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战士对吗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战士对吗

详细内容

篇一:《超星慕课2015中西文化专题比较满分答案》

1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塑造起最大作用的是?

A、

儒教与佛教

B、

儒教与禅宗

C、

儒教与道家

D、

道教与禅宗

我的答案:C

2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具有阴盛阳衰的特点:

A、

《普罗米修斯》

B、

《俄狄浦斯》

C、

《哈姆雷特》

D、

《红楼梦》

我的答案:D

3以下属于形式主义诗学的代表人物的是?

A、

贝尔

B、

克罗齐

C、

里普斯

D、

黑格尔

我的答案:A

4基督教文化:

A、

崇尚感性

B、

厌恶理性

C、

崇尚肉体

D、

崇尚灵魂

我的答案:D

5梁漱溟认为世界文化有三大形态,其中不包括?

A、

西方文化

B、

印度文化

C、

欧洲文化

D、

中国文化

我的答案:C

6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最明显的特点是:

A、

感性

B、

审美

C、

直觉

D、

逻辑

我的答案:D

7在儒教的概念中,下列哪个选项的内容处于核心和最高的地位?

A、

B、

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战士对吗}.

C、

D、

我的答案:A

8首先提出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谁?

A、

费尔巴哈

B、

马克思·韦伯

C、

卡尔·马克思

D、

恩格斯

我的答案:B

9维系中国人心理的一个重要根据是?

A、

儒道互补

B、

中庸

C、

儒道佛

D、

儒道侠

我的答案:A

10以下对“诗性智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由维特根斯坦提出。

B、

它最早出现在《逻辑哲学》中。

C、

它指的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

D、

它与推理的能力是呈正相关的。

我的答案:C

11以“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标准的是以下哪位?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D

篇二:《对柏拉图理想国的评价》

评论《柏拉图·理想国》

哲学真是人类有思想以来永恒的话题,我小时候翻过书架上哲学类的书,但我一点兴趣都没有,那时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思考今晚吃什么、明天去哪里玩,而是自寻烦恼地想我是怎么来的,初中学的哲学也单纯是以一门要考试的学科来学的。

直到高中看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这本通俗易懂的关于哲学的书打开了我思想的大门,我也在边看边思考那些自寻烦恼的问题。我是谁,世界是谁创造的,人为什么活着,社会主意是什么,究竟什么是正确的……《理想国》这本书我也是看了一些的,但终究看不下去,这次的电影我依然觉得很无聊,还不如我之前看的也是说哲学的电影《WhatTheBleepDoWeKnow(我们到底知道多少)》以及它的第二部《WhattheBleepdoWeKnow-DowntheRabbitHole(我们到底知道多少-掉进兔子洞)》。后来我会主动去图书馆找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的书,但看哲学书是个体力活,一是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另一个是得时时刻刻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借的书基本都没看完。因为看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加的是,书看完了,思考往往在继续,哲学真累啊,不怪得哲学家都是一群疯子了。《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乌托邦。这部著作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一直处于“伟大作品”的最前列,但他的理想国对于我来说可真是不理想的了。在他的这个国家中,国家公民实行群婚,孩子归国家所有,刚一出生就被送到国家托儿所统一收养--这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也许一些让后人念念不忘的人就是

要这么抛弃一切的思考,所以世上的天才都是疯子!!

哲学常常讨论到人与动物的不同,人可以不须亲身经历就可得知许多经历,我们从他们身上,是否也可以理出更多呢,从今天开始,珍惜生活吧!

人类已经拥有了许多知识,但拥有得越多,越发现未知的更多,就像一个圈,圈里的是已知的,圈外的是未知的,圈越大,其圈周也越大,也就越发现自己的知识渺小。

想起《苏菲的世界》里的小白兔,那只魔术师帽子里的小白兔,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而我们就是兔子毛皮底下安适生活的人类,大人们总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我们已经在这只被拉出宇宙的帽子的白兔毛皮深处待得太舒服了,我们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不感到惊奇,学学苏菲,重新开始认识哲学“你不觉得这个世界居然存在是很令人惊讶的事吗?”P.S.小白兔就是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毛皮深处的微生物,哲学家总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我们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无知!!

篇三:《理想国答案》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作业答案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已完成

1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人物是谁?

A、希庇阿斯

B、苏格拉底

C、毕达哥拉斯

D、泰勒斯

我的答案:D

2下列思想家中属于名家的是:

A、公孙龙

B、管子

C、墨翟

D、韩非

我的答案:A

3以下不属于四大文明的是?

A、中国的文明

B、希腊的文明

C、埃及的文明

D、巴比伦的文明

我的答案:C

4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哲学指的是对智慧的热爱、追求。

B、古希腊哲学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C、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王”才能治理国家。

D、雅典全盛时期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

我的答案:C

5

“轴心时期”是由谁提出的?

A、维特根斯坦

B、维柯

C、雅斯贝尔斯

D、海德格尔

我的答案:C

6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什么?

A、火

B、气

C、水

D、原子

我的答案:C{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战士对吗}.

7

亚里士多德是雅典人。

我的答案:×

8

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外邦人也有政治表决权?

我的答案:√

9

从各个古典文明相互比较来看,中国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直绵延不断?

我的答案:√

10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

我的答案:√

11

古代的文明病不像以前人们设想的那样相互隔绝、相互孤立,而是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影响。我的答案:√

12

中国文明是世界各大文明中从未中断的。

我的答案:√

柏拉图的《理想国》(二)已完成

1

在《雅典学园》这幅画中间指着天的人是谁?

A、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巴门尼德

我的答案:B

2

《雅典学园》这幅画是谁的作品?

A、米开朗琪罗

B、达芬奇

C、拉斐尔

D、提香

我的答案:C

3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谁的名言?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泰勒斯

我的答案:B

4

古希腊的基本政治单位是?

A、郡县

B、城邦

C、自治州

D、封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战士对吗}.

我的答案:B

5

《形而上学》是谁的著作?

A、柏拉图

B、赫拉克利特

C、亚里士多德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6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世界早期的主要文明都是依傍着大江大河发展而来的。B、古罗马具有尚武的传统。

C、希腊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D、古希腊曾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体。我的答案:D

7

苏格拉底将自己讨论的方式称之为“助产术”。我的答案:√

8

《论语》是孔子写的。

我的答案:×

9

在古希腊,“智者”这个词是褒义词?我的答案:×

10

苏格拉底被人控告的罪名是败坏青年?我的答案:√

11

在雅典每一个成年公民都具有选举权。我的答案:×

12

雅典城邦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我的答案:√

柏拉图的《理想国》(三)已完成1

《理想国》全篇的主角是谁?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泰勒斯

我的答案:C

2

《正义论》的作者是谁?

A、哈贝马斯

B、汉娜·阿伦特

C、约翰·罗尔斯

D、哈耶克

我的答案:C

3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什么?A、火

B、存在

C、原子

D、数

我的答案:D

4

“白马非马”的观点是由谁提出的?A、杨朱

B、惠子

C、公孙龙

D、尹文子

我的答案:C

5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什么?A、空气

B、水

C、数

D、原子

我的答案:B

6

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苏格拉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战士对吗}.

C、伊壁鸠鲁

D、泰勒斯

我的答案:D

7

巴门尼德认为万物有其恒定不变的一面。我的答案:√

8

篇四:《柏拉图《理想国》结课作业》

僭主式生活为何不幸?

这个问题应该从僭主的来历和对幸福的定义来说明。僭主是由民主发展而来的。过度泛滥的民主,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约束,原先受到压制的各种恶的势力也纷纷崛起,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城邦必将陷入混乱之中。同时自己的内心其实也是一个缩略版的城邦,人的心理居住着多种复杂的成分,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有一个多头怪兽,一头狮子,一个小人,原本是这个小人占统治地位,使各部分得以协调。野性的那部分也抬头与理性平起平坐操控着自己,以至自己无法理性的控制自己,让自己陷入一种无理性的混乱之中。最后在历经矛盾冲突之后,总需要一个能以绝对优势占统治地位的力量来征服原本势力相当的各个部分,城邦中通常是具有煽动力,野心的人占统治地位,个人是那强大的多头怪兽占主导地位。那么就出现了僭主式的个人和城邦。

那么这种原本不正义的政权的维护只能依靠其专制暴力的统治手段才能维护,被统治者会倍感压抑和痛苦,而统治者者自身也由于作恶过多,他随时可能会受到攻击,可能遭遇手下的背叛,因为僭主式的平民也具有很多难以控制的欲望,那么统治者自己由于缺乏安全感,各种猜疑,紧张,焦虑的情绪也成为最不幸的人。僭主式的个人的不幸一方面来自统治者,另一方面也来自自己,因为这样的人还淹没在自己不可控制的欲望之中。他们会不断为了自己的欲望,做

出个各种违反人伦亲情道德底线,触犯法律底线的事。他们醒时能做出梦里才会做的那种事情,他们不是别人的主人,便是别人的奴仆,自己的奴隶,所以僭主式个人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的。而根据苏格拉底先前和格劳孔讨论的结果,只有体会过正义真理的人才知道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建立在自由之上的,那么远离自由,背离真理的僭主式的各人和城邦无疑是最不幸的了。

我所理解的幸福

原本我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一种对自己对生活感到满足的状态。读完理想国过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了我的认识。读完《理想国》之后,关于幸福有了更多可感的东西,即怎样达到对自己满意的状态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幸福,需要更多的知识。苏格拉底说,只有认知真理,才是最快乐。也是最高级别的快乐。至于是不是只有认知,探索真理会让人觉得快乐,我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现实之中,接近真理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艰辛与挑战,甚至如苏格拉底所说,就算你到达洞穴之外,你也可能由于一时无法接受而倍感痛苦。但是幸福的生活确实需要许多真理知识去引导。面对同一个烦恼,换个角度也许就不是烦恼了,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处理方法不同,那么它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的处境,有人在绝望中痛苦,有的人却能够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而这种转换角度的能力,这种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

恰恰是需要知识去引导的,有了许多的知识,人也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一时的表象感到迷惑和痛苦,也能让人更幸福吧。苏格拉底的知识指的是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然而所有的安排都应该站在时间的角度去考究,才能体现它究竟是否智慧。无论是柏拉图所指的知识还是我们现在意义所指的知识都是幸福必不可少的工具。

幸福,不能做欲望的奴隶。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的欲望,但是欲望是分为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活着必须要有必要的欲望来引导,比如类似梦想这样的东西,那么一个人若要幸福,梦想得契合自己的心声,是能把自己引向崇高的东西,它可以与物质有关,但是在精神上必须要有一个升华。这样的话在实现它的过程,才会有更多的力量,能更多地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而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比如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它只会让人一步步深陷,无可自拔,但又不能从根本上给人带来快乐,只能是短暂的欢乐,只会更加腐蚀人的心灵。无止境追求它的人永远不会有满足的幸福感,所以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因此,幸福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幸福,要有属于自己的信仰。(整本《理想国》,第十章之前给人的感觉都是苏格拉底认为讲故事的人无法阐述清楚真理,讲故事的人所讲诉的或者所模仿的东西是片面的,是主观性较强的东西,但是在最后他却选择讲诉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来结尾,所以是不是连柏拉图自己也得承认真理不是

生活的全部?)记得在最后他说到,意思大致是你们若相信这个故事,那么前路必然是幸福的光明大道了。这是一个有关轮回的故事。即善恶最终都会有一个审判的。假如一个人不相信来生的话,那么这些话,只会被看成无能者可怜的精神寄托。但是人总是得相信一些东西,才会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比如信教,虔诚的教徒们,在他们困惑,艰难的时候,可能他们的信仰会给他们更多地力量和支撑。当然信仰不一定是宗教,比如可以信奉来生,可以信奉一种文化,如中国传统的仁义忠孝。可以相信真理,总之有信仰的人,凡事多种准则,多种力量吧。或许当下很多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低,跟缺乏信仰也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幸福,是人伦亲情的相互温暖和关怀。《理想国》里过分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也许苏格拉底的目的,最终是要培养一个统治者,他觉得当人追求真理的至高境界时是可以忽略这些细腻的感受的。但是,我们做为普普通通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这些细节感受,人的全部就是感情,人类如果没有爱和被爱的需要,任何生活的方式都会失去真实,也不可能给人带来什么幸福。

幸福,一个并不复杂的词,一个人人都想要达到的境地,却是一个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才能维持的一个状态。它的构成,也许远不止上面所提及的那几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又或许会回归到“一”,简单就是幸福。

篇五:《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幸福观》

柏拉图《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论述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涉及政治、教育,他还创造性地思考了幸福的涵义,他把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紧紧联系起来,既带有政治性,也带着人文性。《理想国》成书虽距今已久,但其幸福哲学仍然值得今天我们细细品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关键词:幸福;正义;德性;现世意义

我们都要坚定地走向上之路,紧紧追随正义和美德,相信灵魂是永恒的且能经受住一切善与恶的考验。我们相互之间以及我们和神之间都要相亲相爱,这两种爱都在这儿,我们就像竞赛的胜利者环场一周收集奖品那样得到它们。无论在今世还是在我们所说的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都会美满幸福。

——《理想国》柏拉图

幸福,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历史,亘古不变值得讨论的话题。每个时代、每个地域,人都在极力试图去找寻一个合乎全人类共通的答案,但似乎这是不可能达到共识的难题。毕竟,幸福,包含太多内涵,它是人内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决定了幸福感不仅取决于客观种种各不相同的条件、还与自身性格有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但在那个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通过其《理想国》,透过其导师苏格拉底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其构建的城邦与个人幸福紧密相连的国度,给出了一套“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答案。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苏格拉底之名)在从大(城邦)到小(个人)的关系中探讨出一套关于“幸福”的哲学中,始终都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和谐”。以下,我将详细论述“和谐”是如何贯穿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在此基础下,柏拉图又是如何实现其涉及的理想国度。

一.“一个正义的灵魂和一个正义的人就会生活得好,而不正义的人就会生活的悲惨”——《理想国》

《理想国》说,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欲望、理智、激情。欲望,是人的自然需要,就是本能;理智,是人用思考来控制欲望的力量;而激情就比较复杂,通俗一点就是“墙头草,两边倒”。而柏拉图(苏格拉底)所言的“正义的灵魂”,指的应该是理智协同激情,共同对欲望进行有力的制约。而这种制约,须遵从内心的选择,从众多的欲望中挑选最渴望的,并且这种渴求要在保证整体利益上,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及人伦道理,如同走过苦行僧的修炼一样,在纵欲与禁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正义”。在成为“正义的人”的过程中,内心必定要经历这种种煎熬与挣扎,但在理智与激情的不断自我说服下,逐渐遵从上述的原则,并使之成为习惯,慢慢地,变成了“自己的主人”,不再受欲望的捆绑。这样,既能产生符合个人的快乐,又免于做困兽之斗,也不会剥夺了他人幸福的权利,心灵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和谐感。总而言之,正义就是幸福的起点,也是实现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

而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不正义的人会生活得不幸福”呢?《理想国》举了

一个例子,僭主“心灵充满了大量的奴役,不自由。他的最优秀最理性的部分受着奴役。而一小部分即那个最恶的和最狂暴的部分则扮演着暴君的角色,而这就导致了其陷于不幸福的状态”这种近乎直白的描述,已经让我们能够明白,为何如今越来越多人富起来了,但心却是空荡的、迷茫的。现今社会,也有很多如同僭主式的人物,恐惧、空虚、嫉妒、困惑,这应该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写照吧!只懂得都在不停地索求,被欲望不断地奴役,但却没有真真正正的满足过。这种人大概常处于自苦的状态中,苦在没有自由、甚至连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都没搞明白。这样,怎么可能幸福呢?

因此,如果能够保持着“心如明镜”的状态,主宰自己的心,清晰明了自己的渴望,遵从“正义”的准则,一步一脚印靠自身力量去实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理想的正义的人,其灵魂必然是有秩序地运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人,是值得幸福与骄傲的!

二.“我们建立这个国家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理想国》

在个人实现了幸福之中,这种幸福的准则也慢慢被移植到城邦的幸福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有欲望、理智和激情所构成,那么相应的,他也有他们的德性,分别是:节制、智慧、勇敢。节制,是“好的部分对快乐或欲望的控制”,这种节制是无阶级性的,人人都应以此作为人生准则;而智慧则是理智的表现方式,它担负着权衡利弊的领导角色,放到国家中,此类“智者”是管理国家的不二人选;勇敢,原文中“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拥有这种信念的人,应该当卫国者去保卫自己的国家。柏拉图(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应当按其“德性”去生活。所以顺其自然地引入哲学家为王的观念。因为哲学家懂得分辨利益的最大化,也懂得如何制定理性的法律法规,统领全局,使整体更和谐,并且应当把自己的天赋带给无知之人,提出了“哲学家应回到洞穴”的比喻,因为他们见识过理性的光芒、智慧的真实,就有责任把它带给犹如处于黑暗洞穴里的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柏拉图的哲学家为王的出发点,以小标题则可以窥探,因此,城邦中人人都保持着节制的,有英勇的护国者恪守其本分,而且还有智者公平、清醒地治理我们的城邦,个人灵魂的三部分所对应的德行,在集体中充分发挥,从个人正义演变到整体正义,这可以说是城邦的幸福之源。

三.《理想国》的幸福观的现世意义

《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幸福定义,就像在用讨论的方式(非论断),他通过不停发问,不断诱导他人说出其心中答案。如果说这就是柏拉图的幸福哲学,那么在《理想国》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窥探出柏拉图(苏格拉底)对于幸福的类型、本质、特征、原则的态度,给后人思考“何为幸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经验。不但对个人而言,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也是大有裨益。

在今天,整个中国,甚至于整个世界,追求物质必处于上风。物质确实是精神追求的基础,但人们,似乎逐渐把物质享受等同于幸福。追求、占有、消费,慢慢已成为幸福的代名词;而相对的,我们面临的,是信仰、理想、道德的缺失,生态、资源、文化的危机。只是金钱、美女、铺张浪费、灯红酒绿等等,这些虚幻的肉体的享乐,能带来细水长流、历久弥新的幸福么?真实的幸福,贵不在感官的快感,难在求得心中一片安稳。

所以今天,若以《理想国》中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为蓝本,指导我们在发展中,引申出一套符合现今社会要求的、达到普世幸福实现最大化的幸福内涵,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首先,必须加强道德的渲染,重视文化的潜移默化力量,通过教育的力量,让人能够清醒地认知幸福的本质,心中自有一股道德力量制约无度的欲望,莫让他们变成“僭主式的个体”,变成疯狂欲望的“多头怪兽、狮子同体”比如说,读《理想国》。它也的确正确地回答了有关于幸福的一些问题。然后从个人开始,有节制地选择性满足自身欲望,避免内心的混乱,有能力再运用自我的理性与智慧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有度欲望的满足感的基础下,有动力去实现社会的和谐团结,从而达到整体有序。在实现自我欲望之时,也能保证遵守社会规范,实现个人与集体间的快乐、利益、荣誉。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不正是有益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梦的实现么?

其实幸福没那么遥不可及,即使拼死拼活、绞尽脑汁去得到梦寐以求的,其实,简单的生活不过最美好。人非不幸福,只是不知足。

篇六:《柏拉图理想国主要观点》

《理想国》

背景

《理想国》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论述正义、探讨国家起源和建立理想城邦的著作。事实上它是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之际,柏拉图力图重振城邦的应世之作。

主要观点

什么是正义。正义是灵魂的状态,不随任何环境而改变,是超越具体利益的客观普遍的存在,体现城邦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理念。正义存在于城邦和个人之中。

城邦的正义。人们由于分工不同,结合在一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就组成了国家。分工不免产生阶级,第一阶级是生产劳动者和商业从事者,这是被统治阶级;第二是护卫者和辅助者,是统治阶级;最后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哲学王;这种人拥有理性,在国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国家的公民按照天赋遵从阶级分工,集中毕生精力从事一种职业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城邦对公民的教育因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众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良好的心性品德和各种技能,使其能够承担城邦分工责任。第二阶段是精英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统治者,能运用理性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才能实现与维护现实世界的理想国家。

个人的正义。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根据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的心灵中的比重不一样把人分为三种类型,对应理想国家中的哲学王、护国者和劳动者。个人的正义就是用理智来领导控制欲望和激情,欲望则应克制自身。

理想城邦的国体和政体。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政制犹如人的天性,并且把三种类型的灵魂在国家治理中起到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作为国家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