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理论
详细内容
篇一:《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龙源期刊网.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作者:张奠生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04期
摘要: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与农民综合技能和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工作,对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91-01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与农民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一项关系到“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迫切需要造就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尤其需要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扎住根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才能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人是社会生产主体和第一生产力。“没有高度知识化的农民,就没有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在连续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把农民教育培训提到了战略高度。201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提出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4年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农业部也连续多年把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工作。这足以说明国家对农业人才培养、农民教育培训的高度重视以及农民教育培训具有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留乡务农人员以妇女、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只有抓住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务农的农民,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外,只有通过对农民的综合性教育培训,才能实现对农产品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把关、规范生产,才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的基本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
篇二:《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龙源期刊网.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者:贾雷郭艳丽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第03期
摘要:新社会经济形势下,我们面临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社会问题。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开展几年来,培训效果与实际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农民培训工作做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新型农民;培训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6-14-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改善民生,让食品更安全的发展目标,新的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培养具有先进理念、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高素质的农村产业化工人,而我国农村当前面临务农劳动力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农村社会“空心化”、老龄化,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现象严重的局面,因此做好新时期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改革现行农民职业培训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办好农民职业培训工作
配合国家大部制改革,改革现行农民职业培训管理体制,改变当前农民职业培训,由农业部、科技部、人社部、科学技术协会等多部门分散管理的体制,明确相应的管理主体,使分散的资金、人员集中起来,发挥最大作用。设立新生代农民工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培训工作。2为农民职业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针对农民职业培训的现状,我们应从根本上探索改变老化落后的农民工培训政策体系,出台符合实际,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培训政策,从而保证我国农民职业培训工作政策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农民培训法律、法规,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研究,为农民职业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证。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农民职业培训资金来源体系
农民职业培训应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应不断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健全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用人企业合作的方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吸引企业资金投入。
篇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洛南县共有农户98182个,农业人口358625个,农村劳动力总资源190208个,适龄劳动力168318个,从业人数170769个,其中务农127731个,务工5182个,从事建筑业16314个,其他21542个。
近年来,根据上级要求,我县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创新和探索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思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农民、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
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余元。首先,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培训项目。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农村科技、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县认真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工程”及“职业技能鉴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人人技能工程”等,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鼓励实用人才创办经济实体、各类示范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重点培养一批熟练运用实用技术的养殖业行家里手,一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一批农产品营销能手、一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今年,全县共培训农民8183人,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次,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大棚蔬菜、沼气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村一品等主要项目,开展了以植保、农技、土肥、种子、会计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活动。全县共培训10.1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000余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7000余人次。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农民教育培训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三是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
参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
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四是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往往是为了推销某种产品而进行培训,甚至推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严重的挫伤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扰乱了培训市场。{农民教育培训理论}.
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同时部分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希望通过2至3天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如何减少投入”或直接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落后。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外出打工农民技能培训上还存在问题。一是农民工培训意识不强,外出打工仅靠自身已有的劳动素质,没想到要通过培训来改善就业环境,增加收入。二是很多已经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看重眼前既得利益,而忽略经过培训后可能实现稳定就业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所以培训愿望不强。
三、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提高认识,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培训,还包括同时农民素质。除为“三农”服务外,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进而实现由终结性教育向可持续性教育转变,由职业定位性教育向可转换性教育转变,由就业性教育向创业性教育转变,由引进式教育向本土化教育转变。
同时,要树立农民技术培训的效果不仅仅是增收的观念,还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仪、和谐家园、子女教育等方面素质的提升。统筹整合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培训优势。由政府统筹安排各种涉农培训,以县委党校、职教中心为主体,包括农业、科
篇四:《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转型探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转型探讨
当前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和市场教育培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型,探索从技能到创业培训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开发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理论教育向实践操作的转型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层次、学习时间、记忆能力的限制,需要将理论知识培训向实践操作的转型,或将理论知识简单化、趣味化,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一是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的转型。要求培训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必须、够用”的原则,建设多种教学实习基地,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把理性知识和技术要点在试验、示范操作中讲授,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示范中掌握,在操作中提高,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让群众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二是将粉笔+黑板形式的课堂讲授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型。培训机构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在教育培训中,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影像视听设备教学,理论知识与影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农民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2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的转型
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民培训由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转型。一是把农民培训向乡土人才转型。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或有基地、或有龙头、或有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能力,只要给予其必要技能提升,就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开阔农民视野、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驱动器”。二是把农民培训向农村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特派员转型。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各地政府不断地向农村派送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驻村包点,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中的特派技术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对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发挥他们“二传手”作用,让他们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孵化器”。三是把农民培训向乡镇和农村中的会计员、计生员等职业技能型人员转型。通过对这些技术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科技培训的二传手,或由他
篇五:《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现状、问题、对策》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现状、问题、对策作者:白芳丽张锦光李红艳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务之急,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时期农民培训工作具有一些新特点、新优势,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一项或几项农业技术的培训,而是教育培养一大批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既有法律法规知识又有超前发展意识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既要完成农业技术的培训任务,又要负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而对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只有弄清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农民培训事业健康发展。
一、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合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总人口达43.4万人,农业人口达39.5万人,占总人口的
91.2%,农业劳动力达21.8万人。今年3月我校在甘井镇同堤坊、同家庄镇安平、知堡鹅毛三个村选取三百个农户,1073个农业劳动力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9.1%,初中文化程度占38.4%,小学文化程度占33%,文盲占19.5,掌握技能占5.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而且文化水平比较偏低,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既是我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县涉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有农业、科技、妇联、团委、教育、林业和劳动保障等单位,可以说,对农民培训工作已经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近年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优先发展奶畜,主攻红提葡萄,优化苹果结构,扩大设施农业,提高粮食单产”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每年培训农民8000人左右,阳光工程每年培训1000人,可以说在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培训时间短,知识型、技能型务工人员提升比例不大,大多数经培训后输出的农民工在企业从事的是简单、低级的劳动,真正从事技能型、管理型劳动的人员很少。据调查了解,合阳县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基本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所从事的工种基本集中在城市人口不愿从事的如建筑、餐饮、酒店服务、电子电器工、搬运、家政服务等粗、重、脏、累、险、苦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在800-1200元/月之间),能力得不到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抽样调查表明,合阳县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5.8。%;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4.3%。
二、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1.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领导重视是关键。由于历史,社会和经济的原因,我县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存在重生产、轻教育培训,在农村教育方面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没有将农民的科技培训摆到应有的位置,政府投资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短期行为,影响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限制了农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政府职责,办农民教育是公益性事业,这需要财政在资金上予以扶持。目前,合阳县财政没有安排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甚至连省上安排培训项目,地方财政也不能按比例配套到位。给农民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阻力。
3.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
农民教育培训在合阳县虽然开展了好几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宣传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加上交通闭塞,信息传播渠道少,致使广大农村大多数的农民不知农民工可以免费培训和免费推荐就业这一惠民政策。如农广校大中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招生,主要是依靠乡、村两级基层组织,特别是依靠村干部的个人威信招生,局限性很大,招生信息覆盖面小。少部分人即使知道也是一知半解,将信将疑,不敢参加培训,生怕上当受骗。再加上近年来各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大多数是各自为阵,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在招生宣传上没有根据各自的培训目标,有层次有区别地进行宣传,整体没有形成一盘棋。因此,造成培训宣传较混乱,部门间的培训互相争抢生源,农民群众也无所适从。同时,由于部门间的沟通配合不够,致使少数投机分子钻培训的空子,借机牟利,个别的培训机构甚至一套名册在几个部门多头报帐,既坑害了农民,浪费了国家的资金,又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管理难度大。
4.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理论}.
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开展农民培训的前提条件。目前,合阳县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难以稳定;教学设施不齐全,培训形式不灵活;缺少“手把手”的教学和边学边练的教学,而学校“双师型”老师较少,甚至有些外出务工时间较长的学员的操作水平比授课教师还高,这就导致农民对能否学会技能产生怀疑和顾虑,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教学基地和教材资料缺乏,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广校培训网络尚未启动。
三、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对策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必须做到领导上重视、政策上支持,教育资源上合理配合,内容上加强针对性。
1.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农民培训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一筹措。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
篇六:《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麟游县农广校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而且是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我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民教育培训理论}.
一、我县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农民教育培训理论}.
2010年底我县总人口8.78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以种植业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普遍较低,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为全省的93%。近年来,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农为本,以“尊重农民意愿、服务主导产业、突出培训实效”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利用各种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2003年至今,累计开展农民文化教育培训20.8万人次。在农民科技培训上,坚持
“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创业能力”三个重点内容,2010年开展农民科技培训35335人次,开展以四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方面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240(次)、农业科技与科普教育2800人(次)、林业技术培训3210人(次),扶贫开发培训2670人(次)、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技术培训3095人(次)、农村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2161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354人(次)、青年农民创业培训1946人(次)、专家大院1899人(次)、岗位技能培训1463人(次)。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506人,科普宣传培训1991人次,拍摄《农事直通车》栏目二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宣传,有效提高了我县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和增收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各级重视,组建机构。2003年市委、市政府“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活动”会议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及主管农业副县长任正、副组长,县级涉农18个部门为成员的“麟游县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下设办公室,统领全县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工作。
二是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根据《宝鸡市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麟
游县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计划》,《麟游县2005-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同时,每年根据市上下达的培训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并逐级落实到各村组,明确了培训目标、任务,落实了培训工作责任。
三是广泛宣传,强化舆论氛围。近年来,县上把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贯穿于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党员先进性教育、农村基层组织整建、部门扶贫包村、“科技宣传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中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宣传力度。
四是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按照“政府统筹、农业牵头、整合资源、多方配合”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精心部署,组织了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科委、科协、文教、劳动保障、扶贫开发、供销、共青团、妇联等18个单位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整合,统筹使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全县培训力量的作用。
五是突出重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一是围绕种植业,开展优质小麦、地膜玉米、小杂粮、无公害蔬菜、药材、烤烟等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二是围绕养殖业,开展布尔羊、秦川牛饲养管理、畜禽疫病防治、优质牧草栽培及加工贮藏技术培训。三是围绕林果业,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干杂果建园、核桃嫁接、果树栽培、
苹果“四大”技术优果工程等技术培训。四是围绕水利业,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人畜饮水、旱作农业等技术培训。通过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六是开展新型、高级农民培训。为了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县农业、劳动保障、文教、扶贫、共青团、妇联、县劳动就业处、农广校积极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扶贫培训、农村青年成才培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造就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为今后推动农民科技入户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我县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麟游过程中,虽然我县各级组织和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
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是有序推进农民培训的保障。虽然现在县、乡(镇)都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但大多数都是一个上传下达的部门,是一个“营销”机构。由于没有编制没有经费,目前,乡一级技术推广站已是人走、线断、网破,没有完全履行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职责。农民
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涉及面宽、工作量大,但技术人员有限,培训手段落后,知识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农民科技培训实际需求。即使履行部分培训职责的县农机校、农广校、农技中心也存在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臵与农村、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难以承担较大规模的培训任务,制约着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农民培训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
县农广校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的主体、培养各类产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目前基础设施薄弱,所需的培训经费主要靠阳光工程项目支撑,缺乏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财政预算投入,发展缓慢,人员设臵及编制极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缺乏能担当重任的一线教师,因此,远不能适应“十二五”期间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理论}.
3、培训随意性较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农民生产指导的针对性不强,并且大量的培训内容只停留在书面上,实用性不强。
4、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8.78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农村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现有劳动力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龄较大,生产技能低下,部分农民思想观念守旧,对农业新技术、市场经济、产业经营等认识不足,科技
篇七:《立足产业突出特色努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立足产业突出特色努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新模式
张建军
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陇南暖温带季风气候带,光、热、水、土资源都具有较为理想的条件,年降水量、日照、光能、有效积温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辖12个乡(镇),118个行政村,394个村民小组,1.29万户,两当县总人口5.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万人,劳动力2.099万个,劳动力资源充足,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88元,是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两当县围绕创建“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示范县”和“全国食用菌产业强县”的总目标,把菌类产业作为群众的脱贫致富产业,在全县适宜乡镇进行大力发展,全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性主导产业。
2014年甘肃省农牧厅下达分配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培育任务50人。任务下达后,农广校在农牧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积极工作,先期做好项目宣传发动工作,确定食用菌产业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培育的指导产业。两当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以农牧、财政、人社、发改、教育、土地、金融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两当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宜,解决培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以(两政办〔2014〕68号)文件编制下发了《两当县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两当县食用菌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两当县食用菌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奖励办法》,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菌类产业发展的意见》、《菌类产业发展奖补办法》,保证了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财力和智力保障。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我县深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是教育培训,为了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我县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培训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积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整合资源,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新体系
为了搞好农民教育培训,我县积极整合现有农业教育培训资源,目前,已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县级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积极配合,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推进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我县围绕核桃、食用菌、中药材、畜禽、蔬菜、烤烟“两主四辅”六大特色产业,聘请省市县各产业专家、县域各产业发展带头人、乡土人才和县农广校专职教师50人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教师考核制度,与每位教师签订协议,发放聘书,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农民教育培训理论}.
(二)是强化教学班建设。本着服务县域特色产业、方便农民和贴近生产的原则,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我们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大乡中遴选产业大户、产业带头人并具有一定规模、具有带动示范作用、各项条件优先、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高的群众进行遴选,并经过核实、面对面研讨重点确保了51名学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建立食用菌产业培训班。除理论集中面授在县城教学外,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基地开展实践培训教学和指导。
(三)是强化培训基地建设。为了适应务农农民需要,提高培训实效,重点打造了四大食用菌产业实训基地。为了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好做实,理论和实际结合,农广校将工作重点向一线延伸,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分别在食用菌产业园区左家乡、西坡镇、站儿巷镇、张家乡设立了黄波菌业公司、荣成家庭农场、两当嘉陵园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当县张家乡鑫盛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等四个集中教学实习基地;在左家乡、西坡镇、站
儿巷镇、张家乡、金洞乡、泰山乡、广金乡设立了7个分散教学点。完善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样,我们为参训农民不仅提供了实习场所,还提供了实践创业基地,有效激发了农民学科技和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干劲。
二、突出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我县以“围绕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
(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培训对象。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搞培训,搞好培训促产业发展”工作方针,以服务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食用菌产业大户为重点,从全县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家庭农场主、规模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业主中遴选具有长期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意愿、具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50岁以下、有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农业从业者51人,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二)是根据学员需要确定教育培训内容。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急需一大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大部分培育对象存在科技素质低、创业意识不浓、创业决心不坚定的实际。我们对51名有产业基础和创业意向的学员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安全生产、乡村文明、农村消防安全、科普知识、禁毒知识、艾滋病防治、留守儿童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概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农业农村公共基础知识培训;食用菌生产前准备、食用菌生产期管理、食用菌发菌期管理、食用菌出菇期管理、食用菌采收期与转潮期管理、食用菌产品保鲜、贮藏及加工、食用菌经营管理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知识和技能;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拓展课内容。在食用菌生产技能培训中,围绕菌种制作、接种、发菌等关键技术以及规模生产中先进设备的使用等开展现场培训,提高农民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通过培育,使参训学员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三)是积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在培训地点选择上,集中实践教学在四大食用菌产业实训基地进行;平时培育实践实习在7个分散教学点