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观后感>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详细内容

'第一篇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伟大是管理自己,读冯仑的《野蛮生长》有感》

伟大是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

——读冯仑的《野蛮生长》有感偶遇遇到《野蛮生长》这本书是一件比较偶然的事情,在管理学课

堂上老师讲到领导力的时候,介绍了一些当代的作品。而我自己当

时本来也没有太在意,突然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了冯仑的介绍,他于

1993年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参与创建

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

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一间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我不禁一叹:好牛的一个人啊!冯仑自言到: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于是更加觉得这人很神秘,很特别,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书叫做《野蛮生长》,对于这个名字一直不解,为什么要野蛮呢?怀着好奇的心,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自序,讲的是《色戒》电影中的汤唯,清清白白的汤唯,干干净净地脱。冯仑认为,如果没有“色”或者本能的冲动,而只有“戒”,那么“戒”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是一个空洞的教条。若只有“色”没有“戒”,那么“色”就成了洪水猛兽,变成了欲望横流的灾难。对于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有欲望,有追求才会生活地有意义,但如果没有办法掌控欲望,那么将会是洪水猛兽。不仅让自己陷入一场疯狂的追名逐利,而且给他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说到个人,有的人总喜欢攀比,某某某在国企,一个月轻轻松松薪水一两万;某某某原来是一个捡破烂的,靠拆迁一下子就成了千万富翁;某某同学在学校学习成绩买断最后一名,可是做个生意,两三年后日子过得风风火火。于是他就陷入了,深深的羡慕嫉妒恨,看啥都看不惯,没有幸福可言。冯仑自己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二年的本科生,他奋斗历程就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缩影,他见证了私人企业从无到有,从“倒爷”到“关系”,再到阳光下的历程。说到“原罪”,有人会说这些国有变私有的企业,就是靠贱买国家资产暴利获得了第一桶金,由于刚开始企业法律不健全,于是出现了各种偷税、走私、钱权交易、套取银行贷款等。冯仑通过反省日,找到了根治“原罪”的正确方法,那就是“资本社会化、公司专业化、经理职业

第1页共7页

化、发展本土化”。

学习管理,好前途

管理是当今中国最频繁使用的词汇之一,管理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一个行为上的管理,应该把它看成是如何使人的行为在一个组织中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去活动,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绩效。显然,管理的第一个要素是目标,经营概念讲绩效,非经营概念讲目标。第二,一定是在组织范围内才是管理。一个行走在沙漠中的人,一旦不属于任何组织,就没有了管理问题,除非把对他自己的管理也叫管理。所以谈管理离不开组织,只有组织才需要管理,这是由特定的目标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任何目标都是在有限的人和资源条件下达成的,目标确定就需要管理,目标不存在的时候就不需要管理了。第三,设定人在组织中的活动方式和游戏规则,如激励、约束和惩罚等,这始终是管理的重点。管理人的行为,目的就是要用最有效、最经济的资源最快最准确地达到目标。所有的管理书籍无外乎三个大类:目标、组织、人群行为;管理学流派也大多由这三个方面派生。从过去100年来看,平均一年一个新学说,且很快流行全球,比如:平衡记分卡、纵向一体化、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愿景等。然而众多的理论也给企业经营者带来很多困惑,有的照着做不对,不照着做也不对。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一定是有效的,管理学是有价值的。其中,理论是人家的,理念是自己的;听到的是人家的,悟出的是自己的;感知比告知更重要,体验比传授更重要。管理学课堂上,老师有一句话,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深刻了,那就是“读人比读书更重要,散心比散步更重要”。管理和爱情一样,都清楚有都不清楚,都有道理有都没道理。关于人的管理,一个管理者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在于弄不清楚管理自己还是管理别人。一个人印了名片当上主管、经理后,你会发现他开始抱怨别人,似乎管理就是管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只要管理不好就是别人的错,吵人、抱怨、叹气,开骂,总之都是别人的错,其他部门不配合。管理者的行为是第一重要的,就是发牌者和接牌者的关系,发牌者有责任,发牌者出3,接牌者出K,不能怪后者打的大。所以,伟大的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被人。

一个组织中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靠什么激发,有时候道德激励比金钱激励

第2页共7页

第3页共7页

第4页共7页

来第一件事,是扑抢黑格尔的哲学论著看,还是扑到馆子先吃一顿肉?我想一定是先吃肉—因为曾经太痛苦太贫穷,所以一开始消费都是先吃肉,肉吃完了喘口气,弄套好房子、好车,接着谈个恋爱,扩大消费范围,旅游、健身什么的一顿折腾;等这些也满足了,接下来该光宗耀祖了,给家里修个坟;高雅了之后玩个艺术品,搞个文化;等这些都弄完了,开始认真投资、做慈善。亚洲人基本都在修坟以前的阶段,肉还没吃上,坟还没修,现在马上做慈善,那是骗人的。亚洲造钱能力超强,私人家族要盖豪宅,政府要盖大楼,在亚洲炫耀和恶性消费很严重。

如果是相同的企业,相同的钱,相同的时间,要怎样保证你的高回报?实际上就是要看投资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人决定一切。人家都说人特别重要,但在做的是很又往往重视钱,忽视人。个人的价值表现在很多方面,其实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价值,她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他的过去信用记录。俗话说的好,“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人是10-30-60,什么意思呢?当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谁能够借钱给你?再一层就是属于熟人的朋友,经常打交道的,做过点事儿的,大概不超过30个人。这30个人还包括前面的那10个人,最外一圈也就是所谓是熟人,也就是打电话能记起的这个人,不超过60个。投资人的聪明之处就是重点做到极个别人的重点投资。投资一个人,到底要投资在他的什么上呢?是投资在他的技能上,抑或投资在他的价值观上。“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立恒志就是战略导向,恒立志是机会导向,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根据历史的经验,投资回报高的就是投资趋势,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战略,用战略来引导,按照一个趋势去发展自己的业务。马云、马化腾当选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可以说今生要能上这个舞台,也许就代表世俗成功一说了。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站在互联网的未来,站在一个趋势上,他们先做了,所以成功了。如果你现在再做同样类型的网站,估计连个鸟都不会看一下,更别说人了,赚钱就别提了,成功就更不用谈了。然后关于趋势的判断,难就难在如何判断未来。预测未来一般用以下的三种方法:一是把别人的历史当做我们的今天和未来。比如上海现在的人均GDP是6000美元,东京是60000

第5页共7页

第二篇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冯仑-企业领导常犯的十大错误》

名师简介

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

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中旭文化网)高级讲师

房地产专家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轮值主席

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联盟”的发起人和“新住宅运动”的倡导者之

擅长领域

企业战略综合管理策划咨询公司战略公司治理

教育背景

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中央党校法学硕士;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

名师荣誉

2001年获得“十大最具人气企业家”称号

冯仑领衔的万通地产2001、2002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同时他本人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的殊荣

在胡润主持的“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50强”的评选中,冯仑先生位列第四

冯仑“新新家园”旗下三个项目均获得业界“明星楼盘”称号,还获得“中国明星楼盘”、“中华建筑金石奖”等殊荣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198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

1984年至1991年期间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

1991年创建万通集团,1993年在北京组建万通地产,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华联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使万通集团在几年内总资产增长逾30亿元人民币

于1999年与深圳万科的王石、河南建业的胡保森等联合发起并成立了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房网,发起“新住宅运动”

1999年冯仑推出“新新家园”品牌——中国第一个实施注册的高档住宅品牌,开创了地产品牌建设的“第三条道路”

2002年冯仑当选为第二任轮值主席。上任后逐步完善了中城房网的组织运作框架,进一步增强了成员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加强中城房网与海外同业协会的交流与协作。成立“联盟投资公司”,进行成员共同开发“联盟新城”的尝试,使联合开发、联合采购、联合融资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冯仑是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联盟”的发起人和“新住宅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中城联盟”轮值主席任职期间,积极促进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努力提升房地产道德形象。在民营企业发展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公司战略和公司治

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2003年获得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冯仑先生策划并积极推动大型电视专题片《居住改变中国》的拍摄,本着促进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传播中国新兴地产文化理念为宗旨

2003年10月,冯仑先生倡导发起《绿色生活论坛》,在中城房网内部提倡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率领万通地产扛起绿色环保大旗

冯仑先生以《万通的精神就两个字:学好》为题,率先在行业内倡导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万通地产在“非典”期间首创“万通地产非典百万预防与救助基金”;在央行房贷新政面前提出“以‘大我’的立场”;在“第二届万通地产生活节”中倡导与实践“绿色环保事业”;在万通反省日提出“万通要成为5%的杰出公司”。

作为中国房地产的风云人物,在业界一直享有“地产思想家”的美誉。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冯仑先生首倡由“香港模式”变为“美国模式”。

名师文章

·决胜未来商业的四种力量

·公司的四种死法

·冯仑自述经营之道:专业但不垄断

·冯仑:在思想的跑道上左右逢源

名师著作

主编

《风马牛》

《野蛮生长》

《中国国情报告》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译著

《狂飙突进——马克思的心路历程》

已出版光盘:

《决胜未来的力量》

《企业领导常犯的十大错误》

著作简述

《企业领导常犯的十大错误》

目录

第一讲错误1:让别人做自己的上帝(上)

1、谁是你的上帝

2、替你做决定的五种人

第二讲错误1:让别人做自己的上帝(下)

1、在学习中创新

2、对自己负责任

第三讲错误2:盲目相信下属忠诚(上)

1、迷信忠诚的代价

2、为什么需要忠诚

3、忠诚抑制公司进步

第四讲错误2:盲目相信下属忠诚(下)

1、为什么要对老板忠诚

2、跳出忠诚的陷阱

第五讲错误3:董事长缺位(上)

1、领袖重要吗?

2、没有董事会就没有董事长

第六讲错误3:董事长缺位(下)

1、董事长只能做的事—看别人看不见的事情

2、董事长只能做的事—算别人算不清的账

3、董事长只能做的事—做别人不做的事情第七讲错误4:靠行贿谋利益(上)

1、行贿害人又害己

2、安分守己成本低

第八讲错误4:靠行贿谋利益(下)

1、行贿是赔本买卖

2、阳光下的过事之道

第九讲错误5:迷信政商关系(上)

1、虞洽卿的故事

2、荣毅仁的故事

3、辜振甫的故事

第十讲错误5:迷信政商关系(下)

1、政商关系的三个层面

2、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

第十一讲错误6:忽视钱以外的东西(一)

1、钱真的不重要

2、钱以外的东西重要

第十二讲错误6:忽视钱以外的东西(二)

1、解读价值观

2、价值观的作用—让不确定的事确定

3、价值观的作用—让算不清的帐算清(上)第十三讲错误6:忽视钱以外的东西(三)

1、价值观的作用—让算不清的帐算清(下)

2、价值观的作用—让忙变得不忙

第十四讲错误6:忽视钱以外的东西(四)

1、价值观的作用—让人坚强和有毅力

2、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

第十五讲错误7:不会分钱(上)

1、谁会分苹果?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2、人分钱?还是制度分钱?

第十六讲错误7:不会分钱(下)

1、不同阶段的分钱方法

2、每个人的三个钱包

第十七讲错误8:放纵自己(上)

1、王石的自律与苛刻

2、柳传志的纪律与脾气

3、承认失败,放下虚荣

第十八讲错误8:放纵自己(下)

1、管理好个人生活及家人

2、管理好社会关系及时间

3、管理好个人财富

第十九讲错误9:漠视组织变革

1、企业组组变革的过程

2、企业组织变革的方向

第二十讲错误10:不会潇洒退场(上)

1、金菩萨与泥菩萨

2、企业家的角色管理

第二十一讲错误10:不会潇洒退场(下)

1、完美的转身

2、潇洒的退场

《野蛮生长》

目录

第一章原罪

原罪是怎样炼城的

征服:男人愉悦的冒险游戏了犹未了与不了了之

历史的天空

第二章合伙人

江湖聚义

常务董事会

打死不做“太平天国”

江湖方式进入,商人方式退出

第三章流变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小倒爷与大企业家

商贩、工匠与流寇

汇流与融合

筑梦踏实

第四章投资

玩时间于股掌之中

当人成为投资品的时候

站在未来投资今天

第五章管理

和尚与庙

五大悖论

人的管理与管理的人

特种部队与基地组织

第六章金钱

什么是钱?

钱的是非

人一生中的三个钱包人心与钱心

钱心跟着人心走

老钱与新钱

花钱的艺术

第七章政商关系

“离不开,靠不住”世贸重建的美国故事虞洽卿与辜振甫

“混搭”是王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认养“立法委员”

第八章关系

什么是面子?

“成本”与“收入”熟人的成本

忠诚的代价

关系网的经济规模

第九章伟大

志大才必高

伟大的状态

伟大的基因

伟大是管理自己

伟大的力量

伟大的魅力

第十章企业公民

责任边界

企业公民与公司治理阿拉善的故事

第十一章企业家(上)王石不当老板

一招鲜,吃遍天

大公有私

君子三态

永远做自己的管理者

第十二章企业家(下)牟其中擦肩而过

范哈儿与张少杰

倒飞机与放卫星

“钱是无限的”

“一生爱错放你的手”你不懂什么是饥饿

第十三章历史

伟大的阴面

第三篇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房地产教父冯仑的发家史》

出身贫寒的富豪的启动资金往往都很少,比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靠卖塑料花开始了经商生涯的。冯仑当然不算出身贫寒,但启动资金也就区区3万元,换算到现在,恐怕还不到100万元,但就是这3万元,开始了制造几个亿万身家大老板的经历。

有人说,冯仑的第一桶金是靠“忽悠”来的,同样会“忽悠”的人很多,但胜利者只属于能抓住机会的人,很巧的是,冯仑就是这么一个人。当然在运气之外,前瞻的眼光和果断的判断也是成就冯仑的关键,让他从一个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手上拿到了500万元。

据说,冯仑和对方谈生意,说自己出1300万,让对方出500万,其实冯仑是靠对方出的500万来做抵押获得银行的1300万,他拿这笔钱做起了房地产。就这样,“命运的眷顾把握时势的能力”让冯仑完成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创新运作美国地产模式

2003年后,万通开始战略转型,进行资本扩充,准备起飞。

原先,万通一直在走香港模式,跟大多数房地产公司一样:房地产开发的全部流程,从买地、建造、卖房、管理都由一家开发商独立完成,房子建好后,地产公司不持有物业,直接出售。香港模式一般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可能遭到致命打击。

在逃过几个“劫难”后,冯仑意识到香港模式的弊端,因此他向美国模式迈进。他认为商业模式要简单化,全能的开发模式不适合西方基金和投资人,因此冯仑在战略方向上转型,主要的理念是:把无限土地储备变为有限储备,减少资金积压;住宅建设高端化、标准化;商用物业以及定制的物业服务。

冯仑的战略转型在具体行动上,有几个大手笔之作。一个是开发按照美国模式来开发CBD中的高档写字楼———万通中心。这是CBD第一个可用于整栋销售的高档纯写字楼项目,它的模式非常灵活,也可以整层或数层销售,冯仑也毫不夸耀地说,他要打造出一个CBD总部。另一个大手笔则是跟天津泰达进行深度战略合作,2004年4月10日,泰达全额认购万通地产成立10年来首次增发的3.08亿股,从而拥有万通地产30.04%的股权。通过这次合作,获得了土地和资金,使运作更加得心应手。

睿智的地产“口技”王

提到冯仑,不能不提他的“口技”——用段子来影射楼市和生活。冯仑的“口技”是地产江湖中的一绝,如同潘石屹的演技,或者谢强的“书技”。他的段子水准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无须思考,信手拈来,寥寥数语便可化腐朽为神奇,令听众“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有人用《口技》中的文字这样形容。

随意举几例:

“老婆多了不一定幸福,地多了不一定赚钱。”

“找投资决不能照直说:„我就缺钱,你给我投钱。‟这像谈恋爱,不能说:„我就缺个老婆,你干不干?‟得先谈风花雪月,谈理想,谈未来,而实际你就缺一个老婆。”

“时间决定一件事的性质,包括企业的性质。比如赵四小姐16岁去大帅府跟张学良,她去1年,是作风问题;去3年,是瞎搅和;一去30年,那就是爱情。”

冯仑的段子很精彩,然而他为何能用一个又一个的段子来妙喻地产和人生?有人说,跟他曲折离奇的人生有很大关系,他从事过高层政策理论的研究,跟从过“老大”牟其中———上世纪80年代最显赫的商人,参与过当年的海南淘金潮,躲过了海南地产泡沫的打击。或者,就是经历过这些风风雨雨,才让我们看到现在睿智、幽默、从容的冯仑。

本文转载自红商网(

第四篇冯仑,美国现代战争
《冯仑论私人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存活下来的好公司长的有30年,短的将近10年,万通也已有20年。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富二代的话题,我在上海还看到有专门做富二代自律培训的组织。

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富二代,在交流中我看到他们眼里有希望、信心,也有惶惑、踌躇甚至恐惧。几十亿元财产和事业突然降临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会让他们感觉不安。所以我有时会和他们的家长讲,就让他们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从各方面看,企业的传承、财富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在今天的民营企业里已经变成了第一代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件事为什么会给大家造成这么多困扰?因为它十之八九都做不好,但还得做,就像人们追求爱情,十之八九都不顺利,有时只是昙花一现,但最后日子还得过,传承也是这样。创业者设计传承方案的时候像谈恋爱,制定了很多计划,做了很多美梦,结果看到的却是继承者的改弦更张,甚至背叛。

宗教找继承人经常讲徒孙不如徒子,徒子徒孙能超过祖师爷的很少。所以传承这件事的成功概率确实不大,和最初的辉煌相比,继承者总是黯然失色或出乎意外。

中国社会也是这样,几千年来不断在选皇帝,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培养他们,最后也还是要面临王朝衰落,再经过动乱、杀伐出新皇帝。这件事情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但又不能不面对,需要在不可能的环境下尽可能做出好的选择。

传承包括四个方面:财产的传承、人的传承、体制制度的传承、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富人的财富早晚是大家的,不必仇富

读书时经常讲继承老一辈的传统、理想,那都是精神传承,比较抽象,但财产传承则比较具体。

首先看财产的传承。今天在中国要把财产传下去,我个人认为是不大可能的。第一从中国历史看,明代是中国资本[4.390.00%]主义萌芽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1927-1937年,就是北洋政府倒台、蒋介石北伐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一直到抗战前这段时间,但那代民营企业的财富都没有传承下来,在1945年以后的战乱中民营企业损失很大,再加上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家被迫把财产都裸捐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财富很少有传承成功的。

土地也一样。1945年以前,大陆把有地的人叫地主,抗战以后实行土改,把地主杀了、土地抢了,分给没地的人,所以对于地主来说没有传承。对于拿到土地的人来说也没有传承,1956年全国发展人民公社,国家又把地拿走了,所以也没传下来,今天仍然是土地国有,农民只是租用,免费在国家的土地上耕种而已。

到了我们这代,经过改革开放,民营企业进入第二个黄金时期。从以往的制度、基因、文化、历史来看,在中国没有传承财产的智慧和制度条件。那么接下来能不能传下去呢?我认为不确定,八成也传不下去。

第一,先来看看税收。假定你有一套房子价值100万元,你如果要卖掉,需要交增值税、所得税等,这样一大半所得都交掉了。如果你不卖,死的时候得交遗产税(这个税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征收),遗产税至少交50%,就是价值100万元的遗产要交50万元的税。如果遗产是房子,就得先变卖房产,换得现金,这一过程完成后,可能只能剩下70万?80万元,再交完遗产税,所剩不过20万?30万元而已。若遗产是现金,也一样要交税,只不过损耗少一点,但也得交一半多。股权或其他财产的转让也要交税。

这样看来,第二代没什么可指望的,所以也不用仇富,政府都替人民安排好了,富人的财产都是大家的,就算你坐拥百亿,除非你有本事不死,一旦去世,这都是社会的钱,有产者想把钱在中国传下去的梦想显然要大打折扣。对于老百姓来说应该鼓励富人好好赚钱,因为他越富,咱沾光越多。所以,就像富人想把钱都传给第二代一样,仇富本身其实也是不理性的。

高额遗产税制度使财富的纵向传承很难实现。中国社会遗产税的法律一旦正式颁布,我相信全国人民都会拍手称快,但各路首富、二富可能就没精打采不想干活了。所以目前很多中国人把财富转移到低税的地方,像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它们的综合税率大概是10%或11%。但如果你转移的方式方法不对,不仅转不过去,甚至还要坐牢。资产转移到境外,操作不好就违法,中国现在的法律是堵,中间会有风险。另外,比如你把财产转到美国,美国遗产税是50%,比中国执法、税务还严,而且它在全球征税,就算以后你在中国炸个油饼,都得在美国交税。新加坡不是全球征税,最近新加坡大选,其中辩论得最激烈的话题就是新移民给他们社会带来的挑战。台湾声称全球征税,但因为它是一个地区,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以实际上没法实现。

除了税收,目前财富继承人也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民营企业家最大的挑战就是老婆有限,孩子更少,如果孩子再没教育好,那传承百分之百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使用信托的方法比较好,把财产做个信托,通过专业团队来管理,使子女变成受益人,但不成为经营者。这样就可以把家族财产交给专业人士来管,挣的钱专业人士拿一部分,即所谓的管理费;受益人拿一部分,这样可防止辛苦创下的家业被不争气的孩子糟蹋掉,从而规避风险。通过信托,比如可将受益人分成三份,孩子拿一份,公益基金拿一份,另外一份给家族其他人。这种方式在西方很流行,最后子女饿不死但也富不了,他永远能有一份比工资略多点的收入,但想创业他还得再折腾。

富人的财产早晚是大家的,如果都是这种制度,富人挣再多的钱,穷人也无所谓,反正你最后信托给公益基金,你的后代也就拿着比我工资略高一点的收入。这是要靠时间的,给富人点时间,等到临死之前他总得琢磨这事情,他一琢磨,发现可用的就这套制度,也没别

的可选。比如巴菲特,我不认为他在道德上会比我们更高尚,如果将财富全留给后代,他要交遗产税,那他所持的股票就要全部卖掉,公司立即不值钱。他只有将财富交给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是最会挣钱的人,这样他死后第一省了税,第二公司股价不会往下跌,他的财产不会缩水。这是制度安排,不是道德安排,如果是道德情操的话,为什么早几年不想这事,老了快死了才想这事?希望中国未来也这样,把制度设计好,那些有钱人老了快死的时候,他自然会采用这套制度。

按制度操作之后,有专业团队帮着管理财富,后代不至于饿死就行。这样的话,富人的财富等于是社会财富,富人只是辛苦而已,证明了你很能干,满足了虚荣心,但并不证明你的后代能有多少福气。比如说巴菲特,财产如果不捐,股价维持不住,后代能不能交得起遗产税都不知道,所以按美国的制度,他不捐不行。我可以举个例子,陈逸飞去世后,他儿子跟后妈打官司,后来在底下怎么调解的?很简单,一打官司,这事在美国吵嚷起来,人们发现这人死了,税务局马上开始收遗产税;在税务局没弄清之前,需要先押一笔钱,打完官司再说。这样里外一算,再加上诉讼费、律师费,没准还赔钱。俩人一看不行,不如在中国和解。美国就是这样一种制度。

传承实际上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财富的传承、制度的传承、人的传承、价值观的传承。究竟要传承什么?其实这个属于价值观和体制的范畴。就像美国和中国封建社会的传承内容截然不同,封建社会只传承给人,结果老出事;华盛顿就传价值观,至于总统是什么人无所谓,结果这个价值观一直传到现在。

第二,再来看公司治理。财产从第一代往第二代传时,在公司治理方面也有很大风险。因为很多民营企业的制度、治理不像上市公司那么先进、透明,多数比较传统,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决策模型、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环境都偏向大比例私人股权、集权或家长制。这对公司财产的安全性不好,它和透明、有制约、相对分权的治理模型在决策上成功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假定你的治理结构完全私人化,私人占50%以上的股份,属于集权决策模型,如果正确的决策按100分满分算的话,那他经常会作出从负90分到正90分的决策,太跳跃,很不稳定,正确的概率不高。比如真功夫集团创始人因为夫妻吵架上法庭影响到公司决策,还有些大老板拿公司资金去行贿被抓等。这就是因为公司是你的,你怎么做决定都没人能拦你。万通是上市公司,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没有动力,因为我在公司里的股份不足以让我冒这个险,我仅占30%以下的股份,我冒险挣了钱,大家分70%,我就分30%,而一旦出事,坐牢的百分之百会是我,我不会那么傻。

其次,由于治理结构规范,我们有董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人,机构是完全透明的,按公司设计的流程我轻易拿不到钱。私人公司的老板可以拿十万、上百万现金去搞定人,但我不行。所以股权相对分散、透明的董事会加上合理治理、外部监督,这样的公司财富往下传承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是这种情况。

公司在良好的治理结构下,决策模型带来正确的概率相对会高一些。多数情况下,所作决策是60?80分,最差的决策不低于60分,最好的决策不高于80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传奇,有利于连续的正向积累。万通自身的发展就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创业到盲目扩张时期,犯了很多错误,我们把它纠正过来收拾干净,大概是十年前,然后才进入到现在的治理环境:每天都有进步,没什么特别伟大的事,三五年有点大变化,比如上市、投资者进来,一直是连续的正向积累,做不出毁灭性或自杀式的决策。这种模型让财富传承成功的概率相对大一点。

企业治理有机毁人亡和人机分离两种模式。第一种结果通常是因为治理方法上出了一点事,公司就没了,比如牟其中的南德集团、胡志标的爱多集团。好的治理结构是人机分离模式,领导人出事坐牢了,公司还在,甚至可能发展得更好。比如物美,它的创办人出事了,但这家公司一直存在,市值还涨了,柳传志还对它增加了投资;再比如国美,黄光裕出状况了,公司由别人打理,还在继续发展。这些都是上市公司,老板的股权是受约束、透明的,这对财产的传承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婚姻中的女人对财产的传递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何鸿燊的故事曾引起了很大反响,他有四个太太,最宠爱的是四姨太,大太太在财产问题上已经退出了,不争了,二太太跟三太太联手对付四太太,所有豪门恩怨的故事其实都是重复的,如果老爷子一蹬腿,财产就分成四份了,下边还有二十几个小孩,再往下分,就分没了。所以财产的传承跟婚姻有很大关系。

这种婚姻结构在中国老式家庭中很普遍,比如台湾的王永庆有三个太太,现在王永庆家族的财产以三娘系为主,其他两个也都分一点,财产就分散了。还有香港的“小甜甜”龚如心,她老公被绑架后失踪了,她经常和一个风水先生在一起,她死之后这个风水先生陈振聪拿着“遗嘱”来索要财产,结果打官司没成功,大姐的脸面却都掉地上了,后来家里其他人把财产捐给慈善机构了。

中国a股最大的股权过户是因为离婚,当事人是孙陶然,他是蓝色光标[27.06-7.30%股吧研报]公司5个发起人之一,公司上市了,他拥有的股权市值大概两三亿元,因为离婚,他把价值一亿多元的股权将近50%的份额转到前妻名下。全世界这种故事非常多,每离一次婚就分一半,离两次婚基本就没财产可传了。中国婚姻财产的离婚分配相对还算温柔,只分婚后共同财产,美国连未来挣的钱都要给老婆分,甚至老婆现在用什么香水,未来还得用什么香水,非常具体。比如杰克·韦尔奇离婚签的协议就极其具体。在美国做名人的离婚律师,跟做大公司生意一样,标的很高,很赚钱。

对于妻子,财产是按照法律来分,婚外女人分不到太多,因为你没有婚姻关系,但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有同样的继承权利。最典型的就是香港的“二李”,梁洛施为李泽楷生了三个孩子,他们都有继承财产的平等权利,但他们的妈妈(梁洛施)分不走一文。另一个大

佬家也是,第二代直接人工受孕,一下生三个孩子,孩子们连妈是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做法传到大陆,那么跟有钱人生孩子的会越来越多,跟有钱人结婚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以上讲的便是财产传承中要面临的三个巨大挑战:税务问题、治理结构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概率非常小,有些人费尽心机用二三十年来解决,做得还行,但非常累。比如曾经是台湾首富的一位大佬花了20年时间,在活着时就把股权传给子女,这样不管离婚或遗产税都躲了过去,但媒体都在批评他。这个家族到第三代不可能再如此玩一遍,毕竟程序太复杂、子女太分散,而且第二代有兄弟四五个,越往下传承越困难。

中国大陆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些上市公司很有钱的股东,在活着时就把股份都转给子女,因为小孩还小不懂事,由孩子的监护人再做一个信托,18岁以前还是由家长来管理,但儿子是受益人,赚的每一分钱将来都是他的。这样就将控制权、收益权和未来的财产所有权阶段性地做了划分。现在香港有很多富豪在设计这样一种制度,但生前处理资产的转移问题,在大陆还不是很普遍。一个社会要想让多数富人不去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情,活着时好好赚钱、死了以后捐给众人,那就必须给财富创造者以安全感、荣誉感,挣钱的过程中要尊重他、鼓励他,这才可能让他感恩,做更多善事,不躲避遗产税。

西方有遗产税,所以富人生前捐款越来越多,比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因为他们死后财产一大半会因为交遗产税变成政府的财产,不如在活着的时候就捐给公益基金,这个基金以后还可以按他生前的设计去运行,他说了算。因此中国应该鼓励私人的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因为人们觉得捐给基金会至少不会被不适当的人乱搞,比如一些公职人员拿这些钱去大吃大喝、办国有企业等。

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曾发生过。1956年民营企业裸捐以后,政府拿这个钱办了国有企业,使其变成了国有资产,经济差点崩溃。因为大家不相信政府会管得比自己好,所以还不如鼓励他们成立基金会,由基金会找专业人才进行有效治理。这样财富的所有者跟社会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形成普通民众跟财富创造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达成财富所有者、企业家与社会的和解。

只要给时间,让所有人看到财富创造者的财富最终会流向社会、惠及民众,这样真正的和谐社会就有可能建立。如果社会试图用革命的方法剥夺富人财产,那就会乱套,会让社会进入一个倒循环,最后谁也不去挣钱,导致社会动乱和倒退。这样的事“文革”做过,朝鲜做过,柬埔寨做过,越南也做过,都曾引发过经济崩溃,于是后来又都不得不改革,开放私人经济,鼓励致富。总之,用法律和制度确保大家安心创造财富、行善,这才是财富传承方面积极和正面的信号。

永远不可能复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