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童话作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愚公移山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汪振学(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  谏  谤  讥  面刺  书  期  美(我)  私  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  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   朝

虚词:孰   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   左右   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   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  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篇二】愚公移山教案《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同上1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①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辞》  )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            (《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使动用法是表示(客观上即事实上)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 “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  (认为……远) 

3. 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党同伐异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A项“竟” 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4、①收天下之兵 。  (《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 

导入: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四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④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倒装句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 

⑥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③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①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② 具告以事  《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③  生乎吾前  

(三)、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②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四)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②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③对话省。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②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①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  

②介词宾语省略。  

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虽大风浪不鸣之也  

狗尾续于貂  

 王新

【篇三】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

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

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

叟(sǒu)箕畚(jīběn)厝(cuò)匮(kuì).....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表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领着儿孙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精神,他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1)、“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4)、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三、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思考: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明确: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的妻子与智叟所说的话意思相近,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说的话语气较轻,说的是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

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四、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明确: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

【篇四】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借助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情境,敢于放手,善于组织,相机进行启发、示范、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去体会愚公的大公无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受熏陶。

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导入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提笔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并标出停顿。

3读出下列生字词

仞rèn塞sè

曾céng箕畚jīběn

荷担者hèdàn始龀chèn

孀妻shuāng穷匮kuì

智叟sǒu厝cuò

亡以应wú朔东shuò

4读出节奏

1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其/如土石何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无/陇断焉

5分组朗读课文,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三、说一说

1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2试着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说出故事梗概。

四、比一比

试比较动画故事《愚公移山》在内容上与课文有什么异同

五、想一想

1愚公真“愚”吗?智叟真“智”吗?

2愚公的可贵之处在哪?

3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通过展示武警抗震救灾图、钱伟长相片四幅图片挖掘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武警抗震救灾图避不了的灾难困难,勇敢面对,大公无私,坚持不懈

钱伟长相片

个人成长中也有困难,直面困难,要有雄心壮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并且持之以恒终会风雨之后见彩虹。

联系学生目前的现实情况给以激励。

六、写一写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2

《愚公移山》

列子愚公精神:大智大勇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修改)

3

【篇五】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杨陵区第二初级中学贺海燕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

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设计思路:

1、教材背景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

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要求学生在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且联系学

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而

《愚公移山》这一课神话色彩浓郁,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具有很强

的艺术魅力,可读性强,基础性强,既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

积累文言词汇,师生还可在精神上受到熏陶。

2、学情分析:

学习这一课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即将初中毕业。这些学生通过三年的

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诗文,并且有了学习

文言文的基础,借助注释读懂本文不会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正确理解愚公

精神方面需要加以引导。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②、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

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

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下载“愚公移山”Flash动漫和歌曲《愚公移山》,整合资源制作课件。

2、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展开竞赛,交流古汉语知识点,疏通文意。

竞赛内容有:字音、词义、通假字、翻译句子。课前一定要按照优

差、男女生等原则均匀分好小组,指导学生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动漫《愚公移山》(播放《愚公移山》歌曲)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这则

寓言故事。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每组3个小题)

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孀妻().......

始龀()智叟()穷匮()曾不若()亡以应()一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组2个)

①年且九十②指通豫南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投诸渤海之尾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⑥杂然相许....

⑦而山不加增⑧虽我之死..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4、翻译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大声朗读修订后的课文译文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思考下列问题,抢答:

多媒体显示:1.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有什么困难?

(太行、王屋既高且大,运土路程遥远,工具简陋,愚公

年迈力衰)

3."移山"的结果如何?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思读课文,探究文意:

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正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教案

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展;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反方:愚公实愚,智叟明智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

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

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3、《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显示: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五)、品读课文,赏析写法:

1、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

2、找找课文中衬托手法的例句,谈谈其作用。

【篇六】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钱梦龙

《愚公移山》教案

上海市嘉定第二中学钱梦龙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愚公移山教案

一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

1.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学生找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2.提问: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学生找出“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教师总结:上面我们比较了除愚公以外的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有

关部分再朗读一遍。学生朗读(从文章开头读到“其如土石何”)。

3.布置思考题: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请大家课外再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

三继续学习和巩固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提问: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开充分讨论以后,教师继续启发提问:要看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弄明白他对移山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请先想想:是什么情况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的?

学生回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教师讲解“惩”字含义:惩,苦,是意动用法;此句意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苦”。板书:痛感迂、塞之苦。

追问: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学生找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达”与上文“迂”、“塞”相对;阴,是水南山北。教师板书:确知移山之利。

追问: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针”的修辞作用: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顶针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继续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

进一步追问: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笨呢?

教师启发谈话: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雷锋同志,不是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吗?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二)提问: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学生议论,教师小结: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叟”是老人的意思。

(三)提问: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二课堂练习:

(一)学生齐读全文,要求: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立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

(二)指定一个学生口译第3自然段,如有误译,共同订正。

(三)发课堂练习资料: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愚公移山教案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

公不愚,我知之矣。”(发给学生时不加标点)

检查练习结果:

1.指定学生加标点并口述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

3.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教师点明: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

三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结合作文教学,写《老愚公的故事》(不是翻译)。

(三)“思考和练习三”(适当补充内容)。

【篇七】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切磋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铸就热情

多媒体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说起来是笑谈…”你知道这首歌所唱的题材内容是什么吗?愚公移山教案

二、自主阅读,情感体验

1、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2、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

三、你疑我思,合作讨论

探究一: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文章首段一开始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是否多余?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探究二:智与愚的两峰对峙:重读“其妻献疑曰,……无以应。”(分角色朗读)思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抓重点词“笑”“疑”)

讨论明确:1、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

怎么办呢?愚公妻子是“献疑”,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怀

疑中带着担心。

2、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

想动土石吗?反对移山,“笑而止之”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3、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

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探究三;面对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

问题?

讨论明确: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

无限潜力,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师板书:智叟—“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无力回天)

愚公—“山过不过来,我都过去”(人定胜天)

探究四:小辨论会,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谁智?

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

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材料二: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材料三: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有“贬词褒用”的作用。。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探究五: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谁搬走的?

讨论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两座山是愚公搬走的。

(提示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

材料四:《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

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结尾的神话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探究六:关于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篇八】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蓝塘第二中学张胜香

《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为此,教师要善于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民主平等地进行讨论探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诵读课文,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学习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①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②他们对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③愚公为什么要移山?④移山有哪些现实困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现在我让同学们欣赏一幅油画,哪位同学知道这幅油画的作者是谁?

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与1940年为了宣传抗日而创作的一份不朽艺术作品,油画取材于中国古代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画讲述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互动学习:你敢挑战吗?

活动规则:①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言原文为诵读对象。

②其他学生从“音准、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出评

价。

4、学习小组之间就课前预习中圈点勾画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互动学习:智勇大闯关

闯关规则: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闯关者;一共有八道题目,由闯关者自选其中一道题目作为闯关内容;闯关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求助本组其他学习成员,但同时意味着闯关失败;只身闯关成功者获“闯关小勇士”称号,奖励一颗五角星,计入平时成绩。

附:闯关题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残年余力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

⑦亡以应⑧一厝朔东..

⑨无陇断焉.

①始一反焉②且焉置土石..

③无陇断焉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⑤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⑦惩山北之塞⑧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⑩杂然相许..

①其妻献疑曰②其如土石何..

③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④面山而居..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①何苦而不平②面山而居..

③而山不加增④黑质而白章..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⑥既而,儿醒..

⑦河阳之北⑧达于汉阴....

⑨投诸渤海之尾⑩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①以君之力②跳往助之..

③隐土之北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⑥辍耕之垄上..

⑦故为之说⑧怅恨久之..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断;或者根据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断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朗读相关片段)

第二幅:举家献策图(拟写画面标题)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朗读相关片段)

第四幅:公叟辩难图(拟写画面标题)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朗读相关片段)

三、研读课文,文本升华

1、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这篇寓言故事的作者在构思本文时,对愚公和智叟的感情倾向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褒扬愚公贬损智叟。

现在我们改写一下其中的一个细节,弱化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观色彩。

将“河曲智叟亡以应”改为“河曲智叟复笑而对曰:‘„„’”。请同学们补写省略号部分。

四、思辨争论,主题拓展

1.课堂辩论:学生分男生和女生两组,展开辩论。

⑪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⑫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⑬辩论说明:①先有正方一学生发言,接着反方一学生发言,依此反复,直至辩论结束。②辩论时不能抢话、插话。③对本方观点提出有力论据者,奖励一颗五角星;对对方学生发言能针锋相对驳斥者,奖励两颗五角星。④根据正反双方所得五角星数目评定辩论胜利方,胜利方每人奖励一颗五角星。⑤所有五角星计入个人平时成绩。

学生辩论。

教师总结陈词: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辩驳,我们班的同学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尽显辩论之才华。愚公智叟到底孰智孰愚现在大家是各持己见,如果从学习这篇古老的寓言故事所传达的意义上说,老师认为无需一定要得出个单向的答案。一方面,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智叟“对现状冷静分析”的审时度势务实态度也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在当今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愚公和智叟两位古人谁应该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不少于300字)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案中,笔者通过诸如“你敢挑战吗”“智勇大闯关”“改写文本”“课堂辩论”等一系列精心预设的语文活动,把课堂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将质疑讨论,交流评价的空间尽量归还学生。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动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展现和发展。

然而教学中也发现,这种学习方式生成的有效性要求学习主体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良好发挥和发展。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参与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常常被别人抢走,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学生的学习权利被变相剥夺。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关注、呵护学困生,通过教学预设的调整和教学生成的调控,想法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以使语文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天地。

在学生全体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方面,笔者感觉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方式的运用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教学设计中,学生朗读时的生生互评,“探究文意”和“课堂辩论”过程中五角星的表扬记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表现的潜能。当然,形成性评价的操作需要教师进行周密和整体的规划,要注意数据和材料及时积累和整理,这需要语文老师有坚守的意志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