的人,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7、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在“表示”、“认为”、“强调”、“证明”等后面,宾语不是特別强调的内容,用逗号,不用冒号。

9、逗号与顿号在并列词组作各种句子成分时的运用:

(1)并列词语作主语,如果并列的词语较长,或需要停顿稍大时,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之中。

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2)并列词语作谓语,用逗号;几个动词作并列谓语共带宾语时,动词之间的停顿就用顿号。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她衣服新潮夺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上海丰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推出了世界首创的丰康牌“神奇诱鼠剂”和“非粮灭鼠饵料”。

(3)并列词语作宾语,一般用顿号,有时也用逗号。

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四碟菜,一碗饭”是并列宾语,作者用逗号表示强调。)

(4)并列词语作状语,如果并列成分都是词或词组,它们之间用顿号,如果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则用逗号。

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5)并列成分作定语,则不论结构简单还是复杂,字数是多还是少,一般都用顿号来表示停顿。

这样的大学,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6)并列成分作补语且需要强调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7)并列的词或词组做复指成分(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并列在一起,指同一事物,充当句子中的同一成分),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李有才常说:“老槐树底下的人只有‘两辈’,一个‘老’字辈,一个‘小’字辈。”

三、分号:

(一)基本用法:

表示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在复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示分句之间层次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侵略者的诺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二)使用分号注意事项:

1、分号前后的句子中至少有一个逗号。

我心里暗笑他们;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直到十几天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可用分号。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

3、如果是复句形式充当句子的宾语,而宾语前头又用了冒号,那么,分句内部可用分号。

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讽雪的预兆。

4、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本词典作了如下修订:

【篇四】语言文字应用教案《语言文字运用》之古今言殊之教案

《语言文字运用》之古今言殊之教案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深入、进步,一些新发现的元素及物质,都可以形声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比如:镭、锶等等。而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凉”“晾”“谅”和形声结构,是否在提示我们,在先前造字之初,这个“京”字,原本是读“liang”的呢!

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

古代有个叫胡曾的人,写过一首《嘲妻家人语音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却道是天‘因’。”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今汉语读音的变化,一定会觉得这个人真是鸡蛋里挑骨头。很显然,当时这个时期,这个“十”肯定不读shi,这个“针”肯定也不读zhen,“阴”肯定不读yin。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文言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多音词相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形。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如;老──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纯粹。

(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单音词与多音词没有相同的语素。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的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单纯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两种:

叠音词,如:翩翩、霏霏;

联绵词,如:参差、惆怅(双声关系).须臾、仓皇(叠韵关系)。这些词虽然由两个字组成,词义却是由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的,不能拆开解释。

合成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四种:

联合式,如:婚姻、宾客;

偏正式,如;天子、布衣;

前缀后缀式·如:阿爷、率尔;

偏义复词,如:存亡(《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指“亡”)。耳目(《笑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中的“耳目”偏指“目”)。偏义复词,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

2、词语的词义变化

汉语从古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如“天、地、人、马、牛、羊、东、南、西、北、雨、雪、风、霜”等)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如“慈、厨”等)的意义,古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阅读文言文不会造成困难。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如:社稷(国家)、崩(称天子死)、埙(古乐器)等。这部分词,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工具书就可以明白,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以上两部分词语在文言词汇总量中占少数,而大多数词语的意义古今有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指黄河。现在“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

(2)词义缩小。“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3)词义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3、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1)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是文明的摇篮,中国社会的巨变要求作为文化的词汇以第一时间反映社会现实。以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典型形象的词汇:

(a)政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指导方针“和谐社会”、“小康生活”等;又有供全民贯彻的“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等。

(b)经济方面:如改革后的“经济特区”,指导性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再有以旅游业为头的“红色旅游”、“无烟工业”等,还有经济的附属词汇如“白领、个税改革”等。(c)文化方面: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为了适应市场而产生了词汇如“红色文化”、“素质教育”、“超级女生”等;也有外来的“拜金主义”等。

(2)网络用语方面:

网络与计算机是20世纪的象征,它代表着先进和高效,十几年时间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所以当之无愧是新词产生最多的一个领域。如“硬件、网吧、IT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数的附属词汇,共约万个。但也有一些如“PK、1314(一生一世)”等网络异化词现象。

【篇五】语言文字应用教案语言文字运用成语教案

语言文字运用——成语

总第:时间:课型:

教学目标:

1、把握考试要求

2、熟记规律并灵活运用

重难点:熟记规律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的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时数:1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光辉灿烂,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对于自己祖国的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而怎样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呢?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说话。你是妙语连珠还是笨嘴拙舌,是能言善辩还是词不达意,说上几句话就能了解了。而体现自己说话有水平有文采的极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恰当适量使用成语。

那么成语的使用到底应该注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成语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看到某一不明含义的成语,如果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如:

(1)对茶的重视很不够也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形成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

(2)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豹。

“下里巴人”原指流行于战国时楚国的《下里》《巴人》两首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而(l)句在使用“下里巴人”这条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地位不高的人。

“目无全牛”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亦形容办事准确熟练。而(2)句在使用该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了。

误区二,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使用的对象是特定的,如果掌握不牢,就很容易扩大其使用对象,从而造成错误。如:

(1)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2)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应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耻下问。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句(1)用该成语形容老朋友相遇属对象误用。“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句(2)是学生向老师请教,用“不耻下问”,显然用错了对象。

误区三,褒贬不分

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清,避免误用。如:

(1)全市几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终于将歹徒捉拿归案。

(2)在成克杰治下,广西贪官前赴后继上刑场。

“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句(1)用来形容警察有误。“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勇往直前,多含褒义。句(2)用来形容贪官有误。

误区四,轻重不当

有些成语的词义有轻重之分,使用时应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1)各种形式的周刊、月刊、分类细密的专业报纸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2)每个考生都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

“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句(1)用来形容各类报刊出现,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三长两短”多用来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句(2)用来形容考生,有些言重了。

误区五,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

(1)周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真称得上无所不至。

(2)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无疑一定能改变那种事半功倍的状况。

“无所不至”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后多含贬义。而(1)却把它与一字之差的成语“无微不至”混淆了。(2)句把事半功倍“当成了”事倍功半“,意思用反了。

误区六,语义重复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义进行比照,否则极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如:

(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

(2)我俩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难言之隐”指难以明说的事情或缘由。该成语与(l)句中的“苦衷”义有重复。“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该成语与(2)句中的“各有千秋”义有重复。

误区七,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如:

(1)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学习诸公”给予了有力讽刺。

(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漠不关心”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不能带宾语。“出奇制胜”也不能带宾语。而句(1)、句(2)却硬让它们带上了宾语,都犯了功能混乱的错误。误区八,谦敬颠倒

有些成语有谦词与敬词之分,如果辨别不准,就会犯谦敬颠倒的错误。如:

(1)王教授已谈了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高见。

(2)刘厂长是这方面的行家,下面请他不揣冒昧地跟大家讲几句。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常作谦词,用在自己身上,句(1)却用在别人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不揣冒昧“指不揣度自己言行轻率,常作谦词。句(2)却把它用在刘厂长身上、同样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三、成语的分类

按成语的结构来分类: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

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

四、成语使用规则及步骤

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2、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3、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4、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具体地说,就是:

1、事理简单,更要深思。

例如:

(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99•全国)

(2)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3)人们走回头路的劲头没有来的时候,有些人走累了,就成群结队地坐在柏油马路边的树阴底下聊天。

(4)心目中先有了跃然纸上的人物,才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来。

2.本义出现,要敢于相信。

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决不能认为它用错了。例如: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92•全国)

(2)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3)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车了,你只粗枝大叶地告诉我就行了。

(4)他被扔进了地牢,从此光天化日同他再也没有缘分了。

3.见一字,更要见其余。

例如: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95•全国)

(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95•全国)

(3)天下决无一挥而就之事,亦无一学即能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

(4)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5)几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最近又遭到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4、“两栖”色彩,要能兼知。

例如:

(1)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91•全国)

(2)父亲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口若悬河,仿佛他有满肚子的苦衷要告诉我一样。

(3)驻科索沃地区的几位青年记者发回的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4)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画得栩栩如生。

5.字面重复,要能看出。

例如:

(1)他乐不可支,笑醒了,原来是一场南柯一梦。

(2)她一语道破了他的隐私,使他好像如芒在背。

(3)他在监狱里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6、变更用法要能明白。

例如:

(1)搞好群众关系对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有人等闲视之。

(2)土郎中的名堂可多啦,山上有的是万验灵丹,比这里的盐水强多了。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

B、《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C人失望。

D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愿望。

B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C、本届影展表现出参赛者对民俗摄影的深刻理解,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真是蔚为大观。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B.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坐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须彪炳千古。

D奇迹。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着人居环境。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亮、更强”的奥林区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遇了。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篇六】语言文字应用教案高三语言文字应用图文转换教案

语言文字应用专题-----图文转换

闽侯一中:彭敖

近几年高考语文科的命题,内容更贴近现实,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图文转换题型也应运而生。图文转换题是高考语言运用创新试题中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题型,要求从图画、图表等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这种题型可以综合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命题专家十分青睐它。

图文转换综合考查对材料的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但从平时练习检测的结果来看,学生在读图时不细心,不全面,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炼,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普遍。

知识与能力:了解图文转换题的特点;了解图文转换题易犯的错误;学会进行图文转换。

过程与方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讲练结合,在练习中使学生掌握各种图文的特点和解题思路;先用例题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课后用练习巩固知识点。

情感与态度:通过错题反省归纳,提高答题质量,在学习中领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道理。

同时让学生答题更规范。

一、点击考点

“图文转换”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

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是近年来高考题中的新宠。2004年广东高考卷中出现看图表写结论这新题后,2005年高考,浙江卷、天津卷、湖北卷同时出现了这一题型,随后此类试题大量出现,近几年高考继续“发扬光大”。

二、高考回眸

2008-2012年图文转换题分布统计

三、常见设题方式:一般设置两道问题

第一题往往是对图表画面内容的概述。要求考生要把握重点内容,主要信息。第二题往往是对图表所蕴涵的信息进行概括表述。要求考生要注意和图表直接相关的内容,尽量不要跳过图表内容,进行随意的推测。一般表述内容是和图表相关的最直接的内容。

四、答题常见技巧

①对图表画面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一般不能进行想象甚至虚构,只需把图表内容客观地表述(说明)出来即可。尤其是漫画,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一般用描述性的语言回答。

②对图表所蕴涵的信息进行概括表述:这个问题就可以用自己的观点来表述了,也就是自己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一般用议论性的语言回答。

五、图文转换的类型

第一、图表文字转换

图表的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化为直观的信息,来展现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

1)例题指导,见《创意课堂》生第139面例一。

2)图表文转解题方法:

(1)注重整体阅读。明确表述对象,表述对象一般为图表名称的关键词。同时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重视数据变化。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3)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4)把握考题要求。明确是文字转换题还是信息推断题,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一是句式的限制,单句或复句;二是字数的限制。

3)课堂练习

例1: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请根据要求完

成后面的题目。

(1

(2示?参考答案:(1)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师生认为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

(2)A.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会降低教材的吸引力。

B.教材和现实的脱离,会使教材得不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C√在新教材编写中应该注意教材与现实的联系。

系程度的深浅;其次重视数据变化,偏向哪一方,由柱状图可知绝大多数偏向联系不紧密。最后看题干要求,题(1)只要求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即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往往是对图表画面内容的概述,在忠实于原表的基础上用描述性语言作答;题(2)则要求在题(1)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种不良现象。往往是对图表所蕴涵信息进行概括表述。要求考生注意保持和图表观点态度一致,不要跳过图表内容,进行随意推测。一般是用议论性语言表述和图表相关的最直接的内容。

第二、图画(徽标等)文字转换

1)例题指导,见《创意课堂》,生第139面。

2)图画文转换解题方法:

(1)认真观察,理解图画。分析画中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画面的主体是什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方向。

(2)抓住特征,领悟内涵。透过画面现象,挖掘其深层含义,把握住作者通过画面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3)把握考题要求,客观描述画面。描述时只要求对图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所给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如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那就结合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生动描绘。

3)课堂练习

例1、广州,又名“羊城”。下面的图形是将于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的会

徽。请紧扣图形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解说会徽的意蕴(不需要对字母和数字进行解说)。要求语言通顺、生动,不得少于60字(含标点符号)。

一轮放射十六道光芒的红日位于右上方,主体为抽象的五羊雕塑,“五羊”底座是“十六届亚运会”的英文标识、广州拼音、阿拉伯数字二0一0,共同构成广州亚运会徽。会徽有“亚运光芒照耀羊城”、“体育健儿争当领头羊”的含义。整个会徽简洁中不乏体育激情、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具有鲜明的广州特色,融入了广州本地文化。

参考答案: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

4)徽标文转换解题方法:

(1)认真观察图标:

a.审读画面,找全画面要素。

b.合理想像,弄懂设计意图,徽标针对的主题、方向。

c.联系画面附属部分(时间、地名、标题等),理解徽标的寓意。

(2)明确题目要求:

a.只要求描述画面的,应全面描述,不得遗漏。

b.要求概括寓意的,先要描述画面主体,再表述设计意图,然后说明寓意。

(3)按要求组织答案

注意:描述画面时要用说明性语言纯客观的表述,特别是不能出现议论性评价。

第三,漫画文字转换

漫画的构成元素:注释(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图画:是主体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标题(可以没有):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记叙类漫画从人、事两方面进行联想,对人物应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对事情应注意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及发展趋势。寓意类漫画是以自然现象或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的,它往往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一现象。对这类漫画,应跟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注意画面形象的类比象征义。

1)例题指导,见《创意课堂》生第140面。

2)漫画文转换解题方法: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